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ppt
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不仅有利于乡镇企业的二次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城镇化是以农业剩余为基本前提的,没有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原料、劳动力、市场,城镇化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小城镇以乡村为腹地,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生产社会化、合理布局乡镇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和农村的文明程度等都发挥着主要作用,一、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城市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镇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互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将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个性与特色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出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该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促进辅助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在发展这个特色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好处,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最后,小城镇还应该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矛盾的根源是分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断层,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交易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合约签订成本),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建立起产品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卖难”的问题。,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小城镇的发展,吸收了集镇周围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与有效载体,既解决了农村人口压力,又避免了众多农村人口流向大中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条件是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在农村当地发展非农产业,其重点应是第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人口,使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定居小城镇,不仅能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又能使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口集中居住,这对发展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又是极为有利的,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农村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尤其要注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剩余人口的转移,使农村耕地减少人口压力,从而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农业现代化对规模的要求也能得到满足,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也能得到缓解。,四、小城镇建设与农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结合体,其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存在着中间性、主体来源的多渠化和素质的多层性,因此,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关注其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就能带动农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的建设,最终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与农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