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埃里克森.ppt
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理论研究,一.生平二.自我及其同一性理论三.人格发展渐成论四.人格发展八大阶段理论五.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六.评价,爱利克埃里克森 Erik H Erikson(19021994),爱利克埃里克森190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爱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这对“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年是爱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接受了精神分析训练,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爱里克森在亨利墨里主持的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1936年到1939年间,爱里克森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医学院任职,在那里,他研究了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的儿童。1939年爱里克森在加利福尼亚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50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该书高度地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1951年到1960年,爱里克森担任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1969年,爱里克森回到哈弗学院,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并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自我概念,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而埃里克森则相信,自我执行许多重要的建构功能。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的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发展。相对于弗洛伊德,爱里克森的自我概念更为理智、开放和积极。他把诸如信任、希望、意志、同一性、创造、关心、智慧等品质都赋予自我,主张具有这些品质的自我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问题,决定个人的命运。,同一性理论,“迄今为止,我已审慎地在几种不同的含义上用了这一名词。有一时期它似乎指的是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另一时期指的是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再一时期指的是集体理想一致。”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同一性是什么?(1)从主观的方面以同一感来界定同一性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内信”。强调同一感的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连续性、一贯性和一致性。(2)以结构的术语,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界定自我同一性,Erikson 认为同一性产生于对儿童期各种自居作用的有选择的抛弃和相互同化,并将其吸收为一个新的结构中。(3)从功能的层面界定自我同一性概念,指出自我同一感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是同一性危机解决的精神和谐状态。(4)从社会、文化、历史的环境的角度考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把自我同一性扩展为一个心理社会现象(5)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来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他在借助“.感”这个词界定自我同一性时,认为它渗透于表层和深层,包括了我们体验到的意识内容或潜意识,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种状态:1、个体性,是指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2、整体性和整合感,是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3、一致性和连续性,是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4、社会团结感,是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爱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感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只具有内在零星的、少数量的同一性感,或者感受不到生命向前发展,不能获得一种满意的社会角色或职业的支持。他强调自我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期,但要到 青春期才能正式完成。,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爱里克森借用胎儿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而开展的一个进化过程。他主张,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是固定地以不同的先后顺序逐渐展开的,且这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因为它是由遗传所决定的。他指出,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能决定每个阶段是否顺利度过,且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各阶段出现的时间早晚可能不一致;个体了的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按照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既分段又连续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爱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他指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依次相互联系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相互联系。因此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圆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发展 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潜意识心理 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精神治疗 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宗教 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对埃里克森的评价,贡献:1、他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察自我,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修正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是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2、他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他用一对特殊的矛盾来标识每一个发展阶段,认为每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围绕着这一阶段的特殊矛盾的解决而进行 的,自我正是在这每一阶段的冲突危机和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的。3、他关于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的思想非常著名,广为流传,并已得到许多青少年研究的证实。,不足:1、他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虽然显得较为精致且富于哲理,大仍和其他许多精神分析的理论一样缺乏科学的证明,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2、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虽然他强调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我是按照先天的成熟顺序的安排来发展的,社会本身基于个人的心理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但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爱利克埃里克森著作,1950儿童和社会 1958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64领悟与责任 爱利克埃里克森1968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9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73共同点的研究 1974新的同一性维度 1975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 1977玩具和理由:经验仪式化的阶段 1979同一性与生命周期:一种新观点 1982生命周期的完成 1986老年人的重大事件,危机是指人格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既可能是灾难或威胁,又可能是发展的机遇。因为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发展健全,促进对环境的适应。一个阶段危机的解决究竟是属于积极解决还是消极解决则取决于其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比率,在每种解决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灰存在。当积极因素的比率更大时则危机就是积极解决的,反之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