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建议,侨中 黎卓明,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形成地表形态的原因及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影响。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地面则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界面,同时又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教材有选择地介绍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地貌、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及对交通运输、聚落分布的影响,并为人文地理知识做铺垫。本章知识点在近年来成为高考和水平考的高频考点。,二、课标及解读,三、知识网络结构,详见资料,四、重难点分析,详见资料,1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五、重难点突破,(1)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形成不同的外力地貌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联系身边例子(假期外出旅游的见闻等),还要多向学生提供景观图、素描图等帮助理解,做到学以致用。,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冲积扇,三角洲,中下游冲积平原,流水堆积地貌,(2)抓住碎屑物是否留在原地这一区别,帮助学生辨析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3)用图示法记忆外力作用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各种外力地貌的分布,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解决各种变式图的判读技巧。,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可以设计地理小实验来演示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教学中建议采用的具体方法:,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地理实验:可选择海绵或者重叠的课本为道具演示 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理实验:可选竹片(或一次性筷子)做弯折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竹片弯曲后顶部和槽部发生的变化。,用板块示意图解释褶皱山系的形成,可以渗透世界区域地理复习。,判断某一构造是否断层的依据,4、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通过图片理解山地地形对交通线路干线选择、线路选址、线路要求的影响。能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进藏首选公路的原因(地势起伏大);平原地区地方性公路多曲折的原因(适当联系更多居民点)。,5、河流侵蚀、堆积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可以结合“凹凸”二字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凹岸和凸岸。,凸,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方法: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弯曲河道受流水惯性影响,若上图所示河流在北半球,则则为侵蚀岸,为堆积岸,1.教学进度建议:大约用4个课时 第一节 2课时 第二节 1课时 第三节 1课时(不含测验、讲评时间),六、教学建议,也可以尝试重组教材: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课时,2认真研究考纲和课程标准,立足基础,不盲目加深。,辨析基本概念:地质作用、地质构造;风化和侵蚀;风化地貌和风成地貌;断层和断裂;V型谷和槽型谷;洪积冲积平原和洪(冲)积扇;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等;明确地理事物的分类:地质作用包括什么,地质构造包括什么,构造地貌包括什么,外力作用包括什么,河流侵蚀地貌包括什么,河流堆积地貌包括什么等;形成基本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变式图中分辨三类岩石;能够在不同图文材料中分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能够分析岩层的新老关系;能够判读凹岸和凸岸等。,3教学过程应充分借助多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实验演示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4教学应注意提升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特别注意地质剖面图、景观图等的判读。,5注重区域地理知识的渗透。在第一节“活动”中对中国地形骨架成因进行了探究,“山岳的形成”中也提到了几个典型的褶皱山、断层山,这些知识都是与中国地理有关,在教学中可灵活处理。6教学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如运用原理解析世界、中国一些地形地貌的成因),体现地理的有用性。,谢谢聆听,欢迎指正!,市教研公邮:密码:20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