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理论总复习.ppt
基础心理学串讲,在进入学习之前,有几件事情要大家了解:,基础心理学知识概览,基础心理学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绪论(对象内容、本质、简史、方法)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巴甫洛夫)心理过程(知、情、意)人格(倾向性、特征),绪论(识记),绪论是本章的总论,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心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心理发展阶段:感觉、知觉、思维萌芽、思维)简史(诞生、各学派、当代发展)本节内容,以了解、识记为主。,心理学发展简史,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识记),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神经系统(神经元、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内分泌系统(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本节内容,以了解、识记为主。,神经元,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中间神经元 三种。,神经模式图,神经系统包括: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心理现象知识框架,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 格,认 知,情绪情感,意 志,倾向性,人格特征,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认知过程概念定义,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记忆:记忆的定义是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感觉:概述、定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定义、定律)感觉现象(适应、后象、对比、联觉)各种感觉(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内: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内脏感觉(痛觉)了解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关系、对各种感觉现象进行区分、了解各种感觉的概念、定义。,颜色视觉,感觉对比,后像,后像,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知觉:定义与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知觉种类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方位、距离)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理解知觉特性、掌握不同的知觉种类。,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知觉的特性恒常性,知觉的特性理解性,记忆(识记),记忆及记忆过程:定义、种类(5)、过程(3)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表象三个记忆系统(瞬时、短时、长时)掌握记忆过程、遗忘曲线,了解三个记忆系统的差别。,记忆(识记),三个记忆系统(瞬时、短时、长时),思维、言语及想象(重点掌握),重点掌握思维:定义、特征、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种类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言语及想象掌握思维及种类、言语中枢机制和想象的分类。,意识和注意(掌握),不是心理过程!意识的定义、不同意识状态(睡眠、梦)注意的定义、种类(无意、有意、有意后)注意的特征(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了解。,动机与需要(掌握),驱动力定义和种类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了解需要层次理论,能够学会分析和使用。注意需要和动机的区别。,情绪、情感和意志(重点掌握),情绪定义和功能情绪理论詹外周、坎丘脑、沙认知、汤动机-分化 维度和两极性种类(基本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了解情绪理论的基本内涵,掌握情绪概念,掌握正常情绪与异常情绪的区分。,情绪、情感和意志(重点掌握),意志定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准备、执行)动机冲突:双趋、双避、趋避、双重趋避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能够学会对动机冲突进行分析,理解道德冲突与非道德冲突。,人 格,人格概述定义、特征、结构(倾向性动力、特征)能力能力结构的理论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教育环境),人 格,气质定义和学说(体液、体型、血型、激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如何看待性格定义和结构,人格理论,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荣格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奥尔波特特质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PF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EPQ/气质类型人格五因素模型(OCEAN),基础心理学,心理过程,人 格,=,+,婴儿,幼儿,老年,发展心理学,时间,知、情、意、行,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社会交往与个性形成,社会心理学,=,正常,异常,变态心理学,学科关系图1,量化,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改善,几点说明,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领会教材内容,学会再认即可;习题册要认真完成。,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本章内容概述及考试情况,1,2,3,重点难点释疑,本章的学习方法介绍,社会心理学,175个知识点,考试要求需要掌握50个左右。在基础知识考试总分中,占10分左右,10-12道题。,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个定义一个公式:侧重心理学的定义B=f(P,E)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荀子勒温价值中立原则,社会心理学,再社会化,终身社会化,涉及两方面,本部分重点,社会视角个体视角,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对不合格个体的再教化,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家庭,社会化的基本条件:遗传素质、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最早,社会心理学,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其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生物学概念,心理学概念表示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思考: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两性间的行为差异来自于什么因素的影响?,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老师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社会心理学,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父母、年轻人成就角色:工人、农民、科学家,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角色的功能,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开放型角色:朋友,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表现型角色:牧师、学者,社会角色的分类,思考:心理咨询师是什么角色?,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selconsciousness)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主我与客我(詹姆斯的观点):自我具有两重性,即自我是由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两方面构成。I: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认识的主体、主动行动者。Me:自我认识的对象,是被观察者,他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得。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社会心理学,自我结构(五个层面)物质自我:自我的载体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 念的核心。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什么样的人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反馈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1)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2)社会自我(314):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3)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的要求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概念的测量:我是谁?,社会心理学,自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的概念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社会心理学,亲子关系:哪些亲子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行为表现的反馈:注意对成功行为的反馈。,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选择适合的坐标系。,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古语所谓的“藏拙”。,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和归因区别社会知觉和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不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社会心理学,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合,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根据均值的高低形成印象,加法,平均,用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根据重要的、对个体意义重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加权平均,中心品质,社会心理学,归因:全部是重点!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三级不用掌握):事件的归因要考虑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及背景三方面因素。特异性是否只针对客体做反应;共同性不同主体对客体的反应;一致性背景不同反应是否相同。,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形曲线。亲和动机:概念、作用、影响因素。成就动机:概念、影响因素。权力动机:概念。侵犯行为:侵犯的构成包括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二级:去个性化)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由利他动机引起,以人为对象,亲社会行为,自然环境 社会情境 时间压力 利他的对象的特点,心境内疚人格,外部因素,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影响因素,救助技能与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利他技能,社会心理学,社交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羞耻与内疚,嫉妒,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1、抑郁2、酗酒3、社交焦虑,针对性 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羞耻:因为缺憾,或不一致,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内疚: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社会心理学,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综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态度,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强度深度,方向,相中度外显度,社会心理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社会心理学,态度转变理论:海德平衡理论(P-O-X模型)P(个体)、O(他人)、X(客体);“+”代表肯定、“-”代表否定;三者间,符号运算的结果为肯定(+)时,关系平衡;为否定(-)式,关系不平衡。平衡代表令人愉快、不平衡代表令人不愉快;P-O之间肯定:强平衡、强不平衡;P-O之间否定:弱平衡、弱不平衡。,思考:这一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POX,社会心理学,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功能,人际沟通的分类,沟通的概念,社会心理学,体语沟通:,目光与面部表情目光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触摸 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姿势与装饰,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理论及原则:,隐私,自我概念人际关系,态度,情趣爱好,特点,深度,原则,社会心理学:,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优势反应强化说,社会心理学,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下降率,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率,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模仿的意义,塔尔德 模仿率,社会心理学,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专栏2-17激情爱的理论。专栏2-18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结果。,5年!,社会心理学,推荐阅读:社会心理学(第八版)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发展心理学学习指导,顾俊峰,目 录,概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发展动因、心理发展过程、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简史)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学前期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幼儿园时期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12、13岁)小学时期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中学期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大学以后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60岁)老年期的心理发展(60岁以后)退休期,单选题,1、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2、婴儿偏爱注视()。()灰色()正常的人脸()静止不动的物体()扭曲的人脸3、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幼儿期()青春期()青年期()更年期答案:D、B、B,课前测试-多选题,1、皮亚杰认为,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的形式进行的。()整合()同化()顺应()平衡2、幼儿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从独白语向对话语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连贯语向情境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貫语发展3、有关老年心理变化的主要观点有()。()道德发展观()毕生发展观()认知衰退观()老年丧失期观答案:BC、BD、BD,本章学习目的,了解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典型特征,可以帮我们判断求助者的什么情况属于正常,什么情况属于异常。不同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有助于老师更好的教育学生,父母更好的进行亲子沟通和教育。,让孩子像孩子那样生活,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指个体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个要点:第一,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第二,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2.社会性:人的心理发展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3.活动性:个体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动作)。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4.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趋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心理发展遵循确定的序列,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加速期)婴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发展加速期。,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1、年龄特征:各个年龄阶段的本质特征。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但不是绝对同步;年龄与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2、年龄阶段的根源: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不同的认知过程起主导作用。(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3)心理发展中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4)“关键期”问题。,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所以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而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采用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研究新生儿和婴儿的认识能力。,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一)跨文化比较研究(发展的相似性和差 异性)(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如临床法是观察 法、实验法和谈话法的结合)(四)训练研究与教育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单因素论):认为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3)环境(教育)只起引发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代表人物是高尔顿。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单因素论):认为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2)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是华生。,高尔顿:家庭谱系研究祖先遗传律(977名人/977普通人)双生子实验: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返回,不同血缘关系者智商间的相关系数,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但孤立存在。代表人物:施太伦(两者作用之关系相加);吴伟士(相乘)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1)观察学习;(2)替代性强化。代表人物是班都拉。突出个体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实验一让儿童们目睹一位成人殴打一个塑料小丑,名叫波波玩偶。儿童们在那里观看录像,一位成人攻击性地殴打一个玩偶,“成人用棒槌敲他的头部,把它朝下猛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看完录像后,儿童们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里,但他们被告之不能动玩具。因此,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然后,把这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偶的房间。结果发现,88%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8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实验二 上述实验中的成人(榜样)得到了惩罚,而后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儿童大大减少。,五、社会文化历史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类,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是: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社会交往)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有指导、有同伴独立解决问题 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即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其在一定指导下或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即将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发展区域。(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教学效果最好),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人的认识来自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皮亚杰对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空、几何、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体系已成为当代儿童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皮亚杰一生发表了500余篇论文和50多部专著。主要的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3)、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4)、智慧心理学(1947)、发生认识论导论(1945-1950)、儿童的道德判断(1952)。,(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相互依存2.相互转化(环境可以改变遗传特性)3.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认知结构。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已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或整合到已有图式中。(用已有的方法解决新问题)顺应: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或创造新的图式。(新方法)平衡:主动与环境取得平衡。(吸吮母乳-吸吮奶瓶-用吸管喝饮料-用杯子喝水),(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 2.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一、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2.心理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二、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依靠动作适应环境。手的抓握(出自本能抓握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嘴的吸吮;9-12个月的客体永久性(物体即使在视线之外依然存在)(2)前运算阶段(2-6、7岁):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表象图式,建立了符号功能。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认识不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未发生变化)*。“黄花比花多”/“狗比动物多”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时间,空间,体积,颜色)。,(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运算图式。守恒性(数量长度面积重量体积);脱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A=B,那么B=A)。可进行逻辑运算、但需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单摆振动问题:决定振动频率的是吊绳的长度、摆锤的重量、摆锤下落点的高度、还是最初的起动力。,(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有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每个阶段发展的顺序不变,其冲突是先天预定的,是生物成熟的表现。人格发展处于积极和消极两端之间,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属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变态是人的本性需求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所致:“心理社会危机”是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根据心理社会危机特点分为: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感对怀疑感,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对羞耻感,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感对停滞感,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后)完善感对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这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发展。,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发生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一、儿童早期发展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儿童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二、关键期概念最早来源于动物心理实验。,印刻现象(imprinting):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动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曾用鸭子做实验。他发现在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象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象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出生后一定的短时期内发生,所以把这段有限的时间称之为“关键期”。小鸡“母亲印刻”的发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则是在出生后的3-7周。,人类婴儿的关键期现象只在感受系统范围内有所表现。把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某些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敏感期:在这段时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举例,13岁:口语学习45岁:书面语言学习04岁:形象视觉发展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10岁以前:外语学习5岁以前:音乐学习,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二、发展心理学变化发展的四个阶段: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思想基础(人本主义)/研究基础(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年)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 3、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4、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新生儿是指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新生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新生儿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新生儿是发展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1.无条件反射:有明显生存意义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等)/无明显适应价值的(抓握、行走、游泳、围抱等)-4-6个月后消失2.无条件反射的意义:是先天具有的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是建立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是智力发展的最原始基础,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2-3个小时)-啼哭新生儿啼哭的功能:传递需求信息;吸引成人照顾的导向作用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如,5岁前语言功能的修复。,二、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动作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觅食/吸吮/吞咽)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影响有共同的顺序 3.2个月-能翻身;3.3个月-能抓住拨浪鼓;5.9个月-可以坐着,无需依靠;7.2个月-扶着东西站立;8.2个月-用大拇指和食指抓握;11.5个月-稳稳站着;12.3个月-行走自如;14.8个月-能叠放两块积木;16.6个月-学会爬楼梯;23.8个月-学会蹦跳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3、动作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 主动权4、动作发展促进了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 的发展,(二)婴儿主要动作发展:1、手的抓握动作(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A.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B.开始操作工具 C.使多种感官协调2、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义:A.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B.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3、婴儿动作发展遵循普遍的原则和顺序: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婴儿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模仿学习是先天排定的婴儿的重要学习手段,具有普遍性。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1、研究方法的突破:A.习惯化范式:包括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B.优先注视范式:视觉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范茨1961年实验:2个月大的婴儿/Pascalis等1995年实验:出生4天的婴儿看母亲面孔的时间是陌生人的2倍)2、感觉的发展:A.视觉:视觉集中(出生后3周)视觉追踪(12-48小时)颜色辨别(15天即具有,3-4个月成熟)对光的察觉(24-96小时)视敏度(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B.听觉:(听觉辩别/语音/音乐感知/视听协调)C.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3.知觉的发展:(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视听协调(2)模式知觉:能把一个图形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视觉偏爱程序。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3)深度知觉:吉布森的视崖装置*,6个月有深度知觉。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头3年,二、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注意 婴儿注意的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偏好的图形,人脸);受知识经验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二)婴儿的记忆1.记忆发生的时间:胎儿末期2.按记忆的内容:12个月之前:情绪记忆、动作记忆;12个月之后:表象记忆、词语记忆 6-12个月出现“认生”、客体永久性、模仿 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A非B错误(9-12个月),三、加工整合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婴儿已经具有整合信息并分类编码的能力。-采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技术,9-12个月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分别归类。(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8-11个月的婴儿问题解决过程的3个水平: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一、婴儿的发音1、发音的阶段性: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韵母 连续音节阶段(4-9月):主动发音交流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听起来在说话,没有明确的意义和指向2.发音的特点:(1)最初的发音具有普遍规律性(2)婴儿真正掌握母语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3)3岁左右基本掌握母语全部发音。,二、词汇的发展词汇量:1-1.5岁:第一批50-60个 3岁:1000个特点: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扩大或缩小)三、句子的发展(1岁半至2岁半是关键期)单词句到多词句:1岁-1岁半:简单句到复合句:1岁半-2岁:,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手势(二)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三)成人与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交流内容:贴近婴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交流技能: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语用技巧:句子简短、语速减慢、话语重复交往策略:互动、促进发展,五、语法的获得-言语发展的理论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1、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分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2、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认为认 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1.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等)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2.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的类型学说)分为三种:容易抚养型(40%)、抚养困难型(10%)、发展迟缓型(15%)、混合型(35%),二、情绪的发展(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婴儿早期兴趣的三个发展阶段: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100天前后)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6个月前后)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2个月前后),(二)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三)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主动操作性哭(社会性哭)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四)分离焦虑 1.最初阶段: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愤怒抗议 2.第二阶段:失望、减少啼哭、情感冷漠 3.第三阶段:企图适应新环境,三、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尔比的婴儿依恋发展四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理解并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艾斯沃斯的实验 3-4个月见到陌生人会微笑;7-8个月有“陌生人焦虑;8-24个月有“分离焦虑”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三类型(1989):安全型依恋(65%-70%):父母对孩子的欢乐、悲伤以及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很敏感,这种情感促使他们关爱孩子,从而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互相喜爱、重视,孩子不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回避型依恋(20%):与安全型相反,逃避型的父母经常远离孩子,逃避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学会了逃避与父母接触,抑制自己的依恋需要。反抗型依恋(10%-15%):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经常不一致,有时候很关心,有时候却不感兴趣。由于这种不一致性的爱,使得焦虑/矛盾型的孩子在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回报时显得暴躁和焦虑。意义:这些不同的依恋形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Cindy Hazan等人关于成人中依恋的研究(1987)设计了一个爱情小测验并把它刊登在报纸上,在测验中除了询问人们的浪漫关系,还让人们选择出自己的依恋形式。安全型的人很容易接近,并期望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回避型的人不易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他们不信任他人;反抗型的人也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但与回避型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伴侣着迷。这三种依恋在成人中的比例:安全型占56%,逃避型占25%,焦虑/矛盾型占19%。,衡量婴儿期母亲的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来衡量。反应性:积极应答情绪性:笑、说、爱抚,表达积极的情感社会性刺激:多进行社会性互动,如相互模仿,四、婴儿自我的发展(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1.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I)、客体我(Me)2.哈特自我意识发展两大阶段:(1)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没有主体我;9-12个月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12-15个月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2)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能把自己当客体认知;18-24个月能用人称代词”我“,客体我出现,第一个飞跃*照镜子实验:1岁前/22-24个月,(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婴儿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学习的形式/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一、关于游戏的理论(古典/现代)二、游戏的发展:1、机能游戏: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2、象征性游戏: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幼儿期 的特点,假装游戏。3、规则性游戏:规则外现,角色内隐,是童年期 及以后儿童游戏的特点。,三、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主题游戏/有现实替代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富有创造性/重在游戏过程,三、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 和合作游戏,四、游戏的社会性发展:1.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2.平行游戏 3.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五、游戏对儿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