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量点法求透视.ppt
距点法、量点法求透视深度,主讲:袁方敏,一、一点透视的画法(一)、寻求灭点(心点)(二)、求透视深度(距点法)(三)、完整作图二、两点透视的画法(一)、寻求灭点(左右余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三)、完整作图三、平行斜面透视画法(一)、寻求灭点(心点、天点或地点)(二)、求透视深度(距点法)(三)、完整作图四、余角斜面透视的画法(一)、寻求灭点(左右余点和天点或地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三)、完整作图,1、正立方体有一个可见的面与画面平行2、只有一个主向灭点(消失点),所以也叫一点透视。3、平行透视中的灭点就是心点。4、正立方体有三组边线,水平边线(1)、垂直边线(2)、直角边线(3)。前两组为原线,不消失。后一种是平行透视中唯一的变线,并且都集中消失到心点上,构成一种辐射效果。,(1),(2),(3),(一)、一点透视寻求灭点-灭点即心点,原理:平行透视中,正立方体有一个面(整个面,全部有原线组成)由原线组成的可看见的平行面,透视形状不变,只有一种水平变线,而视域中心是它的灭点,且位置永远不变。正立方体透视图的关键在于掌握直角边线深度的变化,(一)、一点透视寻求灭点-灭点即心点,求变线的透视深度,视点远,透视深度小,视点近,透视深度大,视点决定透视深度,(针对任何物体),(二)、距点法,S,S,绘画透视学的有关概念,心距=视距,(二)、距点法,视点远,透视深度小,视点近,透视深度大,视点决定透视深度,距点=视点,距点决定透视深度,(二)、距点法,CV,HL,M(D),M(D),CV,HL,M(D),M(D),左端点,右端点,左距点,右距点,左端点和右距点相连,求直角边线的透视深度。右端点和左距点相连,求直角边线的透视深度。,右端点,左距点,直角边线,谁的左右端点。和左右距点相连,直角边线的透视深度和直角边线本身的长度有关。,CV,HL,M(D),M(D),左端点,右端点,左距点,右距点,直角边线如果不发生透视的话,截得的实际长度和原长度相等。,C,A,C,A,B,B,D,D,1、画出平行画面的方体2、在边线上截得的长度等于直角边线长度。3、边线的端点连向灭点,直角边线,CV,HL,M(D),M(D),左端点,右端点,左距点,右距点,例如:做一个长1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方体的平行透视,心点,心点,距点,直角边线,1、画出平行画面的方体2、在边线上截得的长度等于直角边线长度。3、边线的端点连向灭点,做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方体的平行透视,(二)、距点法,A,B,C,D,主要利用截取直角边线与水平面的对角线与距点相交的方法,来确立直角边的深度。截取直角边线的左端点和右距点相连。截取直角边线的右端点和左距点相连。,心点,心点,距点,直角边线如果不发生透视的话,截得的实际长度和原长度相等。,主要利用截取直角边线与水平面的对角线与距点相交的方法,来确立直角边的深度。截取直角边线的左端点和右距点相连。截取直角边线的右端点和左距点相连。,(二)、距点法,做一个长2厘米,宽5厘米,高1厘米方体的平行透视,主要利用截取直角边线与水平面的对角线与距点相交的方法,来确立直角边的深度。截取直角边线的左端点和右距点相连。截取直角边线的右端点和左距点相连。,(二)、距点法,做一个长2厘米,宽5厘米,高1厘米方体的平行透视,主要利用截取直角边线与水平面的对角线与距点相交的方法,来确立直角边的深度。截取直角边线的左端点和右距点相连。截取直角边线的右端点和左距点相连。,(二)、距点法,CV,HL,M(D),M(D),CV,HL,M(D),M(D),左端点,右端点,左距点,右距点,截取直角边线的左端点连右距点,截取直角边线的右端点连左距点,(三)、平行透视画法:,1先在画面上确定出HL线,并在该线上确定CV点、M(D)点,以上为完成平行透视的基本要素。,CV,HL,M(D),(三)、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2根据正方形大小画一条与HL线平行的正方形近处边AB线段。,CV,A,B,HL,M(D),(三)、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3从A、B点连接HL线上的CV点。,HL,CV,M(D),A,B,(三)、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4、从A点向HL线上的M(D)点连线,该线与B点向CV点消失的线相交得C点。,HL,CV,M(D),B,C,A,(三)、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5由C点画一条与HL线、AB线平行的线,该线与A点和CV点的连线相交得D点,CD线段就是正方形的远处边,这样AD、BC就是这个正方形ABCD的透视。,HL,CV,M(D),B,C,D,A,正方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1从A、B点分别向上作垂线,得正方体高E、F点。,A,B,C,D,M(D),HL,F,VP,E,正方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2从E、F点分别向VP点作消失线。,A,B,C,D,M(D),HL,F,VP,E,正立方体的画法,3、从C、D点分别向上作垂线,该线与E、F点向CV点的消失线相交得G、H点。,C,D,M(D),F,G,CV,HL,E,H,正立方体的画法,4连接E、F点。G、H点得正立方体平行透视图。,A,B,C,D,M(D),HL,CV,E,H,F,G,正立方体透视图具体作法:(1)先画出视平线(2)根据预定的视距,在视平线下方确定视点位置,由视点向视平线引垂线,得心点。将视距标在心点两侧视平线上,得到距点。(3)在60视圈内画出平行面。(4)从正方形四个顶角向心点引连线。(5)再从右顶点向左距点连线,与心点连线相交,从交点画水平线,顶面透视图画出。(6)从顶面右后角向上画垂直线,与右下角至心点的连线相交,正立方体透视图作出。,两点透视,(一)、寻求灭点(余点即灭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三)、两点透视画法,(一)、两点透视寻求灭点-余点即灭点,原理:1、物体与画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物体的各个平行面朝不同的两个方向消失在视平线上,画面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的透视。2、视平线与左右两灭点的连线与视平线所成的角度是互为余角的关系,灭点又称余点。,灭点,灭点,视平线,心点,3、过视点分别作与两条变线的平行线,与视平线相交,所交两点即为左右灭点。,(一)、两点透视寻求灭点-余点即灭点,两点透视中,寻求到灭点之后,关键是确定深度。,(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以余点为圆心,以余点到视点的半径画圆与视平线的交点,即为测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测点概念,每一个余点,都有一个对应的测点,决定其引出变线的透视深度。,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测点位置,视点远,透视深度大,视点近,透视深度小,视点决定透视深度,视点决定测点,测点决定透视深度,(针对任何物体),(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1、两点透视中,深度也和视点的位置有关,视点决定测点的位置,所以测点决定深度。2、连接端点和测点,即为求出变线的透视深度。,(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测点决定深度,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左右余点和左右测点的位置。,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右余点引出的变线,连向左测点,左余点引出的变线,连向右测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左余点引出的变线,连向右测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底面的透视图,(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每一个余点,都有一个对应的测点,决定其引出变线的透视深度。,(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底面的透视图,(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三)、两点透视作图-量点法,长方体长3米,宽2米,高2米,以此为例做物体的两点透视图。,1、画长方体的一个直角,与画面(P.P)相较于O,并确定视点E0,得到理想的透视角度。2、通过视点作平行于物体边缘的两条线,交P.P于V.P1和V.P2,分别从这两个点向下引垂线交H.L于V.P1和V.P2.3、从O作垂线交G.L于O点,连接O与V.P1和V.P2,4、以O为圆心,OA和OB为半径画圆,在P.P线上交得A0和B0(把透视上的分割反应在水平的主棱线上)。5、同样,分别以V.P1和V.P2为圆心,以各点到E0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在P.P线上就求得了量点M1和M2,6、从A0和B0作垂线,在G.L上交得A0和 B0,同样在H.L上求得M1和M2。连接A0和M2,与O-V.P1交于a点,同理求得b点。7、画出立面图并置于G.L上,从立面图引真高线交O-O于C点,OC即为该方体透视图中的真高线。8、从C向V.P1和V.P2连线(透视线),分别与a、b点的垂线相交,连接这些交点就做出了俯视角度透视图。,三、平行透视中的斜面透视,(一)、寻求灭点1、平行地面的灭点为心点2、斜面的灭点是天点或地点(二)、距点法求深度(三)、平行倾斜透视的画法1、地面的透视2、斜面的透视,1、平行地面的灭点为心点 2、斜面的灭点是天点或地点,(一)、寻求灭点,平行斜面是在方体的基础上得出的所以平行地面的灭点是心点,(一)、寻求灭点-平行地面的灭点-心点,以距点(左距点或右距点)为端点,以坡面实际角度为准,以视平线为角的一边,向上或向下引斜线与正中线相交,所得两点即为天点或地点。,(一)、寻求灭点-斜面的灭点-天点或者地点,主要利用直角边线与水平面的对角线与距点相交的方法,来确立直角边的深度。线段的左端点和右距点相连。线段的右端点和左距点相连。,(二)、求透视深度-距点法,CV,HL,M(D),M(D),左端点,右端点,左距点,右距点,直角边线如果不发生透视的话,截得的实际长度和原长度相等。,C,A,C,A,B,B,D,D,1、画出平行画面的方体2、在边线上截得的长度等于直角边线长度。3、边线的端点连向灭点,直角边线,CV,HL,M(D),M(D),左端点,右端点,左距点,右距点,例如:做一个长1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方体的平行透视,心点,心点,距点,直角边线,1、画出平行画面的方体2、在边线上截得的长度等于直角边线长度。3、边线的端点连向灭点,4、平行倾斜透视的画法,4、平行倾斜透视的画法,(1).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顶视图。(2).画出视平线、视点、心点、距点、天点、地点。(3).画出平行于画面的那条边。(4).从边的两个端点分别向心点和天点引连线。,4、平行倾斜透视的画法,(5).利用正方形对角线求出透视深度(平行透视求透视深度的方法)。(6).过相应的交点作垂线和平行线。,透视深度,物体往里透视的深度。,四、成角斜面透视,(一)、寻求灭点1、成角透视的灭点为左右余点2、斜面的灭点是天点或地点(二)、量点法求深度(三)、成角倾斜透视的画法1、地面的透视2、斜面的透视,过视点分别作与两条变线的平行线,与视平线相交,所交两点即为左右灭点。,(一)、两点透视寻求灭点-余点即灭点,(1)天点、地点实际上就是从视点作倾斜线与余点垂直线相交所得到的点。(2)天点、余点、视点构成的三角形和天点、余点、测点构成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斜面的灭点-天点或地点,两点透视中,寻求到灭点之后,关键是确定深度。,(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以余点为圆心,以余点到视点的半径画圆与视平线的交点,即为测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测点概念,每一个余点,都有一个对应的测点,决定其引出变线的透视深度。,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测点位置,视点远,透视深度大,视点近,透视深度小,视点决定透视深度,视点决定测点,测点决定透视深度,(针对任何物体),(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两点透视中,深度也和视点的位置有关,即和视点到画面的距离视距有关,所以我们以余点为圆心,以余点到视点为半径画圆,和视平线相交为测点,连接端点和测点,即为求出变线的透视深度。,(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测点决定深度,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左右余点和左右测点的位置。,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右余点引出的变线,连向左测点,左余点引出的变线,连向右测点,(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地面的透视图,(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每一个余点,都有一个对应的测点,决定其引出变线的透视深度。,(二)、求透视深度(测点法),左余点,右余点,左侧点,右测点,1,2,2,1,2,1,(三)、成角倾斜透视的画法,1.画出物体的顶视图(水平面的角度和倾斜面的角度),2.画出视平线、心点、余点、测点、天点、地点。,3.利用成角透视原理画出物体底下的水平面的透视图,1.画出物体的顶视图(水平面的角度和倾斜面的角度)2.画出视平线、心点、余点、测点、天点、地点。3.利用成角透视原理画出物体底面的水平面的透视图4.从离画面最近的边向相应的天点引连线。5.连线成图。,1,2,3,总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