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移风易俗工作汇报2篇.docx
XX镇移风易俗工作汇报1十九大以来,XX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标准,突出乡风文明主题,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推进乡村文明”系列主题活动,创新“四取消、四倡导”工作方法,引导广大农村群众不断转变观念、崇尚文明,提升素质,让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勤俭持家蔚然成风,在全镇形成共建共享、健康幸福的文明新风。一、三级联动、形成合力,夯实改革基础(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XX镇按照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全镇实际情况,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移风易俗改革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宣传委员为副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此基础上,先后修订出台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丧事简办的实施方案、XX镇管区工作考核办法、XX镇村四职干部动态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管区、村庄考核,直接与管区书记及村庄四职干部绩效工资挂钩,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改革小组迅速行动镇级改革领导小组按照镇党委的安排部署,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对全镇114个村庄的广泛摸排调研,按照村庄规模、经济情况、风俗习惯进行划分,最终确定了第一批30个改革试点村庄,并组织全体管区书记和试点村支部书记到先进镇办学习经验,先后多次邀请市文明办领导来我镇指导工作。同时,先后印刷了“丧葬俭办不铺张、多省钱物孝爹娘”等群众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300余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IOoOO余份,引导村民了解改革、接受改革、参与改革,为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三)管区村庄全面铺开各管区根据改革小组的安排部署,迅速召开村庄支部书记会议,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和目标要求。各村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先后召开村两委会议、白事理事会成员会议,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制定改革方案,最终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二、四个取消、四个倡导,推树文明新风(一)取消派客代客,倡导白事大厅,破题丧事简办为破解丧事宴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这一难题,我们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老年人食堂、空闲办公场所等设施,建立专门的“白事大厅”,为村民丧事就餐提供场所。“白事大厅”要求丧主严格按照村庄白事理事会章程,取消派客代客,取消喇叭鼓手、纸扎烧纸等封建迷信活动,并对用餐标准和桌数严格把关,安排丧主的亲朋好友在殡葬当日来大厅统一就餐。通过西王庄、石家河崖等试点先行,发现“白事大厅”既节俭又不失体面,即适合民情又符合民意,群众非常乐于接受。目前,“建白事大厅,省一万块钱”在XX镇已形成广泛共识,很多村庄正在加快建设中。白事大厅的使用,大大削减了丧主的支出,将费用由过去的上万元节省至现在的2000元以下,每起丧事节省8000元。(二)取消二次装棺,倡导墓地革新,破除陈规陋习我镇曾普遍存在骨灰盒“二次装棺”再行下葬的习俗,不仅丧葬费用较大,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极其严重。棺材的长度L8X0.8米,夫妻墓穴2.5X2.0米,坟头3X3米。据统计一个大坟头需要挖掘机、人工、水泥、沙等各类支出约3500元,占地9平方米,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以孝源店子、西王家庄、石家河崖等村庄为示范村,倡导骨灰盒直接入土、生态公墓、新式墓园等入葬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镇已建成和在建村级公墓34个,114个村庄全部取消“二次装棺二现在入葬仅使用骨灰盒只需花费400元,建L1X0.8平方米的双墓穴即可,可节省开支3100元,节约土地资源8平方米。这一举措在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的同时,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互相攀比兴建“大坟头”的局面,将墓地使用年限延长了10年,形成了文明入葬的新风尚。(三)取消三日拜旌,提倡二日殡葬,削减繁礼冗节我镇传统的殡葬,需要二日圆庙,三日早晨拜旌。圆庙、拜旌需要诸多贡品,并且由拜旌师傅身穿长袍戴礼帽,行三跪九叩十八揖之礼,整个过程逝者子女不停跪拜,长达一两个小时之久。这一陋习耗费大量的财力、精力,让丧者的亲属尤其子女精疲力尽,苦不堪言。为破除这一陋习,我镇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征集民意,出台XX镇移风易俗实施意见,规范村庄修改白事理事会章程,将三日拜旌这一繁礼冗节坚决取消。同时倡导逝者去世后二日内下葬,简化程序,减轻负担。这一改革举措,受到了群众的极大认可和欢迎,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o(四)取消高额婚礼,倡导喜事大厅,树立新型婚恋观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喜宴已从家中请客改为酒店宴请,并且互相攀比,大操大办。XX作为城乡结合部,彩礼高、规模大、婚宴奢,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很大浪费,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XX镇大力倡导新型婚恋观,约束婚事中的不良习俗,在全镇大力宣传、倡导婚事彩礼节省。同时,为节约婚庆奢侈浪费,鼓励有条件村庄建立喜事大厅,按照喜事新办的村民可在喜事大厅里举行婚礼,免费提供主持司仪、使用场地、喜庆节目、锣鼓器乐,可节约2万余元。目前,我镇已建立喜事大厅6处,年后共办理16起婚礼,节省32万余元,广大群众新的婚恋观、价值观逐步形成。三、改革工作成效(一)经济效益移风易俗改革之前,丧葬费用巨大,繁礼冗节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精力。通过前期大量的走访调研,村民办理丧事花费少则15000元,多则30000余元。改革取消了鼓手、喇叭、拜旌等众多封建陋习,丧主只需要承担灵车、骨灰盒、打坟几项支出,费用缩减到1500元左右。2017年,我镇共去世1018人,改革后仅丧葬费用便可节省1500万元左右。在节省巨额开支的同时,厚养薄葬、勤俭持家蔚然成风。(二)社会效益我镇在改革前通过调研发现,农村丧葬攀比之风不仅体现在宴席规模上,大坟头更是屡禁不止,有的坟头甚至占地30余平米,一亩土地只能安葬30个逝者左右,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改革后,通过建设公益性墓地,一处坟头至少可节约8平米土地,一亩土地可安葬双人墓穴300个(600位),将墓地使用寿命延长了10年。除此之外,改革取消了纸扎、烧纸,大大减少了烟尘、二氧化硫、PM2.5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大大降低了火灾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我镇114个村全部进行了移风易俗改革,其中按照镇级改革方案进行彻底改革的村庄达64个,已按照新规办理丧事32起;新建白事大厅18处,红事大厅3处;34个村庄进行了墓地新建。改革中我镇实现了二日葬,取消了“二次装棺”,倡导了节约土地、新建墓地的新风尚。一系列顺应民意的改革措施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点赞,一些改革难度较大的村庄也在周边村庄的带动下主动进行了探索尝试。村庄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喜事新办、厚养薄葬、邻里和谐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改革过程中体会到了益处,全镇的移风易俗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XX镇移风易俗工作汇报2XXX镇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正有序开展,针对文明节约办红白喜事,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高额彩金等成规陋习、完善红白喜事相关制度,坚决遏制乱办酒席现象,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根治旧俗陋习,宣传效果渐入民心,推动XXX镇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倡导乡风文明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党建引领助推移风易俗。XXX镇坚持“抓党建、促乡风,讲文明、树新风”的原则,将党建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围绕抓好党建,服务精准扶贫的思路,着力于思想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抓干部、抓党员,充分发挥好基层党员“关键少数”的作用,以党员和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全面发挥基层党建作用,提倡厚养薄葬,将钱用在孝敬老人上而非祭祀上;提倡将钱用在发展生产上而非大操大办上,推进党建带动移风易俗新成效。二是村规民约助推村民自治。各村通过入户走访,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祭扫雅办、节俭操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制度章程,规范村民行为,并督促执行,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标语、宣传展牌、组织开展活动等,将村规民约融入民心,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对违反规定大操大办酒席、铺张浪费等行为及时制止;节假日举行“村晚”、村民篮球赛事等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三是探索实践“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探索建设黄琴村“红白理事会”及“村民理事会”,组织村两委及驻村干部充分讨论,多次入户调研征求意见后,召开红白喜事工作动员会和“院坝协商”会议,起草XXX镇黄琴村操办红白喜事理事暂行办法;制定黄琴村操办红白喜事告知单,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宣传覆盖不漏一户、宣传知晓不漏一人;实行村民推选理事会负责人,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召集各村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严格依照村规民约规范操办酒席;制定承诺办事制度,村民办事前必须签订黄琴村操办红白喜事承诺书;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办理婚嫁酒申报备案制度,落实环境卫生、食品监管负责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执行监督检查程序。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村红白理事会必须派员到场。黄琴村红白喜事理事会成立以来,黄琴村两委、红白理事会广泛做实思想动员,凝聚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宜办”的共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规范引导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人情风、吃喝风、攀比风得到有效抑制,成功阻止辖区内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8次,在春节、国庆、元旦等节假日举办移风易俗专项文艺演出3场次;推选州级脱贫攻坚先进人物1人,乡风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四是抓住关键刹歪风。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文明乡风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勇于破除陋习,紧盯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社情民意的建言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让新观念、新规则入耳入脑入心,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以“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激活传统道德力量和村民自治意识,逐渐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准则,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让广大群众感悟认同主流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受益者。五是突出重点建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的“管与治”,制定与实际相符的村规民约,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宜于落实”的原则,切忌“千村一面”和“假、大、空”;试点成立“红白理事会”机构,由村民共同推选理事会秘书长(既督管、客头),由红白理事会统一承办,确定过事类型,过事标准、规模,过事场所,镇纪委及民政干部联合督导,形成监管、运行长效机制,形成奖励、惩处机制,对支持移风易俗工作的要予以适当奖励,对反对、不理解、不支持该项工作的要有惩罚措施,引导村级群众自治组织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真正把规矩立起来,让风气正起来。六是补齐短板夯基础。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必须坚持“硬条件”和“软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阵地建设长效化,将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补齐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乏力、贫困现象尚存这“三块短板”,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阵地,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抓宣传教育常态化,紧紧围绕文化场所建设、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接通“地气”改善宣传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宣传载体,结合留守老人、儿童、妇女人员特点,开展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把文明新风吹进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让每个人每个家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使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落实到行动之上,体现在细微之处,融入到生活当中,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七是依托载体促文明。依托“十户一体”抱团发展工作、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载体,培育打造亮点,试点先行,尽快形成可借鉴、能推广的经验,以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中的科技难题,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倡导尊老爱幼、她婢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积极开展“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使农民树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