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文选序》PPT课件.ppt
文选序 昭明太子萧统,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选学”,文选注家,李善注(师承曹宪,共同创立“文选学”)五臣注(唐开元时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合注本,世称“五臣注”),相关评语,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序斯可见矣。苏轼东坡志林,宋时学者不解文铨,妄加参驳,谓统拙文陋识,去取违宜。若董仲舒之对制,刘向之叙战国策,王羲之之记兰亭,陶渊明之赋闲情,则遗而不録。相如赋上林,引卢橘夏熟;扬雄赋甘泉,叙玉树青葱,则概收之,而不辨其谬。以此谯统暴瑕掩瑜,不原作述之旨。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九十一 引田汝成评语,文选者,辞章之圭臬,集部之准绳,而淆乱芜秽,不可殚诘,则古人流别,作者意指,浏览诸集,孰是深窥而有得者乎?章学诚文史通义,昭明此序,别篇章于经、史、子书而外,所以为文学别为一部,乃后世选文家之准的也。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问:萧选一书,唐人奉为鸿宝,杜诗云熟精文选理,请问其理安在?王渔洋答:唐人尚文选学,李善注文选最善。其学本于曹宪,此其昉也。杜诗云云,亦是尔时风气。至韩退之出则风气大变矣。苏子瞻极斥昭明,至以为小儿强作解事,亦风气递嬗使然。然文选学终不可废。而五言诗尤为正始,犹方圆之规矩也。理字似不必深求其解。清郎廷槐编师友诗传録,六艺附庸,蔚为大国,江河万古,精爽宏多矣。精神足以不朽。三十卷之书,遂与六经并寿。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引谭献评语,怎样理解第一段的“文”?,刘永济先生把“文”的古意归约为六种:一曰经纬天地,二曰国之礼法,三曰古之遗文,四曰文德,五曰华饰,六曰书名、文辞。(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第23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此序首段中“文”字共五处,涵义:文饰、文献、纹理、文明和文章。多样而精细的概念划分,展示了南朝士人对世界丰富细腻的感知和体悟能力。,课文翻译,1“式观元始文之时义远矣哉”(我)看那原始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代,世风民情质朴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天文现象,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是深远广大啊!,“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随时变改,难可详悉”,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尝试论之曰 贾马继之于末”,(让我)尝试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自兹以降,源流寔繁 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又楚人屈原骚人之文,自兹而作”,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诗者,盖志之所之也粲然可观”,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感情激荡于心而表现在语言上。关雎、麟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达,桑间、濮上是亡国之音的流露。所以诗经正道,光彩照人,值得鉴赏。,“自炎汉中叶分镳并驱”,自汉代中叶以来,诗歌发展的道路又渐渐不同了,有韦孟退居邹地的讽谏之作,有李陵“携手上河梁”这样的篇什。四言诗与五言诗区分开来,又产生了少则三字,多则九字的诗歌,各种诗体一齐出现,像分镳共驰的马车一样并起。炎汉:汉代为“火”德。三国演义末尾附诗云:“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颂者,所以游扬德业总成为颂,又亦若此”,“颂”这种文体是用来歌功颂德、赞美成功的。尹吉甫有“穆若清风”那样的赞辞,季札有“至矣哉”那样的赞叹。抒发情感形成诗歌,正如上面所说风雅与韦孟、李陵的诗歌。总括成功,形成颂体,也就像这里所说的尹吉甫、季札的作品了。,“次则箴兴于补阙图像则赞兴”,其次,“箴”是为弥补过失而产生的,“戒”是由于辅佐君王纠正其过失而出现的;“论”要求剖析事理精当细微;“铭”要求叙述事情清爽温润;赞美寿终的人,就产生了“诔”文,为画像题辞,“赞”体就兴起了。,“又诏诰教令之流众制锋起,源流间出”,又有诏诰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哀文等文体,“答客”、“指事”之类作品,“三言”、“八字”之类文辞,还有篇辞引序、碑碣志状,各种作品蜂拥而起,新旧文体的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譬陶匏异器盖云备矣”,就好比埙与笙是不同的乐器,但都能发出动听悦耳的声音;黼和黻虽然色彩各异,但都能成为美丽悦目的珍品。由于有如此众多的文体,作者的各种情致意趣,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余监抚馀闲太半难矣”,我在监国抚军之余,平时多有闲暇,广泛阅读各类文章。总是眼睛在浏览,心里在默想,一读就是老半天,竟然没有倦意。自周、汉以来,年代久远,历经七朝,时间过千年。这期间词人才子誉满文坛,他们才思敏捷,铺纸挥毫,文章多得书套装不下。如果不删除其糟粕,采集其精华,要想事半功倍,多半是很困难了。,“若夫姬公之籍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至于周公、孔子编撰的那些书籍,能与太阳、月亮悬空争光,能与鬼神较量奥妙之旨,它们是道德方面的准则法式,人伦方面的导师良友,难道可以加以删削,剪裁?老庄管孟等先秦诸子之作,大概以表达思想见解为宗旨,并不以文学性为目的。因些我现今所编的这部文选,略而不收它们。,“若贤人之美辞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圣贤的美辞妙句,忠臣的抗直言论,谋士的话语,雄辩家的言辞,如冰消泉涌般滔滔不绝,又如金质玉音,声调铿锵。所谓狙丘、稷下的辩议,鲁仲连的辩才使秦军退却,郦食其的劝说使齐国归降,张良的八个难题,陈平的六条奇计,他们的事迹美显于当时,言辞流传千载,大抵见于典籍,或出于诸子及史书。像这类繁博之事,虽写入书籍,但与文学作品毕竟不同。这部文选也不收录。,“至于记事之史杂而集之”,至于记事体和编年体史书,是用来褒贬是非,记载事件及发生时间的,与文学作品相比,也有所不同。像“赞论”联缀辞藻,“序述”组织文采,事情出自深刻构思,义理归由文采表现,所以与其他文学作品一并收入文选。,“远自周室各以时代相次”,上自周朝,下至当代,这些入选的作品总共分为三十卷,取名文选。编排的大致体例为按类汇集。诗赋二体体制有多种,又按小类分别排列。每类之中,各以时代先后编次。,怎样理解“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此句是萧统对选“文”特征与标准的浓缩和概括。“事”,就事实来说;“义”,按道理来讲。“事”、“义”对举,属于骈文典型的互文见义的写法。在萧统看来,好的文章,必是需要经过作者的“沈思”,且具有完整的结构,清晰的肌理,纷呈的文采总之,是应如“黼黻”般精美的“绣物织品”。,在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倾向背后,可以窥见一种“美的自觉”或者说“文学性的觉醒”。在理解这种觉醒的同时,必须结合整部文选辨证地看待,也即破除所谓“纯文学的神化”因为萧统举起的并非一杆“纯文学”的大旗,各种日常实用文体也被纳入文选搜罗的视野中国文学始终为“杂文学”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