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

    • 资源ID:5629551       资源大小:7.47MB        全文页数:12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

    6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6.1 概述多层砌体房屋:由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粉煤灰中型实心砌块和混凝土中小型砌块砌体通过砂浆砌筑而成的房屋。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业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在民用建筑中约占90%以上,在整个建筑业中约占80%。传统的砌体结构多采用粘土实心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性连接。楼板多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和其他构件亦多用预制装配构件。,大量震害表明传统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东京约有砖石结构房屋7000栋,几乎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48年原苏联阿什哈巴德地震,砖石结构房屋的破坏和倒塌率达到70%-80%。1976年唐山地震,对烈度为10度、11度区的123栋2-8层砖混结构房屋调查,倒塌率为63.2%,严重破坏为23.6%,尚能修复使用的4.2%,实际破坏率达95.8%。抗震性能差的原因刚度大、自重大,地震作用也大;砌体材料质脆,抗剪、抗拉、抗弯强度低,地震作用,下极易出现裂缝;受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如砂浆不饱满,易出现裂缝,减弱抗震性能。若能针对砌体结构的弱点进行合理设计,采用适当的构造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能够得到改善的。从震害调查可见:经抗震设防可减轻砌体结构的震害,减少严重破坏和倒塌率。,1.房屋倒塌房屋整体性好,而底层强度不足时,易整体倒塌;上部墙体整体性差、强度不足时,易造成上部墙体倒塌;当房屋局部强度不足时易造成局部倒塌。,震害及其分析,开滦煤矿医院,砖混五层(局部七层),大部分倒塌,2.墙体裂缝(1)“X”形裂缝:在竖向压力和反复水平剪力作用产生的裂缝。常出现“X”形裂缝的位置:与主震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横向,房屋两端的山墙;在纵向,窗间墙。,1999年9月21日九二一大地震中台湾的台中县一实验室学生室墙壁出现交叉裂缝,都江堰一住宅墙体裂缝,(2)水平裂缝当房屋纵向承重,横墙间距大而屋盖刚度弱时,纵墙出平面受弯产生水平裂缝。或受垂直方向地震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水平裂缝。高宽比小时水平裂缝;高宽比大时水平偏斜,(3)竖向裂缝大都发生于横纵墙交接处或变化较大的两部体系的交接处。3.墙角破坏在扭转地震力的作用下,房屋的端部、尤其是墙,墙角处易于产生严重的震害。4.纵横墙连接破坏施工时咬槎不好,加之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使连接处受力复杂,应力集中。,缺乏圈梁拉结,纵墙外甩、楼板脱落,北川商住楼整体性不够,缺少抗震构造措施,局部坍塌,5.楼梯间破坏楼梯自身在水平方向刚度大且为混凝土构件,不易破坏,但墙体空间刚度差、高厚比大、截面被削弱而容易破坏。6.楼盖、屋盖破坏主要是预制构件搁置长度不足,引起局部倒塌。楼板和屋盖是传递水平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对于预制板楼板、楼盖,由于整体性较差、板缝偏小混凝土灌缝不够密实,地震时易于拉裂。9度以上地区,由于墙体开裂、错位、倒塌引起楼板、楼盖掉落。7.附属构件破坏,出屋面的小构件如女儿墙、烟囱、挑檐等由于鞭端效应而破坏。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震害;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重;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规律,楼梯间的破坏,房屋尽端的破坏,附属构件的破坏,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在高烈度区的倒塌率非常高。,不同烈度时砌体房屋的震害,不同用途多层砖房的震害,天津市8度区住宅、医院、中小学教学楼震害统计(%),横墙间距大震害严重。,6.2 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6.2.1规范7.1.7平立面及结构布置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2.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2)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3)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4)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5)网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55%,8、9度时不宜大于50%;6)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不计入)。,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l/4;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6.2.2.规范7.1.2房屋高度、层数、层高限值1.一般情况下,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下表,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2 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问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3 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4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总高度一般从室外地面计算至房屋的檐口,平屋顶时不计入超出屋面的女儿墙高度,不计入局部突出屋面楼梯间等的高度;高度限值以米计算,小数位四舍五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 时总高度允许多1.0m。控制层数与总高度的计算方法,与结构抗震分析时层数和计算高度的取法不同。有半地下室时,按地面下的嵌固条件区别对待:例如,半地下室的顶板高出地面不多,地下窗井墙为每道内横墙的延伸而形成了扩大的基础底盘,且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显著,此时,半地下室不计入层数,总高度仍可从室外地面算起。,阁楼层的高度和层数计算,应具体分析。一般的阁楼应当作一层计算,房屋高度计算到山尖墙的一半;当阁楼的平面面积较小,或仅供储藏少量物品、无固定楼梯的阁楼,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5.2.4 条关于突出屋面屋顶间的有关要求时,可不计入层数和高度。砌体房屋有较大错层时,其层数应按两倍计算。不超过圈梁或大梁高度的错层,结构计算时可作为下一个楼层看待,但这类圈梁和大梁应考虑两侧楼板高差导致的扭转,设置相应的抗扭钢筋,还要注意符合无障碍设计的相关强制性要求。,6.2.3规范7.1.3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当底层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不应超过4.2m。注: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房屋,层高不应超过3.9m。6.2.4规范7.1.4房屋高宽比的限制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房屋的高宽比应满足下表:房屋高宽比: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注:1 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2 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6.2.5规范7.1.5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横墙间距较大时,楼盖水平刚度变小,不能将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有效传递到横墙,致使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注: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2 多孔砖抗震横墙厚度为190mm时,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3m。6.2.6规范7.1.6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注:l 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且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4层高和表列数据的80%;2 出人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6.3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计算多层砌体房屋,一般验算房屋在横、纵向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横、纵墙在其自身平面内的抗剪承载力。截面验算时可选择承载范围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不利墙段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三个基本步骤:确立计算简图;分配地震剪力;对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6.3.1 计算简图将水平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房屋各层楼盖水平刚度无限大,仅做平移运动,因此各抗侧力构件在同一楼层标高处侧移相同。应以防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元作为计算单元。在计算单元中,各楼层的重量集中到楼、屋盖标高处。各楼层重力荷载应包括:楼、屋盖自重,活荷载组合值及上、下各半层的墙体、构造柱重,量之和。计算简图中底部固定端的确定:当基础埋置较浅时,取为基础顶面;当基础埋置较深时,可取为室外地坪下0.5m处;当设有整体刚度很大的全地下室时,则取为地下室顶板顶部;当地下室整体刚度较小或为半地下室时,则应取为地下室室内地坪处。6.3.2 地震作用采用底部剪力法:1.水平地震作用,注意:砌体房屋自振周期短,可忽略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的影响,即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零。2.楼层地震剪力 注意:对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其地震作用效应仍乘以增大系数3,但不向下传递。,6.3.3 楼层地震剪力在墙体中的分配楼层地震剪力 Vi,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及各墙体的侧移刚度。1.墙体侧移刚度(1)无洞墙体弯曲变形为:剪切变形为:,为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对矩形截面取1.2。总变形为:由材料力学得:当h/b1时,墙体的弯曲变形可忽略不计,即:当1h/b4时,墙体的弯曲变形不可忽略,即:,当h/b4时,墙体的剪切变形可忽略不计,即:(2)有洞墙体对小开口墙段按毛面积墙面计算的刚度乘以洞口影响系数。系数见表6.5。,表6.5 墙段洞口影响系数,开洞率按洞口面积与墙段毛面积之比。窗洞高度大于层高的50时,按门洞对待。2.楼层地震剪力 的分配原则横向地震作用全部由横墙承担,而不考虑纵墙的作用。同样,纵向地震作用全部由纵墙承担,而不考虑横墙的作用。3.横向楼层地震剪力 的分配楼层地震剪力在各抗侧力墙体间的分配,不仅取决于每片墙体的层间抗侧移刚度,而且取决于楼盖的整体水平刚度。楼盖的水平刚度取决于楼盖的结构类型和其宽长比。,(1)刚性楼盖房屋刚性楼盖房屋:现浇及装配整体式钢筋砼楼(屋)盖等。把楼盖在其平面内视为绝对刚性的连续梁,各横墙看作是该梁的弹性支座,各支座反力即为各抗震墙所承受的地震剪力。当结构和荷载都对称时,各横墙的水平位移相等。,第i层第m片墙上的剪力:按墙体的抗侧刚度分配。因为带入得:再带回得:在计算侧移刚度时,由于横墙的 1.0,可仅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即:,若各墙体高度相等、材料相同(2)柔性楼盖房屋柔性楼盖:以木结构等柔性材料为楼盖。可认为楼盖如同一多跨简支梁,横墙为各跨简支梁的弹性支座,即横墙净截面面积之比,第m道横墙所分配的地震剪力,按第m道横墙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即:从属面积:第i层楼盖上、第m道墙与左右两侧相邻横墙之间各一半楼盖面积。当当楼层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时,可进一步简化为按各墙片所承担的地震作用的面积比进行分配:,(3)中等刚度楼盖房屋中等刚度楼盖:介于刚性楼盖和柔性楼盖之间的楼(屋)盖,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各横墙所分配的地震剪力,按刚性楼盖和柔性楼盖结果的平均值确定。4.纵向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纵向比横向长,且纵墙间距小,水平刚度大,楼盖变形小。对各种楼盖均按刚性楼盖考虑,即纵向地震剪力按纵墙的刚度比例进行分配。5.同一道墙上各墙段间地震剪力的分配在同一道墙上,门窗洞口之间墙段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可按墙段的侧移刚度进行分配。洞口高度的取法:,窗间墙取窗洞高;门间墙取门洞高;门窗之间的墙取窗洞高;尽端墙取紧靠尽端的门洞或窗洞高。计算各墙段的地震剪力时,按下列原则进行:各墙段的 均小于1时,仅考虑剪切变形,即:第r墙段分配的地震剪力为:,第i层第m道墙体第r墙段,第i层第m道墙体第r墙段,当材料、高度相同时:当各墙段的高宽比相差较大时,地震剪力的分配应按墙段的侧移刚度进行。对需同时考虑弯曲和剪切变形影响的墙段:对仅需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墙段:,6.3.4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1.规范7.2.6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砌体强度正应力影响系数,按下表确定:为对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应力。,2.规范7.2.7截面抗震验算(1)粘土砖、多孔砖砌体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于两端均有构造柱、芯柱的承重墙为0.9,其它承重墙为1,自承重墙取0.75;(2)采用水平配筋的墙体,应按下式验算:水平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层间墙体竖向截面的总水平钢筋面积,其配筋率应不小于0.07%且不大于0.17%;钢筋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7.2.7采用。,表7.2.7钢筋参与工作系数(3)当按上二式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可计入基本均匀设置于墙段中部、截面不小于24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240mm190mm)且间距不大于4m的构造柱对受剪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按下列简化方法验算:中部构造柱的横截面总面积(对于横墙和内纵墙 0.15A时,取0.15A;对于外纵墙,0.25A时,取0.25A);,中部构造柱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中部构造柱的纵向钢筋截面总面积(配筋率不小于0.6%,大于1.4%时取1.4%);分别为墙体水平钢筋、构造柱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中部构造柱参与工作系数,居中设一根时取0.5,多于一根0.4;墙体约束修正系数;一般情况取1.0,构造柱间距不大于3.0m时取1.1。层间墙体竖向截面的总水平钢筋面积,无水平钢筋时取0.0。,墙体的两端设构造柱时,因钢筋锚固于柱中,其效应发挥得更为充分,比无构造柱的墙体(配同样钢筋)还提高13左右。另外,配筋砌体上的裂缝分布均匀,变形能力大为增加,其极限变形为无筋墙体的23倍。由于水平配筋和墙体两端构造柱的共同作用,配筋墙体具有极好的抗倒塌能力。在砌体的水平灰缝中设置横向配筋是提高抗剪强度,增强变形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受荷初期时钢筋的应力很小,墙体开裂之后,钢筋的应力明显增长;破坏时,钢筋的平均应力小于其屈服强度。配筋率为0.030.167时,极限承载能力较无筋墙体可提高525;,3.规范7.2.8小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芯柱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芯柱截面总面积;芯柱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7.2.8采用。注:当同时设置芯柱和构造柱时,构造柱截面可作为芯柱裁面,构造柱钢筋可作为芯柱钢筋。注:填孔率指芯柱根数(含构造柱和填实孔洞数量)与孔洞总数之比。,6.4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保证抗震设计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目标的实现、弥补抗震计算的不足。6.4.1多层砖房构造措施1.构造柱(1)带构造柱墙的破坏过程下图示带构造柱和圈梁墙片在水平力F往复作用下的墙片裂缝发展过程。试验表明,在水平力作用下,墙体中部首先出现裂缝,继而发展为两条对角交叉主裂缝及附近的一些次裂缝。,墙体开裂后柱承受的剪应力增大;构造柱约束,因裂缝形成的三角形块体不发生向外的错位(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使未开裂部分能继续发挥抗剪作用。在接近和到达极限承载能力时,主裂缝延伸贯通柱的上下两端,但柱端处并未出现塑性铰,仍是,处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复杂应力状态。构造柱和砖墙始终是整体工作的,直至砖墙严重破坏。当墙体破碎后,构造柱与圈梁一起发挥着防止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作用,此时构造柱进入受弯状态。因此砌体在达到极限荷载后,由于砌体的摩擦和构造柱的抗侧能力,还能保持一定的承载能力。实测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表明,砖墙增设构造柱后,对墙体抗剪承载力提高幅度较小(1030),但构造柱能对墙体起较好地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能有效地抗倒塌。,(2)规范7.3.1各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表要求 注:较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侧墙体应加强,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本条2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设置构造柱。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应根据增加一层的层数按本条l4款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3)规范7.3.2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180mm1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水平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 内不宜小于1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本规范表7.1.2的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间距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2)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抗震构造柱92ZJ001,2.钢筋混凝土圈梁(1)钢筋混凝土圈梁的主要功能增加纵横墙体的连接,加强整个房屋的整体性;圈梁可箍住楼盖,增强其整体刚度;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可提高房屋的抗剪强度,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形成砌体房屋的箍 弱框架使其抗震性能大大改善。(2)规范7.3.3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的砖房,应按表7.3.3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2)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表7.3.3 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3)规范7.3.4圈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2)圈梁在本规范第7.3.3条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3)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7.3.4的要求;按本规范第3.3.4条3款要求增设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 12。,表7.3.4 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配筋要求3.规范7.3.5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酌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l0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3)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6度时房屋的屋盖和7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规范7.3.6 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不小于6m大梁的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强措施,并满足承载力要求。规范7.3.7 6、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以及8、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6的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4.规范7.3.8 楼梯间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顶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6,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2)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网片。,规范7.3.9 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屋架可靠连接,房屋出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采用硬山搁檩时,顶层内纵墙顶宜增砌支承山墙的踏步式墙垛,并设置构造柱。规范7.3.10 门窗洞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6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360mm。规范7.3.11 预制阳台,6、7度时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板带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预制阳台。规范7.3.12 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烟道、风道、垃圾道等应符合本规范第13.3节的有关规定。,5.规范7.3.14 丙类的多层砖砌体房屋,当横墙较少且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范表7.1.2规定限值时,应采取下列加强措施:(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4)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10,箍筋不小于6,间距不大于300mm。(5)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增设满足下列要求的构造柱:在纵、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3.Om,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240mm190mm),配筋宜符合表7.3.14的要求。(6)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7)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宜设置沿纵横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宽度不小于墙厚,纵向钢筋不少于210,横向分布筋的直径不小于6且其间距不大于200mm。表7.3.14 增设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设置要求,6.4.2 多层砌块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1.规范7.4.1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注: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楼电梯间四角等部位,应允许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替代部分芯柱。2.规范7.4.2多层小砌块房屋的芯柱构造要求:(1)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120mm(2)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3)芯柱的竖向插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12,6、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小于114。(4)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5)为提高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在墙体内均匀布置,最大净距不宜大于2.0m。,(6)多层小砌块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间距不大于600mm,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3.规范7.4.3小砌块房屋中替代芯柱的构造柱的构造要求:(1)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190mm1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外墙转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2)构造柱与砌块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与构造柱相邻的砌块孔洞,6度时宜填实,7度时应填实,8、9度时应填实并插筋。构造柱与砌块墙之间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4点焊拉结钢筋网片,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规范7.4.4 多层小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位置应按本规范第7.3.3条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的要求执行,圈梁宽度不应小于190mm,配筋不应少于4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规范7.4.5 多层小砌块房屋的层数,6度时超过五层、7度时超过四层、8度时超过三层和9度时,在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沿纵横墙应设置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纵筋不少于210,并应有分布拉结钢筋;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水平现浇混凝土带亦可采用槽形砌块替代模板,其纵筋和拉结钢筋不变。,规范7.4.6 丙类的多层小砌块房屋,当横墙较少且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范表7.1.2规定限值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3.14条的相关要求;其中,墙体中部的构造柱可采用芯柱替代,芯柱的灌孔数量不应少于2孔,每孔插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8mm。规范7.4.7 小砌块房屋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尚应符合本规范第7.3.5条至第7.3.13条有关要求。其中,墙体的拉结钢筋网片间距应符合本节的相应规定,分别取600mm和400mm,,6.4.3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例题,3.6+0.3+0.5,压应力小,门,窗1.5m,H/2以上门洞高,H/2以上窗洞高,开洞大,负荷面积大,首层横墙4.1m高,AB轴,CD轴,5.7+0.18+0.12,6.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6.5.1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底框抗震墙房屋为底部(12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上部为多层砌体砖房。结构特点为上刚下柔,上部砌体结构横墙较密,重量大,侧移刚度大。底部为框架抗震墙结构,侧移刚度小。结构设计的重点为地震位移反映相对集中的底层。规范7.1.8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的要点:1.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除楼梯间附近的个别墙段外均应对齐。,2 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6度且总层数不超过四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并进行底层的抗震验算,且同一方向不应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和约束砌体抗震墙;其余情况,8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6、7度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配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3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4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整体性好的基础。规范7.1.9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要求;此时,底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混凝土墙体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三、二级采用。,6.5.2底框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1.地震作用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取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且不考虑顶部地震作用附加系数。2.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在1.2.5范围内选用,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大者应取大值。,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与第二层和底层侧移刚度的比值 有关,且当 1.5时,取 当 1.2时取;,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在1.21.5范围内选用,第三层与第二层侧向刚度比大者应取大值。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墙体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3.规范7.2.5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中,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底部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和轴向力,宜按下列规定调整: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按各抗侧力构件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确定;有效侧向刚度的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墙或配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0;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抗震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20;框架柱的轴力应计入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有效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确定;当抗震墙之间楼盖长宽比大于2.5时,框架柱各轴线承担的地震剪力和轴向力,尚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计算地震组合内力时,应采用合适的计算简图。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墙梁的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的弯矩系数、轴力系数等计算参数。4.底框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可按两道防线的思想进行设计,即在弹性阶段,不考虑框架柱的抗剪贡献,而有抗震墙承担全部地震剪力。应按抗震墙的侧移刚度比例进行分配。5.在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考虑到抗震墙的损伤,由抗震墙和框架柱共同承担地震剪力。,式中 柱侧移刚度,墙开裂后的抗侧移刚度,对钢筋混凝土墙:对砖墙:剪切模量,对混凝土;对砌体。,框架柱的轴力应计入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计算时,应视砌体为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按抗震墙和框架柱的侧移刚度比值进行分配。一片抗震墙承担的倾覆力矩为:一榀框架 承担的倾覆力矩为:式中:即作用于底层框架顶面的地震倾覆力矩。框架柱的附加轴力为:,底框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梁设计 计算时,若考虑上部墙体与托梁的组合作用,应计入地震时墙体开裂对组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可调整有关弯矩和轴力等计算参数。简化计算时,可采用折减荷载的方法:托梁弯矩计算时,由重力荷载产生的弯矩,四层以下全部计入组合,四层以上可有所折减;托梁剪力计算时,重力荷载产生的剪力不折减。6.规范7.2.9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或小砌块的砌体墙,当符合本规范第7.5.4条、第7.5.5条的构造要求时,其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层框架柱的轴向力和剪力,应计入砖墙或小砌块墙引起的附加轴向力和附加剪力,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式中 墙体承担的剪力设计值,柱两侧有墙时可取二者的较大值;框架柱的附加轴力设计值;框架柱的附加剪力设计值。2)嵌砌于框架之间的普通砖墙或小砌块墙及两端框架柱,其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嵌砌普通砖墙或小砌块墙及两端框架柱剪力设计值;砖墙或小砌块墙水平截面的计算面积,无洞口时取实际截面的1.25倍,有洞口时取截面净面积,但不计入宽度小于洞口高度1/4的墙肢截面面积 分别为底层框架柱上下端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非抗震设计的有关公式取等号计算;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两侧均有砌体墙时取柱净高的2/3,其余情况取柱净高;底层框架柱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采用0.8 砖墙或小砌块墙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9,例题:图示的底层框架房屋,上部各层均不变,底层平面撤除、轴线上的横墙,在B、C轴线的山墙加开门洞,尺寸为1.8m2.5m 在各轴线交叉点设置框架柱,柱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混凝土为C20。试求底层横向设计地震剪力和框架柱所承担的地震剪力。解:(1)计算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 底层框架柱单元的侧移刚度(近似按两端完全嵌固计算)单片砖抗震墙的侧移刚度(不考虑带洞墙体):,、轴线上:、轴线上:故底层横向侧移刚度为:二层横向侧移刚度为:,AB轴墙横断面面积,侧移刚度比为:满足要求。(2)求横向地震剪力(7度多遇地震)4531KN 17321KN(3)计算框架柱所承担的地震剪力,6.5.3底框抗震墙房屋的构造措施1.规范7.5.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上部墙体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芯柱,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的设置部位,应根据房屋的总层数分别按本规范第7.3.1条、7.4.1条的规定设置。(2)构造柱、芯柱的构造,除应符合下列要求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7.3.2、7.4.2、7.4.3条规定:1)砖砌体墙中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24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240mm190mm);2)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芯柱每孔插筋不应小于114,芯柱之间沿墙高应每隔400mm设4焊接钢筋网片。3)构造柱、芯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接。2.规范7.5.2 过渡层墙体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砌体墙的中心线宜与底部的框架梁、抗震墙的中心线相重合;构造柱或芯柱宜与框架柱上下贯通。(2)过渡层应在底部框架柱、混凝土墙或约束砌体墙的构造柱所对应处设置构造柱或芯柱;墙体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芯柱除按本规范表7.4.1设置外,最大间距不宜大于1m。,(3)过渡层构造柱的纵向钢筋,6、7度时不宜少于416,8度时不宜少于418。过渡层芯柱的纵向钢筋,6、7度时不宜少于每孔116,8度时不宜少于每孔118。一般情况下,纵向钢筋应锚入下部的框架柱或混凝土墙内;当纵向钢筋锚固在托墙梁内时,托墙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4)过渡层的砌体墙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沿纵横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宽度不小于墙厚,纵向钢筋不少于210,横向分布筋的直径不小于6mm且其间距不大于200mm。此外,砖砌体墙在相邻构造柱间的墙体,应沿墙高每隔360mm设置26通长水平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点焊钢筋网片,并锚入构造柱内;小砌块砌体墙芯柱之间沿墙高应每隔400mm设置4

    注意事项

    本文(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