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西师.ppt
社会心理学,主讲:重庆漫棋心理咨询工作室首席咨询师魏 谦,2,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3,概述,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4,概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5,概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群体层面: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6,概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在制订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7,概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8,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9,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在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情境)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观察、模仿、教育、潜移默化)和社会经验(成败)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适应社会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意义个体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其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延续并发展。个体社会化的本质和条件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条件:语言,10,社会化与自我,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教化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大类:(1)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学校、以及监狱等。(2)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的过程,个体内化充分体现了个人社会化的主动性。,11,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二)掌握行为规范准则(三)培养社会责任感(四)树立未来目标,12,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13,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二)掌握行为规范准则要求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14,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三)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企业家等的不同社会责任,15,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四)树立未来目标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 己“长大了干什么?”要求个体学会思索和想象自己今后将挑起的社会担子,它超出了个体当前所肩负的职责,属于对理想的确立。,16,社会化与自我,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因素社会生物学家的观点,人的社会化及人在社 会化过程中所模塑、形成的一切社会行为(包括利他主义、宗教、性行为、侵犯与战争以及同性恋)都有其生物学基础,都是由我们自己基因决定的,至少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社会生物学:自私的基因),17,社会化与自我,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人性和人类行为是由本能(遗传)还是由环境(教育)决定的争论,就一直纠缠着历代社会哲学家,并且构成了一百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正是在这种争论中,人们逐步发现了,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在人的生物本能与环境教化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社会心理学的本能论观点是在19世纪末十分流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战争归咎为人的“侵略”本能、社会是由人的“群居”本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由于人的“获取”本能。有人作了统计,发现当时由不同研究者发现的人类本能竟然达到一万种之多。然而,20世纪初,俄国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提出“条件反射”理论,证实了人的行为的习得性。后来美国兴起的行为学派更是对“本能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的这段简洁明快的语言,也成了当时一切信奉“环境说”的人批评“本能说”的口头禅。,18,社会化与自我,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二)社会环境因素除了生物学因素以外,影响人的社会化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其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其中 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等。,19,社会化与自我,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获得,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20,社会化与自我,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的发展,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是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已的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21,社会化与自我,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理自我(个月岁)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社会自我(岁岁)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身躯)的意识。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通过游戏,扮演角色形成的,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观点和做法,如今表现出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形成并发展着“心理的自我”。,22,社会化与自我,自我概念的测量我是谁,23,社会化与自我,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等特点,24,社会化与自我,自尊自尊(Self-esteem)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拥有自尊呢?大多数的心理学家认为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一是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鲍梅斯特(Baumeister 1994)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Jones 1978)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詹姆斯的自尊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25,社会化与自我,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26,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27,社会知觉,基本概念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也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反应。因此,人的 社会行为首先涉及对他人及其行为的感知和认识。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个体对自己、他人、群体行为及其关系的综合知觉称为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或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28,社会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schema)的概念是由泰勒及克洛克(Crocker)提出来的,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比如人们对60年代产生于美国嬉皮士(Preppie)的图式就是:他们是白人大学生、穿牛仔裤、留着各式各样的发式等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个体往往忽略其不感兴趣的事情而集中于其感兴趣的事情、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眼光”去知觉他人,29,社会知觉,印象: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30,社会知觉,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反晕轮效应(Negative-halo),也叫做Forked-tail效应,主要指评价者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31,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32,社会知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称印象控制,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形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33,社会知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34,归因,归因(attribution)是指对社会行为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和研究过程。归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这一行为的原因。由于人们轻易不愿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所以并不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归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比如飞机失事、学潮等;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人们身体患病、或是被别人责备。,35,归因,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内在原因,即个体所具有的品质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能力、付出的努力等;外因是指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发生这一行为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内控者与外控者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36,归因,晴朗的日子人快乐人们会以暂时的心境为基础而产生对长久内部状态的自我知觉。Schwartz&Clore(1983)发现,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人们会将自己整个人生评价为快乐,令人满意。他们利用电话采访,问被采访的人几个问题,让他们在110点量表上进行评定,10 表示最快乐。其中一半的采访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另一半在阴雨绵绵的春天。如下表所示,在晴朗的日子里,人们更觉得快乐。,37,归因,天气对心情的影响,38,归因,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39,归因,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角度)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观察位置(空间位置)时间因素人们往往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40,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41,社会动机,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过程(图2-2)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是行为的启动因素指向功能,使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目标性和指向性维持与调节功能,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42,社会动机,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43,社会动机,亲合动机亲合及合群,希望他人在一起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地震后人们的表现情绪因素出生顺序,44,社会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华的机会体验活动:为什么参加培训?,45,社会动机,权力动机(谋求,害怕失去)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首先是社会控制的需求,其次是对无能的恐惧侵犯行为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侵犯的原因本能说挫折-侵犯学说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46,社会动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较少期待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社会情境自然环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成正相关,47,社交情绪,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基本的社交情绪包括:社交焦虑嫉妒羞耻与内疚讨论,48,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49,态度,态度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正如心理史学家 墨菲(Murphy)所言:“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所处的位置比态度更接近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心理学家对态度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对我们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结论。,50,态度,有人甚至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殿堂的基石就是态度。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态度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态度决定一切”米卢,.有好的态度才会有好的人生,在这里,有两个态度改变命运的故事:,51,态度,有一个鞋厂的营销员到一个小岛上去开发市场,当他来到岛上的时候,看到岛上的人们都没有穿鞋,他立即给他们领导汇报说:“这岛上没有开发余地,因为这里的人都没有习惯穿鞋。”不久,又有一个鞋厂的营销员来到岛上,当他看见岛上的人们没有穿鞋的习惯时,不由大喜过望,立即给他们领导汇报说:“这里居然有一片未开发的市场,我们的鞋一定能打入市场。”于是他立即开展营销工作,他先把一些鞋送给当地的人穿,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做出当地人喜欢的款式,不言而之,他成功了。,52,态度,第二个故事是有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兄弟,哥哥是城市里最顶尖的会计师,弟弟是监狱里的囚徒。一天,有记者去采访当会计的哥哥,问他成为这么棒的会计师的秘诀是什么?哥哥说:“我家住在贫民区,爸爸即赌博,又酗酒,不务正业;妈妈有精神病,我不努力,能行吗?第二天,记者又去采访当囚徒的弟弟,问他失足的原因是什么?弟弟说:“我家住在贫民区,爸爸即赌博,又酗酒,不务正业;妈妈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去偷去抢”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影响我们命运的不这是环境,不是条件,不是身高,不是文凭,不是出身,更不是腰包里有没有钱,而是态度。改变了态度,就能改变人的一生!那么,究竟什么是态度?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似乎又感受得到,并且它还在影响着我们的许多方面。,53,态度,沙莲香(2002):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具有内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54,态度,态度的成分,1情感因素:是指个体对于某种对象(如人、事件、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好恶,是属于个人的内心体验,如喜欢与讨厌、接纳与排斥、愉快与不愉快。2行为倾向因素:是指个体对某个对象的反应倾向,也就是对某特定对象必须有所行动时,在行为发生前的准备状态。不是指行动本身,而是行动前的心理倾向。如想靠近想远离,想占有想丢弃等。3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以及对态度对象的好坏的评价和意义的叙述。也就是说对态度对象的认识与理解,它是好的还是坏,赞成它还是反对它,它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如对高考制度,教育体制。在一般情况下,三个因素彼此协调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在这时,情感因素将成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如对人的态度,55,态度,态度与行为1态度会影响行为根据定义,态度是一种行为意向,是一种心理准备,态度显然会影响行为。也就是说,通过态度可以预测行为。比如张三对李四持有消极的态度,我们就很容易预测在选优秀员工的时候,张三不会投李四的票。2态度与行为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56,态度,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57,态度,态度的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an,1958)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讨论自己的一个态度形成的过程,58,态度,态度的转变(说服与态度转变)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1959)和他的耶鲁大学的同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说服模型(图2-5),该模型涵盖了所有与说服效果有关的因素,59,态度,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可信度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传递者的专家资格和可靠性传递者的立场传递者的说服意图传递者的吸引力,60,态度,睡眠效应(the sleeper effect)Kelman 和 Hovland 发现,态度改变的持续时间并不依赖于对该论点细节的记忆,而与传递者的可信度有很大的相关。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操纵传递者的可信度,事后立即测量态度改变量,发现可信度高的传递者引起较多的态度改变。但是三个星期之后这种差异消失了,此时可信度低的传递者的影响力与可信度高的传递者的影响力相当。Kelman 和 Hovland把这种低可信度的传递者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而提高的现象叫做睡眠效应。但三周时如果提醒被试有关传递者可信度的信息,则由可信度所引起的差异将恢复。,61,态度,可靠性,传递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靠性,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就象“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样,62,态度,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高威信者,差异越大引发态度转变量较大;低威信者,信息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信息倾向性(单一住息与正反两方面信息)信息提供方式(口头优于书面),63,态度,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面子、逆反心理、惯性心理)情境预先警告,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而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分心,分心能减少抗拒,因而对改变态度有利。重复(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64,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65,沟通,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图2-7),66,沟通,人际沟通的分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67,沟通,68,沟通,69,沟通,体语沟通活动:猜猜我想干什么?,70,沟通,人际距离公众距离(37米)社交距离(13米)个人距离(0.51米)演示,7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与情感性等特点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份,7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73,人际关系,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74,人际关系,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采纳不同的人际互动哲学:利人利已损人利已利人损已损人损已不损人利已利人不损已,75,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76,社会影响,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的特点: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想像的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意愿,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列举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从众现象,77,社会影响,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78,社会影响,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与社会促进相反的概念是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79,社会影响,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的特点有: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80,社会影响,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被暗示者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81,课程框架,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82,爱情,愚蠢爱,激情(迷恋),亲密(喜欢),承诺(空洞),完美爱情,伙伴爱,浪漫爱,斯坦柏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83,婚姻,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婚姻的动机:爱情、繁衍、经济夫妻关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型,84,离婚,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需求不满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一方或双方在性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两个“自我”相异,各趋已利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遇到分歧,各持已见,互不相让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夫妻的性差异,85,家庭,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86,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和感受,87,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