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ppt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3、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4、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三阶段:萌芽阶段(家庭教育)初创阶段(学校系统教育)变革与发展阶段,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一)、萌芽阶段(1)以德养性的慈幼传统慈幼即慈爱幼小,对幼儿的慈爱既体现在对幼儿身体的悉心养育与照顾,也体现在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仪的熏陶。主要施行道德教育,而施行道德的职责都是母亲在担当。(2)注重礼仪伦常的童蒙教育礼仪各种行止礼仪伦常人伦之常,既仁、义、礼、智、信,最基础的是孝悌。教育对象童蒙时期的孩子,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一)、萌芽阶段(3)注重生活与文化的常识教育教学内容除了礼仪常伦,社会常识的教育也是其中之一。(如姓名、器物名称、动植物名称等)萌芽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辅以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教育形式家庭教育教育核心思想行、养、德、品,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1、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3、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1、幼儿修身教育的延续与发展 在继承“蒙以养正”的基础上,注重德性与心性的陶冶。1903年在湖北创办的幼稚园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2、幼儿社会生活教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杜威“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该时期特点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进行种种社会研究,以发展新的经验。修身仍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社会责任感、社会研究意识的培养出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中。,洋务运动后期建立,为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办园方针和方法均采用日本模式。特聘请3名日本女师范生任教,由野美知惠任园长。,开设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7项。入园幼儿所用服装、图书、保育物品,均由官备,饭费由家庭负担。幼稚同内附设女子学堂,培养幼稚园“保姆”,招收1535岁女子专门学习保育学科。,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3、幼儿社会生活教育的规范化与丰富化1936年公布了我国第一个正式由国家颁发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增进幼稚儿童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创新增加对党旗、国旗等的认识。突出社会教育的政治性。兼顾品行与社会生活意识的培养,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1936年公布了我国第一个正式由国家颁发的幼稚园课程目(对社会、自然基本的认识)标:1、引导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欣赏;2、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的最初步的经验;3、引导对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认识;4、养成爱护自然物和卫生、乐群、互助、合作等好习惯。,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教育的目标:1、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的特点 1、幼儿教育制度化;2、对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探索;3、在内容上兼顾修身教育与社会生活意识的培养。,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1、强调环境认识与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新中国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文件1951年颁布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特点设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6项教育目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幼儿传达知识、发展体力和智力,培养优良品德和习惯,为上小学打基础。创新突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反对以儿童为本,否定活动为中心的单元教学;偏重幼儿社会认知的内容,对儿童生活经验的关注不及以前,教学更具成人化特点。,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2、作为独立课程内容的幼儿德育1976年文革结束后,学前教育重新得到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1981年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德育的具体任务:五爱教育。并将思想品德独立为一个科目。(积极健康的情绪,人际关系,文明礼貌,五爱教育,遵守规则,自我服务等。),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3、从德育向社会教育的转移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期转型由成人化走向儿童化,从品德走向社会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社会领域课程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儿童自我的发展放在了目标首位,突出了社会性表述,淡化了品德内容的表述。,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特点:1、幼儿社会教育由政治化与成人化的倾向向更为人本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2、在内容上注重幼儿道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规范化教育,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总结,修身、家庭伦常 萌芽阶段重社会生活与社会常识 初创阶段重道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规范化教育(变革与发展阶段),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该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的学科。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研究任务1、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为当今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2、研究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3、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教育内容儿童的社会生活事物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内容。教育目的丰富儿童心灵、发展儿童社会性、培育儿童良好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为目的。教育方式陶冶与培育教育根据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内在根据)社会及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外在根据),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辨析,(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辨析,(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辨析,(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辨析,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总结: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2、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社会教育极大地以来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1、儿童需要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2、社会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并能变革社会的下一代公民。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意义有哪些?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唯智力论)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多伊思提出智力由社会性建构的观点)从时间上是终身的完整发展。(早期发展对儿童终身影响的重要性),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为了能够与他人交往,被所处的社会所接受,儿童必须要参加社会学习,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有效的交往与调节技能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重要途径)社会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对人产生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他需要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培养,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引导孩子有参与现代全球化生活的眼光。,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二、专业准备(一)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二)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三)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二、专业准备(一)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与处世的行为和态度。这种培养是通过学前儿童的所有活动领域来进行,并需要结合诸多教育力量来达成的。因而,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二)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相关知识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教育原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原理;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与教育评价原理。教育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规律。教育策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活动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策略。,专业准备,(三)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 品格素质尊敬、爱、坚忍、自制与勤奋 社会能力社会洞察力、社会适应力、社会行动力 教育能力主要指设计、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努力完善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努力本身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