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居住建筑节能标准.ppt
广西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实施宣贯说明,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二七年四月十三日,一、广西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指标4 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5 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6 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及新能源应用7 建筑节能技术措施8 节能建筑设计审查,1总则,1.2 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1.3 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和空调暖通设计,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舒适的前提下,将空调和采暖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1.4 广西 分跨了夏热冬冷(桂林)、夏热冬暖(广西大部分)和温和(隆林、西林等)地区。为便于管理,统一执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总则,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夏热冬暖地区分成南、北两区。如图1,1、总则,将夏热冬暖地区再划分为北区及南区,主要是考虑北区的采暖需求。根据一月份的月平均温度(11.5),将夏热冬暖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子区。北区内建筑要考虑夏季空调,兼顾冬季采暖。南区内建筑要考虑夏季空调,不考虑冬季采暖。这是因为要降低能耗,对于空调和采暖来说,对围护结构的要求并不尽相同。分成二个区,使得规定的围护结构参数要求更为合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分区图广西整体划分为南区和北区,考虑到广西经济和地理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及的计算方法和要求,我们把广西以一月份平均气温11.5的等温线为分界线,划分为北区和南区两个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统一参照执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分区图广西整体划分为南区和北区,各地气象参数取值,目前符合标准计算气象参数的广西城市有南宁、柳州、桂林和龙州等四个城市。其他城市参照以上城市气象参数执行。分别为:1、桂林包括桂林市及市内各县区。2、柳州包括贺州、河池市及市内各县区等。3、南宁包括梧州、来宾、贵港、玉林、百色市及市内各县区等。4、龙州包括崇左、钦州、北海、防城港市及市内各县区等。,2、术语,2、15 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主要指建筑外固定遮阳措施的遮阳效果。2、16 外窗本身的遮阳系数主要是玻璃本身的遮阳系数。可从附录B表B5中查找。2、20 参照建筑专门用来评判是否满足节能设计的一个假想建筑。2、21 对比评定法通过参照建筑来判定设计建筑是否满足节能设计要求。,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室内热环境主要设计指标,节能标准应兼顾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兼顾舒适与节能、环保。考虑到夏热冬暖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本标准给出的居室冬季采暖设计温度范围为1618;夏季空调设计温度范围为2628。,3、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指标,3、2、1 夏季空调室内设计计算指标 1 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26;2 计算换气次数1.0次/h。3、2、2 北区冬季采暖室内设计计算指标 1 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18;2 计算换气次数1.0 次/h。3、3 居住建筑通过采用合理节能建筑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空调和采暖总能耗应减少 50%。,节能50%的说明,节能50%的概念:是指用一幢80年代的常见建筑作为基础能耗建筑,视它为常年使用空调采暖设备,计算它一年的空调采暖能耗,然后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空调采暖设备效率,控制外窗的开窗面积等措施,使之空调采暖能耗降低50%,而不是现在设计的建筑与参照建筑比较节能50%。我们现在设计的居住建筑,只要满足标准要求,就视为已满足节能50%的目标要求。,建筑对比,基础能耗建筑(典型)节能建筑外墙 K=2.47 w/k 外墙 K=1.5 w/k 外窗 K=6.4w/k 外窗 K=4.0w/k屋顶 K=1.8w/k 屋顶 K=1.0w/k 遮阳系数 Sc=0.9 遮阳系数 Sc=0.5换气次数n=1.5次/小时 换气次数n=1.0次/小时空调能效EER=2.2 空调能效EER=2.7采暖能效EER=1.0 采暖能效EER=1.5(普通铝合金窗)(中空热反射铝合金窗)(参考建筑)(设计建筑)年耗电参数;CEFref 年耗电参数;CEF,广西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节能措施说明,降低居住建筑的空调采暖能耗,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二是使用高效率的空调采暖设备。由于在广西地区,绝大部分住宅的空调采暖设备都是住户自行购买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本标准更要突出建筑围护结构方面的节能要求。建筑外围护结构主要包括窗户、墙和屋顶三部分 在广西地区,建筑节能的关键是遮阳和隔热,窗户是建筑节能最关键的因素,比外墙和屋顶更重要,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本标准的第4章对居住建筑的设计从建筑和建筑热工两个方面提出节能要求。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以大大缩短空调设备的实际运行时间,良好的朝向有助于在夏季避开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在冬季获取尽可能多的太阳辐射热,因此作为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节能标准要求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布置和居住建筑的平面、立面及剖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开窗面积要适宜。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4.1.1.1 居住区的总体规划和居住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4.1.1.2 居住建筑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北区内,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形系数不宜超过0.35,塔式住宅的体形系数不宜超过0.40。4.1.3.1 居住建筑的外窗面积不应过大,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应大于0.45;东、西向不应大于0.30;南向不应大于0.50。(注意不规则窗墙的计算)4.1.3.2 居住建筑的天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4,传热系数不应大于4.0 W/(m2K),本身的遮阳系数不应大于0.5。,(1)综合遮阳系数应为外窗的遮阳系数与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的乘积。(2)居住建筑的外窗,尤其是东、西朝向的外窗宜采用活动或固定的建筑外遮阳设施。应以固定的建筑外遮阳为主。4.1.3.4 居住建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所在房间地面面积的8或外窗面积的45%4.1.3.5 居住建筑1至9层外窗的气密性 4.1.3.6 当不能满足以上规定时,按第五章计算。,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_外窗,在夏热冬暖地区,窗户是建筑节能很关键的因素,比外墙和屋顶更重要。本标准对窗户的控制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控制窗墙面积比,二是要求窗户本身有比较好的性能。普通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比外墙差很多,而且夏季白天通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也比外墙多很多,窗墙面积比越大,则建筑物的能耗也越大。,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_外窗,计算机摸拟分析表明,通过外窗户进入室内的热量(包括温差传热和辐射得热),占室内总得热量的相当大部份,成为影响夏季空调负荷的主要因素。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兼顾到建筑师创作和住宅住户的愿望,本标准对本地区居住建筑各朝向窗墙面积比作了限制。窗户本身热工性能的好坏对节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性能好的窗户,即使面积大一些,热(冷)量的损失也未必比性能差面积小的窗户严重。因此本标准将窗的性能与窗墙比的大小联系在一起考虑。,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_外窗,窗户的传热系数越小,通过窗户的温差传热就越小,对降低采暖负荷和空调负荷都是有利的。窗的遮阳性能越好,透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就越小,对降低空调负荷有利,但对降低采暖负荷却是不利的。在北区,因为既要考虑采暖又要考虑空调,本标准对窗的传热系数和遮阳性能同时提出了要求。在南区,不需要考虑采暖,所以只对窗的遮阳性能提出了要求。窗的遮阳性能除了玻璃本身的遮阳系数之外,窗外侧的各种遮阳装置,如固定的遮阳篷、活动的卷帘或百叶窗等,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标准提出了综合遮阳系数的概念,考虑了窗玻璃本身的遮阳系数和窗外侧的遮阳装置的综合作用。,4.1.3.3 居住建筑采用不同平均窗墙面积比时,按不同的分区,其外窗的传热系数和综合遮阳系数应符合表和表的规定。表4.1.3.3-1 北区居住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和综合遮阳系数限值,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表4.1.3.3-2 南区居住建筑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限值,特点:外墙的热工性能、窗墙比、窗的传热系数、窗的综合 遮阳系数综合考虑。,特点:外墙的热工性能、窗墙比、窗的综合遮阳系数综合考虑。,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4.1.2.1 居住建筑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表4.1.2.1 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KW/(m2K)、热惰性指标D,注:D2.5的轻质屋顶和外墙,还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所规定的隔热要求。,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_屋面,夏热冬暖地区屋顶的结构形式和隔热性能亟待改善。我们对屋顶热工性能做过测试,一个传统的架空通风屋顶,传热系数K2.0 W/(m2K)左右,在夏季炎热气候条件下,屋顶内外表面最高温度差值达到15左右,室内有明显的烘烤感。而使用挤塑泡沫板铺设的重质屋顶,K1.0 W/(m2K)左右,屋顶内外表面最高温度差值只有5左右,居住者没有烘烤感,感觉较舒适。本标准规定使用重质材料屋顶,传热系数K值应1.0 W/(m2K)。该值在任何情况下不得突破。目前常用的高效隔热材料有挤塑泡沫板、聚本板、泡沫玻璃等。,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_外墙,夏热冬暖地区相当多的地方,目前仍长期使用180mm粘土实心砖(传热系数K=2.32 W/(m2K)和190mm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传热系数K=2.85 W/(m2K),隔热性能比较差,而且粘土实心砖要使用粘土烧制,挤占耕地,不符合国家墙改政策,这种状况必须逐步改变。首先要把墙的传热系数降下来,本标准根据各地特点和经济发展不同程度,提出使用重质材料作外墙时,按三个级别予以控制,即K2.0、K1.5和K1.0。这3档不同的要求,既考虑了节能的需要,又照顾到实际的可行性。,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_外墙,广西目前常用的墙体材料:承重墙:实心砖、空心砖、混凝土砌块、灰砂砌块、陶粒砌块;非承重墙:空心砖、混凝土砌块、砖渣砌块、陶料砌块、加气砌块、新型墙板等。事实上仍以空心砖、混凝土砌块为主。根据标准要求,外墙的传热系数K2.0 W/(m2K)(K1.5 W/(m2K))优选单一墙体。必须经过检测。现在的外墙材料除轻质的加气砌块,600级以下陶粒砌块能基本满足要求外,还有自保温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单一墙体材料均能满足节能标准要求。,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4.1.3.6 当不能满足第四章规定性指标时,按第五章“对比评定法”计算。(既性能性指标。)由于居住建筑形式的日益多样性,仅靠“规定性指标”来要求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本标准提出了“性能性指标”的节能达标方法“性能性指标”方法给予建筑师更多的灵活性。所设计的建筑在某一方面不满足规定性指标的要求,允许在其他方面采取措施来弥补。,5 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5.1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可采用“对比评定法”进行综合评价。当所设计的建筑不能完全符合本标准第、和条的规定时,则必须采用“对比评定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指标可采用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也可直接采用空调采暖年耗电量,综合评价 _ 直接计算采暖空调能耗(用动态软 件计算)对比评定法 _ 与参照建筑物进行能耗比较的方法,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就是具体落实“性能性指标”方法。实施性能性指标方法,要规定一种标准的工况、统一的计算方法和预定的节能目标(即预定的建筑能耗限制值)。规定标准的工况和统一的计算方法是为了保证不同的建筑是在相同的基础上作比较。本标准的第5章明确地规定了标准工况和统一计算方法。,5.2 参照建筑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 参照建筑的建筑形状、大小和朝向均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相同;2 参照建筑各朝向和屋顶的开窗面积应与所设计建筑相同,但当所设计建筑某个朝向的窗(包括屋顶的天窗)面积超过本标准第、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该朝向(或屋顶)的窗面积应减小到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3 参照建筑外墙和屋顶的各项性能指标应为本标准第条规定的限值。,5 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5 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5.3建筑节能设计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室内计算温度:冬季16,夏季26;2 室外计算气象参数采用当地典型气象年;3 换气次数取1.0次/h;4 空调额定能效比取2.7,采暖额定能效比取1.5;5 室内不考虑照明得热和其它内部得热;6 建筑面积按墙体中轴线计算;计算体积时,墙仍按中轴线计算,楼层高度按楼板面至楼板面计算;外表面积的计算按墙体中轴线和楼板面计算。,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应采用动态逐时模拟的方法计算。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应为计算所得到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年耗电量与采暖年耗电量之和。南区内的建筑物可忽略采暖年耗电量。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应采用本标准附录F的方法计算。,5 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6 空调采暖和通风节能设计,6.1居住建筑空调与采暖方式及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因素,并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6.3采用集中式空调(采暖)方式的居住建筑,应设置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冷(热)量计量设施。6.7采用集中供冷(热)方式的居住建筑,供冷(热)设备宜选用电驱动空调机组(或热泵型机组),或燃气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或有利于节能的其他型式的冷(热)源。所选用机组的能效比(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值,并优先选用能效比较高的产品、设备。,6 空调采暖和通风节能设计,6.6 当选择水源热泵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热泵)机组的冷热源时,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的水资源必须确保不被破坏、并不被污染。在有条件时,居住区宜采用热电厂冬季集中供热、夏季吸收式集中供冷技术,或小型(微型)燃气轮机吸收式集中供冷供热技术,或蓄冰集中供冷等技术。有条件时,在居住建筑中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空调、采暖技术。6.86.10 居住建筑应统一设计分体式房间空调器的安放位置和搁板构造,(避免多台相邻室外机吹出气流相互干扰,减少对相邻住户的热污染和噪声污染,考虑凝结水的排放和),7、建筑节能技术措施,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增强自然通风。场地绿化减少太阳辐射。做好遮阳、隔热处理。,8、建筑节能设计审查,按节能审查表进行。先按规定性指标审查。不满足时,再按性能性指标进行计算。在填表时,各分项要先按实际值填写,最后再进行综合评价。要填写“空调能效比不得小于2.7”综合遮阳系数要分开填写。,表8.2 建筑节能设计报审表项目名称:项目编号: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审图单位:,谢 谢!Thank you!,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二七年四月十三日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