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doc
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 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1教学要求: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1、齐读诗句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分组表演,教师巡视.(1)指名表演(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2、体会感情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五、补充阅读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六、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附资料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释】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简析】此诗以“推”、“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 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 人迹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草径入荒园”,意味着诗人已来到“幽居”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写归途所见”,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如何衔接?敲门之后未写开门、进门,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移”步登山,触“动”了石根云气。“移石”对“过桥”,自然不应作“移开石头”解,而是“踏石”之类的意思。用“移”字,实显晦涩。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恩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唐诗纪事卷四十云:“(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这段记载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却能体现贾岛“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特点。忆江上吴处士贾岛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译文】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缺月圆已是几度春秋。 秋风的萧瑟从渭水拂来,长安城里尽是黄叶飘飞。 还记得当年此地的聚会,夜雨风雷让人顿生寒意。 还没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遥望远天的海云。 【简析】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诗是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为什么要提到渭水呢?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2教学要求: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1、齐读诗句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分组表演,教师巡视.(1)指名表演(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2、体会感情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五、补充阅读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六、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3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1、题目是*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 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过渡: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二)初读感知 把握韵律1、课件出示全诗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童 子 , 言 师 /采药 去 。 只 在 /此山 中 , 云 深 /不知/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边读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读准节奏。2、分组读,齐读。3、师: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三)精读诗歌 体味意境1、师:(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问答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到哪去了?)言 师 采 药 去 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童子只 在 此 山 中(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云 深 不 知 处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7、来,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四)拓展升华 体悟诗情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1) 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的 心情?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板书:问 满怀希望) (2)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 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板书: 不遇 失望) (3) 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 有没有可能遇上?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板书:可遇 一线希望)(4) 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难遇 彻底失望)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 评价。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4、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练笔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四、板书: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问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不遇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可遇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彻底失望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4、解题(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学生练读古诗)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 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五、拓展延伸。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六、作业。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正直 失望高大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纯洁 心系百姓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5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2、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面,由这几幅画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出示学过的古诗插图)3 、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寻”,怎么理解?什么样的人才称为“隐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称为“隐者”?“不遇”什么意思?现在你能自己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二、 读通古诗,读懂诗意1、 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读古诗。指名读。(1)读好了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 )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 童子)只在此山中,( 童子)云深不知处。男女生组合读(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诗人会问些什么呢?(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云深不知处。(3)现在你可以连起来说说诗人的意思了吗?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指名说,自己说说。2、其实他们的对话是多么丰富,但诗人把三次问答都浓缩在全诗20个字中。贾岛的诗,有很鲜明的特点,老师不讲,你们再来读读诗,看能不能有所发现。(语言浅易,用字凝练,意味深长)3、 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心情也。是诗人心情、心声的表现,那么这首诗有没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高兴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心情变化。这首诗明明饱含着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诗中不着一字,这就是诗的魅力,更是贾岛写诗的特点:凝练。4、 你现在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心情吗?5、 含英咀华,品味诗韵a) 诗人贾岛千里迢迢赶到深山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怅。昨夜老师构思这篇教案时,偶得灵感,将诗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换,也写下一首小诗叫做寻隐者有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出示:寻隐者有遇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b) 指名读。c) 大家认为,两首诗,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个词,某一句诗来说说。松:松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它有怎样的品质?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是啊!苍松树历经风雨,坚忍不拔,志向高洁的,象征着隐者的风骨。山:你去爬过山吗?那里环境怎么样?有些什么?是啊!深山才有苍劲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雾,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转的鸟鸣,给人幽静安宁,身心俱静的感觉,这才是适合隐者隐居的地方。云: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是啊!白云山那样飘逸、轻盈而又品质高洁,也正象征了隐者那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质。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一青一白,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四、吟诵诗句,书写诗境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齐背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视情况交流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意境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五、板书设计,简单凝练3、寻隐者不遇松山云隐者高洁,诗人思慕寻隐者不遇名师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