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款项分析.ppt
第三章 应收款项(Receivable)授课对象:普通本科生计划课时:5-6,案例与思考,某企业某年实现商品销售500万元,其中现销200万元,赊销300万元。年末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余额400万元。,思考:1、为什么要赊销?2、赊销额300万元,为什么年末的应收款额有400万元?3、当年应确认多少商品销售收入?4、应收的款项能全部收回?若不能会对企业有何影响?企业应如何减小坏账风险的影响?5、应收款项过多影响资金周转怎么办?能否用其融资?,【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应收款项的构成,各应收项目的概念、确认和计价原则;应收票据的分类;熟悉存在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情况下应收账款的计价及处理方法;带息应收票据利息的计算方法;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账务处理。掌握应收账款发生和收回、应收票据取得、收回、转让和贴现的账务处理;掌握坏账核算的备抵法。【教学重点】应收票据及其融通业务、应收账款及 坏账的核算。【教学难点】应收票据融通、坏账的核算【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教学时数】5-6学时,应收款项的构成,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应收补贴款,【本章教学参考资料及相关资源】,http:/http:/ 中国会计准则第22号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会计 2006 CPA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教学内容】,第一节 应收票据第二节 应收账款第三节 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第四节 坏账准备练习,第一节 应收票据,一、应收票据概述,(一)含义:是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汇票。(与赊销业务、“商业汇票”结算方式相关,最长期限为6个月)(二)分类:,按承兑人不同 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按是否带息 带息票据 不带息票据,(三)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的区别,是否计息是否可贴现是否可转让是否为书面文件信用度,二、应收票据一般业务核算(一)计价 1、入账价值,理论上 现值 实务中 面值 2、账面价值 包括面值和应计利息(带息的且跨年或跨中期的,于期末计提利息增加账面价值),3、利息和到期值,(1)应收票据利息的计算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应收票据的面值 票面利率 日:头算尾不算,尾算头不算 月:整月计算(2)到期值 到期值=面值+到期利息=票据的面值(1+利率期限),年?,(二)会计处理,1、应设置的账户 应收票据(资产类),收票计息,贴现 转让到期收现,尚未到期的,(二)账务处理,收到票据时:借:应收票据(票据面值)贷: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增(销)应收账款 期末计息时:借:应收票据 贷:财务费用,中途转让时:借:材料采购等(实际价值)银行存款(收回多余款)贷:应收票据(账面余额)财务费用(已实现尚未计提利息)银行存款(支付不足款及运杂费等)到期收回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账面余额)财务费用(已实现尚未计提利息),【例1】甲企业于2001年11月1日收到丙企业当日开出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以抵前欠货款,面值为100 000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3个月。有关分录如下:(甲企业)11月1日,收到票据时:借:应收票据 100 000 贷:应收账款 100 000,12月31日计息时:借:应收票据 1 000 贷:财务费用 1 0002月1日,票据到期收款时:借:银行存款 101 500 贷:应收票据 101 000 财务费用 500假设2月1日,丙企业无力支付款项:借:应收账款 101 500 贷:应收票据 101 000 财务费用 500,【例2】,如上例,若中途于1.1转让该应收票据用于抵付购买设备价款。该设备的总价款为117000元。票据不足以抵付部分及运杂费2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处理:借:固定资产 119000 贷:应收票据 101000 银行存款 18000,三、应收票据贴现业务的核算,(一)贴现的含义贴现-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贴现的相关术语 贴现期 贴现率 贴现息 贴现净额(贴现收入),(二)贴现所得净额的计算 贴现所得净额票据到期值-贴现息 其中:票据到期值应收票据面值(1+票 面利率票据期限)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思考:,票据贴现所得净额一定小于面值吗?请讨论并分析原因。,(三)应收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1、相关风险和报酬未转移-“相关风险和报酬未转移”的含义-此时的“贴现”实质-“抵押借款”贴现时:借:银行存款(贴现所得净额)短期借款利息调整(贴现息)贷:短期借款(贴现票据到期值)期末按实际利率摊销借款利息时:借:财务费用 贷:短期借款利息调整,注意P104,期末计提应收票据的利息时:借:应收票据 贷:财务费用到期,若银行通知贴现票据款如数收到时:借:短期借款 贷:应收票据,若到期贴现银行未收到票款,退回票据,并从企业存款户上划走票款时: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例3】甲企业7月1日以其持有的未到期(到期日为7月31日)的不带息商业汇票200万元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协议约定,贴现率为6%,如到期无法收回有关款项,甲企业具有全额付款责任。7.1 贴现所得净额=200-200*6%/360*30=199万元。借:银行存款 199 短期借款利息调整 1 贷:短期借款 200,7.31摊销利息的分录(略)若 7.31贴现银行如数收到票款,企业在收到通知时:借:短期借款 200 贷:应收票据 200若7.31贴现银行未收到票款,退回票据,并从企业存款户上划走票款时:借:应收账款 200 贷:应收票据 200 借:短期借款 200 贷:银行存款 200,2、有关风险和报酬已转移 此时“贴现”的实质-应收债权出售;应确认该出售交易的相关损益。借:银行存款 其他应收款 营业外支出 贷:应收票据,【例4】若在贴现时与银行约定,贴现票据到期,,无论收到票款与否,甲企业概不负责,预计票款中有23.4会发生退货,退货由贴现企业负责处理;由于银行为此要承担更大风险,余下部分银行支付150万元贴现款。则贴现时:借:银行存款 150 其他应收款 23.4 营业外支出 26.6 贷:应收票据 200 票据到期时,无论收到票款否,甲一概不必进行账务处理。退货如发生,冲减其他应收款、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增加库存商品;如未发生预计的退货,则应冲减其他应收款,增加营业外支出。,小节:,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有别,与商业汇票相关.其入账价值为其面值.不带息票据的到期值为其面值,带息票据的到期值为面值加到期利息.对于收款人来说,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大于银行承兑汇票.应收票据贴现是企业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贴现票据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对该项业务的性质认定和账务处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二节 应收账款,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量,(一)应收账款的确认1、定义: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2、确认条件和确认依据:销售收入的确认一般是应收账款确认的标志及参照。确认依据为发票、购销合同、发货单、商品出库单等。,(二)应收账款的计量 按实际发生额入账。即在一般情况下,按发票金额(包括增值税)和代垫运杂费入账。,入账价值,方法:以其账面余额作为期末价值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方法:以其账面价值(可变现净值)作为期末价值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期末价值,(1)商业折扣(Trade discount)商业折扣的含义。商业折扣对开票金额有影响。只要按发票金额入账,就不必再顾及商业折扣的影响。(2)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的含义。表现形式:“1/10,n/30”(信用期限30天,如果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1%的现金折扣)。现金折扣对应收账款计量的影响:,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对计量的影响,现金折扣对应收账款计量的影响:A、有两种处理方法总价法和净价法。总价法不考虑可能发生的现金折扣。如果顾客享受了现金折扣,视为费用的增加,记入“财务费用”借方。净价法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按发票价格(不含增值税)扣除最大现金折扣后的余额入账。对顾客丧失的现金折扣,视为提供信贷获得的收入,记入“财务费用”贷方。B、总价法与净价法的评价,(制度要求采用此法),二、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一)账户设置 应收账款 注:企业预收账款不多的情况下,也可将预收的账款放在本账户中核算。,发生应收,收回应收,末余:应收 未收,发生:借:应收账款(按发票中应收的货款和税款金额)贷:主营业务收入(按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按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增值税率)收回: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举例(口头),(二)账务处理 1、一般情况下的,2、存在折扣情况下的(总价法),发生:借:应收账款(按发票中应收的货款和税款金额)贷:主营业务收入(按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按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增值税率)折扣期内收回:借:银行存款(折后价款)财务费用(现金折扣)贷:应收账款(全部价款)折扣期后收回:借:银行存款(全部价款)贷:应收账款(全部价款),【例5】甲企业于2001年5月15日销售商品一批给乙企业,不含税售价为200 000元,增值税为34 000元,现金折扣条件为1/10,N/30(假设增值税部分不享受现金折扣)。要求:分别按总价法与净价法进行会计处理。,C、总价法与净价法的会计分录:,三、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也可向金融机构融资,其会计处理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分别处理:转移-作为应收债权的出售 未转移-作为收应收债权为质押 取得的借款,小节:,应收账款应按总价法,按发票金额和代垫运杂费入账.现金折扣对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无影响.期末应按其账面价值(或可收回金额)计价.预收账款不多的企业的预收账款可并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应收账款也可融通资金.,第三节 预付账款与其他应收款,一、预付账款,(一)核算范围 预付账款:购货债权应收货 应收账款:销货债权应收钱(二)账户设置 预付账款(两性账户),预付,收货、转销,预付,债权,应付,债务,(三)会计处理 预付: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收货:借:物资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贷:预付账款 转销:借:其他应收款 贷:预付账款,注意,【例6】企业根据购销合同规定,9月10日预付甲企业购货款5 000元。9月25日,收到供应单位提供的商品和开来的发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5 000元,增值税850元。10月23日,企业将余款支付给甲企业。要求:做有关会计分录。,会计处理9月10日,预付购货款时:借:预付账款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9月25日,收到所购商品时:借:库存商品 5 000 应交税费增(进)850 贷:预付账款 5 85010月23日,补付购货款时:借:预付账款 850 贷:银行存款 850,二、其他应收款,(一)核算范围 其他应收款核算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包括不设置“备用金”科目的企业拨出的备用金、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以及已不符合预付账性质而按规定转入的预付账款等。(二)账户设置“其他应收款”,(三)备用金,1、性质不是现金,而是其他应收款2、管理制度定额备用金和非定额备用金(1)定额备用金(2)非定额备用金3、举例,(1)定额管理【案例7】甲企业给其一销售部门核定的备用金定额为 6 000元,以现金拨付。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销售部 6 000 贷:库存现金 6 000 报销日常管理支出2 000元,财务部门补足定额:借:营业费用 2 000 贷:库存现金 2 000 将定额减至5 000元时:借:库存现金 1 000 贷:其他应收款备用金 销售部 1 000,(2)非定额管理【案例8】企业供应部门外出采购某产品,预借款 50 000元,以银行存款付讫。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 50 000 贷:银行存款 50 000 上述部门采购商品入库,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买价为30 000元,增值税5 100,余款以现金的形式交回。借:库存商品 30 000 应交税费增(进)5 100 库存现金 14 900 贷:其他应收款备用金 50 000,小节:,预付账款债权与应收账款债权有区别。预付账款不多的企业,可不单设“预付账款”科目,并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单设“预付账款”科目的,预付账款购买商品的价款全部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核算。备用金的实质是一种其他应收款债权。备用金分为定额管理的和非定额管理的,第四节 坏账准备,(一)坏账的概念及确认标准坏账:收不回来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坏账损失的确认 一般讲,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1)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2)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3)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坏账损失应于什么时候确认较好?,思考,坏账损失应于什么时候确认较好?,坏账损失应于什么时候确认较好,(二)坏账的会计处理方法,1、直接转销法 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帐时,确认坏帐损失,计入期间费用,同时注销该笔应收帐款。即发生坏账:借:管理费用 贷: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优缺点:,优点:账务处理简单缺点:忽视了坏账损失与赊销业务的联系。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致使企业发生大量的陈账、呆账、长年挂账,得不到处理,虚增了利润,也夸大了前期资产负债表上应收款项的可实现价值。鉴于该法缺点太多,我国已禁止运用,2、备抵法(原理、政策、会计处理、优缺点及举例),(1)方法原理:企业按期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实际确认的坏账,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款项。我国规定只能采用此法。,(2)相关政策(计提范围、比例、方法),-计提范围:A、应收账款 B、其他应收款 C、预付账款 D、应收票据,-计提比例,提取比例由公司自行确定。在确定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公司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合理地估计。除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某项债权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外(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或欠账时间达3年以上),下列情况不能100%提取坏账准备:,A、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以及未到期的款项;B、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债务重组,或以其他发生进行重组的;C、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特别是母子公司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应收款项;D、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坏账损失金额的估计方法“坏账损失金额的估计方法”有四种: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 账龄分析法 销货百分比法 个别认定法 前三个方法一般不得同时并存;第四个方法可与前三个方法中任一方法同时并存。,(3)一般会计处理初次计提时: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发生坏账: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等会计期末补提时: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期末冲销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已核销的坏账重新收回时,思考,已核销的坏账重新收回时,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 可以。但准则鼓励同时作两笔会计分录: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这样处理的好处:利于提供债务人的财务和信用信息;利于固定账户对应关系;利于保持“坏账准备”核算内容的完整性和分析利用。,?,(4)优缺点,备抵法的优点:A、预计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作为坏账损失及时计 入费用,避免虚增利润,符合谨慎性原则;B、“坏账准备”作为应收款项的备抵性账户在资产负债表附表中列示,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使报表阅读者更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物状况;C、消除了虚列的应收款项,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备抵法的缺点:A、操作相对较繁琐,工作量有所加大;B、隐含的职业判断较多,易被利用于利润操纵。,(5)备抵法举例,-此法假设:企业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与期末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成正比。-坏账估计过程应提坏账准备=应收账款余额坏账计提%已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本期应补提或冲销的坏账损失数 应提坏账准备 已提坏账准备 补提 应提坏账准备 已提坏账准备 冲销,1)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案例9】甲企业1998年年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为500 000元,估计的坏账准备率为3%,1999年年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为600 000元,2000年4月应收乙企业的货款确认为坏账损失20 000元,2000年年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为550 000元,2001年5月,上年已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又收回15 000,2001年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为 700 000元。要求:做有关会计分录。,1998年年末:应提坏账准备=50 3%=1.5万元;期初坏账准备的余额为0;本期补提额=1.50=1.5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1.5 贷:坏账准备 1.5 1999年年末:应提坏账准备=603%=1.8万元;补提前坏准余额为1.5万元;本期补提额=1.81.5=0.3万元(补提)借:资产减值损失0.3 贷:坏账准备 0.3,2000年4月,发生坏账时:借:坏账准备 2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 22000年年末:应提坏账准备=553%=1.65万元补提前坏账准备余额=1.8 2=0.2;本期补提额=1.65(0.2)=1.85 借:资产减值损失 1.85 贷:坏账准备 1.85,2001年5月坏账收回时:借:应收账款乙企业 1.5 贷:坏账准备 1.5 借:银行存款 1.5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 1.5 20 01年年末:应提坏账准备=703%=2.1补提前坏账准备余额=1.65+1.5=3.15;本期补提额=2.13.15=1.05(冲回)借:坏账准备 1.05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5,实际上是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的一种更为精确的估计坏账方法。账龄指的是顾客所欠账款的时间。账龄分析法认为应收款项的入账时间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率就应越高,反之,则越小,2)账龄分析法,坏账估计过程应提坏账准备=(各账龄应收账款余额 各账龄坏账%)已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 本期应补提或冲销的坏账准备数应提坏账准备 已提坏账准备 补提应提坏账准备 已提坏账准备 冲销,【例10】某企业某期初“坏账准备”账户余额为150万元,本期没有确认和收回坏账,期末应收账款规模、账龄结构及预计坏账%如下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应收账款账 金额(万元)预计坏账%信用期内 1 200 5 逾期半年内 400 10 逾期半年至一年 200 15 逾期一年至两年 100 20 逾期两年至三年 80 30 逾期三年以上 20 100 应收账款总计 2000,期末应计提坏账准备:12005%+40010%+20015%+10020%+8030%+20100%=194(万元)已提坏账准备:150万元本期应补提坏账准备:194-150=44(万元)借:资产减值损失 44 贷:坏账准备 44,应提坏账准备=赊销金额坏账率%(本期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每期按上式计算结果计提,无需考虑“坏账准备”账户已有余额。举例-略,3)销货百分比法,小节:,坏账与坏账损失从严格上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坏账损失的确认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条件.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各有优缺点,但相对而言,后者更科学,是制度要求的核算方法.备抵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坏账准备计提范围比例方法账务处理.备抵法的账务处理共有四个重要环节:初次计提;发生坏账;已核的坏账重新收回;期末调整(补提或冲销).,习题:,教材P122-123练习一至三题.教学辅助平台练习题1-5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