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十二章侵犯财产罪.ppt
第二十二章 侵犯财产罪,目录第一节 抢劫罪 第二节 盗窃罪第三节 抢夺罪 第四节 聚众哄抢罪 第五节 诈骗罪第六节 敲诈勒索罪第七节 侵占罪 第八节 职务侵占罪第九节 挪用资金罪第十节 挪用特定款物罪,第一节 抢劫罪,一、抢劫罪的概念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他人的人身权利。2、客观方面: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劫取公私财物。3、犯罪主体: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行为能力的自然人。4、主观上: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图财害命。一是在抢劫罪中直接使用暴力、导致被害人的死亡。为劫财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抢劫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成立抢劫罪。二是先杀人而不当场取得财物的,行为人的杀人行为直接定为故意杀人罪。三是抢劫行为之后的杀人灭口行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数醉并罚。2、在强奸妇女过程中劫取财物的问题 在强奸行为过程中,又劫取被害人财物的,如何定罪,有较大争议。,第一节 抢劫罪(续),3、抢劫罪的既遂和未遂的问题 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或者行为人控制了他人财物的,就是抢劫既遂;否则是抢劫未遂。4、准抢劫犯的问题 我国刑法第267条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第一节 抢劫罪(续),5、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犯盗窃、诈骗、抢夺的,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三个条件:(1)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2)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3)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6、抢劫罪与邻近罪的区别(1)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别。关键在于取得财物的对象不同。(2)抢劫罪与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界限。关键在于抢劫对象不同。,第二节 盗窃罪,一、概念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构成特征 1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2客观方面: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3、主观方面: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4、犯罪主体: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第二节 盗窃罪(续),三、认定 1、既遂和未遂的标准 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控说、控制说、失控加控制说。我们主张失控或者控制说。2特殊类型:(1)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196条)(2)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210条),(3)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号码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265条),上述三种情形均以盗窃罪论处。(4)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窃取财物的,依照盗窃罪定罪从重处罚。(5)盗窃枪支、弹药、公文、印章等物的,不成立盗窃罪。,第三节 抢夺罪,一、概念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抢夺罪的构成特征 1、客观上:乘人不备,公然夺取。2、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三、认定 1与盗窃罪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秘密窃取 2与抢劫罪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对被害人使用了暴力、胁迫或其他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的手段,第四节 聚众哄抢罪,一、概念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二、构成特征 1、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2、客观方面: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3、犯罪主体: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其他一般参加人不是本罪的主体。三、聚众哄抢罪与抢夺罪共同犯罪的区别 关键在于是否聚众,第五节 诈骗罪,一、概念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构成特征 1、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2、客观方面: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3、主观方面: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诈骗罪的过程: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 被害人陷于错误认识 基于错误认识自觉交付财物,第五节 诈骗罪(续),(二)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 1、两罪侵犯的客体不同。本罪为单一客体;而合同诈骗罪是复杂客体。2、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不同。诈骗罪的行为手段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不能利用合同进行;而合同诈骗罪的手段只能在合同签订、履行的过程中进行诈骗。3、构成犯罪的数额要求不同。诈骗罪根据司法解释一般是20004000元;合同诈骗罪则要高一些。,第六节 敲诈勒索罪,一、概念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2、客观方面:对被害人实施威胁、要挟,迫使其交出财物或者出让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一、认定 1、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1)威胁内容不同:抢劫罪的威胁只能针对被害人的人身权利进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则较为广泛,没有限制,除了对被害人的身体健康进行威胁之外,还有毁坏财产、揭发隐私等等。(2)威胁方式不同:抢劫罪只能是面对面的直接进行;而敲诈勒索罪则既可以当面进行,也可以间接进行。(3)实现威胁内容的时间不同:抢劫罪只能是当场;而敲诈勒索罪只能是在将来。(4)取得非法利益的性质不同:抢劫罪只能是财物并且是动产;而敲诈勒索罪,则既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财产性利益,既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5)取得非法利益的时间不同:抢劫罪只能是当场取得;而敲诈勒索罪,则既可以是当场,也可以是非当场。,第六节 敲诈勒索罪(续),2、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区别3、本罪与受贿罪中的索贿行为的区别(1)客体不同。(2)客观方面表现不同。(3)犯罪主体不同。,第六节 敲诈勒索罪(续),4、区分既遂与未遂 被害人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了财物是,就是敲诈勒索罪的既遂。但如果被害人不是基于恐惧心理交付财物,而是基于怜悯心理提供财物,或者为了配合警察逮捕行为人而按约定时间与地点交付财物的,只能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的未遂。,第七节 侵占罪,一、概念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有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二、构成特征 1、客体: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2、对象: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 3、客观表现:侵占他人财物,拒不交出或者退还三、认定 1、与盗窃罪的区分(1)行为方式不同。盗窃罪是秘密窃取;而侵占罪则是公开控制财产。(2)行为对象不同。这是二者区别的关键。,第八节 职务侵占罪,一、概念 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二、构成特征:1、客观表现: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的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2、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3、主观方面:故意。,第九节 挪用资金罪,一、概念 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二、构成特征 1客体: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所有权。2客观表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资金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进行非法活动。3主体: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三、认定 1、本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相同点:都侵犯了公司、企业等单位的财物所有权,犯罪的主体要件完全相同 不同点:(1)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2)行为方式不同。(3)故意内容不同。2、注意挪用单位资金罪向职务侵占罪的转化 在个别情况下,行为人也许开始只是挪用,后来主观上发生变化,企图侵占单位的财物,则应当以职务侵占罪论处。3处罚 根据刑法第272条规定,犯挪用资金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的“不退还”仅指客观上的不能归还。,第十节 挪用特定款物罪,一、概念 是指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将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移民、救济款物挪作他用,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二、构成特征 1.客体:我国有关特定款物的财经制度。2.客观表现:将上述特定款物挪作他用,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3.特殊主体:即保管、分配、使用特定款物的直接责任人员。,第十节 挪用特定款物罪(续),三、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