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0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苏).ppt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 循环 障碍,血量异常,血栓形成,血管通透性异常,血管内容物异常,全身性,局部性,充血,缺血,栓塞,梗死,出血,水肿,学生用复习提纲,充 血,充血(hyperemia)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A,V,动脉性充血(充血),因动脉血液流入过多而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的血量增多(一)原因 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二)病理变化 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功能活动增强。发生于体表者,温度略升高。(三)后果 多为暂时性现象 对机体有利 动脉已有病变时可造成不良后果,静脉性充血(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一)原因 静脉受压、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心力衰竭(二)病理变化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颜色暗红,体积增大,代谢活动低下。发生于体表者,温度降低,紫绀。(三)后果,(三)后果 1、淤血性水肿 2、淤血性出血 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4、淤血性硬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肉眼:(1)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2)暗红色,质地变实(3)切开时可见淡红色或暗红色泡沫样液体流出光镜:(1)肺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泡壁增厚。(2)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3)可见“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4)长期淤血,肺褐色硬变,常见于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肉眼:(1)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2)质地较实(3)表面及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条纹状结构,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光镜:(1)肝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高度扩张充血(2)淤血区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3)小叶周边区肝细胞脂肪变性(4)长期慢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慢性肝淤血,出血(hemorrhage)是指血液从心血管腔内流出。淤点淤斑血肿 积血 鼻衄 咯血 呕血 便血 尿血血崩,出 血,一、原因和种类 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二、病理变化肉眼:新鲜的小出血灶呈暗红色,随后呈棕黄色光镜: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血肿可被吸收或发生机化、包裹。三、后果因出血量、出血速度和部位的不同而异,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os)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血栓形成,学习内容,(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最重要因素(二)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裸露胶原纤维,外伤、化学药物、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XII因子,血小板的活化,粘附反应释放反应粘集反应,血流缓慢停滞,涡流形成,有形成分进入边流、增加血小板 与内皮接触机会。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达到凝 血过程所需浓度 缺氧,内皮受损 内皮脱落、胶原纤维裸露 激活内、外凝 血系统,涡流冲支内皮、损伤内皮,3.血液凝固性增高创伤、妊娠、产后 血小板数目增加,手术后 粘性增高,凝血因子活化血型不合 RBC破坏血小板因子、红细胞素 释放吸烟凝血因子增多,激活 血小板寿命缩短,幼雅血小板增多高脂血症 粘性 抑制纤溶酶活性肺、胃、胰前列腺癌癌细胞崩解释放组织因 子,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1、白色血栓2、混合血栓3、红色血栓4、透明血栓,1、软化、溶解、吸收2、机化、再通3、钙化,血栓的结局,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一)血栓形成的防御作用(二)血栓形成的不利影响 1、阻塞血管 2、引起栓塞 3、导致心瓣膜病 4、继发性出血,栓塞(embolism)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最常见的栓子为血栓栓子,栓 塞,(1)右心及体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分支。(2)左心、肺静脉或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各器官小动脉内,常见于脾、肾、脑、下肢等处。(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肝内门静脉分支。(4)交叉性栓塞(5)逆性性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一)血栓栓塞 最常见 1、肺动脉栓塞 95%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 2、动脉系统栓塞 栓子大多数来自左心,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二)脂肪栓塞 常见于长骨粉碎性骨折或严生脂肪组织挫伤或烧伤(三)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 2、氮气栓塞(四)羊水栓塞(五)其他类型栓塞,梗死(infarct)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infarction),梗 死,(一)原因:1、血栓形成和栓塞 2、血管受压闭塞 3、动脉持续性痉挛(二)梗死形成的条件:1、供血血管的类型 2、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3、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 4、血液的含氧量,梗死的原因和条件,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贫血性梗死 多发生于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 不丰富的器官(如脾、肾、心)出血性梗死 常发生于组织疏松和具有双重血液 循环的器官(如肺、肠),贫血性梗死肉眼:新鲜灶稍肿胀,表面隆起,梗死灶与正常组织间有一红色充血出血带。梗死灶形状与动脉分支的分布有关。继之表面下陷,质地坚实,出血带消失,形成瘢痕组织。镜下:呈凝固性坏死,外周有不等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带,陈旧灶有肉芽组织及纤维瘢痕形成。,出血性梗死 产生条件:严重淤血 双重血液循环 组织疏松,结局和影响:与部位,范围,有无细菌感染有关 小梗死:肉芽组织形成,机化瘢痕。大梗死:不能完全机化纤维包裹钙化 脑梗死:液化形成囊腔 心脑较大梗死猝死 肾、脾疼痛、血尿(肾),影响小 肺咯血、肺炎,合并心衰 肠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肢体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