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寒武纪》PPT课件.ppt
第十四章 前寒武纪,一、前寒武纪概述二、中国的前寒武系三、中国的南华系和震旦系四、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五、前寒武纪的主要矿产,一、前寒武纪概述二、中国的前寒武系三、中国的南华系和震旦系四、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五、前寒武纪的主要矿产,第一节前寒武纪概述,一、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和特征,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发现最古老的沉积变质岩层为37.5亿年,为格陵兰岛的伊苏阿(Isua)群 显生宙第一个地史年代为寒武纪,始于5.43亿年 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划分,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前寒武纪特征,时限长(465.4亿年)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构造变形复杂(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且经历多次构造变动)。生物化石少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矿产丰富(Fe、Al、U),二、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方法,前寒武系:前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一般由变质岩系构成,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由于原岩变质深、化石少,应用古生物学方法受限,没能建立世界统一的地质年代表。,前寒武系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1、构造岩浆旋回法:地层间不整合、大规模岩浆侵入及区域变质作用。2、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定量。3、沉积建造(标志层):利用特殊的岩石类型和沉积建造划分和对比地层。如我国北方“鞍山式铁矿”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分布于世界多地南华系上统的冰碛层等。4、变质作用:岩石越老,经历的构造变动越多,变质越深;岩石越新,变质越浅甚至不变质。,三、前寒武纪生物界演化,1、原始菌、藻类生物的发展,形态简单、无真正的细胞核,为原核生物。最老的化石:微小的球状、丝状体,发现与南非老于30亿年的无花果树群。,2、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最早的真核生物见于13.5亿年北美贝克泉组。我国华北1312亿年雾迷山组发现绿藻化石。,叠层石:由蓝藻、细菌及其生命活动的遗迹共同构成的一种生物沉积结构。广泛发育于元古宇,最早的叠层石发现于太古宇。,3、后生动物出现,向显生宙过渡,前寒武纪最晚期,出现大量裸露动物无硬骨骼(外壳)和小型硬壳动物。7亿年后,相当震旦纪上统地层,以伊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无硬体无脊椎动物印模化石。,6亿年前震旦纪时,微小带壳无脊椎动物化石开始出现,寒武纪时繁盛。隐生宙、显生宙划分界线:多门类小壳动物化石的出现。澄江动物群:混生带,位于寒武系底部。,第二节 中国的前寒武系,以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 北方:华北东北南部广泛出露太古宇和元古宇。南方:扬子区、华南区主要是新元古界。,一、太古宇,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限于华北(中朝)板块,可能包括塔里木板块,鄂尔多斯陆核,冀辽陆核,河淮陆核,中朝板块界线及推测界线,1、始太古界(36亿年前),地球处于天文演化阶段,经历了地幔熔融阶段,可能形成拉斑玄武岩和超镁铁岩的初始地壳(硅镁质)。出露范围小,冀东迁安、辽吉地区有出露,迁安曹庄研究最详,称曹庄岩系。,2、古、中太古界(3429亿年),分布面积增加,分布于辽吉地区、燕山山脉、冀西及鲁中、胶东地区。冀东研究最详。常见的地层类型:麻粒岩相:变质程度较深,为温度700C、压力109Pa下形成的各种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和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程度中等,温度575700C,压力38109Pa,常见片麻岩、变粒岩、角闪岩。绿片岩相:变质程度较浅,主要为各种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火山岩。,华北古太古界新太古界柱状剖面图,冀东迁西群(辽吉下鞍山群):由各种麻粒岩、辉石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夹有辉石磁铁石石英岩,3000m厚。原岩以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为主,夹碎屑岩及多层硅铁质沉积,变质程度高。由两大旋回组成,说明经历了火山喷溢沉积物质的沉积过程,为硅铝壳逐步加厚的过程,形成了陆壳雏形。其中的磁铁石英岩是我国重要的铁矿基地。,3、新太古界(2825亿年),华北地区分布较广。以山西太行山、五台山地区研究最详。此区自下而上分为:阜平群、龙泉关群和五台群,之间均为不整合接触。阜平群、龙泉关群:以各种片麻岩为主,夹一定数量的角闪岩、大理岩及薄层磁铁石英岩,变质程度高。厚度10000m。五台群:为浅变质沉积岩,下部是石英岩,上部以千枚岩为主。厚度1173m。,阜平运动,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使地层褶皱变质,扩大了结晶基底范围,增加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太古宙陆核。,二、元古宇,距今255.43亿年的地层。南方、北方均有出露。(一)中国北部 华北板块研究较细。古元古界典型地区为五台山和吕梁山等地区。中、新元古界典型地区为燕山地区。,1、古元古界,五台山区出露滹沱群,不整合于五台群之上。厚度超过8000m。原岩为一套粗碎屑岩,砂质、粘土质及镁铝质碳酸盐类岩石,夹少量中基性火山岩组成的沉积旋回。自下而上为3个亚群:豆村亚群、东冶亚群、郭家寨亚群,皆呈不整合接触。,下部豆村亚群:自下而上发育变质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大理岩。中部东冶亚群:以结晶白云岩为主。上部郭家寨亚群:自下而上为紫红色板岩、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砾岩。,吕梁运动,华北地区古元古代后期的强烈地壳运动,使滹沱群遭受低级变质作用。使太古代陆核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了所谓“原地台”即华北地台原型。,2、中、新元古界,冀东蓟县地区发育最好。出露万米以上,为一套基本不变质的沉积岩系。地层界线清楚,构造简单、层序完整。分3系、12组,组成巨型沉积旋回。与下伏太古宙变质岩系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系微角度不整合接触。系与系指教沉积间断或假整合。吕梁运动后,中、新元古界覆盖沉积盖层。,中元古代由长城纪至蓟县纪,存在团山子、高于庄、雾迷山和铁岭四个超覆期,其中高于庄组分布面积最广,雾迷山组和铁岭组的沉积超覆范围依次缩小,表明整个中元古代为一个巨型海水进退旋回,华北区中元古代为一个巨型海水进退旋回,该时期中国其它地块区(如扬子区等)处于基底发育阶段。,中元古界1810亿年,天津蓟县剖面,长城群(18001400Ma):两个大型沉积旋回 下长城统: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常州沟组、串岭沟、团山子组,岩性:交错层理含长石砂砾岩、厚层石英砂岩(山间急流、准平原河流河口、滨海海湾)灰绿、黑色炭质页岩(滨、浅海)杂色砂质白云岩,具泥裂、岩盐假晶(滨岸、浅水、静水,暴露)。上长城统:自下而上,大红峪组:钙质砂岩,含大型滨海型斜层理及波痕,夹潮间带白云岩透镜体,滨海环境;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沉积,白云岩含硅质、锰质,夹燧石条带,广海环境。,蓟县群(14001000Ma):两个沉积旋回 下蓟县统:下部杨庄组,泥质白云岩,上部雾迷山组,硅质白云岩,具竹叶状构造、海底滑坡构造,横向厚度变化大,发育有类复理石建造。水浅水深。上蓟县统:沉积厚度小,代表残余海体沉积;下部洪水庄组以粉砂岩、页岩为主,层理平直,富含炭、铁、铝质,为静水沉积;上部铁岭组主要为藻礁白云岩。,青白口系(1000800Ma),下马岭组:分布局限,发育不全,为黄绿、灰黑、灰白色页岩,底部具不稳定的砾岩、砂岩 龙山组:中下部为黄绿色海绿石砂岩夹页岩,上部为黄绿、紫红色页岩夹砂岩,属平缓滨海滩至亚浅海沉积,与下马岭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景儿峪组:灰绿、青灰色泥质灰岩,天津蓟县剖面,(二)中国南方,无太古宙地层,广泛出露元古宙浅变质岩系。分布于川滇区和雪峰九岭区。中间四川盆地内部存在太古宇陆核。晋宁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使两区与川中古陆核合并,形成扬子板块。,第三节 中国的南华系和震旦系,南华系(86.3亿年)和震旦系(5.436.3亿年)广泛分布于天山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南方以三峡地区剖面为标准。北方华北东北南部区形成华北板块,为盖层性质,大部分上升为陆,未接受沉积。,震旦系,南华系,地层特征,以南方宜昌峡东剖面为例,莲沱组:下部棕紫色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具交错层、干裂纹;上部紫红色为主的砂岩、页岩夹凝灰岩,南沱组:灰绿色冰积砾岩,陡山沱组:灰色、灰黑色薄中厚层泥灰岩和泥质白云岩夹黑色页岩,灯影组:灰白色硅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出现有中国已知的层位最低的硬壳动物化石(圆管螺),河湖滨海大陆冰川滞留静水潮坪、泻湖(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中国南方:扬子板块(地台)及东南的板块边缘(地槽区),自西向东,由稳定类型逐渐变为活动类型。浅海深水海盆半深岛弧。,第四节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始太古代:形成初始地壳(硅镁质)古太古代新太古代:硅铝质陆核形成发育阶段 古元古代新元古代:25001800Ma:形成原地台 18001000Ma:“似盖层”或盖层发育 1000543Ma:地台区的最后形成 740700Ma:全球气候湿冷,出现冰期沉积,第五节 前寒武纪的主要矿产,铁:变质矿床: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古太古界的鞍山群、迁西群,古元古界的五台群(鞍山式铁矿);沉积矿床:赤铁矿层,中元古界的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新元古界南华系的赤铁矿。,锰:中元古界的高于庄组、铁岭组,为沉积锰矿层;新元古界的莲沱组、南沱组,碳酸盐锰矿。,铜:中元古界,赣东地区,与火山岩有关(德兴斑岩铜矿);滇东地区,交代型(东川铜矿)。,磷:湘西北石门、贵阳开阳等地的陡山沱组。,天然气、石膏及岩盐:川中、川西的灯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