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ppt
向 玮 陕西教育学院体育系 重构武术教育体系,主要内容,一、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缘由二、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呼唤强化“国家意 识”三、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建立需要具有“国学意识”四、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学科意 识”五、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需要树立“文化意 识”六、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技术传承需要“拳种意 识”,“中国武术教育问题”的研究不是一个崭新的命题,但“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无疑是一项新的课题。“重构”不是对“已有”的否定,而是对“已有”的思考与反思。,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提出,是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的需要;是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的需要。,“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是因为现代大国需要一部属于自己、完整、丰厚、精彩、体面、富有创造性活力和魅力的民族体育和体育文化体系,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力,以及同世界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对话的文化自信力。“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更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因此,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是一项值得一代学人、教师等集思广益、认真实践的事业。,一、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缘由,之所以要重构,是因为过去构建得有缺陷,或者不够完整,有待深入。或者说过去构建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对中国武术精神过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自觉。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土洋体育论争”,到徐一冰等人上书国民政府将中国武术设列为“学校体育课程开始”,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始终捆绑在西方体育教育的巨轮上,长期作为一个特殊的“怪胎”处于“寄生于西方体育”状态下生存。这样的“捆绑”和“寄生”,导致了中国武术教育的众多问题。,其一,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武术教育问题,我们忽视了它作为身体文化教育的中国本土产生的问题。机械地将西方体育教育的种种要义,在中国武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全部地实施了“拿来主义”的指导思想。其二,中国武术教育问题的评价,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重视了它的表层功能即身体锻炼的属性,而未能很好地挖掘它的大教育功能、大文化功能。机械地将西方的自然科学、量化的评价作为中国武术教育效果评价的唯一标准。基本忽视了它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其三,长期以来的中国武术教育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它的雅俗共享性,过度地关注新武术,冷落了传统武术的存在和武术的传统。将不断翻新的新武术作为教育推广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内容。其四,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没有给中国武术教育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忽视了它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始终将其锁定在一个运动项目的狭小空间,肢解着中国武术的宏大和深厚。,百年的中国武术教育,既偏重于技术的中国武术教育,又往往侧重于体育形态的中国武术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地反省这100年来的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弥补他们的缺陷,尤其重要的是要弥补那些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要建立弘扬自身的文化等诸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对中国武术的完整性进行重新的归位处置,以新视野、新角度、新方法通解中国武术,进而形成多元共构、与时俱进的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这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核心的话语和解释体系,因此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这个命题。,二、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呼唤强化“国 家意识”,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已列入学校教育当中,但武术教育却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回眸一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学校身体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告诉世界:我们始终在走一条西方身体教育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武术教育现今的存在,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存在,并没有按文化教育的规律占取应有的体育教育份额。当下的中国武术教育现状的形成,其缘由一方面来自体育概念的深入人心,体育价值的单极化根深蒂固。没有优势可言的中国武术教育,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然而,武术是历史的,是文化的,更是民族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形式,其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必须限定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框架之内,去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因为,对文化的关注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文化形成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点。武术作为文化的代表,必须关注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状态,必须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所以,将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实行指令性的国家意志,推进中国武术教育的真正重生。,构建新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就是要明确学校教育必须要有武术教育;就是要明确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开设武术课,学校教师人员组成上必须要有专业武术教师,学校教育必须考核中国武术教育。,夹杂在体育教育中的中国武术被运动化,夹杂在体育教育中的中国武术被边缘化;夹杂在体育课中的中国武术教育被弱化,夹杂在体育课中的中国武术教育被软化。强化国家意识,就是要使中国武术教育地位得到提升;强化国家意识,就是要使中国武术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强化国家意识,就是要使中国武术教育成为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因为,无论从文化视角、战略视角还是教育的视角,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三、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建立需要具有“国学 意识”,武术的发展需要一个大的空间。对于当今武术教育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的形成,我认为:是我们始终没有摆脱“体育”武术的视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框定在“体育”的范畴,将武术教育锁定在“体育课”之内,将武术专业依附在“体育学”之下,将武术的文化建立在“西方体育”理论之中,将国学的中国武术仅仅作为“身体运动”来考量,极大地缩小了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诚如,文化学者余秋雨指出的“大文明是需要大空间来承载的”。,对于中国武术的再认识,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100多年前当我们刚接触到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问题还了解不深的时候,当时一些人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就是时代的差别,而没有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是一个类型的差别。而这种类型的差别,恰恰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补有了可能。那个时候,基于中西文化差别是时代差别的认识,提出中国哲学合法性等疑问,那是情有可原,而现在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如果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想我们是落后了。,武术的“体育”旅程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催生出的产物。我们选择了博大精深中国武术发展的体育之路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的确不应只追求体育化武术的发展,而需要更多地关注它的民族性价值,挖掘其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价值。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变得简单,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远离传统,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远离文化,体育的武术使中国武术异化。所以,放宽视域,从国学的立场出发,开展中国武术教育,才可能还中国武术一个真实的、宽松的教育空间。,四、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学 科意识”,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一个根本性提升要素取决于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从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引进苏联的体育教育体系后,作为具有身体教育特性的中国武术教育就一刻也没有摆脱西方体育教育的牵引和主宰,中国武术教育一直处于“体育教育”的下位概念。,尽管作为身体教育价值的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外显特征上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我们的确不能忽视他们在文化内涵、科学理念上所具有的明显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尽管中国武术是传统的,但几乎无人从传统出发认识中国武术、理解中国武术。我们太轻易地就忘掉了中国武术的文化核心要 素,哲学要义没有了,道德教化没有了,传统审美没有了只留下了羞涩的名称和外壳。,武术的发展,正是由于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走进了西方体育的语境中,而绝对的西方体育话语权的形成和当代的霸主地位,已经主宰了一大批中国武术的从业人员。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教育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是武术工作的决策者和广大的武术从业人员只承认武术的体育属性,只开发武术的竞技体育属性。武术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路径,有自己的优劣评价标准,不懂中国武术的这个含义,是根本无法理解武术的。,“文化的接受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有一个宣传和为之培养人才的艰苦过程。但就中国武术文化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恰恰忽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里的过程不是我们没有,而是我们在中国武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武术就是武术,它不需要西方体育化,也不需要体育学科化。它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学科,就应该成为一门课程。确认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是两种身体文化的类型,它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丰富的内涵,学术上应该是平等的。,用西方体育理论支配中国武术或改造中国武术,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因此,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必须树立学科意识。强化学科意识就是要保持中国武术稳定性机制的存在。因为“文化的稳定性机制作为一种复杂的建制,每一个环节的损毁都会带来巨大的灾害,教育在支撑文化发展和传承文化记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这样,学校武术教育的普及才可真正落到实处,专业武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才可真正地走进中国武术的核心区。,五、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需要树立“文 化意识”,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重建,必须进行革命性的结构调整。即树立文化比技术更重要的“文化意识”。“办教育就是办文化”,所以,构建中国武术教育的新体系就是要更加关注中国武术文化的问题。对于中国武术是用生命的全部激情去拥抱它,还是用简单的、体育的肢体语言来反映它,其所展示的、追求的效果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武术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是中国人区别于异族人的一种标识。中国武术,在作为武技的古代或者是近代,在追求“技击”实用价值的时期,是不可能作为纯粹的艺术而存在的。因为,他不能脱离其存在的基础文化而独立存在。因为它是功利的、实用的,甚至更是血腥的。只有当它远离真实之后,才成为一种艺术。它才开始有了一种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是它成为习武之人的一种精神锻炼上的方式,或者说是“人格修行的表现”。,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现状,是我们感到“文化的武术”已经走进了“技术武术的乌托邦”世界。中国武术的近现代改良速度是让人震惊的。最让人感触的是中国武术的不断体育技术化,并且体育技术化后的成果正在垄断着武术全部内容。对传统的东西一直在丢啊、毁啊,留下来的文化东西越来越少。没有文化个性的中国武术改良让世界没有新奇感。,文化是武技成为中国武术的“魂魄”,文化是武术人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根基”,文化是武术成为艺术的审美情趣,文化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根骨”。,六、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技术传承需要“拳 种意识”,倡导“文化意识”,就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中技术传承的“拳种意识”。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武术内容丰富而精深,目前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29种。这样的一个系统,不仅可以为中国武术的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且可以为专门性教育打开广阔的视域。,中国武术的流派拳种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多姿多彩的流派拳种向人民展示的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练着创造者和延续着的思想、文化、品格等,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区域文化的特色。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体现的核心资源。回眸拳种的历史,就等于翻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保护好拳种有助于扩大武术对人们的影响力。拳种维系着我们和祖先之间的某种联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个永恒的问题,我们须时时自问、时时解答,不然,心灵很容易失衡。,拳种也是一种精神。保护和传授就是保护民族悠久的文明特征,就是维系创拳者的文化血脉,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千年血脉;就是弘扬创拳者的精神,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现代武术教育体系中的武术传承,往往是一种体育化的武术教育,他没有历史、缺少文化,更无从谈及精神和情感,它只追求外在的身体语言表述。,七、结语,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种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的诱因来自于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已经成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作为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中国武术,无疑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的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惟其如此“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的文化发展目标才可实现。,武术地方课程体系的构建,石景山教委表示,将在全区小学中全面推广武术,使武术课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永泰是南拳的故乡,虎尊拳的发源地。1992年,永泰荣获全国首批“武术之乡”荣誉称号,今年5月入选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永泰县正式把学校作为青少年习武健身的基地,中小学生每周上两节武术专业课。,主要内容,武术教育学科定位:人文学科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武术教育内容 定位:地方拳种武术地方课程开发,一、武术教育学科定位:人文学科,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武术是具备文化、艺术、体育属性的文化体,武术进入教育领域,其文化定位应符合武术自身特质。,二、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此武术是指传统武术与武术文化,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被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在今天,武术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然后是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三、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尤其是普及性的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其定位应为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四、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在中小学增加武术课就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武术教育需要依靠国家力量,五、武术教育内容 定位:地方拳种,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和任务,重视武术“拳种流派”就显得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因为,拳种是历史的产物,拳种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拳种有自己的故事,拳种有自己内化的精神。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武术内容丰富而精深,目前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29种。中国武术的流派拳种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多姿多彩的流派拳种向人民展示的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练着创造者和延续着的思想、文化、品格等,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区域文化的特色。,六、武术地方课程开发,武德内容的确立 仁、义、信、勇、礼、孝、忠、节课程开发成员的构成 地方及学校领导、武术特长的体育老师、武术学者、武术前辈,确定拳种内容结构分两部分 一是:套路 二是:功力练习和技击内容设计一定要短 考核内容 武德考核 技术考核,传统养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传统养生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精气神论天人合一思想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传统养生的特点,古人养生特别强调养心为主,节食为辅,概括为清心寡欲。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无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古人养生的六种心境:养生须养心。养心,是人健康少疾、抵御衰老的首要条件。古人养生,非常重视培养以下6种心境:,正心:正心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仁者寿”就是“仁德者高寿长命”的意思。静心:就是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明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为透彻:“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心:就是真诚、专注、持久,不受外界干扰,不为刺激伤害的情绪。诗人白居易有一妙句:“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碳逼心神。”,宽心:心胸宽广,其生存的天地也必然宽广。礼记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其中的“胖”即指安祥舒泰之意。忍心:百心需要忍心,即忍受和排除一切败坏心境的因素。中医有“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气逆不顺,足以伤身”等观点。诗人陆游也是“扫尽世间闲忿欲”,忍过后,脉冲疏导,心胸畅然,妙味无穷。操心:人不能一味地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明朝养生家吕坤的呻吟语曰:“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明,身愈劳愈健,但自不可过耳。”操心不过分,对身体大有裨益。这和华佗的“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耳”是一样的道理,从运动养生的角度看,传统养生的基本特点:形神并练(形指身体,神指精神和心理,即锻炼身体又锻炼心理)、内外俱练(内练呼吸、意识;外练动作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中求动)、个别对待(个别对待,坚持适宜运动与休息相结合)。,传统养生的种类,静神养生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饮食养生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修身养生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调气养生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传统养生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太极养生功、八段锦、易筋经、传统武术中的盘功内容的编排 单个动作为单位,动作功能分 调神、调息 柔韧与伸展选择静心的音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