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ppt
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认识的基础、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内容和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二)认识的本质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是不科学的。,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它把实践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1从实践到认识,(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1从实践到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它们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它们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1从实践到认识,(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1)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从认识到实践,(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2)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二、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3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治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性。,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三)真理与价值,1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2价值及其特征,(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即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2)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3)价值的特征: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1)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2)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5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1.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科学内涵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破旧立新,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的相互促进。,(三)自由与必然,1.“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实现自由的条件:(1)就认识条件而言,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的正确认识。(2)就实践条件而言,就是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3.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2.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思路线的核心,认识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思想路线是化为指导思想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思路线的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