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开拓的明成祖朱棣.ppt
锐意开拓的明成祖朱棣,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所杨林坤,一、众藩之首 附:明成祖生母之谜二、靖难之役三、武功赫赫 1.五征漠北 2.征讨安南四、开边经营 1.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2.西北设哈密卫 3.西南封赠乌斯藏 4.经营南海诸岛五、扬威域外 1.郑和出使西洋 2.陈诚出使西域六、文治有成 编修永乐大典七、制度创建 1.设立内阁 2.创设东厂八、浩大工程 1.营建北京城 2.疏通大运河 3.大修武当山 4.筑永乐大钟 5.创明十三陵九、功过评说,一、众藩之首,分封制度与塞王御边洪武二年决定分封诸王,三年四月正式册封第210子为亲王。2秦王.西安3晋王.太原4燕王.北平5周王.开封6楚王.武昌7齐王.青州8潭王.长沙9赵王.(早殇)10鲁王.兖州11蜀王.成都12湘王.荆州13代王.大同14肃王.甘州15辽王.广宁16庆王.宁夏17宁王.大宁18岷王.岷州19谷王.宣府20韩王.开平21沈王.潞州22安王.平凉23唐王.南阳24郢王.安陆25伊王.洛阳靖江王.桂林(朱元璋的侄孙)(下划线是指九个重要的塞王,长子朱标,第26子朱楠早夭),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籓北平。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明成祖生母之谜,“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南京太常寺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代王、郢王、齐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贵妃,生湘献王、肃王、韩王、沈王;左四位皇贵人,生辽王;左五位皇人,生宁王、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 文皇帝。”明人沈玄华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民国学者陈作霖养和轩随笔:“予幼时游城南大报恩寺,见正门内,大殿封闭不开。问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丽人,生燕王,高后(马皇 后)养为己子。遂赐(碽妃)死,有铁裙之刑,故永乐间建寺塔以报母恩。与史志所载皆不合,疑为谰言。后阅朱竹坨跋南京太常寺志,云:长陵系碽妃所 生。复见谈迁枣林杂俎,述:孝慈高皇后无子,即懿文太子(朱标)及秦、晋二王,亦李淑妃产也。乃仅齐东之语,不尽无稽也。”民国学者王謇的孤庐杂缀。书中记载:“往余幼从吴梦辄师恩同游,师告余曰:克金陵时,官军得明成祖御碣于报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谓:成祖生母为翁吉剌 氏,翁故为元顺帝宫人。生成祖,距入明宫仅六月耳。明制:宫人入宫,七月内生子者,需受极刑。马后仁慈,遂诏翁以成祖为马后所生。实则成祖生日,距懿文太 子之生,仅十月稍强也。翁自是遂抑郁而殁,易篑前,以己之画像一帧,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详,命于成祖成年就国后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于是,成 祖始知己之来历,乃投袂奋起,而靖难之变作矣!”,金陵大报恩寺塔,金陵大报恩寺塔,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州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征。,二、靖难之役,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谙(n)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鐸等伏诛。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傣,王遂称疾笃。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王密与僧道衍谋,令指挥张玉、朱能潜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二、靖难之役,建文元年八月,长兴侯耿炳文率13万大军讨燕,滹沱河之战,大败,退守真定。九月,改派纸上谈兵的李景隆统兵。十一月,两军大战于北平城外的郑村坝。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大战于白沟河,李景隆惨败。铁铉、盛庸取代李景隆,扭转战局。十二月,盛庸大败燕军于东昌,斩张玉。建文三年三月,双方大战于保定夹河。四月,又战于藁城,官军败绩。收纳南京宦官,朱棣得悉南京布防空虚,“临江一决,不复反顾”。建文四年四月,大战于安徽灵壁齐眉山。五月,燕军渡淮,下泗州,克盱眙,徇扬州。六月,攻南京金川门。“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白沟河大战,夏 四月,景隆进兵河间,与郭英、吴杰、平安期会白沟河。乙卯,王营苏家桥。己未,遇平安兵河侧。王以百骑前,佯却,诱安阵动,乘之,安败走。遂薄景隆军,战不利。暝收军,王以三骑殿,夜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乃辨东西,渡河去。庚申,复战。景隆横阵数十里,破燕后军。王自帅精骑横击之,斩瞿能父子。令丘福冲中坚,不得入。王荡其左,景隆兵乃绕出王后,大战良久,飞矢雨注。王三易马,矢尽挥剑,剑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后继者。景隆疑有伏,不敢前,高煦救至,乃解。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五月癸酉,王入德州,景隆走济南。庚辰,攻济南,败景隆军城下。铁铉、盛庸坚守,不克。,夹河、藁城之战,三年春正月辛酉,败吴杰、平安于威县,又败之于深州,遂还北平。二月乙巳,复帅师南下。三月辛巳,与盛庸遇于夹河,谭渊战死。硃能、张武殊死斗,庸军少却。会日暮,各敛兵入营。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癸丑,至大名,闻齐泰、黄子澄已罢,上书请召还吴杰、平安、盛庸兵。天子使大理少卿薛岩来报,谕王释甲,王不奉诏。,建文帝下落之谜,明史:“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太宗实录:“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i)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逊国: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皇帝升遐时,有遗箧(qi),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三、武功赫赫,1.五征漠北永乐八年,第一次亲征永乐十二年,第二次亲征永乐二十年,第三次亲征永乐二十一年,第四次亲征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亲征2.征讨安南永乐四年,八十万大军下安南。,永乐帝经营北边,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永乐七年,丘福北征,轻率冒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第一次亲征漠北,永乐八年二月,五十万大军逐本雅失里、阿鲁台,历时五月,连战连捷,大胜而归。“命柳升用神机铳当先,众铳齐发,声震数十里,每矢可毙二人。”“朕自出塞,久素食,非乏肉也。念士卒艰食,朕食肉岂能甘味?故宁已之。”瓦剌势力崛起。第二次亲征漠北,永乐十二年三月五十万大军出征,皇太孙朱瞻基随行。双方互有攻守,忽兰忽失温大战,明军大胜。第三次北征,永乐二十年三月,出师三月未遇一敌,回师途中围剿兀良哈。,第四次北征,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无仗可打,鞑靼王子也先土干(金忠)来归。第五次北征,永乐二十二年四月,无仗可打,七月十七日永乐帝驾崩于榆木川(内蒙古多伦),享年65岁。永乐帝五次亲征,有巩固边防的需要,但后三次无功而返,亦与其生理和心理有微妙关系。有力抵御了蒙古诸部侵扰,加快了民族融合,但大规模劳师远征,耗费惊人,且远征带有压迫和掠夺的性质。,八十万明军征安南,明代越南分北、南两部分,北部称安南(交阯),南部称占城。自秦至唐末,安南归中国管辖。安南是大明的藩属国。安南内乱,国王陈日煃被杀,黎氏篡位,陈天平面见永乐帝,要求“迅发六师,用章天讨”。后陈天平被邀杀,永乐帝大怒,决心平安南。永乐四年七月,朱能率大军征安南,后朱能病逝,张辅代为统领。永乐五年五月,平安南,设交阯布政司。永乐六年六月,安南叛乱,沐晟为征夷将军讨安南,为象阵所败。再派张辅二次征伐安南,中途被召回伐蒙古。永乐九年,张辅三伐安南,至永乐十三年事平。“恶本未尽除,守兵不足用。驭之有道,可以渐安;守之无法,不免再变。”明成祖发大兵征安南,军事上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对安南的治理却不成功,致使安南反叛一直不得平息。宣德二年(1427),明军撤回,安南接受明朝册封,两国又恢复了正常的友好关系。,四、开边经营,1.东北设奴儿干都司2.西北设哈密卫3.西南封赠乌斯藏 白教“大宝法王”、花教“大乘法王”、黄教“大慈法王”。4.经营南海诸岛 命名“永乐群岛”、“景宏岛”、“马欢岛”、“费信岛”、“郑和群礁”“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辖区,幅员辽阔,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都指挥使司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在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14031409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 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五、扬威域外,1.郑和出使西洋2.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以前的刘家港是现在的浏河)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世。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4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陈诚出使西域,陈诚一行,于永乐十一年八月初一日从北京出发,经涿州(今河北省涿县、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渡黄河至陕西华山,抵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又经成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泾川(今甘肃省泾川县、兰州(今甘肃省兰州市,穿过河西走廊,出嘉峪关,自玉门进入西域。首站哈密,陈诚依次访问了鲁陈城、火州、盐泽城、崖儿城、土鲁番、于阗、别什八里、养夷、渴石、卜花儿、达什干、赛兰城、沙鲁海牙、迭失迷城、撒马儿罕,终站晗烈,共十七国。历时三载,行程三万里。十三年冬,返回北京,向朝延呈送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狮子赋。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四月,哈烈、撒马儿罕等国又派使臣来京朝贡。朱棣又派吏部郎中陈诚和中官鲁安仍往西域诸国回报,抵撒马儿罕和哈烈等国。使命完成,十六年(公元1418年四月十一日返北京。永乐十六年十月初二日,朱棣又派陈诚和中官郭敬出使西域。陈诚又一次抵撒马儿罕、哈烈。使命完成,于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日返北京。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初四日,朱棣再次派陈诚出使西域诸国,进行国事访问。五月,使团抵陕西,经甘肃,将出塞,这时(九月)朱棣病逝。仁宗朱高炽即皇帝位,他“不务远略,践祚之初,即撤西洋取宝之船(郑和下西洋进行外贸工作),停止松花江造船之役,召还西域使臣还京”。陈诚等于十一月终,回到了北京。,六、文治有成,编修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解缙编纂。,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七、制度创建,1.设立内阁 皇权空前加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2.创设东厂,八、浩大工程,1.营建北京城2.疏通大运河3.大修武当山4.筑永乐大钟5.创明十三陵6.金陵大报恩寺,紫禁城及北京城墙,天造玄武,明十三陵天寿山盆地,永乐大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后,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今大钟寺)。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 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撞击之,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轻撞,声音清脆优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 圆50公里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此钟的悬挂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悬钟木架采用八根斜柱 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一根长一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的铜穿钉,穿钉虽承受几十多吨的剪应力而安然无恙。,永乐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