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ppt
第三章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总特点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生态化特点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第四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计算机化特点,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总特点,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总特点是:研究思路的生态化、研究背景的现场化、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结果的数学化和研究过程各方面的计算机化。,一、研究背景的现场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心理与教育研究不但应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因此,开始将研究背景从传统的实验室转向各种形式的生活、工作、学习现场,充分发挥现场研究中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真实、自然地优势,并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得出更为客观、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的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结论。,二、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心理与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人的活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它所涉及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常常不是一门学科所能承担和解决的。因此,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各种心理与教育现象及其活动规律,解决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各种问题,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方式有如下两种不同水平。,一种是心理学或教育科学内部各有关分支学科之间的协作。,二是心理学或者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协作。,三、研究方法的综合化,1.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2.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3.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4.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四、研究手段的现代化,1.在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2.心理与教育研究手段现代化的特点,还体现在一些现代化得实验室和观察室的建立上。,3.计算机网络在心理、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大量应用,是研究手段现代化的另一个特点。,五、研究结果的数学化,一是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二是计算机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三是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四是模糊数学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生态化特点,一、生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心理与教育研究生态化趋势的出现,直接导源于实验室研究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实验室实验固然具有许多明显优点,但是随着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实验室研究具有的缺陷即人为性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实验室研究情境是人为创设的,且变量控制严格,因而使实验情境的真实性受到破坏,使被试的心理及行为表现与自然情景条件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相去甚远。这样,就消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否仍能从自然情景条件下获得、是否可适用于自然情景中成为一个问题。,二、生态化趋势的基本特点,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心理与教育研究生态化趋势的基本观点:,1.心理活动或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之中;,2.心理与教育活动既受其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3.心理与教育研究应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真实、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或教育活动规律;,4.心理与教育研究应注重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5.心理与教育研究应注重研究个体在其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动性。,在研究方法方面,心理与教育研究者并不局限于生态学强调的观察法,而是以其生态思想为指导,主张心理与教育研究脱离实验室走向生态,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去,并在其中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生态化趋势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既不同于实验法对实验室的依赖,也不同于传统观察法为真实性而牺牲严密性的特点。它强调研究的情景必须是自然的,但研究本身同时也必须是严格的。也就是说,它要求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而又毋需以降低内部效度为代价。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者们普遍采用现场实验和现场观察两种方式。在现场实验中大量运用了准实验设计,在现场观察中运用了现代化的观察仪器、观察技术和详尽而完善的观察编码系统,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如时间滞后相关、路径分析等)对观察材料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出因果结论。,三、生态化趋势的意义,1.解决了以往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不能同时得到保证的矛盾。,2.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被试的心理及行为表现都比较真实,因此,研究能够真实地揭示人们在教育实践、社会生活等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教育教育规律。,3.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虽然也有一定得实验控制,但是并没有像实验室那样完全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心理及行为变化仍然是现实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被试数量,以保证在统计上和那个可获得比较可靠的结论。,5.研究工作不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开展方便、灵活。,一、跨文化研究的特殊价值,(一)检验、修正并完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表现为差异性或共同性)。也就是说,考察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是普遍适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亦或是仅适于赖以建立的特定文化背景,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则表现出差异性。跨文化研究可以检验现有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理论,修正在单一民族、文化背景中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局限性,使我们获得对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为完善和合理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跨文化研究还可以深入探讨心理学与教育科学中的理论问题,如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问题。,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二)跨文化研究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类似实验研究的方法,采取不同文化背景交叉比较的研究策略,考擦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分析文化变量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心理与教育研究对象不易控制的困难,使研究者摆脱了某一特定的文化的局限,将心理现象置于更为广阔和实际的背景中加以研究,有利于心理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三)跨文化研究可以解释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种族或文化差异现象。,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指出,任何心理测验工具都存在文化偏向,这种偏向往往有利于某一些民族的被试,而不利于另一些民族的被试。但是,任何测验都不能排除文化偏向,因为如果排除了与文化有关的材料,测验就脱离了具体的内容,因而也就没有实际价值了。所以,将依据某一特定文化背景或种族而编制的心理与教育测验工具运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种族中,可能会造成结果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能按照通常的解释原则或方法进行解释。,二、跨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文化因素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不同影响,区分出不同文化背景中心理现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这就决定了跨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研究者对某一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提出假设(这种假设一般应依据已有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提出),然后分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检验。一般地,心理与教育的跨文化研究以文化因素为自变量,以心理或行为表现的指标为因变量。,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心理人类学方法和实验法。,心理人类学方法要求研究者选取不同文化或心理行为特征为研究变量,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人类关系区域档案”中选取适当的文化或民族样本,然后加以统计分析,检验理论假设。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揭示文化因素与心理或行为表现的关系,如果控制精确,甚至可以找到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但是,这种方法很难用于有关个体的研究。,跨文化研究中的实验法大多属于自然实验法,即在实际的自然社会条件下,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创设一定得情境,引发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被试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实验室实验,但自然实验更能揭示在真实的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实验法可用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和群体,比较可靠,但是它不能解释心理或行为表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而且实验结果受取样的代表性的影响较大。,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差异的确认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研究者的一般思路是分别考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成员的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表现,如果发现同一文化组内的成员无显著差异,而不同文化组间的差异显著,就认为存在文化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一定就是群体间在文化变量上的差异,而可能是其他无关变量带来的,如年龄、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变量都可能混入文化变量,造成结果的差异。,对策:确认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分离或控制无关变量。但是由于可能混入文化变量的无关变量很多而且关系复杂,对于其中的一些变量完全不能了解或知之甚少,无法进行测量,因而分离或控制的方法也不能够完全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而确认文化差异。,跨文化研究在研究方法的主要难点是:,1.文化差异的确认,跨文化研究中比较常用的而且有效的确认文化差异的方法是文化适应指标差异法。,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对欲考察的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寻找能够区分不同文化的变量或特质;其次,确定文化适应指标,将外来的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从未适应到已适应进行等级分类;最后,比较适应水平不同的被试在已经区分出的文化变量或特质上的差异,如果外来文化的被试的适应水平与文化差异呈很高的负相关,亦即文化适应水平越高,观察到的文化差异越小,就说明文化差异确实存在。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种文化中的另一种文化的个体,而且存在文化同化;对于相距很远、互无关系的多种文化,则难以寻找文化适应指标,因而难以应用这种方法。,2.文化偏向,在心理与教育的跨文化研究中,经常使用心理与教育测验。这些测验的编制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无论是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还是教育成就测验,其理论和内容都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偏向。即使是有较好的预测效度、被公认为比较理想的文化公平测验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在应用中也发现文化偏向问题。,对策: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跨文化的心理与教育测验)的文化偏向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研究者应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文化偏向的影响。在测验的编制与修订上应注意文化问题,尤其是修订异质文化的测验,不仅要运用翻译技术,而且还要运用项目反应理论、反应类型法、音位语音综合法、回归法、内部结构一致性检验,使其内容适合所要应用的文化中的个体的经验与习惯;在施测程序上,要严格控制施测环境与程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保证测验结果的可比较性;在测验结果的解释上,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不可以一种文化中的常模解释另一种文化中的个体测验结果;在现场研究中应用测验方法可能比在实验室研究中应用更为有利。,3.取样的代表性,跨文化研究中取样的代表性可能影响到研究的科学性。如果运用实验法,最好能选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某一文化中的被试的整体情况,又可以避免因取样造成的差异混入文化差异。,对策:如果运用心理人类学方法,则涉及到民族或文化样本的选取问题。首先,样本选取可能受到现有资料的限制,有许多民族或文化的特质或变量尚无充足的研究和记录;其次,多种样本文化可能来源于同一祖先文化,这些同源文化可能有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关联,难以简单比较;再次,样本文化的单位大小难以确定,单就人口而言,各种文化或民族就差异悬殊,统计差异也难以解释;此外,文化资料的客观性、准确程度以及分类标准的客观性也难以保证。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者加以重视和解决。,第四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计算机化特点,一、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功能,(一)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二)处理、分析研究数据,(三)模拟心理、教育过程,二、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各领域中的应用,在认知研究中,计算机常被用来制作和呈现各种复杂的视觉图形,用以研究被试的视敏度、再认能力、区分能力、视觉偏爱和注意持久性等。此外,有的研究者还根据被试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规则编制程序,用计算机来模拟他们的思维活动模式。,在言语研究中,特别是在发展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中,计算机被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研究句法知觉的特征和机制。,在学习能力与教育的研究中,计算机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学习”。,在心理测验领域,计算机化测验已成为心理测验发展的新趋势。,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计算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使用计算机的优点,第一、能精确地产生和呈现刺激。,第二、能准确方便地记录被试的反应。,第三、能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第四、可以减少主试对被试的影响。,第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第六、可以使实验和测验的条件更加标准化。,四、使用计算机的局限性,第一、学习计算机语言、编制计算机程序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在心理与教育实验和测验中应用计算机,使主试失去了直接观察被试的机会。,第三、计算机控制实验缺乏灵活性,第四、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思考题:,1.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的主要发展趋势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趋势?,2.结合你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谈谈研究生态化趋势的主要含义及其对研究提出的要求。,3.结合一两项跨文化研究实例,讨论跨文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难点及其对策是什么?,4.思考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数学化趋势与质性分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