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艺术》PPT课件.ppt
品茗艺术,第五章,第一节 品茗艺术的形成第二节 茶艺的分类第三节 茶艺的要素第四节 茶艺表演,茶艺师定义:指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职业等级:初级(国家五级)、中级(国家四级)、高级(国家三级)、技师(国家二级)、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能力特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第一节 品茗艺术的形成,品茗艺术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的结合,简称茶艺。品茶是一种享受,也是一门生活艺术。因此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在社会上推广开来,这种可操作性的泡茶、品茶的规范和程式就是茶艺。,品茗艺术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演变才逐渐成熟定型的。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判断,茶艺最早萌芽于晋代,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发达于当代。,一、茶艺萌芽于晋代 晋代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西晋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薮。”西晋杜育的荈赋,二、茶艺形成于唐代,唐代中期,饮茶之风遍及全国。“穷尽日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封氏闻见记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概括为9项:“一曰早、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就是茶叶采制、茶叶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茶9个方面。其中以煮茶的技术要求最全面。,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也有详细记载。具体情形是: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状,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起来,不让精华之气散失。等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茶粉。等水烧到冒起如鱼眼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发出响声,称为一沸,要放点盐进去调味。等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筴环击汤心,然后将茶粉从中间倒下去。过一会儿锅里的水翻滚为二沸,就将刚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时锅里的茶汤会产生美丽的泡沫,称为“汤华”。这时茶汤就算煮好了,分别舀人茶碗中敬奉宾客。陆羽总结的这套煮茶技艺的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点水、分茶入碗,敬奉宾客。整套程序相当完整,技术要求也很明确、具体。,在整个煮茶技艺操作过程中,陆羽还特别重视对茶汤泡沫的培育,称之为“汤华”,华者,花也,指的是茶汤表面上浮泛的一层细密均匀的白色泡沫:“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晔若春薮有之。”用枣花、青萍、鳞云、绿钱、菊英、积雪、春敷等一连串美丽的形容词来形容茶汤的泡沫,可见陆羽对此非常重视。而对茶汤的欣赏与生理需求无关,纯粹是审美需要。此时的饮茶已经不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而是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艺术行为。由此可证,中国茶艺至唐代已经形成。,茶艺在唐代还开始形成为一门表演艺术,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能者,又因鸿渐之论而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并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2)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的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一项艺术表演形式。(3)陆羽制定的茶艺程式是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之后才“茶道大行”。即经过他的很大加工后才在社会上广为流行。(4)陆羽进行茶艺表演时是“身衣野服”,没有表演用的服饰,也没有讲解,而且“教摊如伯熊”,即与常伯熊的煮茶技艺雷同,艺术效果不佳。所以“李公心鄙之”。因此,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茶艺表演家,这也是茶艺在唐代已经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三、茶艺成熟于宋代,唐代茶艺重视“汤华”(泡沫)的培育对宋代影响很大。宋代的点茶法的最大的特点正是对泡沫的追求。宋代盛行的斗茶就是以泡沫越多越白越好,即所谓的“斗浮斗色”。宋代点茶法与唐代煮茶法的一个明显区别是茶汤泡沫的产生方法。,除了泡沫之外,宋代茶人们还非常讲究茶汤的真香、真味。宋代诗人们在诗歌中赞颂茶汤时经常是色、香、味并提,如“色香味触映根来”(黄庭坚)。“色味新香各十分”(葛胜仲)。“色香味触未离尘”(刘才邵)。而且还将三者称为“三绝”:“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苏轼),宋代的茶书也将色香味列为品茶的三大标准。如蔡襄茶录指出:“色 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香 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味 茶味主于甘滑。”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则将“味”摆在第一位:“味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色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因此,“色、香、味”三绝被列为品茶的三大标准,是宋代茶艺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四、茶艺发展于明清,散茶冲泡在明代称为瀹茶法,其特点就是“旋瀹旋啜”,即将茶叶放在茶壶或茶杯里冲进开水就可直接饮用。瀹茶法的壶(杯)中茶汤没有“汤华”(泡沫)可欣赏,品茶的重点完全放在茶汤色香味的欣赏,对茶汤的颜色也从宋代的以白为贵变成以绿为贵了。,如陆树声茶寮记的“煎茶七类”条目中首次设有“尝茶”一则,谈到品尝的具体步骤是:“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失。”就是茶汤人口先灌漱几下,再慢慢下咽,让舌上的味蕾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中的各种滋味,此时会出现满口甘津,齿颊生香,才算尝到茶的真味。品茶时不要杂以其他有香味的水果和点心,因为它们会夺掉茶的真香。,罗廪的茶解也专门谈到品尝问题:“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事实。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缈,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他主张品尝茶汤要徐徐啜咽,细细品味,不能一饮而尽,连灌数杯,毫不辨别滋味如何,等于是庸人劳作牛饮解渴。,屠隆强调要“识趣”:“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屠龙这里所识之“趣”,即是罗廪所说的“幽趣”,都是指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高雅的艺术情趣,这正是中国茶艺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乌龙茶的生产也促进了工夫茶艺的发展。以小壶小杯冲泡为特色。明清时期还同时流行杯泡法,名为撮泡法。明清的“瀹茶法”还创造了“三投法”。,五、茶艺发达于当代,中国茶艺的高度发达时期是在当代。自从20世纪70年代茶文化热潮先后在海峡两岸兴起之后,茶艺活动蓬勃开展,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甚至波及国外。“茶艺”一词的产生和辅助实践并获得成功,是台湾地区茶文化界对中国茶文化事业的最大贡献。,第二节 茶艺的分类,一、分类的标准按茶叶分类 如龙井茶艺、碧螺春茶艺、花茶茶艺、宁红茶艺、普洱茶艺、铁观音茶艺、菊花茶艺有多少种茶叶,就可以有多少种茶艺。按地区分类 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潮汕茶艺、徽州茶艺、台湾茶艺、香港茶艺有多少个茶区,就可以有多少种茶艺。,按民族分类 根据各地区居民的民族身份来划分茶艺种类,什么民族就叫什么茶艺,如汉族茶艺、藏族茶艺、满族茶艺、回族茶艺白族茶艺等。按冲泡方式分类 如工夫茶艺、盖碗茶艺、玻璃杯茶艺等。,二、茶艺的类型,当代中国茶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传统茶艺改良茶艺创新茶艺,(一)传统茶艺,传统茶艺是指一直在民间流传没有经过专业人员加工整理的冲泡技艺。闽广港台地区以小壶小杯冲泡的工夫茶艺,专泡乌龙茶。四川和北方地区的盖碗茶艺,以冲泡花茶为主,也有用盖碗冲泡绿茶的。江浙地区的玻璃杯茶艺,专泡名优绿茶,其历史较晚,是近代玻璃器皿盛行之后才开始使用的。,1.工夫茶艺,在传统茶艺中以工夫茶最具艺术性,在各地茶艺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工夫茶是生活型茶艺,本来不是用来表演娱人的,只是因为它有别于解渴的喝茶方式而具有一定艺术韵味,稍加整理就可登台表演。因此在茶文化热潮兴起之初,它就最早亮相而受到群众的欢迎。,武夷山工夫茶18道程序 备器候用,倾茶入则,鉴赏佳茗,清泉初沸,孟臣淋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推泡抽眉,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汤色,喜闻幽香,细品佳茗,重赏馀韵。,2.盖杯茶艺,盖杯亦称盖碗,盛行于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其覆盖面甚至比传统工夫茶还要大,主要用来冲泡绿茶和花茶。盖杯茶艺历史也较为古老,曾经是清代宫廷茶艺的主要道具,在清朝、民国时期的北方茶馆里使用的主要茶具就是盖杯。,冲泡绿茶的盖杯茶艺的主要程序:备具,赏茶,冲泡,奉茶,品尝,收具,3.玻璃杯茶艺,盛行于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江浙地区,是冲泡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优芽茶的理想器具。传统的玻璃杯茶艺泡茶技艺较为简单,就是茶叶放人玻璃杯中,再冲人开水,稍后即可品饮。,玻璃杯冲泡绿茶的主要程序备具,赏茶,置茶,浸润泡,冲泡,奉茶,品尝,收具,(二)改良茶艺,为了适应各种茶文化集会的茶艺展示和茶艺馆营业中的需要,茶艺专家们常常要将传统茶艺进行加工整理和改良提高,使之规范化、艺术化,更具有观赏性。其中较为成功的有台湾工夫茶艺、海派工夫茶艺、北京香片(盖碗)茶艺和玻璃杯茶艺等。,1.台湾工夫茶艺,与传统潮汕工夫茶比较,台湾工夫茶在三个方面加以改良:一是使用茶则和茶匙。二是创造“茶海(公道杯)”。三是创造了“闻香杯”。,台湾工夫茶18道程序备具,迎客,煮水,温壶,赏茶,置茶,温润泡,将茶水注入茶海,悬壶高冲,温杯,斟茶人茶海,分茶人闻香杯,将闻香杯中的茶汤倒进品茗杯,观赏汤色,闻香,品茶,三口品完,静座回味。,2.海派工夫茶艺,上海茶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出来,对传统的工夫茶艺进行改良,形成清淡怡人、简洁明了的独特风格,被称为“海派工夫茶”。投茶量减少为三分之一。使得茶香和韵味保留冲泡程序更加简洁,海派工夫茶艺的10道程序:,准备茶具、鉴赏佳叶、观音入宫、悬壶高冲、观音入海(洗茶)、平分秋色(分茶)、观赏茶汤、喜闻幽香、小口啜饮、收拾茶具。,3.北京香片(盖碗)茶艺,4.玻璃杯茶艺,(三)创新茶艺,创新茶艺就是茶艺工作者根据一定的主题要求重新编创的茶艺节目,经常在各种茶会中表演,因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茶艺因多在舞台上表演,并非是直接给客人泡茶品饮,故称之为“表演型茶艺”。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主题,故也称为“主题茶艺”。这些茶艺从取材上区分,大体上可分为4个类型:仿古、现实、宗教、民俗。,(1)仿古。仿古类新编茶艺主要是根据古代茶书记载和考古资料编创的复原古人的品茗活动。(2)现实。现实类新编茶艺主要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而编创的茶艺节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3)宗教。宗教类新编茶艺主要是取材于佛门和道观的茶事活动而编创的茶艺节目,表现禅茶一味和道家天人合一的主题。通过这些茶艺表演,可以有助于观众对中国茶道与儒、释、道哲学思想关系的体会。,4.民俗,民俗类新编茶艺主要是取材于民间的饮茶习俗而加以整理提高的茶艺节目。其中又可分为两类:根据汉族民间茶俗改编的,如江西茶艺馆的“擂茶”。根据少数民族的茶俗改编加工的,如云南的“白族三道茶”,这一类茶艺因为少数民族的独特茶俗和服饰、音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很受观众欢迎。,第三节 茶艺要素茶艺的分类多种多样,其表演形式千变万化,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茶叶、用水、器具、环境、冲泡、品尝,简称茶艺六要素。,一、选茶,选茶即选好茶。什么是好茶却因个人口味偏好不同。,(一)选茶的历史,最早论述选择茶叶标准的是陆羽“野者上,园者次。洋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疵疾。”陆羽又分别指出,各地茶叶的质量有高低之分。陆羽评判茶叶的标准主要是看茶叶的滋味如何。,最早提出茶叶选择标准的是宋代的蔡襄,他在茶录“上篇论茶”中按色、香、味三个标准来论说,并把色放首位。明代盛行散茶冲泡,故标准和宋代不同,把香放首位。到了清代,各大茶类均已相继产生,品种齐全,品质优异,风味独特,各具风韵,使得各地的饮茶方式呈现多样化。,(二)选茶的原则和方法,1.选购的原则(1)依用途而定。(2)依季节而定。(3)依地区习惯而定。(4)依冲泡方式而定。,2.选购的方法,(1)摸:干燥程度(2)看:匀净度和整碎度(3)嗅:香气和香型(4)尝:辨味(5)泡:叶底,好茶的客观标准:,一、从茶叶外形鉴别好茶叶外形的五个特点: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嫩度茶叶的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就有了“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其实这个指的就是嫩度。对于大部分嫩度好的茶叶,基本上都会符合这种茶叶的外形要求(比如龙井就要求其外形“光、扁、平、直”)。,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茶叶有没有锋苗(指茶叶紧卷而有尖锋)去鉴别。如果茶叶的锋苗好,白毫显露(白毫指茶叶嫩芽背面生长的一层细绒毛,干燥后呈现白色),表示该茶的嫩度好,而且做工也好。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的初展,只是采摘芽心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条索是各类茶各自的外形规格,不同的茶,它的外形规格是不一样。对于长条形茶,主要看茶叶的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 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该类茶的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色泽不同的茶对其色泽也同样有不同的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好茶叶都有一个同样的要求,那就是茶叶整体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所以在选购茶时,建议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整碎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看茶叶的碎末是不是多,好茶的碎末是比较少的。,净度简单点说,就是要看茶叶中是否含有杂质,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二、从茶叶的香气鉴别品质好的茶叶香气使人心旷神怡,有舒身清心之感。绿茶应具有清香鲜爽之感,其上品茶具有板栗香、兰花香等香气。香气低沉、粗俗为低质绿茶;若有陈气者,便是陈茶;有酸馊气、霉气及其他异味者,那便是变质茶。红茶以清香带甜香或花香者为好,若香气浓烈、持久,质量更佳。相反,香气低闷,又带粗老气的,是质量差的表现。乌龙茶的香气以浓郁的熟桃香为上乘。,三、从茶的滋味鉴别茶汤的滋味是苦、涩、甜、鲜、酸、辣、腥等多种化学成分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各种成分协调得当,比例合适,茶汤滋味就会鲜醇可口,受到饮茶者的欢迎。对茶叶滋味,饮茶者往往各有偏爱。茶叶界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尺码”:当你饮上一口绿茶茶汤时,顿觉舌根有苦涩之感,但细细品味,又觉浓醇、爽口,乃是上等绿茶。如果淡而无味,又感到涩口、麻舌,多为粗老茶。红茶则突出在浓、强、鲜上,即要求滋味浓厚、强烈、鲜爽。如果饮后感到滋味平和、粗淡,当属粗老低级红茶。,所以如果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若是特别偏好某种茶,最好查找一些该茶的资料,准确了解其色香味形的特点,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所在了。,二、择水,品茗所品的茶叶的色、香、味、形,都要通过谁来体现。因此,水是品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最早谈论饮茶用水的是西晋杜育的荈赋。“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陆羽是提出完整的用水标准的第一人。“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代对水的要求还有“活”、“冷”两项。明代对水的要求强调清、寒、甘、香。清代对水的要求以“轻”为贵。,古代茶人,对宜茶水品论述颇多,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种论点:,强调水品在“活”: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称:“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明代顾元庆茶谱中认为:“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以源头水为好。,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的“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说的是宜茶水品只有味“甘”,才能出“味”。,强调水质需“清”:如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目的在于使煎茶之水清净。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这也是古今茶人对沏茶用水的最基本要求。,强调水品应“轻”:乾隆每次出巡,都带有一吸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尔后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依次排队出优次。,宋徽宗赵佶虽然政治昏庸,但好工书画,通百艺,还精于评茶鉴水。为此,他亲自编著大观茶论一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写书的先例。他在书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轻甘洁为美”,这是宋代以前历代茶人对水品评述的经验总结。,清代梁章钜在归田锁记中则明确指出,好的茶品,必须有好的水质相配。他认为“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为此,他又认为只有身入山中,甘泉沏香茗,方能真正品尝到“香、清、甘、活”的茶品。所以,历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闰泉尤难”之说。,(1)井水属地下水的一种悬浮物含量较低,透明度较高。但它多是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2)江、湖水多属地而水,通常杂质较多,混浊度较大,但在远离人烟在地方,污染物少,江、湖之水也仍不失为沏茶好水。陆羽茶经五之意中谈到的:“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3)雪水 古人称为“天泉”,更为茶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融雪煎香茗”,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崇尚陈年雪水沏茶,认为这样最有情趣。但近代受大气污染所致,也不能一概而论。(4)雨水,又称天落水 综合历代茶人的经验,认为秋天雨水,因天高气爽,空中尘埃少,因此水味清冽,当属上品;梅雨季雨水,因天气沉闷,阴雨连绵,因此水味滞滑,当有逊色;夏天雨水,雷雨阵阵,飞砂走石,因此水质不净,会使茶味“走样”。,在正常情况下,根据各地评茶师理化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泡茶用水,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大致说来,其优劣按以下次序排列:泉水和溪水雪水和雨水江河、湖泊水井水自来水。,与水密切相关的是用火问题。明代田艺衡“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古人主张“活水还须活水煎。”,三、备器,要冲泡好茶叶,必须有泡茶的器具,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到底需要备有什么样的器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茶具的发展,最早对茶具提出审美要求的还是西晋的杜育。“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陆羽是历史上最早对茶具的艺术美提出具体标准的茶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唐代盛行青瓷茶具,其中尤以越窑生产的秘色瓷茶具最受欢迎。宋代盛行斗茶,讲究茶汤的泡沫颜色越白越好,因此使用黒釉茶盏。明代茶人首先喜用白釉瓷器的茶具,其次是青花瓷。同时紫砂壶也开始流行。,(二)现代茶艺对备器的讲究,首先要满足冲泡品饮的功能要求,符合实用、便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来讲究造型、色彩、纹饰方面的艺术性。茶具的选择,无论是质地还是颜色都要根据茶叶的特点和茶艺主题要求来进行,才能相得益彰。,瓷器、玻璃等高密度质地的茶具,适合于冲泡风格清雅的茶叶,如:名优绿茶。紫砂茶具气孔率高、吸水率大,适合于冲泡香气低沉的乌龙茶、普洱茶。茶具颜色的选择原则也是与茶叶相配要协调。饮具的内壁以白色为好,可以真实地反映茶汤的色泽与明亮程度。,看场合如果是一人独饮,随个人爱好,喜欢什么茶具就用什么茶具,有的人独饮时甚至连茶杯都不用,直接对着壶嘴啜饮。三五知己品茗则要求较高,需要用优质茶具冲泡上等名茶,两者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果是多人聚会商谈要事,注意力不在茶上,要求可以降低些。但在茶艺馆里,则一律要求提供给客人的都是档次较高的茶具,并且要配套,不能随便拼凑组合。,看人数4人以下可用小壶或茶盏泡茶,4人以上就不能用茶盏泡茶,要改用较大的茶壶。,看茶叶所喝茶叶不同,茶具当然也不相同。普通绿茶可用浙江的龙泉青瓷杯或景德镇青花瓷盖杯,饮用上等名茶(特别是明前或雨前绿茶)则用无花纹玻璃杯或景德镇白瓷、龙泉青瓷敞口杯,以便观赏杯中的茶芽优美形态和碧绿晶莹的茶汤,令人心旷神怡。,饮用花茶可以用彩色盖碗或福建的脱胎漆器壶、杯。,饮用红茶可用广州织金彩瓷盖杯或壶、杯,也可用宜兴紫砂壶或涂白釉的紫砂杯。,喝乌龙茶则要求使用广东潮州工夫茶具或福建乌龙茶具。,四、雅室,品茶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我国古代历来讲究品茗的环境,或青山翠竹,小桥流水,或琴棋书画,幽居雅室,追求一种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氛围。明代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一)古代品茗环境的分类,大体来说,品茗环境可分为野外环境、室内环境和人文环境3类。1.野外环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很深,常把山水景物作为感情的寄托,所以古代茶人们喜欢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取品茗,2.室内环境室内环境大体可分为众人饮茶的场所和个人品茗的场所。前者主要是指经营茶水的茶坊、茶馆之类,它们至少从唐代开始出现。3.人文环境品茗时,对象的素质如何影响品茗者的心境,所以自古以来茶人们对品茗的人文环境非常的讲究。,(二)现代品茗环境,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很难都按照古人的要求去做,但是从品茗的角度而言,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尽量努力使品茗环境清雅一些。,在家里饮茶,户外饮茶,茶艺馆,五、冲泡,冲泡是茶艺中最关键的环节。冲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煮水,一是泡茶。,(一)煮水,1.古代煮水方法最早对煮水提出明确要求的是陆羽茶经五之煮煮水时要用活火。唐代煮水用鍑,用肉眼直接观察锅中开水的情况。宋代用瓷瓶烧水,根据声音来判断。古人十分重视火候、汤候。,2.现代煮水方法现代的饮茶方式与明清基本相同,泡茶的方法也大体类似。致使烧水的器皿质地有所不同。一般常用不锈钢水壶或陶瓷水壶烧水。泡茶的水温要根据不同的茶叶来确定。,(二)泡茶,1.古代泡茶方法“痷茶法”唐代盛行的主要是煮茶法宋代盛行的主要为点茶明代散茶冲泡的“瀹茶法”占主导地位。,2.现代泡茶方法现代的茶叶冲泡技术,因茶叶品类的增多、各地民情风俗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冲泡技艺但不管何种泡法,都有几个基本环节是要共同做到的,其程序也是大体相同的。,备器煮水备茶温壶(杯)置茶初泡正泡分茶,茶叶的冲泡方法,请您欣赏!,六、品尝,(一)古代品茗最早从精神层面上来阐释饮茶功效的是西晋杜育荈赋。“倦解慵除”“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开始从芳香和滋味的角度来品赏茶汤。,唐代,茶人们从审美情趣的角度来品茗。宋代,品茗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实践。宋代茶书已经明确提出要从色、香、味的角度来鉴赏茶汤。明代,更加看重茶汤的色、香、味,茶书开始专门论述品尝问题。清代,品茗艺术以工夫茶艺最具代表性。,(二)现代品茗,1.观色绿茶 有浅绿、嫩绿、翠绿、杏绿、黄绿之分 以嫩绿、翠绿为上品,黄绿为下品红茶 有红艳、红亮、深红之分 以红艳为好,黄茶 有杏黄、橙黄之分乌龙茶 有金黄、橙黄、橙红、橙绿之分茶汤的明亮度 以清澈明亮为最好(清澈是无沉淀,无浮游物;明亮是有光泽),灰暗的最差,浑浊和沉浊也是不好的。,2.闻香好茶香气是自然、纯真。闻之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低劣的茶叶则有股烟焦味和青草味,甚至夹杂馊臭味,绿茶 清香型(香气清纯,柔和持久,香虽不高但缓缓散发,令人有愉快感。)嫩香型(香气高洁细腻,新鲜悦 鼻,有的似熟板栗、熟玉米的香 气。)有的绿茶还天然带有兰花香。,红茶 红茶带有苹果香。工夫红茶带有干果香(枣香、桂圆香)、蜜糖香。祁门红茶具有玫瑰香。乌龙茶 清花香(兰花香、栀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花茶 因窨制用花不同,格局独特的花香 茉莉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白兰花香、玫瑰花香、栀子花香、桂花香等,3.品味茶汤入口后,不要立即下咽,而要在口腔中停留,使之在舌的各个部位打转,充分感受到茶的甜、酸、鲜、苦、涩五味,才能充分欣赏茶汤的美妙滋味。,清鲜型鲜浓型鲜醇型鲜淡型浓烈型浓强型浓厚(爽)型,浓醇型甜纯型醇爽型醇厚型醇和型平和型陈醇型,第四节 茶艺表演,从表演角度而言,可将茶艺区分为生活型茶艺和表演型茶艺。,一、茶艺表演小史,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能者,又因鸿渐之论而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唐代,陆羽和常伯熊都给人表演过茶艺。并且常伯熊表演的比较成功,因此可以说常伯熊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茶艺表演家。宋代的点茶技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技艺,称为“汤戏”,又名茶戏、茶百戏。明清时期,茶叶也经常当众表演茶艺,类似于今天的“主题茶艺”,具有浓厚的表演性质。,二、表演型茶艺,表演型茶艺是通过茶叶的冲泡和品饮等一系列形体动作,反映一定的生活现象,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场景和情节,讲究舞台美术和音乐的配合,既使人得到熏陶和启示,也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艺术特性,形象性感染性自然性社会性多样性,统一性相对性绝对性科学性艺术性,(二)编创和表演,主题人物演员动作服饰,道具音乐背景灯光讲解,表演型茶艺的艺术特征 表演型茶艺的艺术特征最主要的是静、和、雅。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要符合这三个主要特征。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韵。这三者首先来自茶叶的自然属性,然后体现在茶艺的艺术性,最后反映在茶道的哲学性。,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