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ppt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9.3 市场竞争,9.2 市场和价格,9.1 市场与供求,9.4 市场体系,9.5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本章主要内容,9.1 市场与供求,911 市场的买方与卖方,1.市场的内涵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换场所;二是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前者着眼于商品交换的空间载体形式,后者着眼于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经济关系。市场是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经济关系的统一,是通过商品的买方和卖方的交互作用决定其价格和产量的一种制度安排。,2.市场的买方和卖方市场上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当事人是由供求双方即卖方和买方构成的。,市场的买方的构成 买方可以是个人、居民户、企业等组织体,也可以是政府。个人和居民户购买各种消费品,企业购买各种生产要素,非经营性的组织体购买各种物资,政府购买各种办公用品以及军事物资等。在各种市场主体购买的商品中,既包括有形物品,也包括无形商品。,卖方的构成 作为市场的买方的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如个人、居民户、企业和政府等,都可以成为市场的卖方。作为市场的卖方,不仅可以出售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而且可以出售各种生产要素。个人和居民户不仅可以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而且可以提供储蓄和其他生产要素;企业购买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是各种商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或出售者。,买卖双方的中介 除了最终的买者和卖者之外,还有一些中间媒介组织,如各种商业贸易公司、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它们既是买者又是卖者,是最终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媒介,是完善的市场所不可缺少的。,9.1.2 市场需求:需要、市场需求及其弹性,市场运行是供求双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供求即供给与需求,具有特定的涵义。马克思指出:“说到供给和需求,那么供给等于某种商品的卖者或生产者的总和。需求等于这同一种商品的买者或消费者(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总和。而且,这两个总和是作为两个统一体,两个集合力量来互相发生作用的。”(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16页),1.需求与需要的关系,一方面,需求不等于需要,是不同的经济变量。需要是人们基于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消费某种物质品和精神品的欲望。饥渴的行人有对食品和饮水的客观需要,身处寒冷冬天的人客观上需要保暖的衣服,精神孤独的人需要与人交往、参加娱乐活动,这些都是需要。但是,对某种物品有需要的人却不一定能提供市场需求,因为需求是有现实的货币支付能力的从而可以实现的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另一方面,需要与需求是相互依存的。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需要或购买欲望。没有需要或者购买欲望,即使具有货币支付能力,也不会形成需求,储蓄就是有支付能力而没有需要的结果。第二,现实的可以支配的货币。没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只是基于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客观欲望,是不能实现的愿望,不能转化为对商品和劳务的现实需求。,2.需求的形式,需求可以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两种:个人需求是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并在既定的某种价格水平条件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市场需求是在某一特定市场和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特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个人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3.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第一,消费者的客观需要。需要是需求产生的基础,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要强度是不同的,一般生活必需品对任何消费者都是必要的,有些商品则只对某些消费者是需要的,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第二,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 和收入水平或数量。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数量决定了可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最大数量,这既适合个人也适合于整个市场。,第三,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无论是个人需求还是市场需求,都是在某种价格水平条件下实现的。商品价格不同,需求就不同,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第四,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市场上可供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有很多,它们之间有的可能相互替代,例如不同款式的西装等,叫做替代品,有些商品可能相互补充,如汽车与汽油等,称为互补品。无论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相应的商品需求都有影响。一般地说,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并使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第五,收入分配的状况。收入分配的状况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如果社会收入分配集中程度比较高,少数人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就可能将较多的社会收入用于购买奢侈品,同时,低收入阶层用于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社会收入就较少,从而基本生活资料的市场需求就会受到限制;相反,如果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较低,收入分配范围较大,低收入阶层得到较多的社会收入,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会较大。因此,收入分配的状况会影响到这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总需求。,第六,预期。预期至少从两个方面影响市场需求:首先,消费者对特定品的价格预期明显地影响需求。例如,在消费者预期价格将上升时会迅速购买,增加当前的需求,预期价格将下降时会延迟购买减少当前的需求;在企业预期原料价格将上升时会增加当前的购买,预期原料价格将下降时会延迟购买,减少需求。其次,对某种特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前景的评价对该商品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如果消费者断定某耐用消费品将被新产品替代,势必延期购买,以等待购买新产品。,第七,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消费者只能对已经认识、信任和喜爱的商品产生需求,因此,对于新产品和具有替代性的商品而言,广告宣传和消费示范对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影响。第八,政治、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某些特殊商品和服务具有特殊的影响。如宗教信徒对宗教用品具有需要,不同的民族也有一些特殊需要,都会形成一些特殊的需求,而政治法律制度则会强制地改变某些消费习惯,从而改变需求结构,等等。,4.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愈高,其需求量愈低,反之亦然。,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化,是由于两个基本原因:第一,收入效应。价格的变化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如商品价格降低,在货币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而使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上升,既定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减小,从而使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第二,替代效应。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之间,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升降变动时,会出现替代效应。例如,在铁路运价不变时,公路运价下降,会使一些货物运输弃铁路而选公路,增加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而公路运价上升,就会使有些货物由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减少对公路运输的需求。,5.需求弹性,不同的商品,其需求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强度是不同的,有的大些,有的则小些。需求弹性表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或者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最主要的需求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对商品和劳务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若以Qd 和Qd分别表示需求量及其变化量,以P 和P表示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及其变化量,以Ed表示需求价格弹性,则:Ed=(Qd/Qd)/(P/P)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用于区分商品类型并作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根据。根据需求弹性的大小,可以将商品区分为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等类型。对于弹性较强的商品,企业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明显地影响销售量,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而对于弹性较小的商品来说,企业不能通过降价而明显地扩大销售量,而应确定稳定和合适的市场价格。,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商品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设Em为收入弹性系数,M为收入,M为收入变动量,则:Em(Qd/M)(M/Qd)根据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可以将商品区分为奢侈品、必需品和劣等品三大类。在实践中可以据此预测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势,进行经济决策,包括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制定宏观产业政策。,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或变动比率比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或变动比率,反映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如果以X、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商品(替代品或互补品),以表示商品对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则:Exd=(Qxd/Py)(Py/Qxd)根据价格交叉弹性的大小,可以判断相关产品之间是竞争性的还是非竞争性的,为反不正当竞争提供科学依据。,9.1.3 市场供给:生产和有效供给及其弹性,1.供给的内涵与需要对应的是生产。生产是各种有用物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在现代经济中,生产的从事者一般是企业。在市场运行分析中,企业的生产行为表现为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供给:一般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2.供给的类型,与需求一样,供给也可分为单个企业的供给与市场供给两种。单个企业的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单个企业在某种既定的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特定价格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市场供给是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3.影响供给的因素,单个企业的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单个企业的供给是市场供给的基础,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归根到底是影响单个企业供给的因素。由供给的界定可以推论出单个企业的供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第一,供给的愿望;第二,供给的能力。供给能力取决于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源,包括具有一定质量的劳动力数量、可使用的土地数量、可投入的资本量和可用的技术等。无论是对一个企业来说,还是对一个社会来说,这些经济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经济条件下都是有限的,因此,供给量都是有限的。从供给愿望来说,主要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供给是否有利可图。因此,供给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状态是供给愿望的主要约束。,商品供给的主要决定或影响因素,第一,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或既定,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越高,生产者供给商品越有利可图,其供给就越多。因此,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第二,相关商品的价格。无论是替代品的价格变动还是互补品的价格变动,都会影响商品的供给。例如,替代品价格下降,意味着特定商品自身价格的相对上升,从而使其商品的需求减少,进而使该商品价格回落,供给减少;互补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也会使其商品需求减少,抑制供给的增加。,第三,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增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会改变供给的成本收益比较状态,从而影响供给的愿望。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费用的增加必然使供给的效益下降,从而降低供给的愿望,导致供给的减少;相反,生产费用的减少,由于可以提高供给的效益水平从而增强供给的愿望而使供给增加。第四,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决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决定在既定的投入条件下的供给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既定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供给;反之,技术水平的下降,会使既定的投入所提供的供给减少。,第五,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反之,预期价格下降必然使商品供给减少。,4.供给弹性,要揭示影响商品供给的各种因素对供给影响的强度,可以计算商品的供给弹性。供给弹性比较重要的有价格弹性、成本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动的速率与价格变动速率的比率,反映的是供给量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如果以Es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根据定义,其计算公式为:Es(Qs/Qs)/(P/P),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周期的长短。一般地说,某种商品的生产周期越长,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越小;生产周期越短,其供给价格的弹性就越大。第二,生产的技术条件。如果商品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较大;如果采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较小。第三,生产的规模限制。商品生产所需要的规模大,其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小,如果商品生产的规模要求小,其供给的价格弹性就比较大。总之,生产技术难度大、规模限制严、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就小,反之,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大。,供给的成本弹性,供给的成本弹性是商品供给量变动速率与其成本变动速率的比率,它反映供给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如果以Ecs表示商品的供给成本弹性,以C表示商品成本,则商品的成本弹性为 Ecs(Qs/C)(C/Qs)了解供给的成本弹性,有助于从量上把握供给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影响,使企业根据供给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供给交叉弹性,相关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供给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供给交叉弹性就是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比率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如果以Ers表示x商品供给对于i商品价格Pi的交叉弹性,那么,Ers的一般计算公式为:Ers(Qxs/Pi)(Pi/Qxs)了解供给的交叉弹性,有助于从量上把握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供给量变动产生的影响,对于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如要通过税收、补贴、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等政策增加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政策对相关商品供给量的影响,注意到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供给量。,9.1.3 资源配置与效率,资源配置企业是实现微观个量资源配置的市场主体。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根据反映资源稀缺状况的价格信号,进行生产决策,合理地安排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使之实现优化组合。企业的生产决策实际上是根据各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作出的选择。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企业会相应扩大生产该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反之,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企业则要适时调整生产要素配置,以缩小生产规模。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及时调整微观个量资源配置,使生产与需要相衔接,产品适销对路,会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合理的资源配置会提供资源效率,微观个量资源配置是社会总量资源配置的基础。在社会化分工体系下,当市场价格调节微观个量资源在企业之间流出流入的同时,社会资源也会在不同部门或行业之间流出流入,即从资源利用率低和社会供给过剩的部门或行业流出,向资源利用率高和社会需求旺盛的部门或行业流入。其结果,必然促使社会生产结构与社会需要结构相适应或基本平衡,使社会总量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得以提高。但是,市场价格调节资源配置既有及时、灵活和高效率的一面,也有滞后和盲目性的一面。因此,市场价格调节是在自发、盲目的状态中实现社会总量资源配置的。完全凭借市场价格的自发调节,即便可以实现微观个量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降低。,9.2 市场和价格,9.2.1 价值与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取决于价值的确定与变动。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呈反比例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价格就会随着单位商品价值的上升而上升。,第二,价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作为相对的价值形式,价格只能把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相对地而不是绝对的表现出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表现价值,可以等于价值,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它所表现的商品价值。第三,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本身价值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第四,价格的构成取决于价值的构成。价值可以分割成三个部分:一是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C;二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m。在价格构成中,C+V部分表现为成本价格K,是企业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消耗,m表现为利润P。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构成K+P是价值构成C+V+m的货币表现。其中,成本价格K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成本价格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概念首先,它是企业盈亏的重要标志。其次,它是同类企业相互竞争的重要条件。因此,减少成本价格开支,必然成为同类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利润P是商品价值超出成本价格的余额。利润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取决于商品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如果商品市场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按价值出售,利润会完全实现。如果商品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相等而低于商品价值,利润不会实现。如果商品市场价格高于成本价格而低于商品价值,利润只能部分实现。,9.2.2 公共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1.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依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将产品区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大类。私人产品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而公共产品则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是准公共产品,即在消费饱和前具有非竞争性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比较低廉)来消费的公共产品,又称“俱乐部产品”。(最早使用“公共产品”一词的是瑞典经济学家伦德尔,但真正把“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分开来使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和“准公共物品”(如图书馆)等所谓的公用基础设施。),2.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公共产品不能象私人产品一样生产和供给,一般只能无偿提供,通常,公共产品是由公共开支安排生产的。当然,并非所有由公共开支生产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也并非只有政府才提供公共产品。例如,邮政可能仅仅由公共开支维持,但由于邮政业务既不具有非竞争性,又不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并不是纯粹公共产品;同时,除政府以外某些社会团体也可以提供公共产品。,3.公共产品价格的形成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市场性和公益性质,不能通过一般的市场形成价格,其价格形成过程表现为政府等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价格。一般来讲,公共产品的价格将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定价。因此,尽管公共产品价格不是在市场中形成的,但它需要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和成本收益关系。,4.非公共产品价格的形成非公共产品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的涨跌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由供求变动所引起的竞争。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卖方之间的竞争迫使价格低于价值,使价值少实现,其结果将导致供给量减少和需求量增加,推动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趋于平衡;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买方之间的竞争迫使价格高于价值,使价值多实现,结果将导致需求量减少和供给量增加,进而推动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趋于平衡。价格在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作用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贯彻价值规律的要求。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9.政策,1.价格调节机制的内涵所谓价格调节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通常所说的市场机制,主要指价格机制。,2.价格机制的功能价格之所以对生产、经营和消费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根源在于价格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经济功能。概括说来,价格具有三个基本功能:第一,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第二,调节经济利益关系。第三,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3.价格体系价格体系是商品价格关系的总和。价格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是通过同种商品价格的差价关系和不同商品价格的比价关系展开的。前者形成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纵向联系,后者形成不同种商品、不同价格之间的横向关系,二者构成价格体系。,差价,商品差价是指同种商品由于流通环节、季节时间和质量差别的不同所形成的价格差价,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以及质量差价等。商品的差价关系反映着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关系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保持合理的差价,对于促进生产,改善经营,疏通流通渠道,调节供求,指导消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商品商品比价(1),商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不同类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工农产品比价、农产品比价和工业品比价等。其中,工农业产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农民购买工业品的价格与国家和工业企业收购农民的农副食品的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二者就会在交换中形成剪刀状的比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工农业产品比价不合理以及工农业比较经济利益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商品比价(2),农产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既包括农产品、牧产品、林产品、副业产品、渔业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也包括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价关系。工业品比价关系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各种不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轻、重工业产品比价关系,原材料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比价关系,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与传统产业产品的比价关系。比价关系的调整,不仅影响有关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影响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置,进而影响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4.价格管理政策一般说来,政府实行的价格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价格干预政策。即对政府选定的特定商品实行价格干预,主要是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例如,各国政府一般对农产品都实行支持价格政策,通过支持价格提高农民经营农产品的收入,以稳定农业的生产。,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主要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而对一些基础产品实行的限价政策。例如,为了防止产成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政府往往限制原材料、燃料等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有时,限制价格也作为限制某个行业发展的政策手段使用。另一种是价格管制政策。这是对部分商品实行的由政府定价的政策。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有时也对某些商品实行有限的价格管制,其目的是稳定经济运行或应付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9.3 市场竞争,9.3.1 市场竞争及其功能1.竞争的含义 竞争,就是相互争胜。庄子齐物论曾有“有竞有争”的说法。郭象注为“并逐曰竞,对辩曰争”。在经济学中,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是商品经济与生俱来的重要机制。,2.市场竞争的特点,首先,具有广泛性。在商品经济中,各微观主体是自主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并不以占有或获得某种实物形态的财富为目标,而是以获得价值形态的财富为目的。这使几乎全部微观主体都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显见的和隐蔽的、现实的和可能的竞争关系,使竞争达到最广泛的程度。其次,具有深刻性。商品经济的竞争主体最后追逐的不是一时一刻的成败得失,也不是某种表面的短期利益,而是一种由于在竞争性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而获得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商品经济的竞争虽然也有许多具体目标和行为,但从根本上说是增强或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最后,具有强制性。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能因不愿竞争而回避竞争,竞争是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必然要主动地或被动地参与的利益角逐。消极被动的竞争比积极主动的竞争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实现利益目标,微观主体必须主动地竞争。,3.竞争的类型,第一,根据市场结构特征,可以从理论上把竞争区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包括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第二,根据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及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第三,从竞争主体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之间的竞争、买者双方之间的竞争;第四,根据竞争的手段,可以把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4.竞争的功能,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竞争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排斥或弱化了利用竞争以外的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由于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这个权威,也就可以使各种经济利益主体在竞争中去实现经济利益,维护和实现市场公平。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竞争压力激励各经济行为主体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过度竞争的缺陷,(1)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竞争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会有损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就是如此。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低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2)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存在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3)过度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消极影响:第一,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一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需求又可能因前一个过度竞争过程被低估,而减少供给,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二,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数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是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第三,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损害了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竞争环境,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创新动力是否充足。具体来说,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企业的广告行为以及新设立企业的数量都对利润率的大小有影响。企业利润率水平的高低与产业的集中度水平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特定产业中的集中度水平较低,企业的市场份额过小,且企业数过多,则企业的利润率水平较低,甚至会出现亏损的状态,因而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过度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明,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试图努力寻找的一种使竞争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并因而致力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扩大生产规模,谋求超额利润。竞争的结果是使生产、资本日趋集中,在某些产业部门甚至出现高度垄断的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间过度竞争的状况,增强了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协调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过度竞争现象。,9.3.2 市场的垄断和竞争,1.垄断的含义垄断是指少数经营主体或其联合体为获得高额收入而排他性地占有或控制某种产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在市场运行中,竞争是基础和主要的方面,但是也有形成垄断的趋势和可能。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运行过程中,经营绩效较好的经营主体会扩大经营规模,而经营绩效不好的经营主体则可能被淘汰出市场。优者胜劣者汰,会使生产要素逐渐集中在少数比较成功的经营主体手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垄断是市场竞争的自然趋势。,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殊性,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具体地说:1.垄断组织是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竞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3.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4.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等。5.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大、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对此,列宁曾指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是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市场结构的划分,(1)市场结构的概念:市场结构即企业的市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企业间的垄断抑或竞争的关系。(2)市场结构的类型:根据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市场结构区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四种类型。其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信息完全、交易自由等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市场结构,是理论分析的一种抽象状态,一般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3)垄断的存在造成竞争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依垄断程度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三种基本的类型或理论模型。,完全垄断,完全垄断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中,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一家企业对市场的独占,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某个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为唯一垄断者垄断,是因为存在各种影响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因素,主要是:第一,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个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第二,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专利和版权法是法律保护下的完全垄断的典型例证。第三,自然垄断。在某些公共事业中,如果一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二家以上的大量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更低廉,就会形成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形成与技术条件、市场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政府鉴于成本收益分析实施进入管制的结果。随着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及政府进入管制放松,一些部门的自然垄断也正在逐步失去合理性。完全垄断除了仍存在于某些公共事业中的自然垄断外,越来越难以在现实中找到例证。这使得完全垄断越来越成为关于市场结构的一种纯粹理论假说。,完全垄断的典型例子,一家企业控制关键性资源形成完全垄断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南非的钻石公司德比尔。德比尔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左右。虽然它的市场份额不足100%,但已经大到足以对世界钻石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德比尔的市场势力取决于有没有钻石的替代品。如果说人们认为翡翠、红宝石和蓝宝石都是钻石的良好的替代品,那么德比尔任何想提高钻石价格的努力都会使人们把目光转向其他宝石。事实上,就物理属性和珍贵程度而言,钻石并无良好替代品,而且德比尔又通过“钻石永恒”的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把钻石与其他宝石区分开来,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德比尔的垄断地位。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造成一些产业部门呈现寡头垄断特征的原因,首先,长期竞争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只有少数企业存续而绝大多数企业退出的结果,必然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在许多产业部门的发展过程中,最初是少数先驱企业出现,市场供给量有限;而后是大量的模仿者进入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加,企业也在竞争中不断分化。在众多企业竞争过程中,少数先进企业运用股份公司制度和购并等手段使生产与资本日益向自己的手里集中,大多数企业则或者因亏损退出市场,或者为先进企业购并,最终形成少数企业控制整个产业部门大部分供给的状态。这也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一些传统产业往往更容易呈现寡头垄断特征的原因。,第二,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某些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果,导致该产业部门由少数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性。规模经济是企业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而实现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和收益递增。范围经济则是指企业运用共同的生产经营条件,拓宽生产经营的品种、范围而产生的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在某些产品如制铝、石油、钢铁、汽车等的生产经营中,随着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运用,在达到最适规模以前,生产经营规模越大、产量越多,单位产品成本越低,产品越有价格竞争力。在这类产业部门,由数量不多的规模巨大的企业来提供全产业的供给,不仅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而消费者也能从价格低廉的消费中受益。经济技术方面的合理性决定了诸如石油、汽车、钢铁等产业部门由少数规模巨大企业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必要性。,第三,寡头垄断也是产业内的企业在需求约束下自觉地调节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结果。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生产方式在许多产业部门得到运用。在大规模生产方式成为可能的条件下,如果企业都开足马力生产出使产品平均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最低的产量,结果只能是产品相对过剩,给企业造成损失,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滥用。在这种情况下,优势企业在竞争中开始自觉通过购并、重组等手段消灭竞争对手,减少行业供给总量,或者使供给量变成一个可以调节与控制的数量,而不再幻想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可以在既定价格下卖出所有的产品。这一过程对少数有市场势力的企业而言,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其结果是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优势企业得以存续下来。,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垄断与竞争之间,既具有某些竞争的特点,又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市场结构。之所以具有竞争特点,是因为企业数量多,而且进入与退出市场容易;之所以又具有垄断特征,是因为产品差别使企业的产品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众不同,具有对于差别化产品的排他性权利。,垄断竞争的特征,1.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多;2.存在着产品差别,即产业内的企业虽然生产同类产品,但每一个企业的产品对其他企业的产品而言都略有不同,在品牌、品质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性;3.企业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企业数量众多、自由进入和退出,使垄断竞争更类似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产品差别造成的排他性,使垄断竞争又具有了某种垄断的特征,但这种垄断不是完全垄断,也不是寡头垄断,而是一种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本身一种排他性的独占,这种独占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使竞争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主要不再是价格竞争,而主要采取非价格竞争的样式。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企业数量多、进入与退出很少受到限制的产业部门,如果能够很好地回答了产品差别的成因,也就回答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关于产品差别,所谓产品差别就是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造成买者偏爱某一种产品,而冷落另一种同类产品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产品的物理差异。同类产品可能在用途上相同,但是质量、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因此直接影响使用效果,从而使同类产品具有不完全的替代关系。第二,买方的知识的差异。一般说来,买方,特别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本质特征和质量都缺乏了解、缺乏足够的商品知识,或者说只是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可能会依据商品的外观感受、卖者的声望等来决定购买,造成对同类产品的不同偏好程度。第三,买方主观差异。一般说来,购买者对特定商品的偏好受到企业促销活动,特别是广告的影响。利用广告、宣传等劝导性的销售活动,会使购买者对特殊的商标、品牌商品产生强烈的偏好,从主观上把同类产品区别开来。第四,服务方面的差异。卖方可以通过提供有关商品信息及发送、保修、购物贷款等快捷、周到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强化产品差别。第五,特殊销售活动,如赠送礼品、配送附件、有奖销售等造成的产品差别。第六,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企业通过选择有利的地理位置,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会造成一定的产品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