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调查谈话的语言技巧与方法.docx
审查调查谈话的语言技巧与方法“谈话”活动是以语言来转变被调查人的对抗态度,实 现其供述违纪违法行为的目的,依靠普通的生活语言是无法 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的。因为我们与“谈话”中所面临对象 的关系是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被“谈 话”者的供述与交代意味着将要受到纪律和法律的制裁,因 而这种抗拒心理始终贯穿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改变这种 态度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和策略,通过智慧的较量,达到 制伏对手的目的,这种智慧的语言表现便是“说”的技巧。一、变更方程式方程式是数学中用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在某方程式 特别复杂的时候,为了使方程式变得简单常常采取变更方程 式的方法,这是数学上的技巧,但是这种技巧用在对犯罪对 象的“谈话”活动中,便能巧妙地达到“谈话”的目的。在“谈话”中经常遇到被调查人已进入了 “动摇”状态, 只有一步之遥就能实现供述的行动,却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 的时候,双方也都达到了最大的力量限度,这时如果“谈话” 人员忽然改变方式,采用变更方程式的方法,改变紧逼的角 度,给一个台阶或者重新为其选择一个出口,便会出现新的 转机。“谈话”中常用给台阶的方法来进行方程式转换。如“我们现在可以不记录,在你认为能记的时候我们再记,你 看怎样? ”对方在被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遇到了台阶, 大多数被调查人都会默认就范,供述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常用的变更语言:“你现在有什么顾虑?是不是要其他 人回避一下?你现在担心什么? ”而实际上被调查人只要回 答了上述问话,就是一种默认。二、树立形象树立形象的目的是将被调查人的形象树立起来,让其维 护自己的形象,顺应“谈话”的要求。这种方法是采取对被 “谈话”的个人形象和品行进行公开评价,引起被“谈话” 对象做出有利的反应,一方面努力地去寻找这种被树立的形 象的心理感觉,另一方面是积极地去维护被树立的自我形象。 这种帮助被调查人树立形象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树立反 面形象,采用丑化歪曲、扩大缺点的方法,他可以使被“谈 话”对象做出有利的态度表示或行为反应。因为对方感到这 样对他不公正、不客观,因而本能地显示自己并非如此,以 争回良好的形象。他的这种反应,正好达到我们“谈话”要 达到的目的。例如:“你敢作敢为,事情出来了为什么却不 敢承认? ”另一种就是正面形象的树立,选择有利于“谈话” 的形象将其嫁接在被调查人身上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其 就会按照这种为其设立的形象去体会、去发展、去行动,来 维护被抬起来的形象。例如,在“谈话” 一位正厅级领导干 部时,就采用了这种树立形象的“谈话”方法,取得了成功。 首先对这位正厅级干部的工作、人品进行树立:“你在工作 上靠自己的实干,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改变了一个城 市的面貌。在其他同志因工作不慎,出现了事故的时候,你 敢于承担责任,保护自己的部下,表现出了大将风度,令人 敬佩。”在把对方的形象树立起来以后,处在短时间的自我 维护期间,将他侵吞国家财产的犯罪情节送上去,让他在自 我形象维护的心理状态的驱使下,交代了自己的违纪违法行 为。三、隐含前提说话与办事都有一定的顺序,话应该一句句地说,路应 该一步一步地走,这是规律。但是在“谈话”活动中,改变 这种说话规律,便会产生特殊的效应。日常生活中,为了向 他人了解情况,总是从开始按照顺序问下去,如果采取隐含 前提的问法,就会使人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有了因,才有果, 这是说话的习惯。如果先问其果:他去了没有?别人就不明 白,谁去了没有,去干什么。如果把“前提”补上:张三昨 天要找李四打架,不知去了没有?这句话就完整了。但是舍 去前提的表达方式,在“谈话”中,却有着一番妙用,这种 隐含前提的妙处在于被隐含的前提是被肯定的前提、被假设 的前提。如在向被调查人“谈话”其是否拿了 1万元公款, 正常的问法是“那1万元公款你拿了没有? ”而在“谈话” 活动中用隐含的问法“你拿了 1万元公款干什么用了? ”这 种问法,首先肯定了 1万元是被调查人拿的,他就不能顺嘴 否定自己没有拿1万元。再如,“你在涂改发票的时候,能 记得是什么时间吗? ”这句话的前提是肯定了被调查人涂改 了发票,如果回答是,那他正好中计,承认了涂改发票的事 实。常用的隐含前提的“谈话”方式:你在涂改发票时有没 有人看见?你拿钱干什么用了?他送钱给你的时候,有没有 其他人看见?你在银行的存款是存折还是存单?你把钱拿 回家,你爱人是否知道?你怎么能干这种事呢?等等。具体 的运用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设定。隐含的方法就是肯定 一个前提,然后跨过去问。四、另辟渠道在“谈话”的活动中,当某一个环节发展下去不利于“谈 话”,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我们应该另辟渠道,展开其他 的话题,进行分析、研究、说服教育,以达到使被调查人认 罪交罪的目的。被调查人因主要违纪违法行为清楚被“双规” 以后,还有问题没有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让其交代余下问 题是很困难的,因为被调查人的心理状态是“反正我已被双 规'了,还有一些没有交代的问题能隐瞒就隐瞒了”。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的“谈话”人员如果还按着一条路往下深追, 其效果不会太好。如果另辟渠道,重新选择一个话题:“你 虽然已被宣布'双规了,但也不能坐等被从重惩罚呀!你 自己要想想办法啊! ”这时对方会对问话产生兴趣,有时还 会反问,“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这便使调查人能顺势展开 话题。“你要想从宽处理,靠你这样坐等是不会有奇迹出现 的,抗拒更是得不到从宽处理。你的主要违纪违法行为是清 楚的,你自己也清楚,已是无路可退了,怎么能得到从轻处 理,你自己须要选择一条路,既不会使你交罪后受到从重处 罚,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宽处理,这就是走投案自首、检 举立功的路,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你虽 然已被双规',但这只是一种纪律手段,不是最后的处理 决定。”笔者认为这位被调查人会选择这条路的。这样既省 时又省力,也达到让被调查人认罪的目的。五、说“半截话”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半截话是不是就表达一 半的意思呢?实则不然,说半截话,另半截没有说出来的话 是让听话人自己填充和理解,留半截话含义远远超过了半截 话的意思范围,这种表达方法的效果有时是一句完整的话所 无法达到的。常用这样的半截话来达到对被“谈话”人的暗示。例如,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为了瓦解被调查人,大多采用离间的方法。 为了达到离间的目的,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让对方确信。 在实践中有的“谈话”人为了达到离间的目的,“做话”直 接相告,其效果并不太理想,有时甚至还落个用假话骗人诱 供的话柄。怎样用半截话达到离间的目的?如对共同犯罪的 张三语气很随便,并不认真地说出:“李四过去很讲义气, 这回怎么搞的”这样张三便怀疑李四出卖了自己。再如: “张三怎么说自己不是主犯”这样李四便怀疑张三把责 任推给了自己。“平时关系很好,怎么这回”“他怎么 说钱不是他拿的”“他怎么会知道”“银行的资料 还是比较”“你爱人希望你跟她一样”“你哥哥对你比较关心”等,让听话者充分发挥下半截话的想象力, 为我所用。六、正话反说什么是正话反说?首先,正话是“谈话”人的真实的意 思表达,本来是要通过正面的“谈话”达到目的,却采用说 反话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正话所达不到的效果。例如,“谈话” 被调查人的目的是让其供述交罪,而“谈话”人员在语言的 表达上却反过来说“我们对你'谈话的目的,不是来让你 认罪的,只是履行一下谈话'的程序。”这样一来便消除 了对方的戒备心理,调查人员越是说不是为了对方供述交罪, 对方就越会往这上面考虑,是不是供述对自己有利,否则“谈 话”人员为什么说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来的呢?他会在反常的 情况下做出正常的联想,肯定与此有联系。这样对方便会在 供述交罪这个问题上进行反复思考,权衡是否应该交罪。就 像法院向欠款人进行执行的时候,常说“我们不是来找你要 钱的,我们是来履行一下法律手续。”实质上履行法律的目 的还是要还钱,但这句话说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欠钱人就会 想到自己如果不还钱,会带来的法律后果,最终还是要还钱, 不如趁早把钱还了完事。正话反说比正话正说效果要好,尤 其是对那些持对抗戒备心理的被调查人效果尤为显著。常用的正话反说:“你最好不要交代钱是你拿的,否则 我们还麻烦”;“对你的事,你说不说我们都不想听”;“关 于那笔钱的下落,我们也不想知道,到后来被从重处罚你就 后悔了”; “你的那些事,你最好现在不要说”等。七、昵称由于“谈话”人员与被“谈话”人员客观存在的对立关 系,形成了不平等的“谈话”与被“谈话”的关系。“谈话” 人员严肃认真,语言强硬,占绝对优势的地位。而被“谈话” 人员所处的是被动地位,由于自己的违法犯罪,客观上就是 要接受“谈话”人员的训斥,并且这种被训斥、被盘查的地 位已经得到默认,形成了规律,因而被调查人在接受“谈话” 的时候,对自己客观上所形成的地位,产生了应当接受的态 度,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而且“谈话”的语言也有其特殊性, “谈话”人员对被调查人总是直呼其名,以严肃的态度来维 护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来达到“谈话”的目的。被调查人为 了免受法律的处罚,总是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对抗,引发出了 敌对状态,在这种对抗的敌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交代 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的,“谈话”人员只有转变这种心理状 态,建立良好的“谈话”基础,才能使被“谈话”人供述交 罪。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敌对的心理状态,笔者根据实践中的 体会,认为用改变称呼的方法来缩短这种心理距离较为有效。 如把“谈话”中直呼其名改称“老李”、“老周”、“老王” 或偶然称原职务头衔,这样距离便一下拉近了许多。例如, 在查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时,被调查人的抗拒心理相当强, 面对面地坐着,眼睛却往别处看,对问话不理不睬的,结果 调查人员采取了 “昵称”的方法,对其改变称呼,把他原有 的头衔又给他挂上了,出现了反差效果,他渐渐地改变了原 有的抗拒态度,达到了基本配合的效果。八、间接转移有的被调查人为了刺探“谈话”人员对案件事实的掌握 程度,采取反问的方式向“谈话”人员质问,以达到了解案 情的目的。例如:“你们说我构成犯罪了,你们拿出证据来。” 如果“谈话”人员的回答稍有不慎便会暴露案情。在“谈话” 人员还没有掌握证据的情况下,通常可能这样回答:“我们 认为现在不是要拿证据的时候。”这样回答或多或少地暴露 了 “谈话”人员没有掌握证据的迹象,但是如果换一种间接 转移的说话方法,其效果就不一样了,“你早知今日,何必 当初呢? ”这句话虽然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似是而非,但它 避开了暴露的危险,同时又暗示了今天的案发,是被调查人 当初作案时造成的,作案为什么不隐蔽点呢?证据为什么不 销毁呢?为什么要这么干呢?等等。对那些难应付的质问、 反问、疑问,采取这种间接作答法,转移问话者的视线,抵 御外来的语言侵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九、交换位置“谈话”活动中常把这种方法称为助力器,在被调查人 犹豫不决,需要外力再促进一把的时候,“谈话”人员常采 取变换位置的方法,使得对方产生外来的促动力,原来犹豫 的状态产生心理倾斜,转化成了进一步的动力。“假如我是 你”这句话是个很好的心理助动剂。因为对方在听到这句话 的时候,便可能产生错觉,他认为调查人员真的站在他的立 场上,是他的同盟军,替他着想。另外还有随大溜儿的心理 特点,别人都是这样想,这样做吗?于是他便按照调查人员 说的方法去做了。“谈话”中常用的变换位置的方法有:假如我是你,我 会主动交代的;假如我是你,我会选择投案自首,走从宽减 轻的路;假如我是你,我一定不会错过这次机会;假如我是 你,我会想到怎样走从宽的路;假如我是你,我会动员“家 里”把赃款全部退出去的,少交一分钱,多一分处罚;等等。十、总结集中大家在开会时的发言太多,各持己见,最后总要将有代 表性的意见总结出来,否则便成了杂乱无章的无重点的茶话 会了。在“谈话”中也是如此,被调查人唯恐自己的辩解说 不明白,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如果让他这样一直说下去, 就无法完成“谈话”的主题任务,因而为了暂时让其“刹车”, 把前面滔滔不绝所说的内容进行精简,简练地提出主要内容, 就需要用总结式语言,如“你刚才说的主要内容是” “是 不是这种情况”等,确认后调查人员便可继续“谈话”的主 题了。用这种方法还能把偏离主题的话题总结出去。更重要 的是对“谈话”主题的确定,把模棱两可的事情予以确定。 在被调查人的供述杂乱无章,企图浑水摸鱼、真假交杂、用 假话蒙混过关时,宜采取总结式的语言进行更正,以便按照 客观正常的“谈话”方式进行下去。有时被调查人的供述前 后出现矛盾,到底以哪一次供述为准呢?需要加以确定,也 须采用总结式的方法。不仅如此,这种方法还能对“谈话” 的方向予以控制,因而被普遍地使用。十一、对比教育这是一种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的做法。用一些 比较典型的例子来对被“谈话”人进行教育。常用的对比例 子,是现有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已被纪检监察机关或者 司法机关处理过的曾经犯罪的人。“他当时也犯罪了,但是 他能主动认罪,走坦白从宽的路,现在不是对他从轻处理了 吗?希望你也能走他这条路做积极的选择”等等,以此事说 服对方。但是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对象,有的被调查人本身就 认为自己没有犯罪,而调查人员用犯罪的例子去作比较,其 效果并不一定好。再者对比要有针对性,选用的比较对象必 须是坦白从宽、被从轻处理的典型,如果将一个被判重刑的 案例拿来比较,岂不是变成恐吓?反而增加了心理障碍,起 反作用。所以要注意选择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对比对象,作 为对比的根据,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十二、避强击弱两军对垒,实力强的就占优势,反之,实力弱的就占劣 势。要取胜,就得避其强攻其弱。怎样才能做到避其强攻其 弱呢?首先仅从强弱的要领来看,强、弱是比较而言的,两 力相比,力的悬殊便是强弱的划分依据,自古兵法说:避其 强,攻其弱。这便是胜之的根据,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自寻死路。“谈话”也是这个道理,每一个被调查人在接受“谈话”的时候,都带有很强的定势心理来抗拒“谈话”。 这种定势心理是被调查人经过认真思考,认为最为有效的方 法,这种心理状态的特点是有很强的防御机制,难以突破的。 那么在“谈话”时,就要避开这种定势心理,不要直接涉及 对方的敏感部分,而是从枝节开始,一步步地深入,一点一 点地剥离清除,使这种定势失去了支点的支持,强也就变成 了弱,最后一举成功。所以在“谈话”的时候,不要急于求 成开始就直攻主题,这样一朝拿不下,就打草惊蛇了。十三、强制语顾名思义,“强制语”是达到对其限制和强制的语言表 述。从“谈话”对象交代供述的三种情况来看:首先是经过 启发教育,唤醒其良知,转变了思想。其次是在谋略的“谋 力”作用下上当中计。最后,是被心理限制,不得不交代。 这三种情况是被调查人交罪的主要特点,职务犯罪“谈话” 的对象大多是贪污、贿赂犯罪,从“谈话”的方法上来看, 采用心理限制的方法“谈话”较为普遍。这种心理限制的方 法,就是通过揭露矛盾或出示已取得的证据,来达到对被调 查人的心理限制,迫使其认罪伏法。达到对被调查人的心理限制,必须有强制语的配合才能 达到目的,什么是强制语呢?简单地说就是能使对方某些方 面受到限制不能改变的语如“说! ”“讲!” “怎么回事! ” 必须做出回答,而且是强制性的回答。在使用强制语时应当 注意使用的方法、使用的时间。这种强制语的使用,常用在 最后的突破阶段。在全部的“谈话”过程中首先通过找矛盾, 把找到的矛盾进行精选集中,突破其心理防线,最后找准矛 盾的某一点,使用强制语,进行心理限制。在进行心理限制 的时候,坚持控制对方的思维,不能松,更不可用其他的语 言插进,不给对方想退路的时间和间隙,避免加速对方的思 维循环找到退路,坚持到对方交罪为止。在反复使用强制语 时,要掌握好节奏,让对方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进入被强制的 领域。在达到极限的时候,应当为其找一个台阶下,使其顺 势而下,供述认罪。十四、以退为进人们常以“进一步刀枪相见,退一步海阔天空”来引导 别人要忍让,不可争强好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忍让并 不代表惧怕和失败,有时“让”还能起到“进”所达不到的 效果。以退求进的范例举不胜举,这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 军事战争,同时对“谈话”活动也有着一番妙用。“谈话”中经常出现被调查人与“谈话”人员对峙的局 面,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僵局,如果这时“谈话”人员 向后退一步,而且退的这步又恰好是被调查人交罪的台阶, 这岂不是一箭双雕吗?当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有可能 使对方进入了 “趋向交罪”的心理状态,此时向后退一步, 如“我们可以不记录”,或者“现在我们可以重新为你记录, 你照实说吧”,“你还有什么顾虑吗? ”让被调查人接上话 茬,一吐为快,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这时被调查 人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了极限,正好有了出气降压的口子。从 客观上,这是退了一步,可是从事实的结果上看,这是进了 一步。有时“谈话”人员还暗示另一 “谈话”人员暂时回避 一下,创造一个退的环境:“现在他离开了,你说吧,我们 现在不记录。”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的成功比例相当大。因为 在一对一的交流过程中,无论“谈话”人员的态度好坏,无 论自己如何被“谈话”,如何难堪,只要没有其他人在场看 见,被调查人则不必担心其他影响,甚至可以否认看见发生 的事,他所面临的压力要小得多。但当他人在场的时候效果 就不同了,会增加一份防御的力量。但是回避的“谈话”人 员不可远离“谈话”室的空间,因为办案须要两名办案人员 在场,如果远离“谈话”室的空间就成了违法操作,因为上 述仅仅是告知,并非真的回避离开。十五、后发制人有经验的“谈话”人员在没有掌握证据的情况下,为了 挖出犯罪,大多采取后发制人的方法。先引蛇出洞,让被调 查人的矛盾暴露出来,然后再顺着这些已暴露的矛盾找出犯 罪的实质。从矛盾暴露的必然结果来看,被调查人为了对抗, 必然说假话,编造谎言,然而编造假的情节,必然会出现矛 盾,此时用后发制人的方法,有利于发现矛盾。后发制人在语言表述上常表现为:轻松自如,语气平稳, 带着几分“信任感”,让对方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那件 事你说说",“你自己是什么看法”,“你想怎么解释这件 事”,“你想怎样才能说明白这件事“。一旦假话的矛盾被 暴露,揭发矛盾时就要加快语言的节奏,增加语言的强制力, 如“这么多的矛盾你能说得通吗?讲!钱干什么用了 !讲 讲!讲!讲! ”反复重复某一特定的语言,语 意话题不要轻意改变,坚持一举达到心理限制的顶点,再松 一步下台阶,使其交罪。十六、先发制人先发制人的这种方法在“谈话”中是先将“谈话”目的 底牌亮出来,抢在对手的前面发起进攻,迫使被调查人交罪 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要在掌握情况较为全面的基础上 进行,在“谈话”人员的“退路”找好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如果没有足够的条件匆忙上阵,先发制人常会出现被动的局 面,造成僵局。先发制人的常用语:“你把你的经济问题交代一下”; “你把重复报销的那笔钱的经过谈一谈”;“你是怎么涂改 发票的“;“那笔钱你是怎么拿到手的“;“你把拿'回扣' 的情况说一说”。这种先发制人的语言特点是先定好调子发 问,达到强制的目的。十七、回避法职务犯罪的“谈话”对象大多是国家干部或公务员,有 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在“谈话”中,被“谈 话”的对象有时会提出一些令“谈话”人员无法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采取回避法,假装没听见,跨过去,进入 别的话题,以此来避开锋芒。十八、最后通牒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人处在犹豫不定的十字路口,如果 不往前推一把,有可能就退回去了,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使 用最后通牒。例如:“你不说我们走了,失去了机会别后悔”, “现在时间不多了,给你5分钟时间考虑,不然后果自负”, “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提审你了,这可是投案自首坦白从宽 的最后机会了”。这种方法是把对方推向最危险的境地逼其 就范。对优柔寡断的人,必须用最后通牒来转换他的“时机 未到”的意识或“还有更好的机会”的意识。十九、权衡权衡的语言表达方法是将“利”与“弊”放在一起摆出 来,让对方挑选,以达到“谈话”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也 许会遇到这类的情况:儿子向父亲要IOO元钱,而父亲只想 给儿子50元钱,但是如果直接给儿子50元,儿子是不会同 意的,于是父亲便采取了 “权衡式”的方法说:“我这里只 有50元,如果你要就拿去不然连50元都没有了。”结果儿 子“权衡利弊”还是收下了这50元。因为儿子明白,如果 不要,就连这50元都没有了。在“谈话”中这种权衡式的 方法也被经常使用,如“你现在交代了,还能落个从轻处理, 如果不交代连从轻的可能也不会有的,而且还要从重处罚” 等等。二十、两难选择这是把两个难题放在一起让对方进行选择。在“谈话” 活动中这两个难题对被调查人来说是难题,可是对“谈话” 人员来说就是需要的结果。如“这笔钱你是存起来了还是平 时花掉了”,“是别人让你干的还是你自己主动干的”,“那 笔钱是你主动要的还是他们执意要给的”,无论被调查人选 择哪一个,对被调查人来说都是不利的,其实都是承认了自 己行为的存在。这同时也是“谈话”人员“谈话”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