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教学课件】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ppt

    • 资源ID:5661793       资源大小:846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课件】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ppt

    1,第二章 產業結構演變,第一節 產業分類與產業發展第二節 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第三節 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因素第四節 中國大陸產業結構的演變,2,一、產業的分類方法二、產業發展,第一節 產業分類與產業發展,3,1、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2、農輕重產業分類法3、霍夫曼的產業分類法4、三次產業分類法5、生產要素集約分類法6、產業地位分類法7、產業發展狀況分類法8、標準產業分類法,一、產業的分類方法,4,1、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分類標準:以產品的最終用途不同劃分內容:第一部類:生產資料部門(專門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來滿足社會生產消費的需要)第二部類:消費資料部門(專門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來滿足社會消費的需要)優點:揭示了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時兩大部類產業間的實物和價值構成的比例平衡關係,是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理論基礎。缺點:覆蓋面窄、實際應用困難,5,分類標準:以物質生產的不同特點為標準內容:將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物質生產劃分成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三個產業大類的產業分類法。優點:簡便易行缺點:沒有把全部物質生產部門都包括進去,更沒有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2、列寧的農輕重產業分類法,6,分類標準:當某產業產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費資料時即將該產業歸入消費資料產業,同樣劃出了資本資料產業。難以確定歸屬的產業就全部歸入其他產業。內容:一是消費資料產業:食品、紡織等二是資本資料產業:冶金及金屬材料工業、運輸機械工業等三是其他產業:橡膠、木材、造紙、印刷等工業優點:是霍夫曼進一步研究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結構演變規律及工業化階段理論的基礎,3、霍夫曼的產業分類法,7,分類標準:以產業發展的層次順序及其與自然界的關係作為標準內容:第一產業: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質生產部門,即廣義的農業第二產業:加工取自自然物質的物質生產部門,即廣義的製造業或工業第三產業:派生於有形物質財富生產活動之上的無形財富的生產部門,即廣義的服務業優點:是一種有效的產業經濟分析方法,被諸多國家廣泛採用,許多經濟學家用它來解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結果缺點:社會再生產過程被描述的過於簡單和籠統,還存在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其內容也過於龐雜,4、三次產業分類法,8,(1)創始人:費希爾(),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三次產業分類法的確立,實際上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紐西蘭突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完成的。本世紀30年代初,費希爾研究認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並沒有窮盡全部經濟活動,於是,把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外的所有其他經濟活動,統稱為第三產業。費希爾在當時的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經濟雜誌上發表了數篇論文,不僅提出了第三產業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產業的本質在於提供服務。1935年,費希爾在安全與進步的衝突一書中,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對三次產業分類方法進行了理論分析。,三次產業分類法的代表人物,9,(2)繼承者:克拉克,費希爾雖然提出了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但他沒有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英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克拉克則在繼承費希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1940年出版的經濟進步的條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一書中,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方法研究了經濟發展同產業結構優化之間的關係的規律,從而拓展了產業結構理論的應用研究,使得三次產業分類方法得到了普及。因此,三次產業分類方法更多地是與克拉克的名字聯繫在一起。這種產業的分類方法又稱為克拉克產業分類法。,10,庫茲涅茨在西方經濟學界獲得“國民生產總值之父”的美名,其是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他特別強調經驗統計對經濟學研究的意義。1971年,他因在各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的結構分析方面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對產業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現代經濟增長:速率、結構與擴展和各國的經濟增長:總產出和生產結構等專著中。,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3)深入研究者:庫茲涅茨,11,庫茲涅茨在繼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之間的分佈兩個方面,對伴隨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庫茲涅茨把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稱為農業部門(A部門)、工業部門(I部門)和服務業部門(S部門)。他認為:“分三個主要部門:農業及相關的漁業、林業和狩獵;工業採礦業、製造業、建築業、水力電力、運輸業和通信;服務業貿易、金融、不動產、動產、商業、僕傭、專業人員及政府。每個主要部門所包括的行業,在考慮原材料、生產性營運、最終產品及其行業間的區別特徵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同廣義分類一樣,以上的狹義分類定有不同意見。”,庫茲涅茨關於三次產業的主要理論,12,大陸三次產業劃分的具體標準和範圍,第一產業: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第三產業:除了上述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範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13,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諮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準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員警等。,大陸三次產業劃分的具體標準和範圍,14,劃分標準:根據不同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需求種類和依賴程度的差異內容: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所投入的生產要素中勞動 佔有突出比重(紡織,服務)。同樣: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鋼鐵、汽車、機器製造技術密集型產業: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條街知識密集型產業:如以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為主體的產業優點:有利於將各個產業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產業之間進行比較、判斷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研究產業之間對生產要素依賴程度的差異等缺點:各種產業類型的劃分範圍不容易界定,5、生產要素集約分類法,15,劃分標準: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為標準內容:基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本條件並為大多數產業提供服務的產業瓶頸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未得到應有的發展提兒已嚴重制約其他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柱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的總產出中占較大比例的產業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處於迅速發展並對產業發展具有引導和支撐作用的產業先導產業:在產業結構體系中關係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先行發展而又能帶動和引導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優點:有利於研究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有利於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進行相關產業管理,促進產業發展並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缺點:過度強調產業之間的橫向地位問題,容易忽視產業之間的縱向關係和產業群的培育與形成,6、產業地位分類法,16,按照技術先進程度進行可劃為:,傳統產業,按照產業發展趨勢,朝陽產業,夕陽產業,高技術產業,7.按照產業發展狀況分,優點:有利於瞭解影響產業變化的因素,有利於準確掌握產業變化的趨勢和規律,從而提前制定相關調整或預防的政策。,17,二、產業發展,1、產業發展(1)含義:指產業的產生、成長和演進(2)內容:產業個體或總體的各個方面不斷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由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優化、產業佈局合理化、產業組織合理化的過程。,18,2.產業的生命週期及其特點,A,C,M,K,(1)內容如圖1所:,F,AC:投入期MF:成長期,M K:成熟期K F:衰退期,圖1:產業的生命週期,19,(1)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都有生命週期(2)產業生命週期曲線的形狀更為平緩和漫長(3)產業生命週期存在縮短的趨勢(4)許多產業可能“衰而不亡”(5)衰退產業可能“起死回生”,(2)特點:,20,3.產業發展戰略,(1)產業發展戰略的含義是指根據對制約產業發展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和條件的估量,從全局出發制定的一個較長時間內產業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2)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3)產業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產業選擇和產業調整,21,輕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產業平衡發展戰略產業非平衡發展戰略初級產品發展戰略進口替代戰略出口導向戰略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戰略,(4)產業發展戰略的類型及評價:,22,雁行發展模式產品循環發展模式同時開發模式產業的國際間轉移,(5)典型的產業發展模式:,23,雁行模式最早是1932年日本學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原理”一文中提出的。赤松要的“雁行發展理論”認為,當進入到工業化時期,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和技術的落後,不得不把某些產品的市場向發達國家開放。等到這種產品的國內需求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也就為本國生產這種產品準備了基本的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換句話說,這時國內已初步掌握了這種產品的生產技術,由於本國資源和勞動力價格的優勢,該產品的進口也就逐步讓位于本國自己生產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規模經濟的利用以及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上升,最終實現這種產品的出口,達到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發展實際上經歷了進口進口替代出口重新進口四個階段。因為這四個階段呈倒“”型,在圖表上酷似展飛的大雁故得此名。,雁行發展模式,24,產品循環發展模式,新產品開發國內形成市場產品出口資本技術出口進口該產品開發更新的產品形成新的產業,25,同時開發模式,發展中國家利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引進的技術設備、原輔材料、中間產品,建立新的工業部門和改造傳統產業部門,出現了在技術構成上與發達國家相類似的重合產業。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價值比發達國家低得多,發展中國家重合產業產品投入的成本比較低,使發展中國家可以較低的價格在國際市場銷售商品,給發達國家重合產業造成競爭壓力。,26,產業的國際間轉移,第一次國際產業轉移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轉移的產業是服裝、鞋帽、玩具等初級產品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亞洲四小龍”是這一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最大受惠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經濟起飛,成長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第二次國際產業轉移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發達國家選擇國際產業轉移,把產業結構的調整轉移到發展中國家。,27,國際產業轉移的背景是經濟全球化,主導力量是跨國公司製造業的國際轉移仍在持續,重心向東半球轉移服務業外包蓬勃發展,出現了職業全球化現象配套、連鎖轉移現象十分明顯,企業生態環境更加重要國際產業轉移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發達國家擔心就業流失,發展中國家擔心經濟安全,產業的國際間轉移的新特點:,28,第二節 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每個產業內部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的經濟聯繫和數量對比關係。,產業結構,29,一、馬克思的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規律二、列寧的生產資料生產更快的增長規律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產業比重變動規律:四、霍夫曼的工業化過程中的重工業化規律:五、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30,一、馬克思的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規律,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中兩大部類關係可述如下。按價值形態劃分,社會總產品由三部分組成:不變資本價值(C),可變資本價值(V)和剩餘價值(M)。按實物形態劃分,社會總產品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社會生產相應分為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稱為第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稱為第部類。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第I 部類1年內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必須多於兩大部類1年內所消耗的生產資料,以便第2年有多餘的生產資料用於擴大再生產,可用公式表達為(C+V+M)(C)+(C),也可簡化表達為(V+M)(C)。,31,馬克思的二部類分類法,兩大部類產業分類法,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分析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怎樣使總產品既實現價值補償又實現實物補償問題時所創立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馬克思憑藉兩大部類產業分類法,對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進行了科學的分析: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1)(C+V+M)=C+C(2)(C+V+M)=(V+M)+(V+M),32,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條件(1)(C+V+M)=(C+C)+(C+C)(2)(C+V+M)=(V+V+MX)+(V+V+MX),33,1.馬克思將社會總產品劃分為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餘價值(m)。2.對社會生產的劃分。以對社會總產品的劃分為依託,馬克思將整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第一部類是指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的總和;第二部類是指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的總和。3.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包括了以下三個步驟:其一,(c)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生產資料部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在該部類內部實現:其二,(v+m)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消費資料部類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在該部類內部實現,其三,(v+m)與c在兩大部類之間實現。,34,4.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v+m)c,即第一部類對生活資料的需要剛好與第二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相等:5.由上述基本公式可推導出另外兩個公式:其一,(c+v+m)=c+c,即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剛好等於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其二,(c+v+m)(v+m)(v+m),即第二部類所生產的消費資料剛好等於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要。,35,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過程、實現條件和意義 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剩餘價值被分割為追加的不變資本、追加的可變資本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m/x)三部分。用公式表示為:m=c+v+m/x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有兩組四個:其一,I(v+m)c,由此可推導出(c+v+m)c+c。其含義是,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產品除了滿足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要外,還有剩餘。其二,(c+mm/x)(v+m/x),由此可推導出(c+v+m)(v+m/x)(v+m/x),其含義是消費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產品除了滿足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對它的需要外,還有剩餘。,36,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包含了三個步驟:其一,(c+c)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生產資料部類所需要的不變資本、追加的不變資本,在該部類內部實現;其二,(v+v+m/x)在本部類內部實現,即消費資料部類所需要的可變資本、追加的可變資本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在該部類內部實現;其三,I(v+v+m/x)與(c+c)在兩大部類之間進行交換。,37,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實現的基本條件是:I(v+v+m/x)(c+c),即生產資料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剛好等於消費資料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由它可以推導出兩個派生公式:其一,I(c+v+m)I(c+c)(c+c),即生產資料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剛好等於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其二,(c+v+m)=I(v+v+m/x)+(v+v+m/x)。即消費資料部類所生產的消費資料,剛好等於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38,列寧指出:“技術愈發展,手工勞動就愈受排擠而為許多愈來愈複雜的機器所代替,就是說,機器和製造機器的必需品在國家全部生產中所占的地位愈來愈大。”“資本發展的規律就是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得快。”因此,“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列寧同時也明確指出:“但是決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生產資料的生產可以完全不依賴消費品的生產而發展,也不能說二者毫無關係。”“生產消費(生產資料的消費)歸根到底總是同個人消費聯繫著,總是以個人消費為轉移的。”,二、列寧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39,生產資料生產更快增長的原因,技術進步,不變資本更快增長,生產資料生產更快增長,資本有機構成提高,40,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產業比重變動規律:,1.三次產業比重變動規律的基本內容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就業會由以第一產業為主向以第二產業為主、繼而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人均收入變化引起勞動力流動,進而導致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隨著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總趨勢是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的分佈減少,在第二產業的分佈增加。,41,2.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theorem,早在17世紀,西方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已經發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中心將逐漸由有形財物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性生產。1691年,威廉配第根據當時英國的實際情況明確指出:“工業往往比農業、商業往往比工業的利潤多得多。因此勞動力必然由農轉工,而後再由工轉商。”,來源,42,Petty-Clark theorem,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搜集和整理若干國家的統計資料,進行國際比較和時間序列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在經濟上變得更為先進,從事農業的人數相對於從事製造業的人數趨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克拉克認為,勞動力在產業之間變化移動的原因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收入出現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但是其認為他的發現只是印證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觀點而已,故後人把克拉克的發現稱之為配第-克拉克定理。,43,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表達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準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移動。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佈狀況是:第一產業減少,第二、三產業將增加。該定理通過揭示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由生產率低的部門向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的規律,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表明就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內容,2.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 theorem,44,3.庫茲涅茨法則,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兩個方面,探討了國民收入與勞動力在三次產業分佈與變化趨勢之間的關係,從而深化了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方面的研究。庫茲涅茨根據57個國家的統計資料,整理出1958年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幾個不同基準點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1901-1985)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俄籍美國經濟學家,45,表2:國民生產總值的橫斷面考察,說明:1.A:Agriculture;I:Industry;S:Service2.選出了57個國家,按1958年的人均GDP,從低到高分為8組,46,各部門份額,表3:1960年59個國家的勞動力在三個部門所占份額,47,討論與思考,1各產業的國民收入及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其變化趨勢如何。2各產業的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及變化趨勢如何。3什麼原因產生上述現象?,48,根據表2和表3,庫茲涅茨得出如下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產業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與該產業中勞動力相對比重一樣,呈不斷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的基本趨勢是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幾乎在所有的樣本國家都呈上升趨勢。但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卻未必與之同步,綜合地看,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在這些樣本國家是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經歷一個由上升到下降的“”型變化。,結 論,49,專題: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分析,1.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及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趨 於減少的原因分析:,(1)農產品的收入彈性較低,是導致第一產業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2)農業處於報酬遞減狀態,也是導致第一產業國民收入相對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3)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第一產業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50,2.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及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大體不變的原因分析:,專題: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分析,(1)消費結構變化使工業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從而使工業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處於有利的地位;(2)國民收入中用於投資部分的增長在不斷擴充著生產資料的工業品市場,工業品市場的擴大反過來又給工業的增長和工業提供國民收入的增長創造了條件;(3)工業化推進到一定階段後,工業內部存在著排斥和吸納勞動力的兩股力量勢均力敵,即工業技術進步迅速,工業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產生出排斥工業部門本身勞動力的力量;與此同時,工業部門內部的行業擴大與增加又產生出吸納勞動力的力量,這種排斥與吸納力量趨於平衡,就使第三產業的勞動力相對比重趨於穩定。,51,專題: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分析,3.第三產業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及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大體不變的原因分析:,(1)第三產業的資本、技術的“進入壁壘低”,為勞動力大量進入該產業提供了可能;(2)隨著人們收入水準提高,“服務”等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高,“服務”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使勞動力進入第三產業成為必然;(3)服務性產品“差別小”,因而該產業內競爭激烈,不易形成壟斷,服務產品附加價值少,隨著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水準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而導致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上升的有利因素,大部分被該產業產品附加價值較小的不利因素相抵償,從而使第三產業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上升不多,處於微升狀態。,52,四、霍夫曼工業化過程中的重工業化規律:,1.工業化過程中重工業化規律的內容,霍夫曼比例或係數=,53,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通過設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係數,提出隨著一國工業化的進展,霍夫曼比例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業化程度越高,工業化水準也越高,霍夫曼依據對20多個國家工業內部結構時序劃分和計算分析,把工業發展劃分為如下4個階段。,“霍夫曼定理”,54,第一階段:消費品工業占統治地位,資本品工業不發達第二階段:資本品工業的增長快於消費品工業的增長,但消費品工業的規模仍然比資本品工業的規模大。第三階段:資本品工業繼續比消費品工業更快地增長。第四階段:資本品工業的淨產值已經超過消費品工業的淨產值。,55,1960年,工業比重,高收入國家高於中收入國家,中收入國家高於低收入國家1998年,工業比重,高收入國家低於中收入國家,中收入國家低於低收入國家,世界高中低收入國家的工業化比重,56,2002年以後,我國明顯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從統計數字上看,1991年我國輕工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為48.9%,同期重工業比重51.1%。經過10多年的發展,輕工業比重已經下降到35.7%,而重工業則相應的增加到64.3%。與此同時,19911998年間除1993年之外,其餘年份輕工業增速均快於輕工業。但是從1999年起,這一趨勢發生逆反,即重工業具有更快的增長速度,4,57,第三節 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因素,一、需求因素二、供給因素三、科學技術因素四、制度因素五、社會因素六、國際因素,58,1.需求總量,2.需求結構,消費結構,投資結構,消費與投資的比例,產業結構規模,一、需求因素,一、需求因素,59,二、供給因素,1.自然條件和資源的稟賦,比較優勢,二、供給因素,豐富價廉,勞動密集型產業,稀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2.勞動力資源,3.物質資本供應狀況,60,三、科學技術因素,1.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2.科學技術進步影響需求結構,3.科學技術進步影響供給因素,三、科學技術因素,4.科學技術進步改善產業結構,61,四、制度因素,1.經濟制度,2.經濟體制,3.經濟發展戰略,4.經濟政策,四、制度因素,62,五、社會因素,1.政治法律,2.軍事外交,3.文化傳統,4.生活習慣,5.教育事業,6.人口狀況,五、社會因素,63,六、國際因素,1.國際分工和國際產業轉移,2.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3.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六、國際因素,64,一、大陸產業結構演變的總體趨勢及特點,中國成立50年來產業結構演變的總體趨勢是: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和勞動力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收入比重和勞動力比重上升;近年來,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上升較快,產業結構演變的總體趨勢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65,表6:中國三次產業的比重變動表,66,圖2:中國第一產業產值的部門比例與就業的部門比例比較,注:AG表示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注:AE表示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67,圖3:中國第二產業產值的部門比例與就業的部門比例比較,注:IG表示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注:IE表示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68,圖4:中國第三產業產值的部門比例與就業的部門比例比較,注:TG表示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注:TE表示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69,現象描述,(1)第一產業變動趨勢,1990年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017億元(現價),至2002年達到16117億元。按2000年不變價,199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069億元,2002年則達到15459億元,相當於1990年的1.5倍。1991-2002年間,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僅為3.6%,大大低於同期GDP的增速9.7%。從不同計畫期看,“八五”時期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4.2%,“九五”時期下降到3.5%,2001-2002年間則進一步下降到2.8%。?從90年代以來的發展狀況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八五”時期,一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3%,“九五”時期下降為18%,2001-2002年間則進一步下降為15%。?,70,1990年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717億元,到2002年增長到53541億元。按2000年不變價,1990年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2619億元,2002年則達到52948億元,相當於1990年的4.2倍。1991-2002年間,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2.7%,大大高於同期GDP增速9.7%。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全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從不同計畫期看,“八五”時期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7.4%,“九五”時期則下降到9.8%,2001-2002年間進一步下降到8.5%,但均高於同期GDP增速。從90年代以來的發展趨勢看,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呈現上升的趨勢。“八五”時期,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3%,“九五”時期上升到49%,2001-2002年間則進一步上升51%。,(2)第二產業變動趨勢,71,1990年三產業增加值為5814億元,到2002年增長到35133億元。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199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527億元,2002年達到34815億元,相當於1990年的2.8倍。1991-2002年間,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8.9%,略低於同期GDP增速9.7%。從不同計畫期看,“八五”時期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0.0%,低於同期GDP增速;“九五”時期,第三產業增速下降到8.2%,基本與同期GDP保持同步增長;2001-2002年間,第三產業增速下降到7.9%,但比同期GDP增速略高。從90年代以來的發展趨勢看,三產增加值所占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八五”時期,三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5%,“九五”時期和及2001-2002年間,所占比重比“八五”時期略微下降,均為33%。,(3)第三產業變動趨勢,72,結 論,(1)產業結構的變化與工業化過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緩慢上升;(2)產業結構中各產業變化過程曲折,具有不平衡性,從整個演變過程看,三大產業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尤其是在有的階段,第二產業發展迅速,而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3)產業結構漸趨於合理化和高度化,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著實現高度化的問題,如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勞動力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中低收入國家同期的水準;(4)產業結構的狀況和變化與體制狀況和改革有直接的關係。,73,二、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的幾個階段,1.第一階段:19521957年2.第二階段:19571978年3.第三階段:19791995年4.第四階段:1996年以後,74,1.第一階段:19521957年,農業比重下降;工業發展較快,比重上升;第三產業略有上升,實際生活中,市場供應比較充足,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有明顯改善,工業建設如期完成了156項重點項目,建立了過去沒有的工業。,75,2.第二階段:19571978年,農業發展緩慢;工業發展迅速,;第三產業停滯萎縮,在數量比例上,工業比重迅猛上升,農業比重下降,勞動力比重時升時降,從實際生活看,農業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主要農產品限量供應,後來發展到工業品也憑票供應,輕工業品工業不足,商業網點少。,76,3.第三階段:19791995年,77,農業發展較快,產值產量有較快增長,比重先有上升,然後緩慢下降。勞動力非農業化取得成績,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工業在前一階段下降而後繼續上升但速度緩慢,主要是對以往第二產業比重過高進行矯正的同時,其內部結構日趨合理化;傳統產業比重下降的同時,反映當代需求主流和技術主流的新興產業如:電子、電氣、汽車等出現並大幅度增長。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儘管在有的年份有反復,但占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21.4上升到1995年的30.7,勞動力比重增加了12.2個百分點,幾乎增加了一倍。,第三階段的演進趨勢,78,4.第四階段:1996年以後,79,第一產業產值增幅減慢,農民增收幅度減緩,農業基礎不穩定,但內部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且效果明顯,種植業生產在農業中的比重下降。以糧食種植為主的結構轉向糧食、經濟和其他作物共同發展的結構,畜牧業、水產業、林業、副業發展速度加快,農產品加工業正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第二產業中,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發展速度加快,電子和通訊產品製造業增長速度居各行業之首,且一直保持領先地位,汽車工業等增長速度更加迅猛。第三產業增速總體保持平穩,但第三產業內部在傳統的郵電通訊、商業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繼續發展的基礎上,房地產業等發展迅速。,第四階段的演進趨勢,80,三、中國產業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國按三次產業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國際比較(見下表)注:根據世界銀行的分類,低收入國家人均GDP為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國家為756至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國家為2996至9265美元,高收入國家為9266美元及以上。,81,82,結 論,由以上資料和分析可看出,中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趨於合理化和高度化,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83,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课件】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