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策略 教育教学专业.docx
摘要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关键部分,同时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让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动性转变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本篇文章通过调研中学生的写作情况,全方位掌握中学生的整体写作情况,并研究分析当前中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借鉴已有的理论经验和实践分析,由从多方面到多环节,提出了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路径,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关键词:中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策略绪论一、研究背景泰勒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平价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提出的较有体例的课程评价模式和课程理论模式,被公认为课程开发院里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泰勒原理讨论的首个基本问题就是“学校该达成哪些教育目标?”泰勒认为教育是涉及学生自身积极努力的过程,因此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的兴趣在满足了学生目前兴趣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拓宽和加深学生的兴趣口。针对兴趣的探究,国际上的学者们已经对此作了非常多的研究。本篇文章重点以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进行研究探讨。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之根本,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为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不断深入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但却未明显解决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仍广泛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参考前辈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提出了通过提高写作兴趣以此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课题,力求从多方面、多环节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难题。二、研窕意义1 .理论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更应该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热爱写作。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让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深感兴趣。”2 .实践意义作文联系着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目前中学生写作仍存在着“少、慢、差、费”这些状况,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写作教学的思路,有力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对作文教学效果的保证。本篇文章在对中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中学生写作现存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写作兴趣的路径,从而促进写作教学的发展。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全面收集与研究和本论题有关的文献材料、并对本文论题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的研究方法。经过查阅语文教学方面的刊物、有关著作及数据库中的资料,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一论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文献材料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最终为本文论题的探究做好基础工作。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一种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对有关信息的掌握得到相关的资料,且对获得的资料展开更近一步研究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写作主体“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在作文命题、写作技巧、作文素材、作文评改的情况,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3 .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将重点放在文本自身,由浅入深由外入内的一种方法,进而可以掌握其潜在的意义。本文通过随机抽取部分中学生的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对其作文部分进行仔细的分析,进而了解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第一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可行性分析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理论依据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发表的需要层次理论里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类别,即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以上五类需求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互相组成不同的等级,并把它作为鼓励和引导个体行为的力量,如果想实现高级需要,则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不管是在基础知识上还是在生活阅历上,中学生和成年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正由于此,中学生不管是在基础知识或是生活阅历上和成年人相比都有十分大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中学生在校内生活中,更期望可以获得同学们以及老师们的肯定来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的目的。相同的道理,中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同样希望可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从低级需要这个层次来说是为了满足想要表述的需要,采用写作这一途径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从高级需要这个层面来说,想要用写作这个方式来得到老师、同学和父母的认同,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不论是哪个层面的需求都可以用写作来达到目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兴趣。身为一名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满足学生从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自我实现,进而加强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形成良性循环。2 .杜威的兴趣理论兴趣就是对某一件事或物的持续关注,杜威关于兴趣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兴趣就是统一的活动、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有机统一的标志”2。写作时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几百字的创作,用来表达自己的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作文写作这个过程中一直关注,最终形成的作文即为个人行动材料与结果的统一体。并且,杜威作为生长论者,其也将兴趣作为生长中的能力看待。他认为兴趣是儿童发展状态的标志,在他看来,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对孩子兴趣的观察上,才可以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才可以了解到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更加有成效,可见,兴趣是作为教育活动的着眼点。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出观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探索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其可以自主发现的情景,而不是直接给他灌输知识。他提出学习的本质并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刺激再形成反应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认知和感受。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3。布鲁纳还同时提出了动机原则,其认为动机分为内外动机两部分,内在动机是具有持续性、直接性和促进性的相对稳定的动力,外在动机相较于内在动机,缺乏持续性,但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应在把握内外动机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实际上就是在引发学生写作的内部动机,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活动。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 .兴趣"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第一次把人的精神活动明确的区分为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两大类”4。在这里,智力活动即为个体对客观世界作出的反应,主要内容有记忆、观察、联想、思考等几个要素;非智力活动指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主要内容有兴趣、动机、意志、感情等几个方面。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是一个整体,非智力活动虽然不直接作用于智力活动,但是非智力活动可以作为促进智力活动进行的动力,即兴趣可以推动治理活动的进展。同时,兴趣作为一种正向的情绪,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指向性。兴趣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也是兴趣发生的客观条件;(2)心理倾向性。兴趣无论是出于需要还是动机而来,兴趣都是一种心理活动;(3)正向性。兴趣与正情绪总是相伴。2 .写作兴趣马正平在现代写作学原理与设计中认为写作兴趣是指对写作充满热爱喜好的情绪状态,既指对某次具体写作的爱好、参与和投入的热情、积极性,又指对写作这种思想感情表达手段的爱好、参与和投入的热情、积极性5。本论文采用马正平的观点。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中,需要写作兴趣作为保证,从学生的写作活动过程来看,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认识兴趣、实践兴趣和创造兴趣。同时,作文兴趣作为推动学生积极写作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呈现出其所独有的三个特征:强烈的主动性、高度的愉悦性和持久的稳定性。3 .培养培养是按特定的目标对个体开展长时间的教导和锻炼,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其更注重于一个时间上的纵向训练过程,对规律进行验证,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其与“激发”有很大区别,后者更侧重于短暂的刺激,具有不稳定性,也很难对规律进行验证,因此,在本论文中,所需培养的写作策略,也基于这一特性。第二章写作现状与分析一、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6。写作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而且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在宏观层面的理论知识的探究上,还是在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积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但在今天,写作教学仍还存在着很多“老问题”,未被根除,调查中,学生普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 .无事可写新课标指出,中学生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标和对象,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然而,我国的教育模式下,中学生长期固定在集体生活之中,处于“两点一式”的生活轨迹模式,大部分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没有值得积累的有意义的可用于写作的素材。例如在以写作题我最感动的一件事中,学生普遍选用“夜晚生病,父亲背着我去医院,我很感动”“下雨天放学后,母亲接我回家,母亲的伞偏向我,雨淋湿了母亲”等等“老套”事例,写作俗套,不具有新意,写作结果也不尽人意。以至于学生在后续再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时,不愿写作,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2 .无话可说新课标指出,对中学生写记叙文的要求是内容要详实;对说明文的要求是能够清晰明了;对议论文的要求是要有论点有论据。但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缺乏基础的课外阅读积累,中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提笔忘言,写作文没有可写的经典,不是一句话反复回转,就是像流水账似的没有重点,再者就是作文中没有一点文采的情况。例如在写作题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中,学生普遍选用四大名著为写作对象,写作内容也基本围绕常见的人物为主,写作固式化问题突出,如若在规定写作范围的情况下,学生更会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很难激发培养。3 .无情可抒新课标要求,中学生作文内容要具有真情实感,主要通过写作来表述自身的想法与真实感受。但是现阶段,大部分中学生都存在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甚至感觉自己心里空空如也,想要表达,也无从下手的现状。例如在中考作文题深深的爱评卷中,教师集体反映学生写作存在感情淡漠、没有深意的问题,这样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结果和写作兴趣。在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下,引发的又是一连串的问题:无法认同老师的写作要求、厌烦老师的作文教学、套用作文模板、写作内容千篇一律等等,写作现状令人堪忧。而最让人担忧的,是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这也就从根本上阻断了作文教学的道路。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期望背道而驰。二、中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原因分析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访谈,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也与教师、家庭这些客观因素有关,总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因素:1 .学生方面的因素生活体验少,选材单调简单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观察,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可以抓到周围事物的特点。无米难为炊,学生对生活中没有足够的体会,便会形成无材可写的局面。因此,若想让学生乐于写作,就要让学生有事、有物、有情可写。但当下,中学生普遍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缺乏生活体验,这就使得学生缺乏了感悟生活的机会和写作的素材,以至于在写作中,选材都大同小异,所抒发的情感也千篇一律,没有写作新意。例如在作文题为身边的小事中,学生普遍以身边的同学老师为写作对象,写作事例也千篇一律,没有创新。长久以往,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其失去了对写作热情。阅读积累少,缺乏写作基础新课标对中学生的阅读要求规定在课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若是缺乏基础的阅读,要想写好作文也是不易之事。通过调查访谈,大多数中学生对于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普遍缺乏阅读时间,且阅读视野也相对狭窄,主要以作文选、杂志、小说为主,文学读物涉猎极少,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十分有限,除此之外,还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普遍停留于死记硬背亦或者走马观花的层面,这也导致写作缺乏文字的精炼、情感的准确抒发。例如在一本书为写作题的作文中,学生写作就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无材可写;二是写作素材千篇一律,如童年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等等,就这种状况的发展,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显得并不乐观。对写作的主观重视程度不够作文题目一直是语文科目考试中分数最多的题,同时随着中高考的改革,作文写作在考试中的分数占比越来越大。但目前,不重视语文的传统在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他们仍认为语文学习,学与不学都是一个样子,因此不愿意耗费时间在语文学习之上,这也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发展。此外,经调查,大部分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更应夯实基础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作文取决于人的天分,练与不练都是一样的结果,这种偏差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作文的教学,使得学生作文兴趣无从培养。2 .教师方面的因素作文指导模式化新课标指出,关于“教”的表述有两个非常鲜明的字眼,即为“引导”和“指导”。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中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教学趋于模式化,把学生作文当作获取分数的祛码,忽略学生个人的写作感受和发展需要,进行模式化的写作指导,如:开头式、三点式、分类式、结尾式等,缺乏对学生情感上的呼唤和生活上的启发,这种模式化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作文惰性大、雷同性高。在对中高考作文的调查分析中,中学生的作文模式普遍同质化,例如在2019年中考上海卷作文真的不容易中,学生普遍采用三点式作文结构,以三年学习背景为写作素材的更高达百分之七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写作意识,长久下来,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渐渐消失。作文训练单一化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多维度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方式进行写作,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所思所想,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多种训练模式。写作是学生记录生活和情感的活动载体,其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多姿多彩、自由开放的。但目前,很多中学教师也只是把作文课上成了单纯的写作课,作文的训练形式也是简单而单一。作文课上,其步骤也往往追寻:教师固定文体命题、教师点题、学生写作的过程进行,很少有教师改变这一步骤或添加新意,也很少关注其他文体的写作,这种写作训练,学生缺乏思考和交流,也没有情感的引导,没有相关情景支架的创设,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也逐步丧失。作文评改固式化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注意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而且评改的方式要多样化。但是现阶段,大部分语文老师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普遍处于粗略且形式单一的境地,这些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忽视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没有其针对性,诸如多使用:文章不够生动、文章缺乏新意、文章中心不够突出等评语,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实际的指代作用。这种完全自改的模式和缺乏新意的评改模式,并未能引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互动式乐趣。3 .家长方面的因素缺乏生活交流缺失写作氛围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要注意真情实感的流露,重点是对自身真实感受及生活体验的表述。家庭作为中学生知识的获取的关键途径,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经调查,很多中学生反映,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很少,家长对其也缺乏正常的了解,闲暇之时,也只是监督其死啃书本,不愿其接触社会,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视野和素材的累积。以至学生在面对社会环境、家庭感悟、个人经历题材的写作时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写作兴趣无从产生。片面化的错误引导忽视生活体验新课标指出:中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家长作为学生的重要引导者,对于孩子的关怀更应是在多方面的,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物质还是精神。但大多数家长因为日常工作的繁忙,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历程,只关心物质层面的满足和学生的实际分数,使得学生缺乏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撑,使得在写作方面的积极性受挫。例如在以写作题为美好的一天中,学生普遍找不到可写之材,无从下笔,以至心情低落,甚至产生写作抵触心理,这也使得学生写作兴趣大大降低。第三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路径一、多方面提高写作技能1 .提高观察能力感受生活百味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方面的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现如今,许多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感情淡然,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写作水平。离开生活点滴,缺乏细致观察,自然会在写作过程中因缺乏真实体验而生搬硬套,缺乏新意,以至于学生越写越没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教学人物单元课文时,教师可以有意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名家笔下的不同观察角度,如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以此鼓励学生留意观察自己的父亲,家长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陪同和帮助,而后再进行记叙文人物类的写作任务,学生就不会出现凭空编造、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情况。进而产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2 .拓展阅读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课后阅读量应超过260万字,这说明加大阅读量是十分有必要的。阅读是写出好作文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了写作的水平高低。阅读的输入对写作的输出,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握的关系,这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内外阅读。对目前存在的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低等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改变学生写作没有素材可写、写作俗套的现象。例如:每周减少课时作业,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指导阅读用书,如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阅读美文学习如何把握写作语言的精炼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享,这种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的过程,教师也可以在开展活动之前,明确主题,如:分析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和思考,也可以在交流中积累更多的其他人物形象,不仅积累了深刻的写作素材,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3 .情景支架创设加强情感共鸣兴趣通常被划分成个人兴趣与情景兴趣两类。个人兴趣指的是与个人本身的特征相关,在个人的生活阅历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为基本,存在的一种个人爱好或者长久的稳定性。情景兴趣指的是因外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激发的,形成瞬间的或被动的情感状态。个人兴趣与情景兴趣相互作用,情景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个体兴趣的基础。因此,要建立稳定的个人兴趣,就要重视创设情景兴趣,在作文教学中,这也尤为重要,创设情景支架,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在作文中,学生能够真切的表达个人情感,对写作也会充满兴趣。比如:春季,老师领着学生在梨园、桃园,秋季到橘子园、苹果园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再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以及体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述出来,再布置参观游记,此时,学生习作就会更加轻松,笔下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情感流露也更加真实自然。学生乐于抒发情感的过程,写作兴趣也在潜移默化的产生和培养。二、多环节激发写作兴趣1 .从命题环节入手激发写作兴趣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题目是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好的题目往往是一篇好作文的开端。如上海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所言:“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刀。由此可见好题目是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命题的质量决定了写作的质量,但目前传统的命题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普遍俗套,使得学生不愿意甚至敷衍写作,对写作没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上做出改革,以下几种命题方式可做参考: 总分式题目:这种命题方式可以让总题目和分题目、宽题目和窄题目、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的多样化结合。比如总题目是“描写花朵”,那么分题目就可以从花朵的外观、种类等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 话头式题目:也称作话题,通常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或者议论。围绕话题所写的文章,往往掩藏着一个详尽的故事,或者写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表露。例如:我永远忘不了你我最盼望的那一天一一谢谢你副语言式题目:个体的真实情感即使不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也是隐藏不住的,利用无声和有声的非语言符号,也可以发觉其心理世界潜藏的秘密。例如愤怒中的吸烟者、迫不及待、会心的一笑这类副语言式题目都能够启发学生感受人在非语言交流中表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实质。采取改革命题的方法,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联想力和观察力,还能更好激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爱好。2 .从作文指导入手掌握写作技巧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担任着组织、督促和引导的角色,应该深层次的掌握目前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并根据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的各种漏洞,因地制宜的教授写作的技巧,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促进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的效果较好的办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学生才能乐于写作。例如在下面的材料中,教师就可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上进行指导。一头狮子在睡梦中被贴上了标签“驴”,有编号、日期、公章和签名,签名上赫然写着不能自己违法摘去。狮子愤愤不平,他分别找到了胡狼、袋鼠、豺狗和驴,可大家虽然同情却都没敢将那张标签撕去。狮子变得越来越憔悴,后来某天清晨,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的驴叫声。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成阅读材料之后,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审题,明确要素:狮子胡狼袋鼠驴等标签,并明确各标签直接的关系。然后教师可教会学生如何立意,根据各个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扣住材料要素转化对象、升华事理,通过讨论,明确材料的态度倾向,正面立意,一是从狮子(自我)的角度,不迷失自我;二是其他动物(他人)的角度,要坚持实事求是。最后针对不同学生在选材构思上给予意见和帮助,多次层次指导下,使学生学会写作的窍门,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3 .从批改环节入手明晰写作标准文章是改出来的,传统的批改模式,只有教师的参与,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互动。教师单方面批改作文,往往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批改敷衍,批语往往老套,对于学生的实际帮助微乎极微;二是教师单方面批改作文,学生对批改后的问题往往忽视,不注重修改,这也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批改环节就需要革新,互批互改的模式也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互批互改的作文修改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互评准备工作。首先向学生阐明互评作文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其重要性,其次,制定规范的评改标准,让学生明晰写作标准,同时也有利于其自身的写作; 教师范改。学生未评改过其他人的作文,通常不知道如何去做,这时老师应该开展评改的示范和讲解,不仅能教会学生如何批改作文,也能更加明晰阅卷要求,从而提高自身水准; 学生互评互改。学生实际操作,在批改他人作文时,不仅能增加写作视野,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 师生点评。学生推荐佳作,多媒体展示或由写作人朗读,学生共同欣赏和学习。同时,点评学生的批改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优化改作,同时也可对有争议的评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兴趣。结束语目前,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写作教学的改革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非常多的成果。但由于当前学生们所接受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在考试的作用下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总体较低,因而造成写作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也是写作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本论文选取了“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路径这一论题。但是,尽管我已经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仍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因缺乏教学经验而在路径上提出的措施不够完整。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实践和验证。注释1张斌贤、丛立新主编.当代教育新观念丛书一高屋建领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14页.杜威,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加.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1-17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6.马正平.现代写作学原理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6.6张志公.作文教学序言M.新藩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7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