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九章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ppt
第九章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李晓玲 教 授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创伤(trauma),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造成机体损伤。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严重者涉及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广义,狭义,第一节 损 伤,损伤(injury)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肤、肌组织、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一、病因和分类,1.致伤原因,挫伤,擦伤,火器伤,撕裂伤,Pricking wound,致伤原因,contusion,切割伤,Incised wound,刺伤,扭伤,挤压伤,震荡伤,2.损伤部位,颅脑,颌面部,颈部,胸(背)部,腹(腰)部,骨盆,脊柱脊髓,肢体损伤,3.受伤组织软组织损伤骨骼损伤内脏器官损伤,4.损伤程度 轻 度 中 度 重 度,5.皮肤完整性,闭合性损伤:如挫伤、挤压伤、扭伤、震荡伤、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和闭合性内脏伤等。,开放性损伤:盲管伤、贯通伤、反跳伤、切线伤,二、病理生理,1.局部反应 受伤部位组织细胞被破坏、变性坏死及对入侵病原微生物和存留异物的反应所致。,病理过程与一般炎症相同35日后趋于消退,发热反应: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2、全身反应,代谢反应:基础代谢,分解代谢,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免疫反应:免疫功能下降,3、损伤的修复,修复过程:,愈合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影响愈合的因素:局部、全身,炎性反应阶段肉芽形成阶段组织塑形阶段,三、临床表现,1、症 状,疼 痛 发 热 全身炎症反应:,其 他:伴有食欲减退、倦怠和失眠等。,主要表现:T38 或3690次/分;R20或过度通气,PaCO2 12109/L 或0.1,2、体 征生命体征不稳定创口和出血压痛和肿胀活动受限或功能障碍,四、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2、影像学检查 X片、CT、MRI、B超3、诊断性穿刺 常用于闭合性损伤的诊断4、置管灌洗检查5、监测中心静脉 可辅助判断血容量和心功能,五、处理原则,1、手术治疗,清创术(debridenment)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局部浸润或全身麻醉方法,通过对一般性污染伤口的处理使之转变为清洁伤口并争取一期愈合的手术。,清洗去污 麻醉和清创 缝合和引流 包扎,探查术,2、非手术治疗,抗感染 12h内注射TAT 1500U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敷料交换(dressing change)又称换药,是处理伤口的基本措施。换药次数:根据伤口情况而定。换药顺序: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特异性感染伤口。,六、护理评估,1、术前评估(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一般情况 受伤史 既往史(2)身体状况:局部、全身、辅助检查(3)心理社会支持情况,2、术后评估(1)伤口出血(2)感 染,(3)挤压综合征肢体受到长时间挤压致局部肌缺血、缺氧改变,继而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和急性肾衰竭为特点的全身性改变。,七、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体液不足 2、疼 痛3、组织完整性受损 4、躯体移动障碍5、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挤压综合征,八、护理目标,1.病人有效循环血量恢复,生命体征稳定。2.病人自诉疼痛逐渐减轻,舒适度增加。3.病人伤口得以妥善处理,受损组织逐渐恢复。4.病人受伤部位功能逐渐恢复,能自主活动。5.病人无并发症或并发症被及时发现与处理。,九、护理措施,1、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止 血 体 位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2、缓解疼痛 镇 静、止 痛 制 动、体 位,(1)开放性伤口的护理清创术前准备体位和制动创面观察与处理(2)闭合性损伤病人的护理局部冷或热敷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的变化,3、妥善护理伤口和促进组织修复,4、协助病人功能锻炼5、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伤处出血伤口感染挤压综合征,十、护理评价,1、病人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有无体液失衡发生;2、病人疼痛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能否配合治疗;3、病人伤口有无感染发生,是否痊愈;4、病人功能锻炼是否达到预期效果;5、病人是否发生伤口出血、感染、挤压综合征等 并发症,如发生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十一、健康教育,1、宣传安全知识,加强安全防护意识。2、及时就诊。3、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督促病人积极进行 功能锻炼。防止肌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