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六专题六1-2昆曲.ppt
选修六(六)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昆曲之美,上课思路一、中国昆曲的发展过程(一)发展过程:(二)衰落原因:二、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二)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三、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一)面临困难(二)如何保护(措施?),一、中国昆曲的发展过程(一)发展过程:,元末,雏形阶段:昆山艺人将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昆山腔”即“昆腔”,顾坚,悠远流畅(是昆曲的灵魂与标志)是清唱曲,与戏曲演出无直接关系,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梁辰鱼浣纱记,改革与创新,形成“水磨腔”,形成“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曲调演唱上: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水磨腔”)在曲调运用上“闲雅整肃、清俊温润”在乐器伴奏上具备作为戏曲的声腔条件,仍停留在清唱阶段,诞生标志:昆腔推上戏曲舞台,发展特点:“四方歌曲必宗吴门”;获得“官腔”称号;明末成全国大剧种;清初昆曲名称产生),一、中国昆曲的发展过程(一)发展过程:,元末,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雏形:形成“昆山腔”即“昆腔”,改革与创新,顾坚,魏良辅,梁辰鱼,诞生:昆腔推上戏曲舞台,明万历到清朝乾隆,蓬勃发展时期,新剧作不断涌现,表演艺术服装道具角色分工演出形式上:从拖沓冗长到“折子戏”,清乾隆、嘉庆年间,受到挑战(“花雅之争”)并逐渐衰落,建国后,继承与发展,当前,虽列入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但面临困境与危机,一、中国昆曲的发展过程(一)发展过程:(二)衰落原因:,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登上戏剧舞台后的昆曲,成为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掌中玩物。文人学士创作的作品,脱离生活、舞台实践,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启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只有符合群众的意愿才能有生命力。,“花部”(各种地方戏曲)的冲击。花部戏剧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观众,小测试:,1、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昆曲的特色是什么?,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昆曲诞生了。,(从昆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但是,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又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二、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二)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所以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从历史角度看),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从现实角度看),从昆曲的角色制、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稳定的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等特征,以及脸谱、服饰、表演程式、曲牌、剧目、道具等,昆曲对我国众多剧种都有深远影响。,“生、旦、净、末、丑”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1、脚(角)色制。,“净”,俗称花脸。不同颜色的脸谱表示不同人物及性格特点。P101,2、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昆曲诞生的特点),1、脚(角)色制。,这对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文人创作的昆曲戏剧脱离舞台实践,给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种子。,3、形成“合离合,双线平行”的稳定戏剧结构,4、演员组合体制,以技艺精湛的少数演员为主角,其他演员为配角的演员组合体制,“近代百戏之祖”昆曲对后世剧种的影响,5、其他:服饰、表演程式、曲牌、剧目、道具,三、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一)面临困难:(二)如何保护(措施?),1、人才匮乏2、资金短缺3、剧场不足4、“叫好不叫好”,1、提高认识:2、资金保障:3、自身改革:4、其他:言之有理皆可,加强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力争在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同时,又不损失戏剧性,让观众能听懂看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昆曲集音乐、表演、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明清之后的很多戏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戏之师,丝毫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19个项目位居榜首。,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意境幽深,明代高雅的士大夫阶层给与昆曲强有力的文化底蕴支撑。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乾隆嘉庆年间昆曲作品多为丈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而地方戏虽然不如昆曲高雅,但音调优美,语言通俗,表演生动,极受人民群众欢迎。虽然建国后我国也成立了昆剧院对昆曲继承发展,但是由于昆曲的唱词过于陈旧,曲风很难满足现代观众口味,当今昆曲在我国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昆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保护传承发扬昆曲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由于昆曲阳春白雪的表现形式,培养持久的生存土壤又异常艰难。因此如何保护、发展这一濒危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很迫切的课题。请回答:据上述材料概括昆曲兴起和发展的历程。(3分),元末明初流传;万历、嘉靖年间鼎盛;乾隆年间受到挑战;乾隆嘉庆年间日趋衰落;建国后得到继承发展;当今面临危机和困境。(3分),昆曲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3分)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与地方戏争雄中趋向衰败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你如何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为当务之急?,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式。中国近代众多戏曲剧种都从昆曲中直接继承了很多东西,如角色制、剧本结构、表演程式,以至服饰、脸谱、道具等(3分),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或:戏曲艺术要重视面向人民大众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要重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2分),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缺乏改革创新。认识:加强加深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4分),(09浙江)“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到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根据报刊摘辑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6分),(1)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及改革创新来传承,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09浙江)“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4分),(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甚至反对必要的“修复”。,玉簪记:剧情始于聚合的生、旦,具体说是,南宋时,书生潘必正(小生扮演)在临安应试落第,因其姑母为金陵女贞观观主,前往访之,暂寓观中温习功课准备再考。一天,他见到道姑陈妙常,经交谈后相互产生爱慕之情,发展到海誓山盟私订终身的地步。这是第一个“合”。潘陈的密切交往终于被观主察觉。观主(由生、旦以外角色扮演)逼迫潘必正再去应考。潘必正来不及与陈妙常告别,匆匆离去,陈妙常追到江边,雇船赶上潘必正。她将自己的碧玉簪赠送给潘必正,表示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潘必正回赠鸳鸯扇坠。在秋江上,二人依依不舍,痛哭而别。这是“离”。最后,潘必正考中进士,到观中迎娶陈妙常,回到家中,从父母处得知他们俩早有婚约,碧玉簪和鸳鸯坠是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时的信物。全剧在大团圆的热闹气氛中结束。这是第二个“合”。在“离”的过程中,生、旦各有一条行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剧情,这就是所谓的“双线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