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高边坡的稳定.ppt
岩石高边坡的稳定与治理,1 我国岩石高边坡工程存在的问题,岩石高边坡在我国的分布相当广泛,不论是自然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是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不稳定边坡灾害,都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主要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四川省的工程滑坡发生的频次最高,其次为湖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青海、甘肃等省。从总体上看,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主,它们的受灾频次完全受控于我国的地质和地理格局。,在水电站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等建设中,经常需要开挖高边坡。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高边坡治理常常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技术,也是确保工程安全和降低建设费用的重要环节。,1.1铁道、公路建设中的边坡工程,在铁道、公路建设过程中,人工开挖边坡,或筑路爆破,松动了岩体使坡体失稳而形成滑坡及崩塌,有一些工程是设计与施工不当而形成的,经常出现几万立方米至几百万立方米的滑坍事故。,以宝成铁路陕西省宝鸡至四川省绵阳段为例。这段铁路通过的地段大部分为深山峡谷区,河道婉蜒,山坡陡立,自然斜坡一般接近其临界坡度,稳定性较差。该地段岩性复杂,岩浆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均有分布,还分布有砾质土、粘土和黄土等。构造上以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及龙门山华夏构造带为主体,经历多次构造变动。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对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上为节省造价,限制修筑隧道,线路大多沿河绕行,不得不在较陡的地形条件下强行开挖路堑,因此高陡边坡多。,据不完全统计,这段铁路的边坡开挖多达293处,累计797km,其中接近或超过临界安全坡度的有123处,累计长423km,占边坡开挖长度的530。仅因洞口、灾害严重而接长超过40m的隧道有26座,占隧道总量8.8,隧道接长307km,占隧道总长的31。,通过整治后,工程边坡的稳定程度虽有很大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与开挖有关的不稳定边坡99处,长度达26.6km,其中因开挖边坡过陡而尚未稳定的边坡30处,长度9.9km。一遇暴雨,常突然发生灾害,影响铁路运输,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起的滑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起的滑坡有两类:一类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因施工开挖等因素而造成的;另一类是在水利工程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放水或渠道渗漏等原因造成的。后者发生的次数比前者多,一般多发生在水渠或水电站建设比较多的地区,如甘肃、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国际上最为著名的滑坡事故为1963年意大利北部山区的瓦依昂水库滑坡,水库左岸的一个体积达3107m3的大滑坡在30s内填满水库,激起的涌浪越过262m高的坝顶冲向下游,毁坏了坝内地下厂房的大部分设施和下游的一个市镇,死亡2 000人,成为震惊世界的水库滑坡事故。,我国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因施工开挖等因素形成的滑坡,以云南漫湾滑坡损失最大。漫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云县和景东县境内,为澜沧江中游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工程。其左岸在施工开挖过程中,1号、2号导流洞和泄洪洞的出口地段曾多次发生规模不等的岩体塌滑,尤以1989年1月7日发生在坝基下游侧边滑坡的规模最大,总方量106万立方米,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程。滑坡处理耗资12亿元,延误工期一年以上,损失超过10亿元。此外,李家峡的坝前滑坡也都是水利水电建设中比较重大的工程事故。,1.3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滑坡(崩塌),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滑坡(崩塌)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1由于在边坡、山体或陡崖下部开挖矿石,形成采空区,引起坡体变形,山体开裂而导致滑坡(崩塌);2采矿时爆破,松动了岩体而使斜坡失稳;3露天采矿中,由于坡上加荷、坡下开挖,或者违反边坡稳定规律进行开挖,或边坡设计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形成滑坡(崩塌)。,这类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河南、安徽和云南等省,其他省区零星分布。滑坡规模一般为几万立方米至几百万立方米。湖北省的采矿滑坡(崩塌)多发生在鄂西山区。鄂西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且为多雨区,自然滑坡很发育,地质环境比较脆弱,所以采矿或其他人为活动稍有不慎就发生滑坡和崩塌,这里的采矿管理应有别于其他地区。露天矿发生的滑坡,大多在数年或数十年中反复多次发生,地下采矿引起的滑坡在80年代以来明显增多,70是1980年以来发生的。,2边坡工程的研究现状及我国的研究成就,边坡工程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工程数学、力学、工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其研究历史已达100多年。边坡工程研究的范围涉及所有人类工程活动所形成的各种人工边坡,也包含了自然滑坡及崩塌体。,2.1边坡工程的研究现状,1958年,美国公路局滑坡委员会就组织编写了滑坡与工程实践(Landslide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随后在1978年又出版了滑坡分析与防治一书。1977年加拿大矿物与能源中心编写了边坡工程手册(Pit Slope Manual)共27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地对边坡工程进行了论述。近年来,一些特大工程的相继开发,出现了高边坡的整治和预测预防问题。,1986年,在举行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成立了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同时成立了“滑坡及其他块体运动委员会”,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滑坡及其防治的国际组织。该委员会除每年向IAEG提出工作报告以外,还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提交全球灾害性滑坡年度报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均将边坡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1995年后,香港政府土木工程署出版了斜坡工程手册,总结了香港地区治理滑坡的工程经验,对斜坡工程提出了分析、计算和治理措施的建议。,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资助下,成立了全球滑坡登录工作组,对滑坡登记的内容、名词、标准等作了专门规定,计划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球数据管理系统。1991年9月2327日在北京召开了“应用空间技术抵抗自然灾害研讨会”,它是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联合国救济署(UNDRO)联合组织召开的。1992年2月1014日在新西兰Christchurch召开了第6届“国际滑坡会议”。1992年12月711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国际滑坡会议”。1996年6月17。21日在挪威Trondheim召开第7届“国际滑坡会议”,此外,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国际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ISSMFE)、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UGS)、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等组织都经常召开学术会议,滑坡研究大都是会议的重要讨论专题。,2.2我国边坡研究的成就,70年代铁道部成立了“滑坡分类与分布”专题研究组,对全国铁路沿线进行普查。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地质矿产部将“中国西南、西北崩滑灾害与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列为专题进行重点攻关。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三峡工程地质地震专题组对三峡库区沿岸重点滑坡进行了登记和调查。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水利水电部的“岩质高边坡稳定及处理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由陈祖煜组织研究。80年代以来,水利水电部门对龙羊峡、大生桥、鲁布革、拉西瓦、李家峡、安康、漫湾、五强溪、龙滩等工程的边坡工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从50年代开始。1965年孙玉科、王思敬、孙广忠在“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中提出“岩体结构”理论的学术观点,并先后提出岩质边坡岩体结构分类,边坡稳定性岩体结构分析,实体比例投影及其在露大矿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等理论,并于1999年4月出版了专著中国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自80年代以后,我国矿山边坡研究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先后对大弧山、尖山、磐石、攀钢石英石矿、平朔露天煤矿、抚顺露天煤矿、金川矿等几十个矿山的边坡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其中,王思敬等、孙广忠、何满潮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马鞍山治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在露天矿边坡研究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80年代初期,滑坡动力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被提出来,1986年6月在湖北宣昌召开的“我国典型滑坡实例学术研讨会”建议在我国开展滑坡动力学或滑坡运动学的研究工作。1995年2月,胡广韬出版了滑坡动力学专著,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滑坡动力学的二十余项关键性理论和问题。,三峡总公司哈秋聆、崔政权主持的长江三峡滑坡的加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提出采用“变形势”理论(Deformation-Power)对滑坡的失稳时间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在对1995年1月30日发生在甘肃省的黄茨滑坡的成功预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探讨以天气地海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将滑坡的发生作为地球总体运动的一个事件链,从能量的聚集、传递、释放等角度探讨滑坡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对滑坡进行预测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边坡工程研究的理论基础需要多种学科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仅包括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还应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等手段。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从边坡的规律性分析,到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的研究,以及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预测预报,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初步形成边坡工程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下列四个部分:1边坡(或滑坡)的区域分布规律性研究;2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3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预测预报;4边坡工程治理。,2.3我国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理论方面的成果,我国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滑坡的预测预报以及边坡的工程治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下列六个方面的丰硕成果。,2.3.1边坡工程中的岩体结构控制理论,岩质边坡结构十分复杂,其稳定性取决于边坡的各类结构面的特征。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孙广忠提出了“岩体结构控制论”,并出版了岩体结构力学,将赤平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应用于边坡工程。美国华裔学者石根华提出了“关键块体理论”,南京大学等提出了岩坡优势面控制论,认为岩坡的变形破坏受岩坡内的优势面所控制。王思敬等把断裂力学引入岩体结构。,2.3.2边坡工程中的分形理论,分形理论是美国数学家(BBMandelbort)在1973年首次提出来的,主要研究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相似但没有特征长度的图形或现象,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确定图形或现象的分维数,以揭示该现象或图形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我国谢和平做出了重要的突破,周维垣、张公瑞将分形技术引入岩体网络生成,孙钧等提出了分形块体力学。研究表明,边坡岩体结构常呈不规则分形体态,可以用分维来表征,利用分维可以定量地描述断层、层理、节理、泥化夹层等宏观结构面的形态特征、分布、产状及粗糙度等。同样,岩体的微观结构面或破坏面也呈不规则的分形状态,这种不规则反应了岩体破坏时的能量耗散及微观结构效应,也可用分维来表示。分维数是岩体变形破坏的某一统计特征量,分维数可以充当岩体变形破坏变量的角色进行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演化过程的分析。,2.3.3边坡工程中的3S理论,在信息社会中,全球是一个开放系统,3S系统已在地学领域取得初步尝试,1996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年会上,利用3S技术在岩石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已引起极大注意。所谓3S系统是指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系统(RS-Remote Sensing system)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三者融为一体为边坡工程的防治与预测预报提供了新一代观测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从1997年开始,崔政权、何满潮着手建立“三峡库区边坡稳态3S实时工程分析系统”。,2.3.4边坡工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简称NN-Neural Network)是指由大量简单神经元经广泛互连构成的一种计算结构,是一种广义的并行处理系统。白占平针对露天矿发生的顺层滑坡,使用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了边坡系统状态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选择海州露天矿66次滑坡实例和34个典型非失稳边坡模型作为样本进行训练和预测,取得了显著成果。,2.3.5边坡工程的数值计算和仿真,应用数值方法进行边坡工程的计算具有下列独特的优点:1由于边坡具有复杂的边界条件和地质环境,如岩土体的非均匀性、非连续性,造成边坡工程问题的非线性等特性,这些问题要采用弹塑性理论和极限平衡分析解决,数值分析可以方便地处理上述问题;2数值方法可以得到边坡的应力场、应变场和位移场,非常直观地模拟边坡变形破坏过程:3数值方法适用于分析边坡工程的分步开挖,边坡岩土体与加固结构的相互作用,地下水渗流,爆破和地震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4数值分析能根据岩土体的破坏准则,确定边坡的塑性区或拉裂区域,分析边坡的累进性破坏过程和确定边坡的起始破坏部位;5采用离散元法可以仿真边坡整体滑动的过程,对于预测边坡的破坏规模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几年来,孙钧、钱七虎、葛修润、周维垣、朱维申、卓家寿等从国外引进和自行研制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数值分析方法用于解决边坡工程的计算。另外,随着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同数值方法的相互耦合,如有限元、边界元、无限元、离散元与块体元等的相互耦合,数值解和解析解的结合,以及非确定性的数值方法,如随机有限元、模糊有限元、概率数值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的耦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解决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2.3.6边坡工程中的可靠性分析,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最基本的评价指标是极限平衡方程的解,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以安全系数为度量指标的定值法。这种方法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程实用的方法。但在某些工程设计中,按此法计算是安全的,实际运营却发生了破坏,其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从理论上忽视了计算参数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边坡以多大程度保证安全,定值法是无法确定的,而可靠性分析却能作出明确的回答。在概率论基础上进行边坡可靠性分析,考虑边坡的各种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来度量边坡的安全度,必将成为边坡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3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的进展,在进行滑坡的稳定分析和防治治理之前,必须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其目的在于: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探明滑坡产生的原因,判断其稳定程度,提供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预测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与治理方案的建议。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进展为边坡工程治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反映实际情况的可靠资料和监测滑坡稳定性变化的先进手段。,3.1 3S实时工程分析系统及在滑坡勘察中的应用,3S实时工程分析系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已引起了极大的注意。目前我国工程地质和岩土程界对3S实时工程分析系统及在滑坡勘察中的应用,也已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并进行了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为滑坡的科学预报和灾害防治,为边坡工程及滑坡的勘察提供了新一代的手段。RS是应用遥感信息资料,包括卫片和航片进行解译、分析而得出的多功能信息资料,在地球上任何一点或一块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都能有新的反映,包括对滑坡或滑坡体的实测及不同时段的观测资料。GPS和GIS的结合还可用来实时实测空间数据,即实时准确监测危险岩坡的形变过程,可在瞬时产生目标定位。如用于滑坡的原位监测,其垂直的变位精度可达5mm,水平变位精度可达2mm。综上所述,可以看出3S实时工程分析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如果与专家系统结合,不仅具有自动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功能,而且能智能式分析和运用数据,提供科学的决策及回答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3.2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应用,地质雷达方法是一种用于测定地下介质分布的广谱电磁技术,从地面发射高频电磁脉冲波,利用其反射来探测目的体及其他地质现象。地质雷达图形以脉冲反射的波形形式记录。波形的正负峰分别以黑色和白色表示,也可以用灰度表示。这样,同向轴或等灰度、等色线均可形象地表征出地下反射面。地质雷达图象可以反映出各种地质界面,如层面、结构面、断层、地下水面等,这些数据对探测与掌握岩石高边坡的滑动面显然是十分重要的。,3.3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综合评价,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系统规模大;2评价指标的类型及量度标准不同;3指标的描述方式不同,有定性的、半定量的和定量的多种形式;4评价信息往往不完整。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工程地质评价通常以定性描述为主,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近几年来,人们尝试应用数学方法对评价过程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并取得进展,如模糊综合评价、灰色聚类分析、数量化理论分析等。,3.4岩石高边坡的工程地质分类,为研究岩石高边坡的稳定和整治,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对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类。但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分类方法。,4岩石高边坡治理技术的进展,4.1边坡治理的发展现状 边坡治理工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排除滑坡产生的诱因,或者恢复滑坡平衡状态的工程方法,即所谓控制滑坡产生的防治工程。滑坡控制工程法,一般采用排除滑坡处的地表水、地下水,改良滑动面软弱物质的性质,恢复和保持滑动面的平衡状态。另一类是通过设置阻止滑坡作用的构筑物,阻止滑坡移动,即所谓直接治理滑坡运动的工程。滑坡治理工程法采用对滑坡体施加反作用力的方法,增加抵抗滑动的作用,维持滑坡体的平衡。,排水包括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这是防止滑坡的最好方法之一。采用设置排水系统拦截流入不稳定边坡区的地表水流,采用排水廊道和钻孔等方法,排除并降低地下水,以减少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动水压力和渗透压力,而且可以疏干岩土体的含水量,以增强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如黄腊石坡,位于长江西陵与巫峡之间,湖北省巴东县下游1.5km的长江北岸。地下排水工程由各长150m的主平硐和左右支硐组成,同时布置垂直向排水井31个,井间距515m,竖井深入滑动面以下,并与主平硐连接将地下水排出。这是一个多层次、多方案治理的边坡,可以使滑坡在50年一遇的水文条件下保持稳定。,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锚固技术只是作为施工中的临时应急措施使用。自60年代以来,在修建永久性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隧道、桥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国防工程中都大量采用,不仅在坚硬岩石、裂隙岩石中应用,而且在软岩、风化岩中都可以采用。过去我国采用从法国、瑞士、瑞典等国进口的锚索、锚杆设备。现在我国已可以制造锚固技术的各种设备和锚固材料。,4.2边坡治理工程技术的发展阶段,边坡治理工程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治理工程以排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为主,抗滑支挡工程主要作挡土墙。26070年代,在以排水工程和挡土墙为主的同时,大力开发应用抗滑桩以解决挡土墙施工中的困难。欧美国家和前苏联多用钻孔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1.01.5m,深2030m。日本则多用钻孔钢管桩,钻孔直径400500ram,深2030m,孔中放入直径318.5457.2mm,壁厚1040mm的钢管,在钢管内外灌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以增强桩的抗剪断能力。7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应用1.53.5m的挖孔抗滑桩。,我国曾在贵昆线二梯岩滑坡治理中采用沉井式挡土墙,在成昆线建设中成功地使用大截面挖孔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由于抗滑能力大,对滑坡体的扰动影响小,施工方便,很快在滑坡治理中广泛应用,在治理大、中型滑坡中几乎取代了抗滑挡土墙。已使用的抗滑桩截面有1.2m2.0m、1.82.4m、2.0m2.0m、2.0m3.0m、3.0m4.0m、3.0m5.0m、3.5m7.0m,深度1535m,最深的达50m。70年代的中、后期,在深入研究抗滑桩受力状态和设计理论的同时,又研究开发了排架桩、刚架桩、椅式桩挡墙等新的结构形式,改变了抗滑桩的受力状态,节省圬工和钢材。,380年代以来,在采用小直径抗滑桩的同时,为治理大型滑坡,开始采用大直径的挖孔抗滑桩。如日本在大阪府的龟之濑滑坡治理中采用直径5m,深5060m的大型抗滑桩,在周围均匀布筋,只在滑动面附近设置型钢加强。抗滑支挡结构的另一个发展特点是锚索工程在滑坡治理中的大量应用。锚索可以与抗滑桩联合使用,或在加反力梁或锚墩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单根锚索承受的拉力5003 000kN不等,长度一般3060m,最长的达120m。由于锚索工程不开挖滑体,又能机械化施工,比抗滑桩工程节省造价50。,我国目前锚索的应用有两种情况:(1)锚索与抗滑桩联合形成“锚索抗滑桩”。其受力状态是在抗滑桩顶部加24束锚索,以改变一般抗滑桩的悬臂受力条件,同时可以施加预应力使桩由原来的被动受力状态改变为主动受力状态,从而大大地减小了抗滑桩的截面和埋置深度,较普通抗滑桩节省投资约40。,(2)用锚索单独稳定滑坡,即在滑坡体上设置若干条锚索,锚索锚固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中,用梁或墩作为锚索的反力装置,可以施加预应力来稳定滑坡。,例如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加固采用了锚索,锚固力选用1 000kN、2 000kN、3 000kN级,锚索长度35m,直径分别为:35mm、175mm和217mm,间距为4.04.0m、4.54.5m、5.05.0m,倾角为25o、20o、15o。,5 滑坡监测和预报,根据文献报道,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对滑坡监测资料实行数据库管理。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进展比较快,在一些监测资料比较丰富的地区,如三峡库区重点滑坡、龙羊峡库区重点滑坡等已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80年代以来,我国的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中芬科技合作的京密供水工程、中加合作的葛洲坝水电站综合自动化计算机监测系统、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二滩库首金龙山蠕变体、龙羊峡近坝库岸稳定性研究等项目中所采用的监控自动化和通信技术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建设中都处于先进水平。,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变形监测方面,专用边角网和连续引线法、弦矢导线法和引张导线法等在葛洲坝水电站和白山水电站工程中被成功地应用。在应力监测方面,一系列大型自动监测装置研制成功并用于实际工程,例如1985年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制成的BHZ-1型的内部观测自动监测装置以及BZC-A型大坝自动测量系统,1984年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研制成能消除接触电阻和长导线电阻影响的SBQ-4型电桥;与之相应配套的有天津勘测设计院研制的YKJl型遥控集线箱的SJ-900型检测仪,由此组成的便携式小型遥控集测系统。最近,KHB-2型滑坡综合检测报警仪与SJ-1型六道声发射检测仪的问世,为研究滑坡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创造了条件。,滑坡预报分为临滑预报与趋势预报两大类。临滑预报是指预报数天内发生的滑坡,即在边坡变形进入加速发展的后期进行的整体破坏时间预报。临滑预报是滑坡预报中难度最大的数值预报,成功的临滑预报能够真正地避免或减轻滑坡灾害,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峡新滩预报的成功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趋势预报是指预先判断数月或数年后边坡稳态发展趋势的预报。趋势预报又可以划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三类:短期预报是预先判断数月内滑坡发生或复活的预报;中期预报是预先判断数年内滑坡发生与发展的趋势;长期预报是预先判断数十年内滑坡发生与发展的趋势。,6 滑坡发生发展的特性,滑坡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为了正确预报滑坡,对我国滑坡与地域、降水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资料收集与分析,得到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6.1地域特性,构造环境和地理气候环境不仅影响滑坡的分布与数量,而且对滑坡的规模、变形机制和滑动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我国陕甘地区的气候干燥重力地质现象发育,滑坡具有丰富的物质来源,一遇大雨,便会诱发滑坡或使古滑坡复活。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构造活跃区,也是有名的滑坡区。白龙江上游泄流坡滑坡本世纪曾发生过六次滑动,每次都堵塞白龙江。川东鄂西三峡地区,从湖北宜昌至重庆长667km的长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着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滑坡,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历史上曾多次滑动,如新滩、黄腊石、宝塔、藕塘等。,在华南及港澳地区,降雨量大,水的作用成为滑坡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香港地区为火山岩强烈风化带,岩性是褐红色粘质、砂质粉土,为红土化形成的坡积残积土。坡残积土渗透性好,在暴雨期间含水量变化快,而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密切相关。如1993年11月45日,香港大屿山区发生过特大暴雨,24小时最大雨量为742mm,相当于100年一遇的降雨量,这次暴雨大屿山地区的自然滑坡泥石流达838处,人工边坡失稳约300处。,6.2时间分布特性,根据1949年至1990年42年问的滑坡资料分析,斜坡的变形呈波动起伏的上升趋势,1977年以后出现加速的现象。1958、1971和1981年分别为三个周期的丰值年段,成灾频率具有1013年的重要周期。据万县地区的资料,表4-2显示,自清朝以来,滑坡频率显著上升,同时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滑坡引起的经济损失大幅度增长。,6.3滑坡与降水的关系,降水是引起滑坡最为明显的因素,许多滑坡在变形经历一定时间后,经一场大雨诱发而突然滑动,或者事先根本无明显变形而在一场暴雨中迅速滑动。部分近代滑坡与降水的关系见表4-3。,6.4地震诱发滑坡的资料,地震是另一个诱发滑坡的因素,但由于单纯的滑坡变形预测模型中无法叠加地震作用力,因此只能通过地震预测来作宏观定性的判断。地震诱发滑坡的资料见表4-4。,6.5破坏前的变形速率,滑坡体的变形速率是判断滑坡体稳定状态的重要依据。通常认为,滑坡体的变形速率达到10mmd左右时,滑坡已接近临界破坏状态。表4-5给出了一些滑坡临滑破坏速率,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