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ppt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 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审美形态集中表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等主要类别,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什么是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怎么理解审美形态的内涵?1.人生样态: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2.自由人生境界: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3.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 的不同趣味效应。4.审美风格: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明确了这些基本概念,审美形成的内涵也就明确了。因为,审美形态的内涵,首选是人生存在的感性形式,是个体的人对生活、生命的真切体验和感悟,因此,审美形态首先是一种感性存在形式。,怎样理解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一、审美形态的界定审美形态的五个代表性观点:审美形态是审美体验的反思性产物,是对审美意义的揭示。1.美的形态: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完全是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知识对美的形态的反映。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态问题,2.审美风格: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3.审美类型: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4.审美范畴: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关系的逻辑概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把范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即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基本思维形式;二是把范畴看成历史地、动态的,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各种形态的“梯级”。,5.人生境界说:人生境界要作为审美形态表现出来,首先离不开特定的审美样式,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审美样式,人生境界将只是一个美妙的设定,而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义。其次,人生境界本身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生成系统,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层面才具有审美形态的素质,而不是所有的人生境界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态。,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需要哪几每条标准:首先,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其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第三,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二、审美形态的特征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生成。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生样态的丰富、艺术种类的增多和审美经验的改善、人生境界的提高而不断生成发展的。就历时态而言,人类的许多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的。就共时态而言,在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就必然有个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程。就个体审美经验的生成来说,审美形态往往以主观相对性形式表征着美在审美中生成的规则。,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在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是一定社会时期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一、审美形态的历性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审美形态是人们审美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它紧密地联系于人们的审美实践。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由于每个时期审美理想和审美人士都在发生变化,对特定的审美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3.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二、审美形态与思维1.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特点,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不同。,2.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A.中国古代思维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B.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适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归纳和演绎。,3.其他 A.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性。B.抽象:一是把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具有的树形相分离,二是在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提取出最本质的属性。C.概括:把从特定对象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延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D.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对于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它的起点是概念,终点还是概念。E.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西方思维的目标,以概念和逻辑形式为思维的工具。,三、审美形态与语言1.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索绪尔),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不同程度的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2.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 A.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的都很紧密,每个汉字都可以称之为一个意象,它本身已经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B.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西方语言高度重视语法。重视词汇的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来凝聚语言,重视语法说到底把西方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即定义世界之中的万事万物,凝聚语言的力量是逻辑性而非想象力。C.在句子形态上,汉语多数是简单句,句子与句子中间富有跳跃性(诗性),西语主要是冗长的复句,句子与句子中间粘连得很紧,充满逻辑的力量。(汉语可以称之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D.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3.其他 A.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的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B.鲁迅、闻一多、鲁枢元,四、审美形态与文化 1.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2.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的比较 A.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相连,注重对于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幻灭感。B.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的关系并不密切。即使是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规范;二是与世俗的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相结合。,3.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哲学的比较 A.从西方哲学发展看,总体上说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上帝和理性是西方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两极。(1)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尺混为一谈(2)主张形式与质料的二分,强调形式决定质料,促成了形式主义的审美传统(3)把世界一分为三,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为西方美学主要的哲学基础(4)强调“自然”,体现事物中的普遍永恒的人性或者理性,出现“崇高”(5)理性主义破灭,非理性主义思潮崛起,理性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怀疑,出现丑和荒诞。,B.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是千年不变的,变化的是细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的工作,即“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即是“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实质是对于中国是人生实践的集中概括,同时又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4.其他 A.审美形态作为人类的特殊实践形式,具有普遍的超越民族的意义,决定了审美形态的普遍有效性 B.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的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审美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关系米奇形态主要是基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现和展示,界定审美形态的主要逻辑依据是广泛性、统摄性和历史性。,C.审美形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本类型。D.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现为艺术形态,最后逐渐上升为审美形态。,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一、优美 1.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2、优美的内涵 相同: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不同:在自然领域里,优美主要表现于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上;在社会人生领域,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说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艺术领域,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3、优美的特征 作为优美的审美对象,需要具有一下特征:首先,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罗马:零碎不成体;美的本质是“优美”毕达哥拉斯学派:球形和圆形是最美的图形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西塞罗:秀美与威严 托马斯阿奎那:完整、和谐、鲜明(美的三要素)培根:美的精华是秀美合适的动作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博克:总结了优美的几个特点:小、光滑、各部分方向要变化、须互相融为一体、娇柔纤细的结构、颜色洁净明快、显眼的颜色必须同其他颜色构成多样变化,康德: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 席勒: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理想的美,二、崇高 1、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一)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2、崇高的内涵 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在威力上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在审美体验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在人生精神上给人以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3、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A.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人的胜利的静态显现,崇高一般在冲突过程中展现,是人的力量、精神的动态展示。B.壮美的对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崇高的对象则与人的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4、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首先,优美体现的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境界,崇高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其次,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最后,正是在这种人生存在的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5、崇高在不同的人生实践领域的体现 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激励性和鼓舞性 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 第三,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人的崇高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6、崇高的特征 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需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其次,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再次,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最后,是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二)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毕达哥拉斯:最早涉及崇高内容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崇高,并把崇高与优美并举 朗吉努斯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博克论崇高与美: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深入研究和探讨 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 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来论述崇高的实质 黑格尔:继承康德的“人论”,肯定崇高源于人的内在情感,同意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德:立足于后现代理论视野,对崇高问题进行阐述,三、崇高和优美的比较 1、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2、从审美形态的内涵来分析,崇高与美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二者是殊途同归。3、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等、和谐的状态,崇高主要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 1、优美与崇高体现了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和谐与对立的人生样态,悲剧与喜剧体现的是人生存在实践中的否定性超越的样态。一、悲剧(一)悲剧的内涵与特点 1、悲剧美的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2、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的特征 首先,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二)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灵魂的净化和陶冶 2、德国黑格尔提出“矛盾冲突”理论,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理念(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3、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 4、尼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5、克尔凯戈尔:或此或彼、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古代戏剧的悲剧因素 悲剧的“罪孽说”悲剧情绪的“焦虑说”,二、喜剧 1、喜剧以“笑”为载体,包括滑稽、讽刺、幽默等次级形态。(一)喜剧的内涵与特点 1、喜剧一般是以形式与内容悖离为主要特点的。鲁迅“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马克思“喜剧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2、喜剧的特点:首先,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其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其三,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3、喜剧的两种形式:讽刺和幽默 讽刺是对丑的事物的揭露和嘲笑,体现了对正义行为的肯定和信任。幽默则是一种轻度的讽刺,它常常是对人自身的缺点进行善意的讽刺,包含着对人类弱点的宽容和对人的善良本性的肯定。,(二)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斐利布斯篇 2、亚里士多德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坏”是指丑而言 3、康德 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 判断力批判 4、黑格尔 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 悲剧是内容大于形式,压倒形式,喜剧是形式大于内容,压倒内容 5、马、恩 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喜剧问题 6、苏珊朗格 悲剧和喜剧都是充满生命力的形式 喜剧是人的存在的感受形式 7、巴赫金“狂欢化”思想,三、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1、古希腊的悲喜剧与纯粹意义上的戏剧之间的区别:首先,希腊悲剧喜剧既是戏剧,也是诗歌 其次,古希腊的哲学家对于悲剧与喜剧的研究实际上既有经验主义的心理分析,更有哲学上的理性认识2、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喜剧 A.其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 B.其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C.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D.其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第五节 丑和荒诞 1、丑和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2、丑是一种不和谐,荒诞是一种假的和谐;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荒诞是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的混同、错位和失落,一、丑 1、丑首先是一个人类范畴,其次是社会历史范畴,再次才是美学范畴、审美形态。(一)丑的内涵和特点 1、丑的内涵 A.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成 B.丑包容于原始人的宗教活动中,表现的内容是对于神秘世界的恐惧,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尚处于蒙昧状态,自我意识没有充分觉醒 C.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相关 2、丑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 首先,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其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二)“丑”的形成 1、形式律:包含着内容的形式。主要表述为比例、匀称、适度。2、自由律:主要表现在审美标准所包含的人本主义精神,即美与丑的区分不仅是由于对象的物性不同所致,而且是人参与其中的结果。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自身”(浓郁的神秘色彩)3、丑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形态的原因 A.与古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B.与希腊风气中美善统一的观念密切相关(一是丑在整个审美活动之中不占据主要地位;二是在整个希腊语境中,形而上意义的美与审美意义上的美还是有所区别的),(三)”丑“的理论的历史考察 1、1750年鲍姆加通美学: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这是应当避免的 2、亚里士多德诗学、布瓦洛诗的艺术、博克“承认丑与崇高是部分一致的”、罗丹罗丹论艺术 3、但丁神曲、雨果序美丑并赏的审美观 4、1853年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贡献:首先,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与美一样同“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提出“丑的美学”的概念与“美的美学”相对应 其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因为美“并不需要任何衬托物或黑暗的背景”第三,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突出丑的一般特征(艺术表现丑的基本原则)第四,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后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二、荒诞 1、荒诞的本意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2、荒诞与悲、喜剧和崇高的比较 A.形式:荒诞与喜剧相似,但荒诞的形式是与内容相符的,并不像喜剧那样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悖或形式所造成的假象,所以荒诞不可能让人发笑 B.内容:荒诞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与拼搏,更不会有对抗与超越。,3、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一)荒诞的内涵与特点 1、荒诞的内涵 A.荒诞不能通过理性的理解达到超越,是非理性的、不能理解的,不可能产生悲剧性的感受,包含的是人生存在意义的虚无感和无助感 B.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 C.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2、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 首先,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感悟 其次,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最后,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二)荒诞理论的历史考察 1、古希腊柏拉图:理式与自由的矛盾 2、基督教兴起:宗教中不恰当的禁欲主义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3、文艺复兴后:非理性与异化的程度呈递增之势 怀疑论 4、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人变为“非人”5、人变为“非人”的含义:第一,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类的特性 第二,是人失去了自西方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第三,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人生的自由,三、丑与荒诞作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一)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首先,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丑就必然会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其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人生境界也包含丑的因素。第三,劳动作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丑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劳动的异化有密切关系。第四,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心理分析哲学、美学思潮等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对于丑的描绘,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前两个原因为丑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三个原因为丑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提供了现实的根基。,3、分析 1前两个原因(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去伪存真、弃恶扬善、褒美贬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实际上不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2)丑与崇高及优美的关系:崇高和丑都是与优美处于对立的位置 2后三个原因 首先,审美实践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丑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必然有着人生实践的根基 其次,与西方现实生活休戚相关的西方美学也相应产生了巨大变化 再次,丑在事实上已经在西方审美实践活动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和极其重要的位置,(二)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首先,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其次,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