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11章道德觉解.ppt
第11章 道德觉解,11.1 从常识道德达到的交往伦理学11.11 基于常识道德的交往伦理学的一些特点11.12 在交往伦理学与合理完备的伦理学之间,11.2 人的道德觉解的可能性11.21 我们为什么会需要合理完备的伦理学?11.21 我们为什么会需要合理完备的伦理学?11.23 道德觉解作为一种可能性,11.3 道德觉解的轨迹11.31 常识道德作为初步的道德觉解 11.32 道德觉解的三个主要阶段,第12章 道德觉解,12.1 尽责任与守规则,12.2 规则的两个自明的证明12.21“无规矩不成方圆”12.22“同等情况同等对待”,12.3 从规则的觉解12.31 从规矩、规则到伦-理12.32 外在性的伦-理,第13章 可普遍化原则,13.1“立法者”观点,13.11 实践理性对道德自主性的诉求13.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13“每个人作为立法者”,13.2 道德人观点,13.21 不可以把他人只当作手段13.22“自律”为什么值得期求?13.23 人们为什么会去想象一个“公正的”或“明智的”“旁观者”?,简短的结论,“立法者”的观点和“道德人”的观点:实践理智的发展走向两种对实践准则的可普遍化原理的推理观点。这两种推理观点是基本相容并可以相互补充的:不把其他的相关者仅仅当作我们的手段,正是我们期望能够被其他人们接受为他们愿意接受其约束并期望能够成为普遍律法的准则。,第14章 利己主义的不合理性,14.1 什么是利己主义?,14.11 利己主义与对人类实践的不充分理解14.12 对快乐主义的批评性说明14.13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效用主义14.14 伦理利己主义与心理利己主义,14.2 利己主义作为实践准则,14.21 利己主义实践准则相关于哪些目的性活动?14.22“立法者”观点的检验14.23“道德人”观点的检验,14.3 合理利己主义的“合理性”,14.31 合理利己主义所合乎的四种理智14.32 四种理智的性质,14.4 作为道德劝诫的伦理利己主义,14.41 一个利己主义者是否真的会劝导另一个人 成为利己主义者?14.42“利己主义的劝诫”何以发生?14.43 日常道德劝诫的实质,第15章 权利论,15.1 自主的道德人的涵义,15.11 实践理智思考的一种自我质疑以及它为什么发生15.12 能表达我们作为自主的道德人的观点的准则作为暂时确定之点15.13 我们作为实践者的两种属性,15.2 作为正当性理由的权利,15.21 权利与正当性的直接关联15.22 权利与自尊15.23 为什么权利不使我们感到骄傲?,第16章 责任论,16.1 道理理解层面的责任 16.2 对合责任的行为的悟解16.3 在责任与德性之间,16.1 道理理解层面的责任,16.11 尊重感情的性质16.12 自尊与尊重:主动性的方面16.13 相互性的方面16.14 责任论与权利论,16.2对合责任的行为的悟解,16.21 尽责任的行为与尊重16.22 合乎责任的与出于责任的行为的区分:康德的例证16.23 对康德分析的批评性评注,16.3 在责任与德性之间,16.31 康德的“自由的选择者”观点16.32 康德在德性与责任关系上的纠缠及其原因,附论:对康德责任论的概括与评论,(1)我们把康德的责任论作为对普遍实践准则,以及对我们作为自主的道德人的观点的责任论解释的代表。(2)我们一直尽可能在可以经验观察的范围内,阐发康德关于责任的实践理智思考的意义。(3)康德的责任论分为三个阶段。(4)我们把德性阐述为责任范畴的实践理智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5)康德坚持德性所欲实现的目的仅仅是纯粹理智位自身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