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PPT课件.ppt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主要内容,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一、关于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寀(ci),笔名有戴梦鸥、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就开始从事创作。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游学生活。他先来到里昂中法大学就读,1934年前往巴黎,1935年春回国。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稍后,和艾青主编了顶点诗刊。,1941年底,日本侵占了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1946年3月,回到上海,任教于师范专科学校。1948年5月再度流亡香港。1949年3月中旬,他毅然离开香港,冒着风险来到北平。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诗人于北京逝世。死后也并无隆重的纪念活动,显得非常冷清。,四本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共存诗余首。戴望舒诗选(1957),戴望舒诗歌风格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以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首先,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舒是悲情的理想主义者,总是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他很少表达一种乐观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是理想无法获得的悲剧感受。戴望舒是一个“寻梦者”。他更善于体验寻求过程中的忧郁悲凉的心境。有一首诗,寻梦者:,这里,金色的贝,贝里桃色的珠,象征着梦一样的理想。这种梦,是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诱惑,它是非常难于获得的,或者说几乎无法获得。他更多的却是体会到了梦境失落的痛苦。,乐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渴的时候也饮露,饥的时候也饮露,华羽的乐园鸟,这是神仙的佳肴呢,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是从乐园里来的呢,还是到乐园里去的?华羽的乐园鸟,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可以对我们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ch)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抒发的是一种忧郁凄凉感情。“雨巷”重要意象。它是抒情主人公的所处的环境。也可以说,是诗人戴望舒体验到的人生境遇象征。就是说,戴望舒体会到的生活,就如同在雨巷徘徊一样。阴郁、寂寥、狭窄,又悠长地没有止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雨巷”暗示着忧郁凄凉的心境。,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重要的意象。它是诗人朦胧而美好的“憧憬”、“渴望”。这种美好的渴望、憧憬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虽然是美好的,但同样是忧郁凄凉的,同样是忧愁、哀怨、凄婉,同时又朦朦胧胧,飘忽不定,难以扑捉。最后,这个姑娘在雨巷里消失。她给人一种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朦胧感,可望而不可及。,其次,从文学修养上看,戴望舒是现代派诗人,在30年代,被称为是现代派的首领。戴望舒30年代曾经游学法国,西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构成了最重要的影响。其中以法国象征派影响为最大,他曾经翻译过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歌。,最后,从个人生活经历上,戴望舒一生饱受爱情挫折的痛苦折磨,这种爱情悲剧,对戴望舒诗歌的悲剧情绪具有更深刻的影响。,2、民族苦难的悲愤,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之中。后期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有几首诗,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他用沉重的笔写下了元日祝福、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二、戴望舒和萧红,萧 红(19111942)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的生平飘泊岁月寂寞路原名张迺莹,另一笔名悄吟。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不久,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广州萧红之墓,戴望舒与萧红友情,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三、萧红墓畔口占分析,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仅二三祭者,痛见挚友孤坟独立于无垠大海之边,自是情由境生,也是境由心造。“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们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诗人为墓中人生前身后的境遇感痛不置。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在血雨腥风之中。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或许那是一个云霞飞涌的傍晚,诗人想起萧红的确喜欢红色,于是,特意买来红山茶花作为祭奠之物。,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而其“歇后”则为“何时旦”(史记:“长夜漫漫何时旦”),即于无边昏夜中伫守、瞩望黎明之意。焦灼,悲愤,抑郁,感伤,更有感于沧桑变化,镇静,自持,更有坚守,自勉。,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大海,是亡者的向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亦为萧红自述)。海陪伴着逝者,听海之呢喃低语,静静诉说。“闲话”是对死者受伤的寂寞身世和心境的慰藉,亦使诗人感觉快慰。逝者不言,却仍在沉思;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在知音者的通问中获得新的生命。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1944年9月该诗第一次发表时,题目中萧红二字被检查官检出删刈,成为墓边口占;第二句“放”字前有一“偷”字。1944年萧红忌日,此诗重新发表,题作萧红墓照片题诗录,删去“偷”字。1948年,收入作者灾难的岁月诗集,改为现题,遂为定本。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数番润色修饰之作,集中表现了诗人晚期作品的成熟。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本诗为新诗史上的著名作品,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也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萧军,(19071988)中国知名作家,原名刘鸿霖,辽宁人,笔名三郎、田军、萧军。1932年在哈尔滨结识萧红,成为患难中的文学伴侣。1933年与萧红共同出版小说合集跋涉。1934年与萧红共赴青岛,10月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同年11月在上海会见鲁迅,八月的乡村由鲁迅作序,并作为奴隶丛书之一于1935年出版,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