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心理健康的讲座.docx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奇妙的心理暗示暗示,是指人或者环境已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他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接受它。举两个实例,某人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蓦地瘫痪后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颓丧,百药无效,到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之前,已经在各大医院神经科,外科碾转了半年多了,全无效果,最后在一记者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精神科医生。经过检查,发现这人患的是“疫症性瘫痪"。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在这之前几乎无药可医。你来的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机器,专制你这种病症,保证你即将康复。"一声将一台普通的电针灸治疗仪用一根长长的电线引到了治疗室(因为治疗仪很旧了,不便让患者看见,所以就用长电线引到了治疗室),随便在他的大腿上找了两个穴位扎进去,接上电极到了另一间屋里隔窗对患者进行治疗。半小时后患者站起来了,并且自己走出了医院。这里运用的就是暗示治疗。二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将他的胳膊通过墙上的一个小孔伸到另一个房间,然后搬动器械并在他的腕上扎了一针,告诉战俘:现在对你进行抽血处死!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肢体的血液滴进器皿的嘀嗒声。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身亡。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嘀嗒声乃是摹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性,心理医生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有时用来为人们解除病痛。有人曾经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做过如下的统计实验:手术麻醉效果消失后绝大多数病人感觉到疼痛,当病人报告疼痛难以忍受时期注射杜冷丁,结果发现惟独75%的患者难以忍受,要求应用止痛药的病人注射蒸储水(没有任何药理效果),这时发现有35%的病人被止痛。上述提到的“蒸储水”就是被当做安慰剂来应用的。所谓安慰剂,就是指其本身没有任何药理效果,但往往被心理医生用来治病的"药物如上面提到的蒸储水,淀粉片活胶囊等等。要想使安慰剂发挥效用,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L病人有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并想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这个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2、施治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经验,比如(心理)医生本身就是一种威望。精神科常见到的患有疫症的病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暗小性,这种病人的症状往往在精神科医生的暗示治疗后得以消失。在民间,一些迷信巫术行为如"跳大神",对于一些疫症病人来说能起到暂时的治疗效果,其实跳大神”所起到的就是安慰剂的作用。与此相反,曾经流行一时的"带功报告"也是利用了暗示性原理使得在场的人浮现“集体擦病发作"。现在,我发布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字的读音,您看看"文件"、"事件"中的件"与前面我说的那个字一样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汉字就不认识了呢?这是因为在前面的那段文字中应用了一些能够影响您对这个字作出判断的话语,使您受到暗示,所以您就认不出这字了,这就是心理暗示。"暗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生活环境优越还是生活条件艰难,也不管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或者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时常使用"暗示",或者暗示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者进行自我暗示。在"暗示"的过程中,从暗示的具体内容、方式不难判断出暗示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积极的心态,则会赋予他人以积极的暗示,像热情、激励、向上、开辟进取、策划成功等等,使他人得到的不仅是暗示本身,而且是得到了温暖,得到了战胜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如冷淡、泄气、退缩、委靡不振等等,使他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给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他人。以消极的暗示形成"污染源",受暗示者蒙上精神污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构成的暗示形式,都会起到它该起的作用。例如语言暗示,一句激励他人成功的话语,就是"好言一句",会让人感到"三冬暖”的;给人一句泄劲儿的话,就可是"恶语伤人",会令人觉得"六月寒"的。语言暗示,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洽,也可能使人际关系受到伤害。又如,表情、动作的暗示,一个斜视的目光,一个撇嘴的动作,难免就会使接受暗示者感到受了污辱;一个用食指指尖指人的动作,就会是显示出暗示者的素质低下;某人面部表情僵硬,就可能使他人感到不悦。长此以往,心境不佳,消极冷淡的表情积淀下来,不仅影响自己、影响他人,还会因此形成某种不良心态甚或者导致某些生理部位的病变。每一个人接受"暗示"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容易接受"暗示",有些人对"暗示"反应则不敏感。通过心理学家对不同人群的分析,认为以下四类人群较易接受"暗示”:1.年龄大的特殊是老年人,女性更易接受某些暗示,像广告宣传、消费行为尤其是物质消费方面的暗示,更能吸引女性。2、人在疲惫时,容易接受某些暗示,正像利用心理催眠术那样,使人们在不自觉中接受某种暗示。3、社会经验缺乏的人,容易接受暗示。4、独立见解差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素质,不断地磨炼意志,不断地独立思量,就会识别抑制消极的暗示。固然,在接受暗示、施之暗示、自我暗示之际,我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素质,不断地磨炼意志,不断地独立思量,这样就可以识别抑制消极的暗示。特别是自我激励、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等自我暗示非常重要,惟独在行动中,相信自我,我能行,就会克服艰难,就会取得成功。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人类"心理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中国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道。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己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2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西班牙荟萃月刊7月号发表的文章说,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浮现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碍疾病今后几年将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自2001年以来已把关注精神疾病问题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1020年内/全球将有1/5的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项将源于心理因素。还有的统计结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杀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包括相关知识介绍、生活技能传授/以及自我信念、自尊的建立等。这些健康促进内容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并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联动来综合实施。据天津精神卫生国际论坛发布的数字/目前我国许多17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医院曾经对部份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5.1%的中小学生有抑郁心境/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面临小学毕业和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产生抑郁的比例最高o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安定医院冯志颖教授指出/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可许多孩子都认为/父母、老师、亲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道绳索、一座座大山。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发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浮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艰难、精力食欲减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几种类型/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冯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减压,同时接受一些"心理调养”方面的教育,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疏导。他警告说,过大的学习压力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辈子。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卫生局健康播报: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60万人曾经或者正在患抑郁症,而在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不少于10万人。其中62.9%从未求诊或者接受治疗。不少抑郁症患者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心理医生的匡助,胆怯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导致抑郁障碍更加严重。(二)我国儿童心理存两大缺陷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都对我国儿童心理与行为进行过不同方式的调查和测试,取得了上万条数据。"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是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沈德立主持这项研究已达十年之久,出版相关专著300多万字。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浮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大误区,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的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左证:一是目前我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我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惟独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三)学生存在的主要人格缺陷中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人格缺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需对他们共同的人格缺陷进行了解和分析。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W坚信自己的判断W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者做法W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W日常处事唯我独尊W很少顾及他人。自我中心本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卅进入童年期W随着儿童认知水平和交际水平的发展W逐步实现脱中心化W并且发展出良好的火伴关系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独特的家庭结构,他们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科一个人独享父母的关爱我再加之祖父母的溺爱W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W成为一种人格缺陷W并泛化到所有日常事务中W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出自私和狭隘的弱点o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W轻则对今后的社会交往带来不利影响W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W重则可能引起人际冲突W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2、自私利已在当今经济的冲击下W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W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W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W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W总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对手W看到别人有艰难科不愿伸手援助W还暗自得意W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o这样的学生不愿匡助别人W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W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W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W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W他固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3、缺乏同情心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者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者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界,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份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而有的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们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活该。”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们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们,可他俩却笑着跑了。分析以上这些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末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4、心理脆弱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耐受力差,应对挫折的反抗力较为薄弱,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例如某少女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而耿耿于怀,诱发了精神分裂症;某些学生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走上了轻生道路。究其原因,除了同学和老师的不当言行之外,更多的是这些同学的心理承受力太差,过分敏感,不能及时降解心理压力,以致引起严重的心理隙碍。我们不仅要问: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面对危机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灵又怎能抵御人生的风暴,抵达辉煌的巅峰呢?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过多的溺爱和过少的竞争,剥夺了他们经受艰难和挫折历练的机会,他们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鲜花,弱不禁风,难以承受风霜雨雪的考验。5、自制力差自制力即心理自控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个体而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行为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向及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自制力差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情绪冲动、难于节制,不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注意力分散,行为过度和行为失当。如任其发展容易诱发多动倾向和品行问题,也会遇到学习上的艰难;特别在人际交往中,自制力的缺乏会引起不应有的冲突。自制力的缺乏一方面与溺爱式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他们由于从小缺乏严格的约束,表现出行为控制的欠缺;另一方面,如果家长采用极端化的管教方式,也容易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长的暴力行为也许无意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模范,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把这种冲动行为发泄到其他人身上。6、动机缺失部份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无法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无论教师和家长如何要求,都难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行为主义认为,人同动物一样,会把在先前经验中产生的无助感迁移和泛化到后来相似的情境中,而且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复受挫,自己也能"学会"这种无助感,这叫做"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实际上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他们当初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充满热情,但是由于学习上一时的失利(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完成作业等),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应有的理解,相反却遭到了斥责甚至体罚,这种情况反复浮现,就使其"学会”了挫败和无助感,长此以往,必然使其丧失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无助感的泛化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生活无力综合征。(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和具体问题。"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认为,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来讲,必须克服"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据了解学科化”倾向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门正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术语,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医学化”倾向则是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片面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实施过程中片面重视各种心理测验,片面选择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偏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蔑了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要末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做德育的一部份,要末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工作孤立化”倾向主要指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同时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与干预矫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此,龚玲建议,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应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严格加强、科学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逐步确立国家和地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制度,并使学校的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预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龚玲建议,第一级是泛博学校教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干预等;第三级是指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五)心理咨询中的不等式1、心理咨询讨教、传授处理问题的良策咨询者往往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让心理医生匡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到处理问题的良策。而事实上,大多数问题都是社会心理问题,每一个问题又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个性及思维行为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趋向。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类问题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正确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医生与咨询者在商榷、讨论之中发现其个性中的不足,并通过心理克服这一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咨询者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当事者本人对问题最了解。相反,假若心理医生替咨询者在某类问题上拿定了主意,这就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假如一个人向不同的几位心理医生咨询,都给他传授了几种良策,最后他肯定会不知所措了;再假如他走了捷径,按照讨得的说法去做,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不说,下一步心理医生该给他纠正的就是“咨询依赖”了。2、心理咨询同情+阅历有不少咨询者要求心理医生的年龄要大一些,最好遇到过或者处理过他所存在的问题,惟独这样才会同情他、理解他。对心理医生要求阅历甚或者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但心理医生不管有无类似经历,都会以极大的同情心相待,就像一位优秀助产士的轻柔动作未必是从体验生孩子之中得来的一样。还有一种现象,咨询者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寻求同情,如恋爱中的一方自认为条件较优越,而对方又不够热情主动,这时如果前来咨询也许他会认为我的条件多优越呀,你应该同情我,批评对方才对呀"。试想只是对咨询者赞扬、同情一番,除了会使人当时心情舒畅一阵外,领悟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咨询又有什么裨益呢?真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3、心理咨询工有精神病、不光采、不体面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然已有所了解,但仍有不少人持有偏见:认为心理医生是“治精神病"的,或者是有了精神病才来看心理医生;还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采、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惟恐被人发现,这几种观念都亟需纠正。实际上,心理咨询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的正常人,心理医生对他们的服务对象也不叫做病人,而是叫做“咨询者二"来访者"、"咨客",以区别于精神病人。看心理医生应该是一种新潮的、高尚的求医行为,代表着新的医学模式和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健康观念。4、心理咨询工爱心+能言善辩在一些电台、电视台、报纸及杂志的心理栏目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主持人的口才好、像貌佳、文笔流畅,他们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咨询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区分为有对有错、所作的事有该干的与不该干之别。岂不知在人们的心理问题之中,有许多就是与现实道德伦理相悖为根源的,就心理问题而言,不该有对与错之说。例如,某电台有一听众打电话参预节目,遇到的问题是配偶有婚外恋,在困惑与迷茫中诉说其苦恼,让人听起来好像全是对方的过错。主持人连同被发动起来的听众,在同情参预者之余,便是群起而攻之的声讨。实际上,咨询者的配偶有了婚外情,往往在咨询者自身方面也有多种因素,或者说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之外,要匡助咨询者发现其生活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知过程的矫正。心理医生不是居委会调解员,也不是法官,如果咨询者想知道"我们是离(婚)了好?还是保持下去呢?"作为心理医生来说,是无法替咨询者做出选择的。5、心理医生工算命先生有些咨询者将心理医生神化,应该一眼就能看出咨询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另一种心理状态是咨询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事情或者心理感受吐露出来,认为医生能够猜得出。实际上,心理医生也是人,不通过交流是无法了解咨询者内心心理世界的。咨询的过程是鼓励和引导咨询者说出心底的症结所在,心理医生利用专业知识对咨询者的问题作出分析商榷o在此基础上,心理医生才干对咨询者进行匡助。正如感冒发烧时,医务人员先用温度计测出病人的体温,再制定治疗*一样。6、声音悦耳+善解人意工心理咨询近期纷纷兴起的信息台都将谈心节目作为信息台的一大板块,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接受心理学正规教育的寥寥无几。她们有甜美的嗓音,不管谈什么,能侃能聊,迎合咨询者的心理,以吸引住打电话的人,不放下手中的电话为目的。由于标着"心理调适”等涵蓄的字眼,有的人把这个过程看做是心理咨询。其实,他所起的作用,除了疏泄一下情绪之外,其他就很难说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八个误区重成功轻失败:关注成功重于面对失败(忽视了失败对于成功的奠基作用)重物质轻精神: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忽视了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忽视了成长和积累的过程)重智商轻情商: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重答案轻问题: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行为轻心理: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忽视内在的心理因素)重共性轻个性: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忽视儿童的个性化表达)重说教轻交流: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二、儿童心理健康的普通标准(一)儿童应具备的六种心理品质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艰难的主要原因之O2、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浮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3、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5、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顽强的毅力,灵便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6、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夸姣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健康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是人的气质、情感、思想、性格、能力的综合体现。各国各学派有不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我国通行的青少年动理健康标准如下:1 .情绪稳定能承受一定压力,能不断调节自我心理平衡。健康人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强大的刺激面前,能镇静从容,不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蓦地的悲哀事件而一蹶不振。2 .能正确认识自己人总以为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其实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包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心理健康者不自空一切,也不自卑、自苦、自惑,更不会自毁。3 .能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自己是否有利,都勇敢面对,不逃避,不超越。4 .具有爱和被爱的能力有感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也爱家庭,爱父母,爱配偶,爱子女及朋友,并接受他们的爱。5 .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容自若,对付自如,不亢不卑。6 .有独立性不依赖于他人,办事凭理智,有独立见解,并能听取合理建议。在必要时,能做出重大决策,而且乐于承担责任。7 .有计划性做事有计划性,有长远打算。青年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制定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8 .有自我控制能力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服从理智,自觉支配自己去实现预期目的,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游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生活方式,通过角色游戏摹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游戏是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发展想像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增强体质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2、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6、7-11,12岁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突出地重视火伴关系,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主要心理特点:认知的发展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三年级之前偏重形象思维,10摆布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13年级是上升期;35年级处于平稳阶段;56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自我评价的发展,独立性日益增长,评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步深化和扩大O低年级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稳定性较差。高年级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评性,并能对自己一分为二,稳定性增强。社会性发展社会性交往:儿童的火伴关系: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火伴的交往,一二年级儿童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三四年级儿童通过非常活跃的活动交往,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不同个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分化,他们开始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时常在一起活动。到了小学5、6年级,更注重的与是朋友间共有的价值观,更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3、童年期的心理卫生组织游戏活动:因为儿童注意力稳定性差,所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来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儿童专注于一件事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断。着手早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托教教育,要相信主流文化。鼓励学习活动:三年级之前,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学习成绩,主要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儿童初入学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把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促进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对成人的依存到自己独立的过程,二是获得处理对人际关系的能力的过程。使儿童学会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指导而不包办。警惕不良心理行为:例如,学前期容易浮现咬指甲、遗尿症、拒绝入园,入学后容易出现入学多动症,甚至品格问题,或者儿童精神病性障碍,一旦发现儿童有这种异常表现,家长首先不能大惊小怪,要找原因(主要包括:家长;同学;老师),正确引导,逐步调整。四、中小学生易浮现的心理问题(一)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十种表现:压力感、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强迫、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发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在最近一次对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中,结果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根据刘彭芝等16位委员的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二是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时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五是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翼,整日没精打采;六是焦虑,心里烦躁;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九是情绪不稳定;十是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者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二)当代青少年的七大心理危(Wei)险区域心理学家指出,当代青少年在以下7个方面最容易走入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误区O1、情绪反应过度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现实生活中,因和老师枢气而轻率选择逃课的少年屡见不鲜,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对良好情绪反应能力的培养。2、行为偏执极端普通来说,正常的行为应该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建设性的。但不少未成年人一遇上不顺心的事,就采取过激行为。3、意志品质欠缺专家指出,意志品质良好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魔难的考验。4、人际交往退缩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的人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态度积极,不忌妒、不冷漠,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据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统计,在学生咨问询题中,有50%以上涉及人际交往。5、过分依赖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不拒绝匡助但也不纵容自己的依赖心理。现在不少孩子事事依赖老师、家长"权威",还有孩子对电子游戏、网络等有严重依赖,其生活的大部份乐趣来自现实之外的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6、缺乏自信专家指出,现在不少青少年过分注意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觉得活得很累。这虽不是心理疾病,但作为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7、过分抑郁一些孩子平时不喜欢出去玩,跟同学关系很平淡,总是生活在抑郁之中。这种孩子的内心世界最为脆弱,一受到刺激就会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需指出的是,这些区域是值得家长老师注意的但不是"心理疾病"。(三)三种类型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现象。研究表明,大约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第一是书写障碍。有的学生写作业十分粗心,时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被称为懒惰的眼睛,漏掉许多明显的细节。这种学生学习时视若无睹,考试时竟然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他们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问题体现的是儿童的视知觉的分辨力、记忆力和视-动统合能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因为大人认为他们学习态度有问题,是故意的,要赋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惟独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干见成效。第二类是阅读障碍。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人数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这种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艰难,或者朗读时增字减字,写作文语言干干巴巴,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地阅读。他们在下棋和玩电脑游戏方面表现得头脑灵便,但在读书和写作业及听讲方面成绩极差。这种落后可能与左脑有关。家长应赋予极大的警惕,因为这种孩子由于不能有效地阅读,随着年级增加,会在各门功课上都浮现艰难。第三类是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这种孩子在机械图形与数学任务上能力落后,这种孩子记不住人脸的图形,交往能力差。在运动和机械记忆方面有艰难。男女无差别,约Oo1-1%的儿童有此障碍。他们可能爱读书,也会讲故事,可解决图形式的逻辑思维任务和空间想象能力差,学习时较为刻板,不能将新学习操作迁移到新环境中。可能与右脑落后有关。家长应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开辟,在空间想象力和数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进行某种补偿。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浮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应当善于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