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ppt
白凤峥,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章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第四章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学习提示:本章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定性分析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定量评价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通过本章学习,总体把我社会保障制度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并掌握如何进行分析的思路方法。,第一节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思路:两个角度入手分析:1.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保障作用(资金、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的联系)2.社会保障制度对财政的影响,第一节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一、财政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 1.财政制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保障分配领域的总量和结构 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资金直接由政府财政支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资金直接由财政支出;,第一节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企业和雇员的社会保险资金在收不抵支时,政府作为最后责任人给予支持;企业供款也可以看成是政府间接支持,因为此项费用在税前列支。社会保障资金是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2.财政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 目前面对人口老龄化,各国均尝试进行社会保障改革,改革中会产生专制成本,这部分成本需要政府化解,以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第一节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 1.社会保障制度因素影响财政收支水平 社会保障的制度因素:覆盖面、保障水平、给付条件影响财政支出;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税或费)影响财政支出。2.社会保障管理绩效影响财政收支水平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涉及资金筹资、支付、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管理是否有效,会影响财政支出水平。,第一节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3.社会保障收支是财政管理有效需求的工具 社会保障制度关于覆盖面、保障项目、保障水平、给付条件等一旦确立,具有自动调节需求的功能。如经济繁荣-工资上升-社会保险收入增加-可以有效抑制需求-防治经济过热 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工资下降-社会保险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复苏,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内容提要: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量分析社会保障结构分析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一、公共支出分类及变动趋势 1.按使用目标分类 公共支出可以分为:经济性支出政府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通常是生产性的。如公共项目建设、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价格补贴等。支出强调效率原则。社会性支出提供社会服务,主要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再分配功能,关注平等目标。,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维持性支出用于提供维持服务,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政府的一般行政费用、司法与法律以及国防服务。基本不具有再分配功能。三者关系:维持性支出层次较低,是居民的必需品,缺乏需求弹性;经济性支出是产业需求引发的支出而非公众需求引起,需求弹性较低;社会性支出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居民才能享受社会性服务,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2、变动趋势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曾发现:在经济发展早期,政府的经济性支出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支出由经济性支出向社会性支出转变,社会性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公共支出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 从量上分析: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衡量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从质上分析: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与不适度之分,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指:社会保障支出不仅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质量统一的角度分析:不是支出水平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合理区间,即社会保障水平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社会保障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超出这个范围,社会保障就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二)社会保障水平的供需制约条件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一是社会保障需求条件,二是社会保障供给条件。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就是保持社会保障的“需求”与“供给”在适度水平上平衡发展。社会保障需求条件是决定社会保障经费支出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几方面:保障规模(保障的人口)、保障项目(我国目前有四大项)、给付水平、给付条件等。,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理论,社会保障供给条件是决定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水平的因素。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的供给条件,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具体分析,社会保障供给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国有固定资产的数量、社团和民间捐赠等。,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定量分析(一)社会保障水平衡量模型 1.社会保障水平 分析时社会保障水平用宏观概念:S=Sa/G(1)S:社会保障水平 Sa: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G:国内生产总值,2.建立模型 思路:在社会保障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加一个变量工资收入总额。它包括职工工资、农民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等等。特点是:它的总量比国内生产总值小,比社会保障支出份额大。把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工资收入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要素按其内在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依次分析前者占后者的比重如何,怎样的比重才算合理,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把这两个合理的比重系数相乘,即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与合理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相乘,就得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比重系数。,上述过程表达成公式为:Q=Sa/W(2)Q: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W:工资收入总额 这一比重作为一个指标用以测定社会保障支出份额能否既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又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一比重过低,不能保证老年人等的基本生活;比重过高,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容易造成懒人。,H=W/G(3)H: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该公式是公式2的的进一步推进,用以测定国民经济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否正常进行。这一比重过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未能得到基本保证,影响劳动者积极性甚至引起劳动者反抗;这一比重过高,资金积累减少,影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将公式2和公式3结合在一起,得出:S=Sa/WW/G=Sa/G=QH(4)公式4成为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定或数理分分析的模型。,H的测算 依据美国经济和统计学家柯布(Cobb)和道格拉斯(Douglas)的“总量生产函数”原理,在一级分配层次上,把国内生产总值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而产生的总产量,另一块是由资本投入而产生的总产量。从分配角度分析,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要通过工资和收入方式分配给劳动者,其中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包含在劳动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中。劳动生产要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获得的分配份额为3/4,即H=3/4=0.75。,公示4可以写成 S=0.75Q(5)Q的确定 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的具体计算公式为:Q=O+Z+E+J+M(6)其中:Q: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O:养老保险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Z:失业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E:医疗保险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J:工伤、生育保险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M: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 比重,根据国际经验,上述指标有一些经验数据,这样 Q=0.6Oa+0.03F+E+J+M,(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区间确定 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是一个区间的概念,既有上下限,其主要由公式5和公式7决定 S=0.75Q 1.S的最大值(max)确定 关键是确定Q的最大值。Qmax=0.6Oamax+0.03Fmax+Emax+Jmax+Mmax,相关指标的最大值确定,由此得出:Qmax=0.6Oamax+0.03Fmax+Emax+Jmax+Mmax=0.6*0.305+0.03*0.529+0.12+0.015+0.015=0.348=34.8%Smax=0.75 Qmax=0.75*0.348=26.17%上述计算说明: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最大值为34.8%,大约为1/3.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为26.17%,2.S最小值的确定(min)关键是确定Q的最小值。Qmin=0.6Oamin+0.03Fmin+Emin+Jmin+M min 在涉及到相关指标Oa、F、E、J、M最小值的确定时,Oa、F根据实际测定,其它参照国际经验的最小值确定。,例如 我国1990-2000年的人口数据,Q1990min=0.6*0.0557+0.03*0.6674+0.1116=0.03342+0.02002+0.1116=16.5%S1990min=Q*H=0.165*0.75=12.38%Q2000min=0.6*0.0696+0.03*0.7015+0.1116=0.04176+0.02105+0.1116=17.44%S2000min=Q*H=0.1744*0.75=13.08%,(三)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社会保障水平介于上限与下限之间才是适度的,其表达式为:适度下限S适度上限 1.适度性的要求定性 第一,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第二,适当调节社会需求,推迟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推动经济发展。第三,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第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2.社会保障水平的“超度”SSmax 客观原因:失业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大、医疗费用膨 胀 主观原因:政策性因素(保障项目多、保障程度过高)认识上误区(项目越多社会越进步)后果:政府财政赤字加大,影响国民经济良性运行;保证标准高,企业成本提高,影响了经济的竞争力;劳动者滋生了依赖、懒惰清徐,影响了经济效益;资金外溢,科技人才外流;形成了不利的政治后果。,3.社会保障水平不足 SSmin 社会保障水平达不到下限值,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后果为:老年人和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医疗保健保障不足,人口的身体素质降低,影响国民身体素质提高;教育包括再就业培训受到影响,制约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和科技发展。,四、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如何研究支出结构?思路:根据研究目的,首先需要分组,其次根据研究的需要,分项目计算有关比重;最后,对有关数据做出说明,得出结论。分组:1.社会保险-面向劳动者 2.社会救济-面向低收入人群 3.社会福利-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实际操作中,资料按上述分组难以收集,一般分为两组,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与福利,分析指标:各类保险项目支出与总支出、工资收入、GDP等的比较;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时间上述各项指标的比较 结论或总结:同一国家-不同项目的地位及其变化 不同国家-有何不同的特征;有无共同点等。,第三节 社会保障预算,一、社会保障预算的内涵 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组成。,1.社会保障预算收入 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包括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其他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是指财政总预算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安排的年度社会保障资金。,具体来源包括:上年结转、当年预算安排、追加财力、上级专项补助、调入资金、总预算科目调剂。基金预算收入分为预算内基金收入和预算外基金收入两部分。预算内基金收入是指财政为了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而由财政预算直接列支的,由社会保障部门按基金管理的专项基金部分,包括解困及再就业基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基金、职工医疗保障基金等;,第三节 社会保障预算,预算外基金收入是指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分别按工资总额和工资一定比例缴纳的、为保障企业职工离休、退职、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筹集的专项基金,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企业职工女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社会福利基金收入、住房公积金收入等。其他收入是指以上各项收入中不包括的其他收入。,2.社会保障预算支出 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对干部、职工等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自然灾害致使生活遇到障碍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一般预算支出是财政总预算从政府公共预算中安排的社会保障预算经费支出。按支出性质,根据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分为五大类:,第三节 社会保障预算,一是卫生经费类,包括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计划生育补助费、公费医疗经费;二是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类,包括抚恤事业费、军队移交地方安置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救灾支出、其他民政事业费、残疾人事业费;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类,包括行政单位离退休经费、公检法部门离退休经费、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四是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类,包括帮困解困资金、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补贴支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城镇就业补助费、其他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五是劳动事业费类。基金预算支出是指国家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老、病、残、失业等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从所筹集的各项基金中支付的生活补助、离退休金、医疗补助费等项支出。按筹集资金的来源渠道可分为预算内基金支出和预算外基金支出。预算内基金支出按基金的使用用途又可分为解困及再就业基金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基金支出、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预算外基金支出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基金支出、企业职工女工生育保险基金支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社会福利基金支出、住房公积金支出等。其他支出是指除上述之外的社会保障开支。,寸金难买寸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