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名篇赏析.ppt
唐宋诗词名篇赏析,序 言,哲学、文学、艺术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功能。人们通过对所读书籍的理性思辨,然后进行批判地吸收,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是个体及内在因素非常强烈的一项活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自觉自愿接受的过程。实际上也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对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化途径。,人文精神 古代:仁人爱物,修已安人,以义为上,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精忠报国,艰苦奋斗,忧患意识。近代: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唐宋诗词,标志着中国诗词作的最高成就,拥有了众多意义上的爱好者,每当人们神游其间时,犹感耳眩目激,心扉震撼,美不胜收;千百年来,读者之广、出书之多、人们赏爱程度之深,实属中外罕见。赏析的同时注重一个“辨”字 诗无达诂 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训诂,解诂,字诂。,对所选择的诗词名篇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细致的分析,并且就这些明篇中诸如主题思想、版本源流、篇章结构、语言艺术方面的疑点、难点进行一些研究,对前人、近人的说法进行较为广泛的收集,并使之条理化,辩镜其源流,使大家能够从中比较各种不同见解的得失,以利于择善而从。,第一讲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辨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陈子昂简介,陈子昂(661 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於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於针砭时弊,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便於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终年仅四十二岁。,二、思想内容及争鸣,黄雨,新评唐诗三百首:此诗系古今公认的名篇,一致给以高度的评价。但对它所抒发的感情,却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是感叹生命有限,自然无穷;或认为是感叹怀才不遇,不能与前圣后贤同时,或认为是抒发孤独之感。其实,不论如何理解,若专指一端,便把其内涵和意义缩小了。诗人登上高台,纵望天地,俯仰古今,心中涌起的不只一事,而是思绪万千,感想无穷。于是用这种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达其不能尽说的情感。呈现于诗中的,实是一个包括宇宙古今,无限宽广的精神境界。诗人的怆然,也是从具有远大抱负的胸怀中产生出来的。,刘逸生,唐诗小札:这四句诗很难演绎,也很难解说,诗人胸中包罗广阔,笔下弃尽町畦,无来无去,无首无尾。勉强解说,势必如浑沌凿窍,七日而死。,庄子寓言: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和忽常常在浑沌的国土上会见,浑沌待他们很好。倏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美意,说:“人都有七窍,用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开七窍”。一天凿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高逢洲,”浑沌凿窍“看芳姿:这首诗当真就这样高深莫测,不能分析解说吗?我以为只要弄清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思想,再来仔细涵咏,“浑沌”也是可以“凿窍”,认清它的眉眼的。,唐诗鉴赏辞典,王运熙先生: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唐诗三百首祥析,喻守真:这是诗人用抑郁悲愤的语词,来发抒生不逢辰,郁郁不得志的伤感。唐诗选析,张燕瑾:这首传诵了一千多年的名作,以慷慨悲凉的调子,刻划了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这首诗究竟应如何理解?怎样分析才能接近这首诗的实际?要比较正确的理解一首诗,还是要从诗的语言入手,从诗人流露的感情入手,并且顾及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经历,否则便会把它当成“浑沌”,只能说一说它的浑然状态,无法解释其内涵。,题目包括了三个内容地点:幽州台。又称蓟丘,还有叫蓟北楼的。登:登,自然是登高望远,无论天地楼台,都会尽收眼底。歌:也就是这首短诗。歌,也就是吟诗作诗。说明: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幽州台时的所见所感。,蓟丘览古七首之二: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第一讲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辨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因为要适应题目中的一个“登”字,所以才说“前不见”,“后不见”。也就是说,他登上高台,看见了古迹黄金台,在一片苍茫之中;上有高天,下有大地,立即引起了他前后不见的深沉感慨。,楚词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阮籍咏怀诗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这样的句子,第一讲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辨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在诗人登高遥望时就已经收入眼帘了,从来没有人说登上高处却不见天地,但这里他显然不是说他看到了天地,他是承上两个“见”字,说他想到了,想到了天地的悠悠。,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悲愤。这一句是诗人所描写的客观情形的必然产物,也是抑郁情感发展的高潮。所谓“客观情形”就是他“不见”古人和来者,人生与悠悠天地相比,又是那样短暂;所谓抑郁感情,就是他的贯穿于前三句的无人理解、深受压抑的悲愤感情。,唐诗选注:我们读起这首诗来,感到宇宙的辽阔、时间的流逝,而且可能会想到个人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苍茫和时间的长河中,到底将有些什么作为才不是虚度此生呢?在陈子昂当时,他想到自己有抱负而无从施展,于是就悲伤下泪,这是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种患得患失的感伤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高蓬洲:最突出的一点是境界开阔,而又浑然一体。从篇幅上看,此诗与其它诗歌相比,可以说包含了尽多的内容。分析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事、情、景、理。事即怀才不遇之事,情即孤愤郁闷之情,景即登高所见之景,理即人生有限之理。由于作者能从极大处即整个时空上去着眼,内容又彼此渗透、包融,相互映衬、生发,所以各方面都达到了极度。试看,其事何等惨重:不幸的遭遇,既是空前,又复绝后;其情何等沉痛:充塞天地,挥泪如倾;其景何等空寂:天长地久,凄凉、迷蒙;其理何等剀切:人生几何?宇宙无穷。这些又构成了一个境界极其开阔、情思及其深远、气氛及其悲怆的巨大、浑雄的统一体。,孟浩然春晓浅解,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689约740),唐代诗人,终生没有作官,长年住在湖北故乡。他对农村生活和山川景色有深入的观察体验,作品朴素自然,平淡的语句中含有浓厚的韵味。孟浩然和王维同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吴奔星:诗的构思以诗人的视觉与听觉为基础。而这个春天的早晨,到处嘁嘁喳喳,没完没了,给人的感觉不是幽静而是嘈杂。这正反映鸟儿因巢破乱飞,到处悲鸣。第三句写风雨,承前启后,既上接鸟啼,又引起花落,把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统一为一个完整的画面,在读者心中造成风雨为害的感觉与印象,一个好端端的“春晓”竟被“风雨”破坏了。,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一场春雨,不知道给春花带来多少灾难。幸喜天已晴了,处处都有鸟儿们在啼唱。字数不多,语言浅明,含意却曲折深远。,新评唐诗三百首,黄雨:春夜短,一睡便不知天亮,直至四处鸟声,才被躁醒。写生活细节,细致生动。醒来想起昨夜一场风雨,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这后一句,不是疑问,而是感慨,表达了他惜花的感情。作者是个隐士,这种感情,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闲适生活。,唐诗选:这两句意思是说,春天夜短,又因风雨少睡,故既眠而不觉晓,直到闻啼鸟才知觉。“处处闻啼鸟”意味着晓与睛,含喜睛意。后两句回忆夜来的风雨,为花木担忧。用问句写出想象花落得太多、又希望它落得不多的复杂心情。,唐诗鉴赏词典: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唐诗选注:春天,自然界一派生机。春天的早晨,更是生意盎然:鸟雀到处鸣噪,经过夜来的风雨,地上到处是落花。从落花可以使人联想到花丛草木。作者把握住了这一特点,只用淡淡几笔,就为读者勾出了一幅春晓图。,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春 晓 春眠不觉晓,(感觉)处处闻啼鸟。(听觉)夜来风雨声,(回忆)花落知多少?(推想),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