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导引第7章文本批评.ppt
第七章,文本批评,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意图谬误”是针对传统文学批评注重作者因素而提出的。他们认为,作家创作时的个人经验和意图纯属历史问题,而绝非具有决定作品性质的力量。要使批评获得客观性就必须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批评中摈弃,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作者的意图,而且,许多优秀的作品远远超出了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感受谬误”则是说文学批评与理解不能受读者的情感的影响,即读者的反应不能作为文学作品的因素,评价文学作品不能以读者的主观感受为标准。因为,情感只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如果只对效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艺术本身,那就是本末倒置。且产生效果的原因也只能在艺术本身中寻找。故,若评价一旦加入主体情感与经验,就会导致客观标准的丧失。,文本批评的概念,产生背景:20世纪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文本”,顾名思义是以文为本,文学应回到它的本体。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文本”不仅是一个常用概念,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本章导航,第一节 文本批评概述 第二节 文本批评的理论特征与关键词 第三节 文本批评的运作方式 第四节 深刻的片面,第一节 文本批评概述,俄国形式主义述略新批评述略结构主义批评述略解构批评述略,一、俄国形式主义述略,1915-1930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协会”。俄国形式主义的概况及代表人物理论主张:建立一种新的、能把文学研究变成科学的批评理论,客观分析艺术本身,探求艺术内部各因素的组合和转换规律。“形式主义理论在若干方面证明它已经走在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最重要的思想之前。”安杰弗森,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二、新批评述略,“新批评”的由来发展概况:新批评从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瑞恰兹的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划分,燕卜逊“含混七义”,到兰塞姆提出的“本体论”的批评主张,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理念,再经过威姆萨特、韦勒克等人的努力,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外在研究向内在研究的转变。,三、结构主义批评述略,理论资源: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关注叙事文研究;注重对作品构成规律的宏观把握。最重要的成果:结构主义叙事学(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四、解构批评述略,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与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美国知音:“耶鲁学派”,以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特曼为代表。理论特色:反叛西方传统文化,解构对整体性概念和稳定性概念。,第二节 文本批评的关键词与理论特征,推崇文学文本的独立自主性突出语言的本体论地位文本批评的关键词,一、推崇文学文本的独立自主性,文本批评的文学观文本之外一无所有拒绝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反映;反对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一表现论的观点。文本批评的文本理念批评即阐释反对专注于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因素的研究;竭力避免用作家的因素来理解和解释文本,主张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反对根据个人的感受评价作品的方式。,二、突出语言的本体论地位,提出语言的诗性功能在诗性功能中,词语是一种自我体现,目的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话语中独特的语言模式、措辞方式和句法上来。文学语言就具有这种诗性功能的特征。致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义载体,特别重视挖掘文学语言的意义,但反对那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作详尽解释的批评模式。建构结构分析模式试图建构一种演绎性的分析模式,以说明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普遍规律。,三、文本批评的关键词,陌生化语境二元对立异延,陌生化,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什克洛夫斯基在对托尔斯泰小说的分析时提出了“陌生化”理论。陌生化理论运用于文学史的研究,对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解释。,语境,瑞恰兹:修辞哲学语境: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语境概念的进一步扩展:写作时的话语语境;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典故是这种语境最好的阐释。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对文学语言的新的认识。,二元对立,列维-斯特劳斯:神话中无法回避的矛盾难题所构成的二元对立模式正是神话的深层结构。神话研究的任务:确定表面无秩序的神话的内在秩序,分析隐蔽在神话内部的纵向聚合的逻辑结构。“神话素”的概念经典文本:列维-斯特劳斯对俄底浦斯神话的分析。,异延,德里达:“异延”(differance)异,即差异;延,为延宕。差异与异延的区别在法语中只能见于文字,无法从言语中体现出来。这正具有解构言语文字这一“语音中心主义”的意蕴。相关的术语:播撒(dissemination),增补(supplement),删除下书写(ecrire sousrature),踪迹(trace)等知识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万物无一不在自我解构中变化、延续。,第三节 文本批评的运作方式,诗歌分析与细读法叙事文分析解构文本,分析诗歌的相关术语,个性与非个性:“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当然,只有具备个性和情感的人,才知道逃避它们是何意谓。”含混(ambiguity):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燕卜逊)。反讽:“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布鲁克斯语)。隐喻:一种衍生第三义的言说方式。张力:外延是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退特)。,个性(personality)与非个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术语“非个性”总有辩证的二重性:一个积极,一个消极。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它指的是特殊中的普遍,复杂中的纯一。“非个性”佳例见之于这样的诗人,他有能力超出强烈的个人情感,来表达普遍的真实;而且在保留全部经验之特殊性的同时,能使它成为普遍的象征。就其消极意义而言,它指的是未被特殊经验认可的普遍性。,含混七义,1,一个细节以几种方式同时生效;2,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选择的意义融而为一;3,同时给出两个明显毫无联系的意义;4,可选择的意义结合起来而使作家的复杂心态清晰可辨;5,作家在写作中发现实现未曾觉察的念头,而呈现出的混淆;6,陈述矛盾或枝蔓,读者不得不寻找种种解释;7,出现了标志作家思想不一致的矛盾。,傅汉斯梅花与宫女,1,象声词造成的;2,写物关情造成的;3,涉及不同语义层次造成的;4,一词多解造成的;5,诗歌意象因功能不同而造成的。“含混”这个词使整个一代读者都深切体会到了语言有多面性的事实,而且,正是由于这一“多面性”与有关艺术本质和功能的理论问题有所联系,这个词现在又与有关艺术本质和功能的理论问题有所联系,这个词现在又与诸如矛盾心理、张力、悖论、反讽等概念结缘,也与爱好运用隐喻和象征的趣尚结了缘。尼弗雷德诺沃特尼,反讽(irony),“苏格拉底式反讽”“戏剧反讽”“宇宙反讽”“浪漫反讽”“上下文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张力(tension),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细读法,细读法: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前提:选择短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要求:批评者对诗歌中的词语尤其是中心词的直接意义及所有内涵意义的敏感度。注重诗歌的结构、分析词语和修辞手段所形成的多重意义以及它们与作品结构的关系。理论实践:钱锺书的谈艺录、宋诗选注。,细看“梨花”,从芙蓉到梨花帝王的芙蓉与道士的梨花红白相照梨园之花梨花与梨树下的悲剧,叙事文分析,叙事结构分析视角分析叙述者形象分析叙事时间分析,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分析就是将叙事作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努力阐明该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深层结构,发掘作品的二元对立模式。基本步骤:分解情节,抽象集合。示例:唐纳德霍洛齐对老残游记的分析。二元对立的模式在运用中具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视角分析,视角:区别于叙述者,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三种聚焦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在阅读和分析叙事文中,确认视角的位置、追寻视角的观察轨迹十分重要。观察视角的移位是视角分析的又一方面。视角的变异:限制和突破。,叙述者形象分析,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可区分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两种类型。示例:鲁迅的孔乙己根据文本中叙述层次的不同,又可将叙述者划分为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示例:鲁迅的狂人日记根据叙述者的叙述行为,还可将叙述者划分为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和“自我意识”的叙述者。示例:马原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可将叙述者划分为客观的叙述者与干预的叙述者。示例:罗布-格里耶的迷宫,叙述时间分析,叙述时间中的时序和时限。时序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闪回;闪前;交错。研究叙事时间关键是通过重建去发现和理解叙事文在时间处理上的特征。时限主要包括五种叙述运动:等述、概述、扩述、省略、静述。突破性的尝试,如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解构文本,双重阅读(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力求破译文本,希望找到真实或本源,即致力于文本的客观解释和复述;不再追寻本源,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文本。解构理论更重视后者。修辞性阅读(保罗德曼)德曼对卢梭忏悔录片断的分析,第四节 深刻的片面,一、文本批评的价值 二、文本批评的内在矛盾,一、文本批评的价值,坚持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理念使文本批评更接近文学本身;将现代语言学崭新的语言意识引入文学批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新质;方法上的探索使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都更为丰富;文本批评改造或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批评术语和范畴。这些术语更新了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式。,二、文本批评的内在矛盾,文本批评将文学作为一个封闭的领域,主张不研究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割裂文学与社会生活,与作者、读者的联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文本批评力图排除各种主观随意性以求得对文学作品做纯客观的说明,是一种奢望。文本批评倾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往往会损害文学艺术的浑圆,丧失作品丰富的肌质和含蓄的韵致。文本批评对形式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