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看影片《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7份).docx
-
资源ID:5655085
资源大小:28.7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生观看影片《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7份).docx
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长安三万里是这个夏天的现象级电影,而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在朋友圈看到了极力推荐这部片子的影评,实在是后知后觉。能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对我来说就更是机缘巧合了,如果不是因为整天下雨让暑假来玩的小朋友们不能按计划去水上乐园,待在家里又太无聊,估计我不太可能主动去看这部长安三万里,更别提带着一群人一起去看了。我其实很喜欢动画片这个类型,无论是皮克斯还是吉卜力,都在我的必看榜里。我对国产动画更是有着很高的期待,今天动笔之前还特意翻了一下以前的记录,2015年的这个时候,观影后兴奋难耐的我写了一篇大圣归来的影评,当时我在文章中做了个预测,大圣归来可能是国产动画电影再次出发的一个起步之作。现在回头看,当初的感觉居然还挺准,这8年以来(插句题外话:8年!竟然8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国产动画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说这8年是国产动画复兴的8年,大概并不为过。不过我其实并不太想看长安三万里,因为对这部片子我的期待并不高。在我看来,用电影这个方式来表现唐诗,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更准确或者说更公平的说法应该是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得很好的任务,即使不考虑社会环境因素,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个判断也仍然应该是成立的。古人“琴棋书画”的排名顺序有一定道理,抽象的”意境“用相对来说具象的文字这种形式来表达,本身就已经够难的了,而图像是比文字更具象的表达形式,用电影这种影像形式对唐诗进行二次创作,到底是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意境,还是限制观众对意境的想象边界,是很难说的一件事。所以,我选择看长安三万里,主要的原因其实是给小朋友们一个接近唐诗的机会。别的不强求,让小朋友在一个他们接受度更高的环境里跟着剧中人物念几首诗,了解一下那些大名鼎鼎的诗人们的基本情况,总还是有益处的。如果孩子们能因此建立起对唐诗的兴趣,观影之后愿意读读唐诗三百首,那就真的太好了。这是在看电影之前我的真实想法,当时觉得这个预期放得很低,基本上已经消灭了失望的可能性,说不定看完之后还能得到个小惊喜什么的。万万没想到的是,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得到的不是惊喜,而是惊诧,莫名的惊诧。从技术层面来说,8年之后的长安三万里和当年的大圣归来相比,提升的幅度是非常巨大的,画面的精美,细节的考究,都是肉眼可见的。如果说8年前的大圣归来只能在立意和故事的角度做一定的中国式动画电影的尝试,在技术层面只能全面学习外国动画电影的话,那么这部长安三万里和欧美或者日本的动画片相比在技术方面已经看不出太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造型和构图等方面可以说是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有点自己的审美风格的意思了。但是,除了画面这一点之外,长安三万里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真的有必要好好说说一一下面的内容涉及剧透,没看过又有计划想看这部电影的请自己选择是否略过哈。先说故事,这部电影采用了两条故事线并进的结构,一条故事线是高适回忆几十年间和李白的交往过程,讲的是过去,另一条故事线是高适作为主帅对抗进犯的吐蕃敌人,讲的是现在,这两条故事线的讲述,可以说都是不成功的。回忆这条线的问题主要是流水账的感觉太过于明显,剧情安排是两人每五到十年因为种种不同的因缘际会碰面一次,这本来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很容易就能把人生沧桑世态炎凉的历史厚重感通过前后对比表现出来,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相当一部分的分分合合还真就只是分分合合,只有从黄鹤楼到长安到扬州这种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真的看不到多少,剧本不深刻,缺乏对人物和对环境的穿透力描述,只能停留在表面记流水账,好像讲了很多,但有价值的东西太少。讲现在这条故事线则是一直在故弄玄虚,一开始给观众的感觉是高适外有吐蕃进犯,内有太监查案,黑云压城城欲摧,真是危在旦夕。但看到最后我们发现外患方面高适早就为进犯的吐蕃人准备好了口袋阵,只等着关门打狗了。内忧问题就更有意思了,来查案的太监其实是高适的粉丝,皇帝下令要查的几个问题人家都没让高适写说明材料,在见到高适前他自己就已经帮忙找到了人证物证,足以说明高适不但没有绝对不忠诚的问题,连忠诚不绝对的问题都没有。高适在这里是没问题了,但编剧在这里的问题就大了:这个故事之所以要讲,是因为有两个危机要解决,但实际上在电影一开始故事还没讲的时候,这两个危机就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在整个电影的推进过程中压根就没有解决危机这回事,高适从一开始就没为吐蕃进犯担心过,程总管也从来就没为高适的历史问题疑惑过,只有我们这些观众在为两个早就解决完了只是编导一直藏着正确答案的问题瞎操心。那么,这个故事还有讲述的必要么?故事设计有问题,这就是这部电影很多人坐不住,还没看完就撤了的一大原因。有人说电影太长是小朋友们看不下去的原因,的确,168分钟的动画片非常少见,不知道是不是动画电影时长的历史记录。但如果把故事编排得一波三折,能真正抓住小朋友们的注意力,168分钟应该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如果做个对比,连放两部奥特曼,估计也不至于让这么多小朋友坐不住,所以虽然时长是个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是否能抓住人。实话实说,这部电影很难让小朋友们静下心来看进去这件事,也不完全只有负面意义。因为如果故事基本内容不变,只是编拍得趣味性高一些,孩子们真的看进去了,虽然让他们通过电影了解唐诗这个目的可能因此达成了,但他们的价值观却极有可能因为这部电影而出现混乱,那就太得不偿失了。是的,我认为这部长安三万里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故事,更不是168分钟的时长,而是传递了一个非常混乱的价值观。一部电影的价值观,主要是通过对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塑造来传达给观众的,对正面角色的刻画就是在宣传正面角色身上的价值观,对反面角色的描写就是在批判反面角色身上的价值观。那么,这部长安三万里当中,主要刻画的正面角色是谁?描述最多的反面角色又是谁?对这个问题我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是缺乏心理准备的,直到故事推进到了中段之后才忽然回过味来:高适在这部电影里绝对不只是一个故事讲述者的旁白角色,他就是这部戏的主角,编剧给他设置的价值观就是这部戏要宣传的价值观,他的价值观总结下来就是:少说话,多努力,努力当官,当大官,建功立业,别整那些花里胡哨没用的。那么,整部电影通篇下来到底是谁在整“花里胡哨没用的“呢?难道不是那个所有观众都默认应该是主角的李白么?李白在这部电影里的价值观设定,就是任性胡为,只会抱怨社会,从不低头检讨自己,一味幻想,最终还因为幻想所以才付逆永王差点丢了性命,这一切不恰好正是高适的反面么?编导们用几乎相同的篇幅描写高适和李白,两个人价值观的设定又是如此的对立,这里的人物臧否,价值评判,真的是清清楚楚。为了怕观众们看不明白接受不了,片尾还特意加了一句,告诉大家高适是唐代诗人当中管做得最大的,看到这里观众真是想装糊涂都装不成了,这部电影之所以要选择从高适的视角来写整个盛唐诗坛,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官当得最大,这样才能和李白的”净整花里胡哨没用的“形成最鲜明的对比。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小朋友们来说简直是最有说服力的对比了,该做高适还是李白,该如何度过一生,该选择谁的价值观,似乎这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闭着眼睛选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某些小朋友不老实喜欢瞎想,难免不会想到一些不该想的错误问题:唐诗这玩意儿,是不是“花里胡哨没用的“?应该不是,要不然家长和老师为什么要我学唐诗呢?可如果唐诗不是花里胡哨没用的,那李白写诗就是在做正事儿吧?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只有选择高适才是对的?成为李白不是也很有价值么?如果再想深一层就更迷糊了:这部电影让高适当主角是因为什么?因为他的官当得大?如果当大官才是对的才应该当主角,那应该是岐王这个更大的官当主角才对吧?不对,按这个说法只有皇帝才能当主角,皇帝官最大。又或者只有同时做诗人和当官打仗才贡献最大,只干一件事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人们提起高适的时候基本都是在谈论他的诗,很少有人在意他打仗的功劳呢?这还仅限于知道高适这个人的,事实上每个人几乎都知道李白,但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高适,如果是高适的成就更大,那应该反过来每个人都知道高适,很少人知道李白才对吧?这就是长安三万里价值观的混乱之处:一方面作为一部以唐诗为主题的电影必须要认可诗歌的价值,否则就没必要拍这部电影了;可另一方面主创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更有价值。这就是高适被选作主角的原因,也是李白被塑造成了一个反面人物的原因,作为一部讲唐诗的电影,可以说是相当拧巴了。如果小朋友们真的把这部电影看进去了,他们学到的是什么呢?只有经世致用才是人生正路,进到体制内才能为人民服务,干别的都是不务正业。一部唐诗电影看到最后发现是考公宣传片,小朋友们看不下去逃出电影院,其实挺好的。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说这么评价不公平,这部电影在大的史实方面不算离谱,李白一辈子想当官却找不到门路是事实,高适实现了李白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事实,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大概除了陶渊明之外都想当官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既然如此长安三万里怎么就不能这么写这些诗人呢?我的回答是:李白高适他们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做最大成就不奇怪,要求千年之前的人摆脱那个时代的价值观的束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但是,要求生活在今天的电影人摆脱“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高“的传统价值观束缚,不要把这些陈腐的东西传播给孩子们,难道也是不公平的高要求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现代人,不是看她或者他是否上网,是否使用智能手机或者玩ChatGPT,衡量标准应该是头脑中“现代意识”的多少。那么什么才是现代意识呢?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人是目的”,也就是承认每个个体作为人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每个人都有权活出她或他自己想要的人生,这就是生命最大的价值。想当总统元帅CEO固然是有价值的人生追求,但却不是唯一有价值的人生追求,想当诗人,运动员,或者其他任何事业都是有价值的人生追求,不想追求任何事业上的成功,只想快乐的过好一生,也是同样有价值的人生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不一定是有更多的人建功立业的世界,但一定是有更多的人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世界。要求生活在21世纪的电影人在作品中多传递一些这样的价值观,不要告诉孩子们只有做某些“有用”的事情才是人生正途,不要说剩下的事情哪怕是李白作诗都是不务正业,这个要求很高吗?按照这个要求,制作精良美轮美奂的长安三万里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孩子们不看更好。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文学电影一一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诗人的身世,以及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巨大变化。盛唐时期,唐朝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安史之乱后,战火纷飞,整个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李白醉酒后,诗兴大发,作诗将近酒时的想象。想象他和好友一起乘着白鹤,飞入星河,飞入诗词的天地,尽情饮酒作诗,感受诗词的浪漫。最让我难过的是高适因为自卑而有些口吃,读书也不是很成功,不像李白那样才华横溢。但他还有武艺在身,怎料在岐王府为玉真公主表演武艺时,却被公主嫌弃,被他人嘲笑,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从不放弃,最后成了有名的大将军,率领军队打败敌人。这部电影绝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唐朝兴衰的画卷,还让我了解到了“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光辉一生。这真是一部有意义而且有价值的电影。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这一部电影的开头是高中丞在城上杀敌,接着程公公来询问高适和李白的友谊。青年的高适为得功名便远赴长安城。在途中,便遇到了去扬州的李白。李白误把高适当作“小偷”,两人这才相互结识。随后两人共同待在一起几年,他们一起喝酒,李白还叫高适教他枪法,而他指导高适学习相扑。离别时他们约定一年后在扬州会面。当高适再与他见面时,李白却似乎并不知道,但热情接待了他。这两个人一个潇洒帅气,另一个可以说是沉着冷静,性格完全不同,却相处得很好。影片最后,当给程公公讲述完时,吐蕃大军赶来,他们联手攻破了吐蕃大军。安史之乱后,李白被释放。看完整部影片,我最记忆犹新的是高适最后说的一句话:“只要长安的书在、诗在,长安就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高适让我明白:生活中有不尽的困难,只要努力而为,就会成功。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这是一部动画片,也是一部讲述唐代历史的纪录片。李白是一位狂傲的独立的人,高适是一位冷清守信的人,李白和高适第一次见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居然打起来了。可他们最后却成了最好朋友。这真是,不打不相识呀。电影中介绍了很多诗人之间的交往,有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其中,最好看的一刻是很多诗人聚在一起,把酒言欢,谈天说地,当时的天空是五颜六色的,李白还拉着杜甫给天上的神仙一起敬酒呢。还有就是很多诗人在酒馆的独木桥上跳舞写诗。可是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一一那么多诗人站在上面,为什么掉不下来呢?大概因为安史之乱,诗人都吃不饱饭,都很瘦吧!或者是,那座桥也喜欢他们跳舞写诗,不让他们掉下去吧看完电影我收获了很多诗句,我会背的诗句不由得跟念起来,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今天我看了长安三万里,故事开头,李白的东西被小偷偷了,因为小偷戴的帽子和高适戴的一样,李白以为高适就是小偷,就与高适打斗起来。这时,高适解释他不是小偷,李白顺势骑走高适的马去追小偷。李白刚解决了一名小偷,结果另一名小偷拿剑向李白刺来,高适用枪把那名小偷刺死。随后,李白和高适就一起游了黄鹤楼。他们到了黄鹤楼发现了提诗版上有一首非常好的诗一一黄鹤楼,李白决定要写一首比黄鹤楼还要好的诗。第二天高适和李白便分开了。后来,高适找到李白并且还认识了一位用剑很厉害的女子,两人便打斗起来,结果高适被那名女扮男装的女子击败,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干起了农活。又过了几年,李白找到了高适并诉说了他这几年的苦衷,然后他们又一同去了黄鹤楼,李白便写了一首诗一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李白回头发现高适不见了,原来,高适去参了军。为什么他们总是分分合合呢?人生是不是总是分分合合?历史是不是也总是分分合合?影片的开头,李白向扬州出发,高适向长安出发。李白的行李被两个毛贼抢走,他以为高适就是抢他行囊的两个毛贼之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高适和毛贼带的是一模一样的帽子。两个人就这样不打不相识了。于是,高适和李白两个人在路上结伴而行。有一天李白带高适去黄鹤楼喝酒,喝完酒之后突然诗意大发,酒店里的小二带李白去找酒楼里写的最好的诗,随后小二说在黄鹤楼里写的最好的诗,就是崔家公子的黄鹤楼。李白读了这首诗之后说“总有一天,我李白要写比这首诗还好的诗!”从这晚之后,高适和李白各自上各自的路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李白、高适、杜甫、丹丘生等,他们在黄河边饮酒作诗,李白拿着酒杯吟诵将进酒那段,真的是太美了,我仿佛和他们乘着仙鹤飞向九霄云外,感受到了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我的心情更不错。因为今天王老师带我和同学们一起看电影了!电影的名字叫长安三万里,我特别开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是哥舒翰和高适因为去攻打叛军突围,结果哥舒翰被压在枪底下,高适幸运逃走了。哥舒翰快死了也不投降,这不是我们正缺少的宁死不屈精神吗?这个电影演了高适和李白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李白浪漫,爱喝酒,常常把自己喝得大醉,一时醒不过来。高适平静、沉稳。影片中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其他诗人,比如杜甫、王维、岑参、孟浩然这部电影太好看了!但我最欣赏的还是哥舒翰宁死不屈的精神。这部电影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高适最后在监军太监的帮助下守住了长安。影片中每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比如,高适正直稳重,李白豪迈随性。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帮诗人喝醉了,李白脱口而出一首诗将进酒,认为自己飞上了天,还见到了许多神仙,天上人间真的很美,有五颜六色的星空!最让我伤感的是高适要和李白分开了,他们不知何时再相见,李白说“我们可以在天上相见”,于是,高适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体会到了当时他们复杂的心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壮汉尽管身上被射了很多箭,他依然高举旗帜。王老师和同学们一同看电影,组织他们写读后感,而且多次联系我,说是如果能发表,对孩子们语文学习热情,必将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深表同感。收到稿件后,我给每篇稿件加了一个题目,部分稿件可能删除了几句话,或者又加上几句话,这样突出了中心,使稿子更有模有样了。这些小稿件都写得很好,都有独到的着眼点,但因为写作上的生涩,不能够完美的表达,但那种意思,我可以看出来。这些,我都给提炼到题目中了。真心希望这次王老师组织的活动,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影响,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长安有多长?三万里有多远?我想这是大家在看到这部动漫之后可能存在的疑问。据说,唐长安城鸟瞰复原图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古代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都市。而这里的三万里也并非指距离的遥远,而是虚指,是对唐朝文化影响力的描述。直到今天,太宗玄宗的风采让人敬佩,贞观开元的治世令人神往,海外华人的聚集地又称为唐人街,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迷倒众人,海上的丝绸之路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唐诗至今让千万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在高适的军帐中,他若一个垂死的老人,苍苍白发,沉沉暮气。忆往昔,他发出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慨:我是一个笨拙的人,没有李白、王维他们才气纵横。与君初相识,锦绣未开时李白和高适相识源于一场意外:李白因马匹被贼人偷盗,误认贼人为高适后,与高适不打不相识,随后高适凭借一手高家枪救李白于危难。诗人遇诗人,英雄见英雄,自然是结为知己。只是李白虽然好饮,高适却从不贪杯;李白出口成章,高适却言语磕巴。高适承得一手高家枪,李白习得一柄裴公剑,两人你来我往,切磋比武。最终,李白学习了高家枪,高适领悟了相扑术。人生无不散之宴席,短暂的欢聚后是长达一年的分离。两条歧路,高适奔长安,李白赴扬州,两人立下一年之约,扬州重逢。长安居不易,恨归梁园迟李白因门户之见,无法科举应试,高适同样不屑。高适家道虽然没落,但仍有些旧情谊在。左右为难只好上下求索,终于在岐王的赏识下有了一次登台献艺的机会。在这次宴会上,王维的琴在,李龟年的乐在,玉真公主在,杜甫也在,进则鹏程万里,退则避守梁园。纵使岐王力荐,但盛世的大唐只需要粉饰的诗人,不需要英勇的将军;纵使侠肝义胆也只能如打水竹篮。岐王府里,龟年常见,王维多闻,只因玉真公主“有些吓人”的评论,独少了高适的身影。进取无道,报国无门,高适只得返回故乡梁园,但回故乡前,他要赴与李白的扬州之约。扬州繁华地,别后归故里扬州自古繁华,水路通畅,盐业发达。高适仿佛来到了梦中:江上的花船,桥上的妙龄女子,王公府里的歌舞升平。李白已经诗名传天下,但高适仍旧锦绣未开。李白流连歌舞,高适矢志报国。他们,一个在云端,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在尘世。自是性格使然,难免分道扬镶。临走之前,高适与裴家剑做了比试,输了比赛,寒了心,但更意志坚定。回到梁园,他更加刻苦勤勉学习。文武有所进,再赴长安去李白诗名远播,因玉真公主推荐,得玄宗垂怜赏识。功名既成,故友不负。李白写信催促高适望长安相聚,共赴前程。李白在信的结尾写到“速!速!速!”言辞恳切,心情急迫。彼时的高适学业有所精进,武艺也愈发纯熟,自是信心大增,决定再赴长安。高适寄希望于李白,但李白拙于政治,得罪了高力士;恃才放荡,惹怒了唐玄宗,终被赐金放还。高适不得已,只得再次重回故里。“寂寞像秋草,悲风千里来”,高适人生惨淡,但是他“习得文武艺”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期间李白又来拜访,这时高适的相扑术已经胜过李白。李白同时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安禄山私制官服,有不臣之心。安史之乱爆发,国家政权倾覆,各地生灵涂炭。时代如无情的流水,两人如飘零的落花,高适随哥舒翰征战沙场,渐立功名;李白因永王叛乱,终成反贼。再次相遇,依旧是黄鹤楼前,只是两人相隔着一堵墙,与黄鹤楼相隔着一片江。一楼,不复昔日的繁华;两人,不复旧时的青春。李白以为高适会上书救他。但开口救他的绝不能是高适。王朝倾覆,白是乱臣,终属贼子;适是主将,既受皇恩。一旦上言,不但于救助无功,反而可能自身殒命。朋友救助不成,自己匡扶天下,拯救黎民的志向也无法实现。但高适会舍弃这个知己吗?断然不会!立志救国救民的高适必然也重情重义。他与郭子仪通信,求他保李白一命。一则郭子仪未平永王之乱,身份并不敏感;二则郭子仪与李白多年未有深交,不会遭众人质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又回到了庐山;“闻君夜郎归,马蹄踏雪疾J而高适则回到了梁园。只是,此生不复相见,再无书信往来。李白曾与高适言:计谋的高妙之处便是自己都相信自己所做的是真的。于是高适寡恩,未救李白;郭子仪重意,四方打点。但于高适而言,朋友既解了危难,他也圆了报国的志向。这盛世也如他所愿,再次河清海晏。于是,他卸了甲,归了田,终回梁园。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补全半个乱世。而你,高适!振臂一呼,挽救了整个天下。后世评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人高适。但是因你在,长安在;长安在,诗才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