从汉到元.ppt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其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复习提问,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知识回顾,地方权力,中央权力,集中,集中,皇帝,专 制 主 义,中 央 集 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两汉,元朝,隋唐,两汉,元朝,北宋,隋唐,中央,地方,北宋,总括,两汉,元朝,隋唐,两汉,元朝,北宋,隋唐,中央,地方,北宋,总括,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郡国并行制,?,?,问题: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刘邦大封同姓王。他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藩镇与节度使: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文官出行图,问题一: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不同?,问题二: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3。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4。你得出了什么认识?,阅读与探究,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知识延伸,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教学参考,行省的设立,评价: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从汉至元地方政治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1)秦朝丞相地位高(2)卫青等看汉武帝时期决策机构的变化。,史料链接: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两汉的内外朝,相权一分为二,中朝与外朝,概念:何谓“中朝”与“外朝”?“中朝”设置的原因是什么?它实质上是什么的产物?发展趋势如何?萨孟武先生在中国历代中央政制载:“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于近臣,常用中朝官来抑制外朝官。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大臣的职权,因此外朝官乃退居于备员的地位,而中朝官却渐次变为外朝官。中朝官一旦演变为外朝官,天子复欲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中朝-尚书台-尚书省-三省),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2、特点,3、影响,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削弱宰相权利皇帝总揽大权,削夺相权。a频繁任免丞相。b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分化相权。,相权的不断分散和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变化,读史感悟:,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评价科举制:,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小 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