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ppt
第 4 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概述,4.1频谱搬移电路的组成模型,4.2相乘器电路,4.3混频电路,4.4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4.5参量混频电路,掌握AM信号的特点(时域、频域),频谱搬移电路的实现模型,二极管混频器的分析方法;理解线性时变工作状态的条件及在频谱搬移电路中的作用,二极管检波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了解混频干扰的成因,双差分对平衡调制器、集成模拟相乘器在频率变换电路中的应用。,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AM信号的特点(时域、频域、功率),频谱搬移电路的实现模型;线性时变工作状态。,概述,1地位,2特点,对电路中信号频谱进行的变换,电路有新频率成分产生。,通信系统的基本电路,3信号与频谱,信号的三种表示法:表达式、波形图、频谱图。,4模拟相乘器,作用:实现两信号的相乘,实现频谱变换。,5两种类型的频谱变换电路,频谱搬移电路:将输入信号的频谱沿频率轴搬移。,特点:仅频谱搬移,不产生新的频谱分量。,频谱非线性变换电路:将输入信号的频谱进行特定的非线性变换。,特点:产生新的频谱分量。,本章内容,4.1频谱搬移电路的组成模型(调制、解调、混频)(原理),4.2相乘器电路(电路实现),4.3混频电路,4.4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频谱搬移电路的重要应用,4.1.1 频谱搬移电路的组成模型,4.1 频谱搬移电路的组成模型,一、AM信号及其电路组成模型,AM信号:载波信号振幅在原值上下按照低频(调制)信号规律变化,即:,:未经调制的输出载波电压振幅;,:取决于调幅电路的比例常数。,要求:,组成模型:加法器+相乘器,1电路组成模型,式中,AM:相乘器乘积系数;A:相加器的加权系数,且 A=k,AM AVcm=ka。,2单音调制,(1)表达式,vO(t)=Vm0(1+Ma cos t)cos ct(4-1-2),式中:Vm0(1+Ma cos t):vO(t)的振幅,反映调制信号的变化,称为调幅信号的包络。,:调幅度,表征调幅信号的重要参数。,图 4-1-2调幅信号的波形,(2)波形,(a)(b)图 4-1-3过调幅失真,(3)频谱,单音调制时调幅信号的频谱:由三个分量组成:,c 载波分量,(c+)上边频分量,(c-)下边频分量,两边频为相乘器对 v(t)和 vc(t)相乘的结果。,3复音调制,(1)表达式,设 v(t)为非余弦的周期信号,其傅里叶展开式为,式中,nmax=max/=Fmax/F,max=2Fmax 为最高调制角频率,其值小于 c。,(2)频谱,图 4-1-5过调幅失真(a)调制信号(b)普通调幅信号,(3)频谱宽度,BWAM=2Fmax,4实质,调幅电路组成模型中的相乘器可对 v(t)和 vc(t)实现相乘运算,其结果:,在波形上,将 v(t)不失真地转移到载波信号振幅上;,在频谱上,将 v(t)的频谱不失真地搬移到的 c 两边。,5 调幅波的功率(设单位电阻、单音调制),(1)调幅信号在一个载频周期内的平均功率,式中,:常数,载波分量产生的平均功率。,(2)P(t)在一个调制波周期内的平均功率,:上、下边频分量的功率,称为边频功率。,(3)讨论,三、双边带和单边带调制电路组成模型,1双边带(DSB)调制:仅传输两个边频的调制方式。,(1)目的,(2)表达式:,与AM的区别:,1).包络不同;,2).信号的高频相位在由正变负时突变180,(3)波形,图 4-1-6双边带调制信号(a)波形(b)频谱,(4)组成模型,图 4-1-6双边带调制信号(c)频谱,2单边带(SSB)调制信号,(1)定义,仅传输一个边频的调制方式。,原理:,优点:节省发射功率;频谱宽度压缩一半,BWSSB=Fmax。,(2)实现模型,(a)(b)图 4-1-7采用滤波法的单边带调制电路组成模型(a)组成模型(b)v(t)频谱,滤波法:相乘器+带通滤波器。,相乘器:产生双边带调制信号;滤波器:取出单边带信号。,(a)(b)图 4-1-7采用滤波法的单边带调制电路组成模型(a)组成模型(b)v(t)频谱,相移法:相乘器、90 相移器、相加器组成,相乘器:,相乘器:,两式相减或相加,振幅解调和混频电路的组成模型,特点:均实现频谱不失真地搬移,两类组成模型类似。,一、振幅解调电路,1定义,解调(Demodulation):调制的逆过程。,振幅检波(简称检波 Detector),2组成模型,图 4-1-11(a)调幅解调电路的组成模型,相乘器+低通滤波器。,vS(t):调制信号,vr(t):同步信号,3原理,频谱搬移:将调制信号频谱不失真地搬回零频附近。,图 4-1-11调幅解调电路电路的组成模型和相应的频谱搬移(b)调幅解调电路的组成模型,4讨论,二、混频(Mixer)电路,1作用,图 4-1-12混频电路的作用,频谱搬移:将载频为 fc 的已调信号 vS(t)不失真地变换为载频为 fI 的已调信号 vI(t)。,vL(t):本振电压,fL:本振频率。,fL、fI、fc 之间的关系为,2组成模型,图 4-1-13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a)混频电路的组成模型,3原理,图 4-1-13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b)输入信号频谱(c)相乘器输出电压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