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三单元藏气法时.ppt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藏气法时介绍,“藏气法时”,是指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与四时五行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 藏气法时论 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内经 藏象学说不仅从“象”来概括“藏”的本质,而且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把握生命的活动规律。“藏气法时”体现了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本单元讨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它们相互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还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脏腑随着外在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规律。,素问 灵兰秘典论,灵室,兰台,皇帝藏书的地方;秘,秘密;典,典籍。本篇主要讲是二脏之间的关系及心的君主作用,是内经中讲述脏象学说的经典之作,为显示其重要性,名之为灵兰秘典。,【原文】301,【提示】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名词】1.十二藏:张介宾注:“藏,藏也。六藏(包括心包络)、六府,总为十二。分言之,则阳为府,阴为藏。合言之,则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分析】,肺-相傅之官 肝-将军之官 胆-中正之官 膻中-臣使之官 脾胃-仓廪之官 大肠-传导之官 小肠-受盛之官 肾-作强之官 三焦-决读之官 膀胱-州都之官,心君主,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六节藏象论,【题解】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称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本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先论五运六气,而运气以干支甲子纪之;后论藏象,而藏象也与干支甲子、天地阴阳密切相关,故合一篇而论之,名曰六节藏象论。正如张志聪所说:“此篇乃论岁运之总纲,天之十干,成六六节以应一岁。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皆由天之十干所化。故曰六节藏象论也。”,【原文】302,【提示】论述了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名词】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罢,音义同疲;极,说文 日:“燕人谓劳日极。”罢极,即劳困的意思。,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 的事物和现象。,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分析】,五脏四时阴阳系统,心-生之本-神之变-华在面-血脉-阳中之太阳-夏气肺-气之本-魄之处-华在毛-皮-阳中之太阴-秋气肾-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发-骨-阴中之少阴-冬气肝-罢极之本-魂之居-爪-筋-阳中之少阳-春气脾-仓凛之本-营之居-唇四白-肌-至阴-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人出者生血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强调胆的功能既特殊而又重要,因而提出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李杲对此深有体会,在脾胃论中指出:“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因而强调在补益脾胃的同时,十分重视升发阳气,阳气升则脾气随之而升,水谷精气得以输布,全身得以营养。其在补中益气汤中不仅用升麻举陷,更用柴胡以升发少阳之气,促使脾气上升,输精于肺,身脏腑得以充养,虚证即愈。,五脏生成论,【题解】生成,指生化形成。本文根据“天主生,地主成,五脏之色征于外,天气之所也;五脏之脉行于内,地气之所主业。色者气所附,脉者味所归”的理论,从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论述了五脏、五体、五味,五色,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因相成的关系。,【原文】303,【提示】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名词】此四支八溪之朝夕:此言人身脏腑之气血从早到晚时刻出入流行于四肢关节、血脉、骨髓、筋膜之间,如同每天潮汐从不间断地营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溪,肉之小会;八溪,指上肢的肘、腕关节,下肢的膝、跺关节,左右侧共八处。朝夕,指海水早涨为潮,晚涨为汐,此处指早晚。,【分析】,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 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诸筋者皆属于节-全身筋膜连属骨节 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脉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血液的作用和调节,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血的濡养功能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诸血者皆属于心 人卧血归于肝,血液的调节,素问五藏别论,【题解】本篇是内经讨论藏象学说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论述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及其区别;上察鼻窍、下察魄门、中察气口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提倡医学科学,反对鬼神。由于本篇的所论内容及述方法方面,均在别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五脏生成论等有关讨论藏象的文章,故命名为“五脏别论”素问 五藏别论,【原文】304,【提示】讨论了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名词】魄门亦为五藏使:指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魄与粕,古可通借。肛门排出糟粕,故名日魄门。使,役使。,【分析】,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府 心藏脉,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营,肾藏精 藏于阴而象于地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之府 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脏腑生理的特点,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精气又要保持运行流畅,不能塞实不行,才能灌注营养全身组织器官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实”是暂时的,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胃肠不能同时充满,需要按时排空,脏腑关系,传化之府“受五藏浊气”浊气:精气 糟粕 六腑接受和传导五脏代谢后的废物 同时,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五脏传递的精气,魄门亦为五藏使,魄门的生理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 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临床意义:,素问 经脉别论,【题解】本篇首先讨论了惊、恐、恚、劳、逸过用等原因,导致经脉失常、五脏功能紊乱而致的喘、汗等病变;继而通过对饮食入胃后,在人体输布过程的论述,阐明经脉的作用及诊寸口“以决死生”的道理;又论三阴、三阳脉气独至的病变、脉象和治法。因为本篇所论经脉与内经中其他论述经脉篇章的内容有较大的区加别,故篇名日“经脉别论。正如吴昆所说:“言经脉别有所论,出于常谈之外也”。,【原文】305,【提示】论述了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运行的过程【名词】气归于权衡:衡,即平衡的意思。言精气化为血气入于血脉,精气的欺布要保持平衡的生理状态,【分析】,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运行的过程 食气-入胃-肝-筋 入胃-心-脉-经-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饮胃溢精气-脾:散精-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平行,具体过程:,食物,食糜,经胃的受纳腐熟,清,浊,下传小肠,经脾气作用,精微部分,之,经脾气的激发、转输,小肠的吸收输送至其它四脏。,精气血津液,“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一段,说明寸口诊脉的原理及其重要性。这一原理,应与 素问五藏别论 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节互参。水谷精气的输布、运行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是相适应,素问太阴阳明论,【题解】本篇讨论了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故名曰“太阴阳明论”。马莳曰:“太阴者,足太阴脾也;阳明者,足阳明胃也。详 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故名篇”。,【原文】306,【提示】以太阴、阳明为例,阐述了阴、阳不同之理【名词】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张介宾注:“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贼风虚邪:高世拭注:“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分析】,生理和循行部位的不同 太阴属阴-里 春夏 虚逆 秋冬 从实阳明属阳-表 秋冬 虚逆 春夏 从实,阴经和阳经的发病规律有别,六淫 阳热 身热、不得卧、喘呼 阳明 上行日久转趋于下 饮食起居 里阴不足见 腹胀、飱泄、肠癖 太阴 下行日久转趋于上,阳道实,阴道虚,六腑为阳 实而不能满 五脏主藏精 满而不能实 多热多实 多寒多虚,生理,病理,阳明 太阴,【原文】307,【提示】主要阐述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名词】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张志聪注:位中央,灌溉于四藏,是惟四季月中。各旺十八日。“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是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不独主于时也。五藏之气,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岁。”,【分析】,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非常密切(1)解剖上:脾与胃之间有系膜相连(2)经脉上: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3)生理功能上:脾“为胃行其津液”的机理,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亥子丑 冬 水 肾 72天寅末辰 春 木 肝 72天巳午未 夏 火 心 72天申酉戌 秋 金 肺 72天丑辰未戌-土-脾 72天,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因为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在一年四季之中,任何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中,都离不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滋养,故有“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也”,灵枢脉度,【题解】脉,经脉.度,度量、衡量之意。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也即计算长度之意。因为本篇重点讨论二十八脉的长度,所以篇名“脉度”。正如灵枢注证发微.卷二说“此言脉有度数,故名篇。”,【原文】308,【提示】论述了五脏和七窍的密切关系【名词】六府不和则留为痈:此言六腑功能失调,使营卫气血运行阻滞,郁而发热,热胜则肉腐,而致痈疡。张介宾注:“六府属阳主表,故其不利,则肌腠留为痈疡。”,【分析】,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病理,生理,七窍疾病可通过治疗五脏而获效:伤风鼻塞,嗅觉不灵-宜宣肺透窍 心火上炎舌赤红肿-宜清心降火 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宜补血养肝 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宜健脾消滞 肾精亏虚耳鸣耳聋-宜滋肾补精,灵枢邪客,【题解】邪客,即邪气侵犯人体的意思。本篇内容:宗气、营气、卫气的循行及作用;卫气循行失常而不眠的机理与治疗。人身与天地相应的比类。“持针纵舍”的意义及操作方法。手太阴、手厥阴经脉屈折出入的循行概况。手少阴心经独无腧穴的道理。人有八虚,分候五脏,以篇首“邪气之客人”之论而命名。今所节选的内容是篇中第一部分。,【原文】309,【提示】论述了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机理【名词】精神之所舍也:指心是精神所藏之处。虽然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五脏,但以心为总的主宰。舍,居处之意,【分析】,心主血脉,全身脏腑组织赖心血濡养而维持其正常机能。其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心为五脏六腑大主,单元小结,提出了藏象的概念及其内容,指出五脏为人体生命之本,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体表五华、五体,并与天地四时阴阳相通应,形成“四时五藏阴阳”的藏象学说,单元小结,从总体上论述了五脏具有“藏精气而不写”、“满而不实”;六腑具有“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府具有“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的功能特点。详述了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之间密切关系,突出了心为“五藏六府之大主”,为诸脏腑主宰的重要性,阐明了十二脏腑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观思想。,单元小结,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谷食和水饮人胃后其精气输布过程,指出心肺在水谷精气和脾肺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并以太阴和阳明为例,论述脾胃的生理关系及病理上区别,阐明“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成为“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渊源。,单元小结,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病理和肝对血的调节功能,阐明了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和七窍的功能,以及七窍疾病从五脏论治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