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ppt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真菌简介,隐球菌,酵母菌,曲霉菌,真菌分类,真菌感染的分类,表浅部感染 深部感染,5,b1,6葡聚糖,磷脂双分子层,几丁质,麦角固醇,b1,3葡聚糖合成酶,甘露聚糖,1,3葡聚糖,真菌细胞膜、壁结构,抗真菌药分类,抗真菌药按化学结构分为:多烯类 烯丙胺类氮唑类 嘧啶类 抗生素类 棘白菌素类,真菌细胞壁,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1,3)-葡聚糖合成酶,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P450酶,氮唑类(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真菌结构和抗真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麦角固醇,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14-去甲基酶,抗真菌药作用机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14-去甲基酶,烯丙胺类,氮唑类,P450酶,14位还原酶和7-8位异构酶,多烯类,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作用机制: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小孔,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烯丙胺类,代表药物:特比萘芬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高度特异性地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真菌细胞死亡,氮唑类,分咪唑类和三唑类,代表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使通透性增加,嘧啶类,代表药物:氟胞嘧啶作用机制:转变成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抗生素类,代表药物:灰黄霉素,作用机制:渗入皮肤角质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有丝分裂与核酸合成,阻止真菌继续侵入其他:尼可霉素Z,可抑制真菌细胞壁上的几丁质合成酶,棘白菌素类,代表药物:卡泊芬净作用机制:是真菌细胞壁主要构成成分1,3-D-葡聚糖合成过程非竞争性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