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对赋体文学讽喻.ppt
扬雄简介:(前53前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代表作:法言、太玄、方言 西汉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核心原则,倡导文学创作必须合乎儒家文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经 为楷模(原道、征圣、宗经为原则)。以道、圣、经作文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原则。,法言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赌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他认为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应该以圣人为标准,从圣人书中找到言论行动的标准,圣人去世了,而他们的书还在,所以圣与经就合二为一了。),“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他认为只有儒家五经才代表正道,其他诸子都是末流,是不足为训的。),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扬雄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原则,清楚地反映在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中。同时,扬雄是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并表示对传统评价不满的人。,对屈原“如其智”为人的批评 扬雄认为屈原缺乏儒家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够明智,不应该对朝廷采取弃绝态度,自沉汨罗江。他从儒家君臣之道出发,认为遇不遇是命运决定的,臣下不应该对君上表示不满,并自恃才高而以死表示抗议,因为,这是一种跨越臣道的言行,即不合“止乎礼义”的标准。,扬雄对屈原作品的批评 扬雄认为屈原作品“过以浮”、“蹈云天”。所谓“过以浮”,就是文辞华丽,不质实,不像儒家经典那样质朴。所谓“蹈云天”就是屈原作品中上天入地的夸张描写、神话传说题材等,并不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肯定 扬雄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他品德的高洁;他虽反对文章华美,但只反对华美无实者,而认为屈原作品“丽而有则”,是诗人之赋,而非“丽以淫”的词人之赋。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的矛盾性,正典型地体现了儒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与对文学功利性强调的矛盾性评价。即一是求质而又不能无文,求文而又有害于其质;讽谏而又违礼,循礼而又不忠。,扬雄对赋体文学讽喻功能的认知和评价分为两个时期:,1.早年喜爱汉赋,并给予较高评价2.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扬雄对赋体文学的态度,汉书扬雄传: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kn)、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扬雄的赋,用的是讽的笔法,以此类推,用词靡丽,鸿篇巨制,竟然使读者不能追加一字,最后结尾进行对读者劝诫的时候,阅读者已经身临其境,忘记了文章本身的劝诫讽谏的意味。以前武帝喜好神仙之说,司马相如敬上大人赋,打算讽谏武帝,武帝却因这篇文章产生了更加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倒弄巧成拙,实际结果并不理想。他的文章又像是那些俳优(宫廷戏子一类的人物)淳于髡、优孟之类的人,不是正式法度所承认的,所以他们的赋也就比不上君子诗赋主要以劝解为主的文章了,于是扬雄也就不再创作赋了。,扬雄早年“心好沉博绝丽(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之文”,很喜欢辞赋。汉代是封建帝国强盛时期,汉赋是反映其繁荣发展的。扬雄早年是颇有理想抱负的有志之士,自然也很热衷于辞赋创作,因为学习司马相如,辞赋写得很好,才被武帝召入宫廷为文学侍从。因而对辞赋的讽谏作用,在年轻时是充分肯定的。,扬雄晚年发现辞赋这种讽谏的尾巴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辞赋本身的铺张华丽描写影响反倒很大,结果是欲讽反劝,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扬雄晚年对辞赋的批评很尖锐,主要是认为辞赋片面追求形式上靡丽,而背离了儒家传统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扬雄及其注重赋的讽谏功能,扬雄法言吾子篇说: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有人问:“赋可以用来讽谏吗?”回到说:“赋可以讽谏吗?能起到讽谏作用则罢了,不然,我恐怕又不免起到鼓励作用了。”又问道:“我早年喜欢作赋吗。”回答说:“是的。那是孩童是的雕虫小技。”一会儿又说:“大丈夫不做那些事。”,扬雄要求:事与辞相称,文与质相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质相符的要求中,质又是占主导地位的。法言吾子篇云:“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足言足容,德之藻矣。”又云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不借助适当的语言形式,则显得伉直,言辞的华丽超过想要表达的内容则不符合法度,思想与言辞相称才会恒久不变,足以言之,又足以用之,其文章才能成为道德的藻饰。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如何评价扬雄的文艺思想,核心:倡导文学创作必须合乎儒家之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经为楷模,即所谓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其代表作有:法言、太玄、方言等著作。在法言.吾子 篇曰:“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分错,则是悬诸天;天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赌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这就是扬雄文艺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文艺思想的出现的原因,1在众多的社会思想流派中,儒家思想的确有过人之处,是符合当时众人公认的政治、道德原则。2据汉以来,以“天命”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具有统治人心的力量,治阶级统因统治的需要极力推崇儒家学说。3汉朝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地位的确立,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为后来的扬雄的文艺思想定奠下基础。,扬雄文艺思想的地位,扬雄的文艺思想,把儒家思想在“独尊儒术”的地位的基础上,再次把其推向高峰。并且巨大的发展了儒家学说,尤其在文学创作的标准上。为后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上创造了统治人心的工具“儒术”。从文学批评历史上来看,扬雄的文艺思想,为后来班固的文艺思想作了充分的铺垫,班固在此基础上,把儒家学说提高到很高的地位。扬雄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扬雄的这种主张助长了文学上的复古模拟之风。,与另一位儒家学说集大成者班固的比较,班固在评价屈原的文艺的作品时说,屈原对上层统治着的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还说他不是“明智之举”。从班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班固作为正统儒家思想的批评上,比扬雄更加激烈。可以这么说,其实扬雄的文艺思想还是保存了老子的“中和”之美的文学评价标准。,扬雄是汉代大赋的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家,他在辞赋上的“文质相符”的文学思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事与辞相称,文与质相符。文与质的关系在扬雄之前的很多思想家都有过相关见解,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首先系统地提出“文质说这一重要范畴的却是扬雄”。他的这一思想是在传统“文质”说思想的沾溉和以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是为了救汉儒以文害质和汉赋家文丽用寡之病,故重在“质”。扬雄的这种文质相符的观念影响了以后刘勰的文学思想并是集大成者。总之,扬雄的某些文艺观点虽然有些过于僵硬,但是不可否认他对中国的文学思想确实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