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院校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docx
高水平院校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改为手段,以智能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成立学院内部质量管理与监督机构,树立先进质量理念,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形成校园质量文化,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重心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向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面临着招生压力、就业压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压力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如何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最根本、最核心竞争因素,是学院办学水平最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19号文件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5)17号)精神,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通知(鲁教职字(2016)46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鲁教职字(2017)4号)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切实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以智能化信息平台为支撑,以自我诊改为手段,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二)经验与特色我校始建于1954年,学院始终秉承优良教育传统、严谨治学思想、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为医药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十分重视内部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学院成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各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室等,各委员会发挥了参事、参谋、桥梁、智囊等作用;教学管理中,建立了二级督导、四级听课和学生信息员等制度,搭建起学院、系部、教师、学生教学信息交流的绿色通道;定期开展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分个体项目和集体项目(如教研室、系部)、常规项目和重点项目,并将1所有项目分解为量化考核指标,全员参与,达到了校正和纠偏教学行为目的,规范了教学管理,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涵盖教学(含实践教学)、师资、学籍、教研、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规章制度,制定岗位工作标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统计学院国际学院国际学院国际学院国际课堂教学13课程考试6校内实验实训9专业建设4校外见习、实习15课程建设5教学考评与督导9教材建设4师资管理11教研管理8学籍管理5合计89同时,更换了新的教务管理系统,购置装配了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和智能考试系统等,大幅提高了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自我诊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差距分析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学院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梳理影响内部质量方面、环节和要素,形成内部质量监控系统。设立质保组织机构,制定岗位工作标准、考核指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课程教学标准、课堂教学目标等质量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评估、诊断、反馈和改进等。目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1 .对全面质量管理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先进质量观念全面质量管理核心理念是质量第一、系统管理、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学院领导和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理念,充分认识质量文化建设是推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有效工具,是确保办学质量提高的开路先锋,是打造学院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重要利器。因此,有先进质量文化引导,利于全校凝心聚力,促进内涵建设,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创新体制机制,建好组织机构,制定标准体系,加强监督控制,认真诊断改进,共同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升。2 .内部质量监控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科学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目前,学院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大多采用传统模式和方式,更关注对日常教学常规的管理,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没有形成与高等职业教学发展趋势相匹配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致内部质量监控滞后、力度不够,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作用不及时等。3 .内部质量监控范围不全,没有达到对内部质量全面、全程监控的目标学院内部质量监控多偏重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而对影响内部质量的其他要素或环节监控不够,如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等,缺失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标准,没有真正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致使质量监控有空白点、不到位、不均衡等情况客观存在。4 .内部质量监控不全面,缺失外部监控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目前,学院重点抓、重视控的是内部监控和评价工作,通常由教务处、教学督导室和系部负责,局限于学院内部的自我检查与评价,缺失来自社会、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等人员的评价,忽视了社会化质量的评价,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5 .内部质量监控信息反馈落实不及时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数据信息化处理水平有待提高,智能信息化校园作用发挥不足,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各环节之间连续性不强,从而造成内部质量监控信息反应不快,跟踪检查不到位,并缺失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影响了教学工作诊改和内部质量提升。二、建设目标构建全面质量管理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分为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与保障系统、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五部分内容,对于学院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全面提升管理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要根据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院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三、建设内容(一)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 .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认识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性全面质量管理内涵是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行动,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质量管理,即全员、全过程、全面和多方法质量管理。其核心理念是质量第一、系统管理、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等对学院更新内部质量管理观念、改革运行模式,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学院以保证和提高内部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可按如下技术路线建立:确定质量目标f开展质量分析一查找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一建立质量管理点一制定质量控制点质量标准f收集质量信息一开展关键控制点质量评价f进行信息反馈并应用于质量管理调控f持续开展质量改进与提升。2 .明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组织协调各种资源,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2)系统性原则: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系统分析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控、考核和评价的要素,理清关系,确定监控对象、标准、程序和方法,形成“全面覆盖、责任明晰、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规范性原则:以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和各种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关质量标准,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保障工作等都有衡量的尺度。规范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确保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规范,杜绝实际运行中的主观随意性。(4)可行性原则: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既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学院工作实际,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要有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目标、运行流程和评价标准,易于师生员工学习、理解和接受。(5)持续改进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变化,持续改进和提高质量,使影响教学质量的要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建立预警和纠错机制,注重过程控制,不断优化目标和质量标准,完善信息反馈渠道,提高学院办学活力和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能力。3 .构建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质量监就业地区分布控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与保障系统、教学评估与诊改系统。 济南58.2% 建州2%口方岛1.队口荣芜2.伏, 临沂6.5% 济宁5,队 北京2.3%口泰安5.5% 清博55、其他7.5%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架(1)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其主要职能是对教学整体运行的组织和行动,制定教学政策,对教学工作的重大事项开展研究、论证、决策。如学院定位、办学方针、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改革等。运用行政手段对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要素进行管理,对重要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指导等。该系统由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部分组成,在学院党委统一集中领导下,行政管理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构成;学术管理由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组成。(2)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其主要职能是按照学院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指令,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及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各环节质量标准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及运行。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运用各种机制和方法,认真组织各教学单位和管理机构实施教学管理活动,保证教学活动协调开展。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教学管理”,主要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系列人才培养环节的落实与管理;二是“运行系统”,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系统运行规则等。(3)内部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职能是对教学活动中影响内部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校内教学质量的5监控主要通过提出内部质量控制目标,控制影响内部质量的因素,实行全程、全面、全员质量控制。施行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有效监控的先决条件,针对教、学、管各环节,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管理是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关键。内部质量监控,应结合实际采取全过程监控与重点监控相结合、全员参与与专职管理监控队伍相结合、多渠道与主渠道监控相结合、多形式与主形式监控相结合等方式。影响内部质量的因素类别涵盖主要内容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物设备、材料、教材、信息资料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课程考试、考核教学环境校风、学风、教风、教学管理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校外信息与校内信息。校外信息主要指搜集教育、行业及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文件、技术标准,开展行业发展调研,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高职教育前沿信息。校内信息主要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服务相关方面信息,梳理出对教育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列为重要信息,实施自动监控。利用信息技术,将内部质量监控信息自动采集、统计、汇总、分析等,为内部质量监控提供即时、动态数据信息,用信息技术支撑、引领、提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在学院党委统一集中领导下,内部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在校长和教学副校长组织领导下运行,质量监控部门、教务处、学生处为监控执行核心组织,根据学院决策部署及时处理各项事务及信息,并依据有关制度和标准制定内部质量监控计划。学院其他部门、教学组织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质量标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评价工作质量,并持续改进,形成“全程、全面、全员质量控制”和“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氛围和学院质量文化。(4)教学资源与保障系统:教学资源是保障内部质量的必要条件,按照“输入-过程-输出”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人、财、物条件及教学环境,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结构、素质、学术水平,是学院教学工作的最主要支撑;物力资源的基础是实验实训条件、图书资料、教学用房、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相关教学设施设备等,是学院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保障。因此,师资、设施、环境是学院培养人才的三大支柱,是学院办学条件的核心内容。教学资源保障系统主要由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实验实训中心、后勤处、图书信息中心等管理部门构成。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信赖、相互制约、协同融通、职责分明的保障体系。(5)教学评估与诊改系统:其主要职能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标准对教学系统的运行姿态和输出结果作出观察测评,对教学活动中影响内部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诊断,严格控制不合格项的产生。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专项评估诊改体系,以学院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建立系部教学工作、教研室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习教学等工作质量诊改运行机制,诊改内容适切标准、目标,诊改周期合理,诊改方法和手段要便捷、易于操作。教学评估从计划、执行、成效三个方面开展,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评估诊改系统,充分发挥专家评估、教师自评、系部自评、学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的作用,并各有分工。专家评估主要通过对系部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调查和评价,为系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意见;教师自评是教师自我诊断执行学院相关制度或规定情况、进行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等方面评价,对自身存在不足或缺点,针对性的加以改进;系部自评主要通过系部教学工作标准,检查系部教学工作状况,进行诊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他教学服务,评价教师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和学院其他教学服务工作状况,并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诊改;用人单位评价主要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提出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评估可采用定量测评、问卷、访谈、电话随访、实地调查等方式,构建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办、行业评用、专家综评的内部质量评估诊改机制。教学评估与诊改系统主要由学院质量监督部门、用人单位、行企政、第三方机构、教务处、系部及教研室、学生组成。通过实施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及时发现影响内部质量的关键问题,及时分析诊改,推进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内部质量的提升。(二)制定质量建设标准,全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是学院切实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以智能化信息平台为支撑,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建立学院诊改机构和岗位工作标准,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课程建设目标、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标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和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和标准,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和标准五个层面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学院特色的校园质量文化,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学院层面学院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组织机构,成立质量监控办公室,制定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管理中心下移,深化校内二级管理,学院层面侧重规划、统筹、协调、督查,系部层面侧重计划、落实、工作质量。两层面上下衔接、目标一致,梳理各自工作观测点,建立动态管理,自主诊改、考核评价等机制,形成学院层面“8字形”质量诊改螺旋,不断提高管理效益。2 .专业层面根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遵循立德树人宗旨,既要与学院发展规划一致、经济社会发展一致,又要与工作岗位高度契合前提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并与课程教学目标标准衔接贯通,围绕实现培养目标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要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目标管理体系,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整合专业建设资源,提高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品牌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高度契合,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培育品牌专业及专业群,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同时,建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观测要素,加强监督与管理,建立动态管理、自主诊改机制,形成专业层面“8字形”质量诊改螺旋,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3 .课程层面课程一般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广义讲,还应包括课程建设规划、管理制度、教学文件、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提高课程建设规划与专业建设规划的契合度,以及课程自身的适切性,对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建立课程教学目标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衔接与贯通,是教师开展好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水平呈现。梳理影响课程目标标准的重要因素,建立动态管理与监控、自主诊改机制,形成课程层面“8字形”质量诊改螺旋,持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4 .教师层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教师分类发展机制,建立教师分类发展体系,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强化教师队伍激励约束监督机制,科学制定个性化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标准规划,并依据规划,制订分阶段发展计划和措施,并列出各阶段目标标准考查要素,建立动态管理与监控、自主诊改机制,形成教师层面“8字形”质量诊改螺旋,确保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实现和提升。同时,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外部干预机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措施,加大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健全和完善师资制度和鼓励性政策,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5 .学生层面按照品德高尚、技能过硬、全面发展的目标,突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思路,制定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依据学生发展目标,每个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在校培养周期内贯彻落实。学生层面诊改工作,一般分学生综合素质诊改、学生职业能力诊改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工作处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考核标准;制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指导设计个性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计划;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监测、预警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诊改。系部负责组织制定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标准,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数据分析等,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进行诊断,形成诊改工作报告和涵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年度分析报告,进入下一轮“8字形”质量循环诊改,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四、保障措施(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落实内部质量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19号文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5)17号)等系列文件,深刻理解精神内涵,充分认识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切实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营造现代质量文化,促进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院快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全体师生满意度和获得感。树立全面质量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运行模式,强化质量责任,重构质保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内部质量“一把手”主体责任,实施质量管理“一把手”项目,一把手要亲力亲为,认真审定工作计划,形成定期评估和考核机制。(二)规范教学管理,坚持管理创新学文件、定政策、强培训等,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通过建机制、明任务、制标准、重监控等,促进管理质量提升。加强对影响内部质量重点环节、要素的监督与控制,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行动创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三)加快以内部质量管理为重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提高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和智能考试系统等功能,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有效实施,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形成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建成数据共享、服务融合、基于移动的智能校园学习平台,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提供即时、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四)构建内部质量监控预警机制1 .建立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监控机制根据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对观测点实施监控管理,开展自主诊改和绩效考核。2 .建立专业动态管理机制考查专业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以及学院专业结构。根据专业质量标准,制定标准化的专业评价体系,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预警和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专业负面清单制度。3 .建立课程评价机制根据课程规划目标标准,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课程质量评估,建立常态化课程标准调整、评价机制,实施课程诊改。4 .建立教师诊改预警机制根据教师发展目标标准规划,结合阶段发展计划和措施,建立常态化教师目标标准实施、质量和综合素质等考核,建立教师诊改预警机制,促进教师健康成长。5 .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诊改机制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建立常态化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和自主诊改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建立完善质量事故管控机制1 .建立常态化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界定教学、行政质量事故,制定质量事故分类、认定标准,事故调查、处理程序等制度,建立常态化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将工作质量和质量事故处理列入部门考核内容。2 .建立质量事故应对处理机制明确学院、系部二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管理制度,包含发现、投诉、受理、认定、反馈等内容,完善质量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制定质量事故预警机制,编制质量事故应对预案等。(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和资金分配学院经费应优先保证人才培养工作,保障质量保证体系机制体制建设资金。特别在人、财、物和教学环境方面,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完善、优化教学资源条件,提升人力资源投入,合理制定合理分配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五、预期效益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鲁教职字(2017)4号)文件和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职字(2016)46号)文件精神,通过三年建设,达到以下预期效益:1 .形成全员现代质量理念建立起质量第一、系统管理、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现代质保体系,形成现代校园质量文化。2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融行政与学术、教学与运行、监督控制与反馈、评估与诊改等相互协调统一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 .建立专业、课程和教学目标相衔接评价体系制定与经济社会契合专业目标标准,与工作岗位契合课程目标标准,以现代质量文化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诊改为手段,保证专业、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统一与衔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4 .改革体制机制,推动管理中心下移学院通过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组织机构,完善质量保证制度;重构体制机制,推动管理中心下移,推进专业系部二级管理,实现从教学主体到办学主体转变,提高专业建设主体责任,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经过三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教学工作诊改,在智能校园平台基础上,构建起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提升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