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选题与取样.ppt
第二章 选题与取样,第一节 选题,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课题与变量的选择研究设计的确定研究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研究的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报告,关于智力活动的最不经推敲的神话是说写作是由灵感激发的一种艺术。毫无疑问,有些作品足够经典,成为艺术,但是写作的艺术是技艺性的,就像管道修理和汽车修理一样。管道工和汽车修理工如果坐等灵感来驱使他们行动的话将一事无成,作家也是如此。RODNEY STARK,研究课题的来源(1)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留守儿童、高校辅导员)(2)实际需要(教师职业倦怠、警察职业应激)(3)理论(去个性化)(4)技术发展的推动,研究目的不同理论性课题:以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研究)应用性课题:以提出解决某些社会实践、教育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研究的深度不同描述性课题:对心理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是什么”、“怎么样”。因果性课题: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为什么”、“怎么办”。预测性课题:在弄清了心理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将来怎样”、“将来应怎样”。,选择研究课题(待研究的问题)的标准:(1)应该充分了解该研究领域中以往研究的情况和趋势;(2)应考虑研究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研究者对课题的兴趣、研究的独特性和新颖性;(3)研究的费用和代价。实际上,人们常常选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的原则,(1)课题是可行的;(2)课题是清楚的。尽可能明确具体;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3)课题是有价值的;(4)课题是符合道德的。,第二节 查阅文献,查阅文献的意义有助于寻找知识的空白点有助于发现矛盾的结果重复已发表的研究,文献的种类:书籍:教材、专著、手册、年鉴期刊:学术、大学学报、文摘、会议和学位论文报纸与内部资料,查阅研究文献的方法参考文献检索法工具检索法,怎么阅读一篇文章?,引言部分,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实验中将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3、如果我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假设,我将做什么?,方法部分,4(a)、我提出的方法优于作者的吗?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4(c)、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5、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或材料以及程序,我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是什么?,结果部分,比较作者和你对结果的预测。如果相同,回答问题7(a)和7(b)。如果不同,回答问题6。6、作者的结果出乎意料吗?7(a)、我如何解释这些结果?7(b)、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所能得到的启发和应用是什么?在阅读讨论部分前,努力回答问题7(a)和7(b)。,讨论部分,8(a)、我和作者的解释,哪一个能更好地说明数据?8(b)、对于结果的意义和启发的讨论,我的和作者的哪一个更有说服力?,第三节 取样,统计学是对令人困惑的问题作出数字设想的艺术。在一个水库中养着许多鱼,管理人员希望了解鱼的大致数量,这就是一个实践中的统计学问题。由于鱼是不听从指挥,会在各处自由游动的,因此,在进行统计时,必须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一种解决方法是先从水库的不同位置一共捕上来1000条鱼,在每条鱼的尾部作上一个标记,应当保证标记不会影响鱼的自由游动。然后,将鱼全部放回水库。几天后,从水库中再捕上来2000条鱼,检查其中尾巴上有标记的鱼的数量。假定在第二次捕上来的2000条鱼中,有20条尾巴上做了标记,则可以推断,水库中鱼的总数大致为:1000(202000)10万条,程序规定总体确定样本容量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统计推论,取样的意义有效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准确性和研究深度原则:代表性、随机性,总体与样本,1、总体:一种具有某种特征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如全校学生的成绩构成了一个总体,其中包括了每一个学生的成绩。2、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个体代表总体进行研究。如部分学生的成绩。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元素。如某一学生的成绩。,4、统计推断:根据样本所具有的信息来判断、估计、预测关于总体的某些结论。5、统计推断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即统计推断结果的可信度,做出某项推断结果的精确度如何,有多大的把握做出这样的推断,等等。,心理学研究是由总体中抽取一个较小的样本,然后从样本的个案收集所需的资料。分析的任务:一要简化样本的资料(即描述性统计);更重要的是根据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情况(即推断性统计)。,样本的代表性所谓代表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样本是总体的缩影,具备总体的所有特征,而是基于统计意义上获得的。即样本的统计值近似总体的参数值,则可称“代表性样本”。尽量减少取样误差,减小取样误差的方法,增加样本容量但记住样本容量与取样误差之间并不存在直线关系。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取样误差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取样的一般程序,(一)规定总体: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说明总体的内涵 根据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的范围,即所要达到外部效度的水平的原则,确定研究总体的范围。如可能,应确切地知道这个范围内总体单位的具体数量。,(二)确定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样本内所包含的对象的数目 最理想的样本容量是在达到一定代表性要求的前提下,所包含的对象数目最少。,(三)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 确定抽样方法时,一方面应考虑研究的目的,研究总体的特征与范围、数量,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具体抽样方法的特点与要求、以及进行研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等,然后按设计要求抽取样本。,(四)统计推断 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在根据样本结果推论总体时应当明确,研究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只适用于本总体之内,而不能超越该总体,除非有证据表明,这一总体具有许多与另一更大的总体相似的特征。,随机取样,随机性原则:在进行取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随机取样,抽签法简单随机取样 随机表取样法 分层随机取样系统取样聚类取样多段取样,1、简单随机抽样 同质性 机会均等 2、分层抽样 异质性 结构复杂 层内高同质性3、系统抽样 随机排列 同质性4、整群抽样(聚类抽样)群间同质性、群内异质性5、多段抽样 多级抽样,非随机取样,方便取样立意取样定额取样滚雪球取样,原则:在进行取样时,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未知的一种取样方法。,你们能告诉我随机取样与非随机取样的区别吗?样本是越大越好吗?,随机取样与非随机取样的区别,非随机取样简便,代价小,常用于探讨性或试点性的研究中,短处是不能用统计方法来推测总体的情况。随机取样工作量大,繁琐,但能根据样本情况运用推断性统计方法推测总体情况,更具有科研价值,常用于验证性研究中。,取样时样本是越大越好吗,样本容量与取样误差之间并不存在直线关系。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取样误差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误差总结,取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差异。(与取样有关)消除方法增加样本容量随机误差:既影响准确性也影响一致性。(与无关变量有关)消除方法样本量足够多、重复测量次数足够多系统误差:不易察觉,只影响准确性(与无关变量有关)消除方法有的可用平衡措施加以抵消,有的则必须消除,大家辛苦了!,概率抽样的理想类型是()A等距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分层随机抽样可以提高总体参数估计的精确度 B.等距抽样最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总体 C整群抽样又叫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定额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根本区别是()A定额抽样不分类而分层随机抽样要分类 B定额抽样适合于民意测验而分层随机抽样适合于市场调查 C定额抽样的子样本是非随机抽取而分层随机抽样的子样本是随机抽取的 D定额抽样系统误差大于分层随机抽样的系统误差,6以下关于样本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样本要求的精确度越高,则样本容量就要越大B允许误差越大,样本容量就可以越小C总体异质性越高,则样本容量可以越小D总体同质性越高,则样本容量越大E总体规模越大,则样本容量越小,7确定样本规模要考虑的因素有()A研究的精确度 B总体的性质 C抽样方法 D人力、财力、物力 E调查目的,判断对错,一般说来,用以分层的理想变量是在调查中所不测量的变量。()等距抽样是以总体的有序排列为前提的。()等距抽样和分层抽样的第一步都是根据某种标准将总体划分为一些子群。(),问题,简述影响样本代表性的主要因素。简述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分类原则的差异及其原因。,2005年选择11: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个体中抽取m个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称为:A 整体随机取样法 B 分层随机取样法C 系统随机取样法 D 简单随机取样法2003年简答题3:简述样本容量对取样误差的影响,2001年选择10:在采取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实验设计中,对样本容量的确定与()无关。A 总体的同质性 B 研究成本C 预定的研究精度 D 测试设备的误差论述题5:试验设计中取样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原则?,2000年选择7: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做等距取样,这种取样法称为()A 系统随机取样法 B 分层随机取样法C 多段随机取样法 D 整群随机取样法,优点:在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在对总体中各类别比例不了解的情况下,最好用简单随机取样,这样能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局限:工作量大;忽略总体已有的可能造成取样误差的信息。对华中科大和华农学生的随机取样。,分层取样: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例如,在1000青年人中调查100人,考虑到学历层次分布的不同,先将总体按小学或以下、初中、高中或以上分组550/330/120,然后在每组中随机抽取10%的个案。分类的原则:各层内的变异要小,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否则就失去分层的意义。,优点:1)样本的代表性强 2)取样更灵活 3)参数估计更加准确分层标准: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调查?,系统取样:从总体中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选取每K项元素(个体或分数等),直至取满所需要的样本量。例如,在2000人的总体中选取250人的样本(1/8),就从随机起点分别选取第8名,第16名依次类推。优点:这个方法比较简单,易于实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多。缺点:样本对总体代表性不够,名单中个体的排列方式可能使系统取样产生问题(周期性问题)。从90名大学生中抽取30名学生作研究,如何选?,系统取样与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异同?,1)系统取样是以总体的随机排列为前提的,如果总体的排列出现有规律的分布时,就会使系统抽样产生很大误差,降低样本的代表性。2)与简单随机取样一样,最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群体。当总体中不同类别之间所含个体的数目相差过于悬殊时,不宜用此法。,聚类取样(整群取样):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地区、班级)划分为若干子群体,再以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例:将学校的学生分为50组,每组15人,可以随机抽取10组即150人来研究(等量抽取);对某县的农村青年进行研究,可以从全县的村中抽取若干村,然后调查这些被抽取村的青年(不等量抽取)。代价小,适用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但误差较大。聚类取样与分层取样的区别?,聚类取样与分层取样的异同,相似:都事先根据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一些小群体。不同:取样方式不同:分层取样中所有子群均要抽取一个子样本;整群取样是抽取若干子群,并将抽出子群的全部个体合起来作为样本。划分子群的原则不同:分层取样中,层之间的异质性高,层内尽可能同质;整群取样中,群间同质性高,群内异质性高。,多段取样:先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如学校、地区)分成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在每个阶段抽样时,可以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也可以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例:调查华南地区家庭生活,从华南地区抽取若干县从选出的县中抽取若干个乡镇从若干个乡镇中抽取若干个村从若干个村中抽取若干个村小组从选出的村小组中抽取若干个家庭。节省人力物力,但每级取样均产生误差,故总体误差较大。,方便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或采用招募的方式来选择被试的方法。方便,省力,体现研究者的意愿。样本缺乏对总体的代表性,偶然性很大。通常很少有实际上的价值,它可以作为问卷的前测,但不应该代表总体。,立意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认识,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可以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要求对研究总体的情况比较熟悉,研究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与技术十分熟练、研究的经验比较丰富。所得样本的代表性往往难以判断。,定额取样:根据某些标准将总体分组,然后用立意或方便取样法在每组中选取样本个案。代表性要高于方便或立意取样。即根据总体的性质同比例抽样。滚雪球取样:先从总体中合适的调查对象开始进行调查,再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如同滚雪球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