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公路上跨高速铁路立交桥技术标准交流材料.ppt
新建公路跨越高速铁路立交桥防护安全技术标准主讲人:桂 婞,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二0一三年十二月,中国铁建,2.国内、外对上跨桥的相关研究及规定,3.上跨桥各阶段注意事项,4.上跨桥案例,1.概述,5.安保工程案例,6.下穿高铁案例,1.概述,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发展,近年来,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武广高铁、广珠城际等一批干线陆续开通并运营,在建的合蚌客专、京石客专、石武客专、大西客专等也将在“十二五”建成通车,到2012年营运总里程将突破1万公里,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上跨桥的建设也随之增加。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路上跨铁路立交桥共计5318座,其中上跨高速铁路的上跨桥已达784座,主要分布于上海铁路局、广铁集团管辖范围,分别为201、138座。我院结合2012年铁道部建设司立项的新建公路桥梁上跨高速铁路安全防护技术标准研究课题,针对784座上跨桥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就其建设标准、桥梁结构类型及跨度分布范围、防护措施及防抛设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别见表1-11-3。,1.1 已建上跨桥现状,表1-1 已建上跨桥设计标准调查统计表,1.1 已建上跨桥现状,表1-2 上跨桥结构类型和主跨跨径分布调查统计表,1.1 已建上跨桥现状,表1-3 上跨桥防护措施调查统计表,1.1 已建上跨桥现状,总的来看,基本遵循了与高铁同期建设的原则,但设计标准多、结构类型杂、防护措施参差,特别是乡村道路设计标准、简支梁结构、部分漏设防护措施的上跨桥,更令人担忧!,1.2 汽车超载现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在运输相关行业,为片面追求利益导致超载现象十分普遍。汽车超载对公路桥梁的损坏是毁灭性的,根据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对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调研,几乎所有干线公路均存在汽车车辆超载的现象,且超载程度十分严重。据统计,许多额定载重为5t的货车,实际载重为1720t;额定载重为8t的货车,实际载重为2224t;额定载重为10t的货车,实际载重为30t;额定载重为20t的货车,实际载重为6080t。超载重量达到了额定载重的34倍。,1.2 汽车超载现状,超载的结果,最终是桥垮、车毁、人亡!如果发生在跨越铁路路段,将会引起汽车与火车相撞的严重二次事故,甚至造成铁路运营中断、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恶性事故。可以想象,一旦发生在高速铁路上,后果不堪设想!,1.3 小结,上跨桥对高速铁路的安全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上跨桥的建设无法杜绝,但结构类型、建设标准须统一;2、汽车超载现象普遍存在,上跨桥的设计荷载须提高,安全等级须进一步明确;3、汽车坠桥事件时有发生,上跨桥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须加强,桥梁横断面布置须充分考虑到汽车发生事故后有足够空间,杜绝汽车或车厢坠桥。,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国家政策规定:,1、2005年1月,国务院将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修改并以“国务院令第430号”重新颁布。条例第十条明确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第二十六条规定了“跨越铁路线路的道路桥梁,道路管理部门或者道路经营企业应当设置防止车辆及其他物体坠入铁路线路的安全防护设施并负责维护。”,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国家政策规定:,2、2005年7月25日,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建设部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加强铁路桥梁(涵洞)、线路安全保护工作的通知(铁办2005134号)”通知中规定:铁路安全保护区内上跨铁路的道路桥梁应设计防止车辆及其他物体坠入铁路线的安全防护设施。防护设施的形式、技术规格等应当符合有关公路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防护设施的安装设置应确保铁路、道(公)路路基和桥梁的安全,其位置不应影响道(公)路和铁路养护及正常运营。,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国家政策规定:,3、2012年全国两会“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强调:(1)交通安全设施应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2)出台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防撞设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铁道部相关管理规定:,1、为贯彻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30号),2005年4月8日,铁道部下发了“关于发布铁路线路安全警示、保护标志和防护设施设计图的通知(铁运函2005239号)”,发布了铁路线路保护区内安全警示、保护标志和防护设施设计图。,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铁道部相关管理规定:,2、2006年2月10日,铁道部下发了“关于加强跨越铁路的道路桥梁有关安全防护的通知(铁运函200699号)”,通知中规定:(1)加强道路桥梁设计审查,严格审查防止车辆及其他物体坠入铁路线路的安全防护设施。(2)为防止车辆坠落桥下,路缘石的设置高度和强度应确保满足安全要求。(3)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防护设施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立交桥不得投入运营使用。,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铁道部相关管理规定:,3、2010年8月23日,铁道部鉴定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客运专线建设有关问题设计核查的紧急通知(鉴综电2010455号)”,通知中规定:为防止发生跨线桥上车辆冲逸、建筑物塌垮以及掉落物体等危及客运专线行车安全事故,(1)优先采用公(铁)路立交下穿客运专线的设计方案。(2)必须修建公(铁)跨线立交桥时,应采取桥梁转体施工等安全措施并报铁道部批准。(3)桥面要形成整体,防止物体掉落,结构要具备车辆防撞、防止车辆冲逸功能。桥梁建成后须安全评估方可开通使用。(4)在桥梁两侧加装防抛物设施以及根据桥梁设计荷载安装限载标志等。安装监控视频等安全设施。,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铁道部相关管理规定:,4、2010年10月29日,铁道部建设管理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跨线桥施工安全的通知(建工电2010137号)”,通知中规定:(1)合理选择方案,优先采用转体施工。(2)重视防护结构,防护结构必须检算,应考虑高速铁路列车行驶中风力对作业人员和结构物的作用力。(3)加强现场控制,防风、防坠落等有关措施纳入施工方案。(4)加强安全监控。,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铁道部相关管理规定:,5、2012年2月6日,铁道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铁路工程设计线路交叉跨越有关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223号)”,通知中规定:(1)应按“客运铁路上跨货运铁路(含客货共线铁路)、铁路优先上跨公路”的原则进行。(2)高速铁路与输油、输水、输气管道等其他设施以桥梁方式交叉跨越时,应选择高速铁路上跨方案。(3)当交叉跨越不满足第一条要求时:1)设计单位要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线路交叉跨越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安全论证,按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2)上跨的公路和铁路应按有关规定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及城际铁路)工程施工和运营安全。3)下穿的公路和铁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运营安全等要求,做好防撞、防洪、防排水设计和施工。,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各路局具体规定:,1、北京铁路局 北京铁路局路外工程管理办法明确:上跨铁路立交桥与铁路相关部分应满足铁路相关规范的要求。特别应注意跨线部分铁路限界、净高、规划线位、规划双层集装箱、桥上防撞护栏、防护网(屏)、桥上排水、接地、永久绝缘(电气化铁路)等设施和施工过渡设计,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上跨铁路立交桥设计文件中与铁路相关部分由北京铁路局组织审查;结构设计部分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或咨询单位审查,审查结果函复北京铁路局。设计文件经审查批准后不得任意修改,如确需变更时应经原审查单位同意。凡变更设计原则和主要技术标准的,应重新报批。设计文件审查两年后未实施的工程,再实施时需由北京铁路局复审。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不得擅自施工。,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2、上海铁路局(1)2010年10月28日,“关于公布上跨铁路立交的补充技术标准(暂行)的通知”(上铁工函20101602号):1)按公路一级荷载标准进行设计(台阶式的人行天桥除外),并做好两端衔接工作。2)通行机动车的立交桥两侧必须设置SS级防撞墙。上下行多幅桥布置,每幅桥按单桥进行设计。若每幅桥之间间隙小于1.2米,应予封闭。3)跨越铁路的桥孔内桥面汇水通过桥面纵坡引出铁路范围以外后整体纳入桥梁排水系统。跨越铁路的桥孔禁止附挂与公路行车无关的物体(如施工竹胶垫、梁缝填充物等)、禁止任何管线、槽道等附属在桥梁底部、桥梁防撞墙外侧、桥梁栏杆及防护网(板)上。,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上海铁路局上铁工函20101602号:,4)上跨铁路的桥梁两侧须设置坚固的防护网(板)进行垂直隔离封闭,其高度不低于2.5米,防护网端部正投影至最近钢轨水平距离不少于20米,防护网底空及网片与立柱间空隙不大于30毫米,网片钢丝直径不小于4毫米、网片孔径不大于25毫米25毫米。防护网立柱基础必须桥梁预埋件联结、确保防护网立柱的强度、稳定性满足要求。防护网(板)上应加挂安全警示标志。5)按规定设置防灾安全监测系统。6)必须安装接地装置。7)必须按公路等级设置限载、限速标志。8)建成后,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必须经铁路设备管理单位签字盖章后方可开通。上跨铁路立交由建设单位组织移交地方有关单位管理,铁路跨竣工资料复印件必须交设备管理单位存档。立交产权单位应按规定做好立交定期检查、检测,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并与我局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确定日常联系方式,以确保铁路运行安全。,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2)2011年2月3日,上海铁路局“关于重申加强新建公路上跨铁路桥梁管理的紧急通知”(上铁工函2011196号):1)非客运专线新建上跨立交桥,执行1602号文,应考虑目前普遍存在的超载问题,加大安全系数,提高桥梁承载能力。桥梁需采用整体式加防撞、防抛物结构,使用年限应按100年设计。2)客运专线新建上跨立交桥,必须修建时,应进行特殊防撞防落物和结构物耐久性设计,桥面要形成整体,防止物体掉落;结构要具备车辆防撞、防止车辆冲逸功能。,2.1国内对上跨桥的相关规定,(3)2011年9月9日,上海铁路局“关于申请明确地方道路跨越高速铁路安全有关问题的函”(上铁师函20111255号):1)荷载:公路-级的1.3倍。2)桥面宽:主跨桥梁横断面加宽,提供足够的空间设置多重防撞设施及其它安全防护措施。3)桥面布置:机动车道外侧及人行道外侧各设一道SS级防撞墙,防撞墙高度不低于1.2米。内侧防撞墙上设防护网(板),其总高度不低于道路路面4米。4)单侧两道防撞墙设不小于0.75m宽检修作业通道,由铁路管理部门负责管理。5)监测:最外侧防撞墙设竖直异物侵限监测装置,按客专建设相关规定确定设置范围。6)排水:桥面排水采用集中排水,在铁路三跨范围内设置桥面集水沟,于桥墩处引至城市排水系统,避免桥上雨水直接流向铁路路基。,2.2 相关设计执行情况,1、铁二院设计防车辆冲逸体系的上跨桥,(1)行车道两侧设加强型SS级防护护栏,高1.4m,碰撞能量630kJ;(2)加强型SS级防撞护栏外侧设至少2m宽人行道(或防冲逸带);(3)人行道(或防冲逸带)外侧另设SB级防撞护栏一道,护栏上设置2.5m高防护网;(4)SB级防撞护栏外侧再设0.75m 宽检查通道;(5)检查通道外侧设2 m高异物侵限监测网。,2.2 相关设计执行情况,2、中铁咨询采用新型高防护等级桥梁护栏,同时提高汽车作用系数:(1)上跨桥的汽车作用采用提高系数Z1.3;对桥区附近进行运输需求调查,查清有无钢厂、电厂、采石场、矿场、码头等需要大型货车运输的场所,当有超载车时按调查或预测的超载车作为跨线桥设计活载,且不小于1.3 倍设计活载。与跨线主桥相邻的其它桥梁结构仍按现行“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设计,不必提高汽车作用。(2)防护栏 上跨桥采用双防护栏设计,内防采用新型高防护等级桥梁护栏,总高1.4m,碰撞能量630kJ;外防设置于结构边缘。内外防护栏净间距不小于0.8m,外防护栏在内防护栏的基础上加高20cm,并设置总高不小于3.5m 的防抛屏。,2.2 相关设计执行情况,3、铁三院提出上跨桥详细的设计标准(1)设计标准不应低于公路I级汽车荷载标准;(2)桥面采用整体性较好的结构型式。(3)应设置护栏和护网。护栏防撞等级不应低于SB级,其中跨越高速铁路的立交桥,应设置两道SS级及以上,且铁路范围内防撞护栏加高至1.3m。(4)桥梁外侧防撞护栏或栏杆上应设置防护网,并延至桥下最外铁路线路以外6.0m。防护网高不应小于2.2m,网眼不应大于0.25cm2。,2.2 相关设计执行情况,4、中铁上海设计院开展上跨桥的全面研究,完成了合蚌客专五湖大道立交设计。按公路-级荷载1.3验算,防撞护栏采用两级防撞护栏,即桥梁机动车内侧设置实体型SX防撞护栏,非机动车道再设一道SS级防撞护栏,外侧设置0.75m检修道和竖直监测电网,SX防撞护栏顶设置总高度不低于4.0m高的防护网,SS防撞护栏顶设置总高度不低于3.5m高的防护网。结合本项目,主编了地方道路及电力线跨越高铁安全防护措施研究报告报告。,2.2国内、外对上跨桥的相关研究,2009年北京市路政局立项新型高防护等级桥梁栏杆设计、材料研究及相关指南研究,成果转化并在北京市得到实施,取得很好效果。2011年由上海铁路局主持、中铁上海设计院参加的地方道路及电力线跨越高铁安全防护措施研究报告,提出上跨桥“多级防撞、缓冲承托、监测保障、便于维护、灾后易修”的设置原则。2012年8月,中铁上海设计院主持的新建公路桥梁上跨高速铁路安全防护技术标准研究(送审稿)(以下简称“技术标准”)已顺利通过了铁道部评审,进一步明确了上跨高速铁路安全防护技术标准。,2.3 技术标准研究结论,新建公路桥梁上跨高速铁路安全防护技术标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参数(1)上跨桥结构设计按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为避免一次灾害,杜绝次生灾害,根据结构破坏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序,安全等级均应采用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2)上跨桥设计活载采用提高系数Z1.3;对桥区附近进行运输需求调查,查清有无钢厂、电厂、采石场、矿场、码头等需要大型货车运输的场所,当有超载车时按调查或预测的超载车作为跨线桥设计活载,且不小于1.3倍设计活载。与跨线主桥相邻的其它桥梁结构仍按现行“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设计,不必提高活载设计标准。人群荷载按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执行,并不得小于4kN/m2。,2.3 技术标准研究结论,(3)上跨桥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4)上跨高速铁路的公路(城市)桥梁应按照公路(城市)桥梁抗震设计细则(规范)的要求,抗震设防类别分别不低于B(乙)类,并应满足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5)上跨桥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桥上纵坡机动车道不宜大于4.0%,非机动车道不宜大于2.5%。2、桥梁结构形式 跨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宜采用整体箱梁,不宜采用空心板梁。当采用其它结构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位于高烈度地震区的上跨高速铁路桥梁宜采用整体性好的连续结构。,2.3 技术标准研究结论,3、防护结构形式(1)上跨桥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按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中“车辆驶出桥外有可能造成二次重大事故或二次特大事故”的有关规定新建跨越高速铁路的立交桥,其护栏按不低于最高防撞等级进行特殊设计。(2)防撞护栏采用单级防护时:三四级及以下等级公路、次干路及以下等级市政道路采用SS级防撞护栏;II级及以上公路、主干路及以上市政道路采用SX防撞护栏。应优先采用两级防撞护栏形式,桥梁机动车内侧设置SS防撞护栏,外防护栏再设一道SB级防撞护栏,内外防护栏净间距不小于1.5m;采用单级防护时,应采用组合型SX级防撞护栏,总高 1.4m,碰撞能量 630kJ。(3)应设置防护网:端部距离最外股钢轨距离不宜小于50m;自上跨桥路面至防抛网顶部不小于4.0m的防抛屏(网)。材料可选用钢丝、钢柱,所有金属部件表层应进行热镀锌+浸塑处理。,2.3 技术标准研究结论,4、排水、照明等附属设施设置(1)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接地系统和异物侵限监测装置。(2)跨越铁路的桥孔内不应设置外露的泄水孔和附属排水管道。桥面汇水宜通过桥面纵坡设置,引出铁路范围以外。(3)跨越铁路的桥孔,其底部、防撞墙外侧、栏杆及防护网(板)上禁止附挂标牌、标志或管线、槽道通过,还有其它与公路行车无关附属物,以确保铁路行车的绝对安全。(4)主孔桥上一般不得设置照明灯杆,若确需照明要求,结构需牢固可靠,或采用特制的矮灯杆,防止灯柱倾覆坠落铁路。,2.3 技术标准研究结论,5、上跨桥梁桥面布置(1)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时采用两级防护,半幅横断面布置为:100cm(监测电网及检修通道)+50cm(外侧防撞护栏)+(人行、非机动车道)+50cm(内侧防撞护栏)+(机动车道)+50cm/2(中央分隔墩)。外侧防撞护栏可按SB级标准设计,其上设置防护网(板),内侧防撞护栏位于机动车道侧,采用SS级防撞护栏。,2.3 技术标准研究结论,(2)仅有机动车道时两级防护,半幅横断面布置为:100cm(监测电网及检修通道)+50cm(外侧防撞护栏)+150cm(防撞缓冲带)+50cm(内侧防撞护栏)+(机动车道)+50cm/2(中央分隔墩)。检修通道两端连接上下桥的梯道。,2.3 技术标准研究结论,(3)加强型SX型防护 仅有机动车道,且无条件设置缓冲带时,应采用加强型SX型防护,有实体型、组合型两种。,6.铁道部建设司:印发“新建公路桥梁上跨高速铁路防护安全技术标准研究”科研课题评审意见。(建技函【2012】94号),3.上跨桥各阶段注意事项,2012年7月,铁道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公铁立交和公铁并行路段护栏建设与维护管理相关问题的通知(铁运2012139号),对公铁立交建设及维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一)立交建设原则 新建、改建铁路与既有公路交叉时,优先采用铁路上跨公路的通过方式,原则上不改变既有公路标高并考虑公路规划需求;新建、改建公路与既有铁路交叉时,应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和安全等综合必选后确定,择优采用通过方式。既有公铁立交,原则上不改变原有交叉方式。当公铁立交产生危及行车安全的病害或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时,可在现桥位进行加固或改建。改建时,应按所在线路原建设标准或规划线路建设标准修建。紧邻铁路站场的,应通过双方协商确定。(二)立交预留条件 铁路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综合考虑公路建设的情况和发展,为规划拟建公路穿(跨)越铁路预留条件,高速铁路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为公路下穿通过高速铁路预留通道;公路建设要为拟建铁路建设项目跨越预留条件。,3.上跨桥各阶段注意事项,(三)设置方案审查 在项目预可研或可研阶段,建设单位(在建设单位未确定时,由设计单位牵头)提出的公铁立交设置方案,应经被穿(跨)越线路主管部门(指铁路建设管理单位、铁路运输企业,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公路管理机构等,下同)同意,并出具书面意见。相关审查程序执行铁路部、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建设单位依据审查意见与铁路运输企业、铁路公司、县级及以上交通运输主管单位签订建设和接管协议,明确公铁产权移交、维护管理等问题。公路跨越铁路立交桥按照公路法第八条有关规定确定管理和维护单位,铁路跨越公路立交桥由铁路管理单位管理和维护。历史遗留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3.上跨桥各阶段注意事项,(四)设计文件审查 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穿(跨)越工程设计文件,应经被穿(跨)越线路主管部分审查同意,并出具书面意见。设计单位要依据协议和铁路、公路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其中,铁路跨越公路立交桥应设置防护网,并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C81)有关规定;公路跨越铁路立交桥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墙式栏杆和防护网,并根据不同的设计速度,按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C81)中“车辆驶出桥外有可能造成二次重大事故或二次特大事故”的有关规定提高一个防撞等级设置护栏。新建跨越高速铁路的立交桥,其护栏按不低于最高防撞等级进行特殊设计。设计审查部门在审查设计文件的同时,应审查建设单位与铁路、交通运输主管单位签署的立交建设和接管协议,没有立交协议或立交协议有关建设、维护等事项不明确的,应责成建设单位补充完善,待协议完善后方可批准初步设计。,3.上跨桥各阶段注意事项,(五)施工方案审查 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编制公铁立交施工方案,制定安全保障措施,以及需要临时停车、停电、停运、封路等施工配合计划和施工申请报告,报经相关线路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予以实施。其中,新建、改建铁路与既有公路或在建公路交叉的,应按公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铁路运输企业、铁路公司审查同意。被穿(跨)越线路主管部门在收到建设单位提出的公铁立交施工方案、技术评价报告、应急方案、安全保障措施以及施工申请报告后,无特殊情况的应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或出具书面审查意见。,3.上跨桥各阶段注意事项,(六)工程实施 公铁立交工程由相应的建设单位或产权单位按照招标投标法和相关法规规定组织工程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已任何理由规避招标或要求代建。工程建设应同时满足公路、铁路建设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公铁立交工程由建设单位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组织及安全防护措施组织实施。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立交工程,必须严格执行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铁路安全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施工安全保障工作。公路用地、公路建设控制区内的立交工程,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及有关公路施工安全规定的要求。,3.上跨桥各阶段注意事项,(七)投资划分 公铁立交工程投资按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执行。(八)验收及移交 公铁立交工程建成后,由建设单位、双方主管部门、被穿(跨)越线路产权单位共同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按协议要求,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后,及时将公铁立交固定资产移交给相应管理部门管理和维护。建设单位提出公铁立交固定资产移交申请报告后,接收单位应在20个工作日内组织接收,并出具书面意见。,4.上跨桥案例,新建五湖大道上跨铁路立交桥,中心里程为合蚌DK107+480,横穿合肥北城站咽喉区,与既有淮南线、新建蚌福、合蚌上下行共6股道及多组高速道岔交叉,根据现场线间距,本桥跨合蚌及蚌福联络线采用一联(25+35+25)m连续梁,因上跨高铁为在建项目,采用支架现浇施工;跨既有淮南铁路采用1孔30m简支箱梁,采用预制架设施工,下部结构采用圆柱、桩基础。,4.上跨桥案例,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2、计算行车速度:V60km/h;3、汽车荷载:按公路级荷载1.3验算。4、防撞护栏采用两级防撞护栏 桥梁机动车内侧设置实体型SX防撞护栏,非机动车道再设一道SS 级防撞护栏,外侧设置0.75m检修道和竖直监测电网,SX防撞护栏顶设置总高度不低于4.0m高的防护网,SS防撞护栏顶设置总高度不低于3.5m高的防护网。5、主桥桥孔内不留泄水孔和附属排水管道,桥面汇水通过桥面纵坡引出铁路范围以外后整体纳入桥梁排水系统。,4.上跨桥案例,4.上跨桥案例,现场照片,5.安保工程案例,根据交通部与铁道部联合开展公铁立交安全整治工作、对现有公铁立交上的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整治的精神,目前开展了上海市北青公路上跨沪昆线K23+437桥、沪松公路上跨沪昆线K31+830桥2座立交桥的安保工程设计。沪昆铁路为国铁级,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为160km/h,为双线电气化铁路。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植筋方式增设防撞护栏、更换防抛网、增设防雷接地装置、既有机非分隔带部分拆除、封堵铁路上方泄水孔、完善限载、限速标志、临时交通组织设计等。,5.安保工程案例,1、北青公路上跨沪昆线K23+437既有桥概况 现状为双向四快两慢车道,桥面总宽26.62m,桥面布置为:0.3m栏杆+3.5m非机动车道+1.25m机非分隔带+8.01m机动车道+0.5m中央防撞墙+8.01m机动车道+1.2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0.3m栏杆,为2幅独立桥,桥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结构,主跨20m,斜交15,两端各1孔16.52m转正孔,其后引桥为20m空心板梁简支梁。既有桥设计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设计文件完成时间为1995年11月,建成于九十年代末。限载20t,限速50km/h。安保工程现状:(1)机非分隔带处没有防撞护栏。(2)既有防抛网高度为2.5m,网片孔径50100mm,防抛网立柱为金属包塑,包塑已损坏,柱间距2m,每侧长各20m,仅布置在主跨,边跨上为简易防抛木栏。(3)没有防雷接地装置。(4)泄水孔未封堵。(5)限载、限速标志不完善。,5.安保工程案例,2、北青公路上跨沪昆线K23+437桥安保工程设计(1)在既有机非分隔带处增设SA级钢筋混凝土护栏,每侧 50m,两端各加3m衔接过渡段。护栏顶宽200mm,底宽500mm,高1000mm,凿除临机动车道侧机非分隔带隔墙后以植筋方式连接既有梁体,护栏浇注完成后恢复路面。既有机非分隔带上路灯柱维持原状(与护栏混凝土浇筑成一体),护栏和临非机动车道侧机非分隔带隔墙间埋设供电管线,上面设置盖板。,5.安保工程案例,2、北青公路上跨沪昆线K23+437桥安保工程设计(2)既有栏杆内侧设置防抛网,每侧 50m。防抛网采用锌钢立柱,高2.6m,网片采用热镀锌浸塑钢丝材料,网孔大小为2525mm,立柱钢底板座采用化学锚栓植入桥面连接,每个立柱每侧设5个夹具连接网片。该范围既有防抛网拆除。,5.安保工程案例,2、北青公路上跨沪昆线K23+437桥安保工程设计(3)防抛网防雷接地装置采用镀锌扁钢顺桥墩立柱引至承台接接地装置,电阻不大于4欧姆。(4)跨铁路的孔跨内既有非机动车道外泄水管用M10水泥砂浆封堵。(5)根据既有路幅布置标线,机非分隔带拆除后其范围内严禁行车和行人。桥头完善增设限载20t、限速50km/h标志。3、北青公路上跨沪昆线K23+437桥安保工程施工(1)单侧安保工程施工时中断非机动车道和一个机动车道,中断后余下车道限速20km/h,施工时保证桥上仍有4个机动车道通行,完工后换到对侧。(2)混凝土机非分隔带必须采用人工凿除,以防采用机械作业时损伤上部结构主梁。,6.下穿高铁案例,无锡市太湖大道(金匮桥广南立交)扩容改造工程兴竹立交与国铁箱身无缝对接K3+770 K3+875.1(共105.1m)范围内箱体工程,箱体自西向东依次下穿沪宁城际、既有京沪线及兴源路兴竹立交桥(其中兴竹立交桥为市政梁式桥)。,6.下穿高铁案例,兴竹立交及沪宁城际全景(由东向西),京沪铁路立交和兴竹立交间热力及上水管(东侧),既有框架,沪宁城际影响段,6.下穿高铁案例,沪宁城际在本处为40+56+40m连续梁的主跨56m梁跨越,梁底至原始地面约5m左右。既有京沪线上、下行线为四孔7m+8m+8m+7m分离式框架桥,目前两侧7m边孔为非机动车道,中间两孔8m为机动车道。本工程利用既有京沪下K1323+083铁路立交,保留利用既有中孔框架,将两边孔非机动车道改造为机动车道,拆除两端引道后新建暗埋段,暗埋段采用整体式框架结构与既有沪宁铁路框架相接,在本段形成四孔机动车道。由于本段新建太湖大道为4孔机动车道,采用明挖施工,影响太湖大道的为既有铁路框架桥两侧的引道,太湖大道施工中需要凿除既有挡墙,并将原有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道,基坑开挖深度约8m,基坑边缘至沪宁铁路桥墩距离约为4.5m,沪宁城际运营速度为350km/h,对线路平顺要求较高。因此,控制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桥梁墩台位移以减少对运营线路的影响尤为重要。,6.下穿高铁案例,1、支护方案,基坑普遍区域开挖深度约8m左右,一般地段基坑围护采用1000mm钻孔灌注桩和双头700mm深层搅拌桩止水帷幕;沪宁城际桥墩承台处采用1000mm钻孔灌注桩围护和500mm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并在止水帷幕和承台间设置一道800mm钻孔灌注隔离桩;热力管下部采用500mm高压旋喷桩重力式挡墙;支撑采用609mm钢管支撑。北侧桥墩边缘距离基坑钻孔桩边沿的距离为3.7m,南侧桥墩边缘距离钻孔桩边沿的最近距离为5.7m。开挖过程设置两道钢支撑。,6.下穿高铁案例,2、施工方法 在通道箱身施工前,先将影响施工的各类管线迁移和防护,然后施工框架桥墩承台与围护桩之间的800mm隔离桩和再施工1000mm围护桩、抗拔桩和高压旋喷桩、搅拌桩。沪宁城际梁底至地面高差约4.5m左右,建议先将既有桥梁承台周围地面标高降低1.52.0m,然后采用特殊机械施工沪宁城际梁部以下的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对既有线和沪宁城际桥墩的防护。基坑考虑边开挖边支护,待支护完成后先在既有框架两侧侧墙临空面施工89mm管棚然后采用定向注浆的方式加强箱体结构,密闭周边空隙,采用压密注浆补强的形式将箱间空隙先填充密实。然后施工箱底89mm小导管采用定向注浆的方式加固既有框架基础,防止新建框架基础施工过程中局部塌土及回填不密实,并预留施工完成后基底压浆条件。基础垫层和框架底板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第二道支撑,然后浇筑完成箱体。待箱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将地面回填至4.4m,回填过程中拆除第一道支撑。,6.下穿高铁案例,3、施工监测 施工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监测网,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监控,以达到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指导施工、积累资料、改进设计的目的。应对该基坑工程作如下现场测试:(1)每一开挖段(20m左右)确保有一组以上墙体变形的监测点,每两个开挖段有一组以上支撑轴力监测点。(2)墙顶水平位移和墙顶沉降,应沿基坑周边每20m左右布置一组测点。(3)坑底隆起测量断面不得少于二组,回弹测量断面尽量布置于基坑中部,每一测量断面至少要有三个测点。(4)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和深层土体位移,每开挖一段布设一测量断面。每一测量断面在垂直基坑方向2倍挖深范围内布设58个沉降测点。(5)坑内外地下水观测孔沿基坑长边布设,保证每侧各至少布设2孔。(6)地下管线的沉降和位移观测应尽量布置直接测点。(7)迎土侧土压力不小于2组。监测单位根据此要求,制定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实施前需经过设计方确认。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如复加轴力,跟踪注浆等,以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