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951第六讲诗律与八病.ppt

    • 资源ID:5679818       资源大小:225.5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951第六讲诗律与八病.ppt

    第六讲,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格律诗中流行最广的一个口诀。它最早见于明代和尚真空的新编篇韵贯珠集类聚杂法歌诀第八(简称贯珠集)。其有关上下文是这样的:“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与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两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显然,这是教人学诗入门的两句话。此话流传了五百年,几乎无人不晓。现在初学格律的人,还常常用它指导自己的写作。可见这个口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真空的话是针对七言律句而言的,意指七言律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可以不按规定,灵活使用。该用平声的地方,可用仄声;该用仄声的地方,可用平声,都不算离谱。而第二、四、六字,必须严格遵守格律规定,不能随意变动。唯第七个字没说,不过这个字是律句中最严之处,当然要遵照格律的规定了。这个口诀,抓住了格律诗四个平仄句型的关键问题,基本上反映了近体诗格律的基本要求,简明扼要,便于诵记,对初学者是大有裨益的。一首诗若能遵循这些要点,大体上就象律诗了。如果把这个口诀用在五言诗中,就应该改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但如果严格地从平仄声律的要求和变化形式上看,这个口诀还是不够完善的。因为它没有正确说明孤平、三平调、三仄调及平仄拗救后的一些变化句型。初学尚可有这个口诀指导自己,若一味依此法作诗,就会造成许多误导。先看“一、三、五不论”。七言律诗中,第一字可以不论,这是对的。第三字大多数句型可以不论,但在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却一定要论,要严守句中第三字的平仄,否则就会造成孤平(孤平说见下节)。如果第三字不论,就要改动本句第五字的平仄,造成本句自拗自救的句式。平仄句型的第五字,只有式句中可以不论(除它的拗救句式外),其它三种句型都是要论的。因为,如果式句的第五字不论,就会造成拗句,是要在对句中相救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式句和式句的第五字不论,就会造成三平调或三仄调,那都是古体诗的格式,不是格律诗了。,再看“二、四、六分明”。七言的第二、四、六字都是律句的节奏点所在,一般说来,“二、四、六分明”是没有错误的。但在平仄调声法拗救的句型中,式句和式句的第六字,都是可以变动的。式句第六字能改平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式句第六字能改仄为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可见第二、四、六字,也不一定都是“分明”的。相比之下,两句口诀中“一、三、五不论”的问题要多些,“二、四、六分明”的毛病要少些。五言诗只是比七言诗少前两字,亦可以用此法推导。总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是有一定用处的,但不完全。学诗的人轻视这个口诀,有时难以记住全部平仄基本句型和拗救形式,不免造成一些非律句的诗行;而一味墨守这个口诀,也会带来一些诗病,因此失去几种常用的平仄变化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个口诀去教人学诗,但同时也要告诉人们它的不足。,四诗律与八病 四声八病,是齐梁时期沉约、谢脁等提出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八病,是指诗歌创作中声韵搭配不当带来的八种弊病。八病之说,本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原则,是针对齐梁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唐代近体诗是在齐梁体诗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探讨八病与唐代近体诗的关系,对于诗律理论来说不,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成熟之后,再看齐梁时代的八病说,对它就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说法。八病之说,始见于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等书。但对八病作具体解说的,还是日本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据此书解释,八病中的前四病涉及四声,后四病与韵母、声母相关。下面分别叙之。,平头。文镜秘府论说:“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平头诗句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若五言一联的第二字与第七字同一声调,就违背了平仄对立的原则,同样是诗病。但第一字与第六字都是可平可仄之处,此二字同声,却是律句允许的,不算作诗病。上尾。文镜秘府论说:“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上尾诗句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相对中,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式外,其余各联,奇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声的可能性。但在首句入韵式的首联中,出句必须与对句的尾字同声。但后一种情况就连文镜秘府论也不认为是病,所谓“唯连韵者,非病也”。可见,在非押韵的诗句中近体诗也是讲上尾的。蜂腰。文镜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蜂腰诗句如:“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同声,“独”与“饰”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此种诗病,不会出现在五言的式句(平平平仄仄)和式句(仄仄仄平平)中出现,这都是两种常见的平仄句型。可见蜂腰之说,并没有被唐代格律诗所接受。,鹤膝。文镜秘府论说:“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似鹤膝也。”鹤膝诗句如:“拨掉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渚”与“影”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奇句句尾,只要求用仄声字,没有上去入的区分,并不认为鹤膝是一种病。尽管如此,不少诗人还是在每首诗的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梁诗律鹤膝病的尊重和沿承。大韵。文镜秘府论说:“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律、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除非故作迭韵,此即不论。”这是说一联十个字中,除了迭韵字外,都不能用与句尾韵字相同韵部的字。大韵诗句如:“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鹂”与“枝”,同为支韵,故犯病。这条规则的设立,是为了突出句尾韵字的音响效果。从声韵变化的角度上看,用意是好的。但如果每一首诗都要这样做,就未免太束缚思想了,所以不为唐代诗律取用。不过,唐代诗人还是在诗句中尽力避免或少犯大韵病,以求诗句音响的和谐动听。小韵。文镜秘府论说:“小韵诗者,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小韵诗句如:“搴帘出户望,霜花朝漾日。”“望”与“漾”,同为漾韵,故犯小韵病。这条诗病与大韵近同,不过要求更为严格,要在一联之中做到每个字都不同的。这对于作诗来说,同样难以做到,因而不为近体诗取用。,旁纽。旁纽,文镜秘府论写作傍纽,说:“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旁纽。”病句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同为双声字,故犯旁纽病。旁纽病,是在一联或一句之中不得用同韵母字的要求之处,进一步提出的一句之中不能用同声母字的规定。在诗作实践中,这一条同样也难以做到,故为近体诗律所不取。正纽。文镜秘府论说:“正纽诗者,五言诗壬、衽、任、入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除非故作双声,下句复双声对,方得免正纽之病也。”下纽之病,是说一联十字之中,用了声调不同而声母相同的字。病句如“我本汉家子,来嫁单于庭。”“家”与“嫁”,声韵全同,尽管它们有平声与去声的不同,还是犯了正纽病。正纽的规则,可以视作对旁纽的补充,即使两字声调上有差异,也不能弥补它们所犯的双声病。这同样也不近情理,故为近体诗律所不取。可见,齐梁时期的八病说,过于苛刻,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诗律,不能全部搬到近体诗格律诗中。所以除平头取半(即只取平头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这一规则)、上尾、鹤膝参用之外,都未被唐人取用。这种诗律上的差异说明,近体诗既有格律诗的齐整严谨,也未作过分苛求。与齐梁诗律相比,近体诗律显得更加宽松合理,切近实用。,五孤平与孤仄孤平与孤仄,是诗律中常说的诗病。特别是孤平,被说成是诗家大忌。它们究竟是不是近体诗格律的一大忌讳,应当作一番探讨。(一)孤平孤平是唐代以来诗人最忌讳的诗病。什幺是孤平?唐人没有明说。后来的诗律学家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孤平是指平脚句中,除了句尾所用的平声字外,句中只用了一个平声字。照此说法,所谓孤平,只能出现在五言和七言的式句中。因为五言式句,是“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除句脚外,句中只有两个平声字。如果其中一个平声改用仄声,句中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如“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郎士元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此联出句第一字用仄声,全句除韵脚字外,只有一个“蝉”字为平声字,是孤平句。,为什幺要在五言和七言的式句中讲孤平,其它句式不讲呢?这大概与五言律句的特点有密切关系。五言式句与式句都是平脚句。式句主要是平声字占优势(“平平仄仄平”),式句主要是仄声字占优势(“仄仄仄平平”)。如果韵脚之外,式句只用一个平声字,就会破坏原有的平声句律,改成以仄声为主的仄声句了。所以,为了使各句声调保持不同变化,就有必要在五言式句中讲孤平,引起人们注意,小心回避。如果非要在此字上改平为仄,就要在本句第三字上改仄为平,增补一个平声,重新回到以平声为主的句格。这一习惯养成以后,也影响了七言式句。七言式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仄声字(“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除了韵脚字外,平声字极少,如果不讲孤平,就会造成五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破坏平仄相间的规律。正好五言式句中有个讲孤平的规则,取以应用,并严加约束,就造成了七言律句中式句也讲孤平的规则。,其它几个五言律句,不讲孤平,也都有它们的道理。如五言式句(“平平平仄仄”),句中有三个平声字连用,不易形成孤平的格局。五言式句(“仄仄平平仄”)和式句(“仄仄仄平平”),都是以仄声字为主的句型,少用一个平声字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格调。特别是式句,除韵脚外,句中本来就只有一个平声字,与韵脚字连用,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讲究什幺孤平了。这三种五言律句的规则,也影响到七言句式。所以七言的式句、式句和式句,也都没有孤平的限制。可以认为,作为一种诗病,孤平并不全是从平仄交错粘对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孤平,是在近体格律诗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律句的传统习惯决定的。,第二种说法认为,仄脚句中的三字尾,用了两仄夹一平的“仄平仄”格式,就是孤平。这种说法,似乎不大符合律句应用中的变化情况。因为三字尾中的“仄平仄”格式,本来就是古体诗中的常用句式,近体诗一般回避不用。但在拗句中,却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如式句中,七言的拗句有“平平仄仄仄平仄”,五言的拗句有“仄仄仄平仄”;式句中,七言的拗句有“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的拗句有“平平仄平仄”。这些三字尾中两仄夹一平的句子,是拗句的主要变化形式,在近体诗中大量采用,并不视为诗病。特别是式句,用得与律句一样普通,被诗家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律句(准律句)。如果说它们有孤平的毛病,那就应该加以回避,不能用在诗句当中,还不能去救了。所以这种说法是不能说服人的,影响不大。,第三种说法是清代王士祯提出来的。他认为,孤平是一行诗句中两个仄声夹住一个平声字;要避免孤平,就一定要有两个平声字连用。这种说法不过是把三字尾中两平夹一仄的说法扩大化,搬用到律句的其它位置上而已。依此行事,不论句中有几个平声字,只要一个平声字用在仄声字中,就算孤平。这对近体诗的束缚就更大了,使近体诗很容易犯孤平的毛病。只要检查一下近体诗律句,就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在律句中,就有七言式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式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句式的第一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在唐代诗歌中普遍应用。按王氏之说,唐诗岂不犯了孤平的诗病?要避免孤平,不就要在上述两个句式中取消七言第一字可平可仄的规则了?此外,在律句的拗救句式中,除了前举四种三字尾中用“仄平仄”的格式外,还有在句中用两仄夹一平的格式,如七言式句中的“平平仄仄平仄仄”,五言式句中“仄仄平仄仄”。这些也都被近体诗采用,并不认为是诗病而加以排斥。王氏的说法影响也不大,少为人用。,关于孤平的诸种说法,只有第一种有道理,其它都是错误的。有人曾依第一种说法对唐诗作了调查,发现唐诗平脚句中只用一个平声字的用例极少,少到几乎找不到。可见它确实被唐人认为是一种诗病,因而有意识地加以回避。不过孤平的避忌,至宋以后,就不如唐人那样严格了。所以又有人认为,孤平是一种不大成熟的理论,不必那幺认真对待。(二)孤仄孤仄,是指在律诗仄脚句的三字尾中,出现了两平夹一仄的格式。三字尾中的“平仄平”,是古体诗常用句脚,一般不在律句当中使用,这还可以接受。但有人进一步提出,在律句的任何位置上,出现了两平夹一仄的现象,都属于孤仄,应当避忌。这种说法是不合律句实际情况的。因为式句的拗救句型有“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四种;式句的拗救句型有“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两种。它们在句尾或句中都采用了两平夹一仄的格式。如果认为这也是诗病,那就只有取消这些拗句了。所以,凡是两平夹一仄都属于孤仄的说法,也未为诗家接受。,

    注意事项

    本文(951第六讲诗律与八病.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