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局部解剖》PPT课件.ppt
骨 伤 局 解 剖 学Osteological regional anatomy,解剖教研室 罗友华,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定义: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局部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毗邻关系、血液供应、神经支配的一门科学重要性:本门课程是在系解的基础上,按局部进行横向联系,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对临床工作,尤其是针刺穴位的定位,手术切口的选择及手术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美容,CT,MRI等亦需要局部解剖知识。,笫一章、头部1.概 述,颅:容纳脑及被膜、血管与之 相关的脑N。面:视器、前庭蜗器、口、鼻等。一、境界与分部:头颈线:下颚骨下缘、下颚角、乳突尖端、上项线、枕外隆凸颅面线: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乳突。二、表面解剖 体表标志:眉弓、颏孔、眶上切迹(孔)、眶下孔;翼点(太阳穴):颧弓中点上方二横指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中点为咬肌N封闭点 乳突:根部前内方有茎乳孔;后部内面有乙状窦沟 枕外隆凸:窦汇、上项线(平横窦);导血管(沟通颅内外血管的又一通道)体表投影:6条标志线的确定 上、下水平线、矢状线、前、中、后垂直线 大脑下缘的体表投影相当于上水平线,2.面部,眶区 鼻区 口区 颊区 面侧区 腮腺咬肌区 面侧深区面侧区的境界:鼻唇沟、下颌骨下缘、颧弓、胸锁乳突肌上缘一、面部浅层结构:(一)皮肤与浅fas 皮肤的特点;皮纹;睑部皮肤的特点;颊脂体(颊肌表面与咬肌之间)(二)面肌(三)血管、淋巴及N 1、血管:(1)面A: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触及其搏动 分支:颏下A、下唇A、上唇A、鼻外侧A,最后改称内眦A。,眼V(2)面V 海绵窦 面深V翼V丛 2、淋巴:非常丰富,常吻合成网 3、N 眼 N 眶上 N(1)三叉N 上颌 N 眶下 N 下颌 N 颏 N(2)面N 颞 支:由腮腺上方穿出达眼轮匝肌上部和额肌。颧 支:由腮腺前缘穿出达眼轮匝肌下部、提上唇肌、颧肌。颊 支:由腮腺前缘穿出,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下颌缘支:由腮腺下端穿出,支配下唇诸肌和颏肌。颈 支:由腮腺下端穿出,支配颈阔肌。,二、面侧区:(一)腮腺咬肌区:此区主要结构有腮腺、咬肌及有关的血管,N 1、腮腺咬肌fas:为颈深fas浅层的延续 与腮腺紧密结合,伸入腺体,分隔为许多小叶 腮腺鞘 浅层致密,深层不完整,与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相通 咬肌fas 位置、形态2、腮腺 腮腺管:走行及开口部位3、腮腺淋巴结4、穿经腮腺的结构:纵行:颈外A、下颌后V、颞浅A,V、耳颞N 横行:上颌A,V、面横A,V、面N分分支,(1)面N的第二段,在做腮腺切除术时,应避免损伤。(2)下颌后V:面 V 面总V 颈内V 颞浅V 前 支 下颌后V 上颌V 后 支 颈外V 耳后V(3)颈外A:上颌A 在下颌颈平面分为 颞浅A-面横A(4)耳颞N:为下颌N的分支 5、腮腺的毗邻 腮腺床-颈内A,V、后4对脑N(),(二)面侧深(简)1、翼内、外肌2、翼V丛3、上颌A: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下牙槽A 下 颌 段 脑膜中A 翼 肌 段 上牙槽A 翼腭窝段 眶下A 4、下颌N: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 发:颊N、耳颞N、舌N(与面N发出的鼓索汇合)、下牙槽N-颏N三、面部的间隙:fas间、fas与肌肉间,肌肉与骨膜间,彼此相通 咬 肌 咬 肌 间隙 下颌支 相通;牙源性感染常累及这两间隙 翼下颌间隙-下牙槽N阻滞 翼内肌 舌下间隙:下颌体内侧,3.颅部,一、颅顶(一)额顶枕区 头皮的概念:毛囊、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丰富 皮肤的特点 良好的供皮区,创伤出血多、愈合快.浅fas:分格无数。将皮肤与帽腱膜紧密连接。致使 感染不易扩散,但疼痛剧烈,血管被固定,创伤出血较多,需缝合压迫止血。N分布重叠,麻醉范围需扩大 临床意义:切口采取放射状 开颅手术皮瓣,其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血管、N主干.帽状腱膜:创口与张力的关系。腱膜下疏松CT:危险区;在此层置入头皮扩张器,修复秃发.颅骨骨膜,(二)颞区 骨质薄 为开颅术入颅部位 颞肌,颞fas保护脑 对应脑的功能区相对不重要 二、颅底内面(一)颅前窝(二)颅中窝 1、蝶鞍区:垂体、垂体窝、海绵窦、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膈。压迫视交叉 压迫中脑水管CSF循环障碍 垂体肿瘤 蝶窦 海绵窦脑N受损症状 穿经海绵窦的结构 动眼N(III)、滑车N(IV)、眼N(V1)、上颌N(V2)外侧壁 颈内 A、展N(VI)窦内,2、颅中窝外侧部:通过眶上裂的结构:第III、IV、V1、VI对脑N,眼上V 眶上裂内侧端的后方,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棘孔 分别上颌N、下颌N及脑膜中A通过 颅中窝骨折的表现:Page22 搏动性突眼症状,AV瘘(三)颅后窝 1、孔、裂及通过的结构:枕骨大孔前外侧方3对孔:舌下N管内口、颈V孔、内耳门 2、枕骨大孔疝 3、小脑幕切迹疝,第二章、颈部.1概 述,概况:前、后、两侧、颈根部、fas鞘、fas间隙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1、与头部分界:2、与胸部分界:颈V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C7(二)分区二、表面解剖(一)体表标志 1、舌 骨 C3,4间椎间盘 舌骨大角为寻找舌A的标志 2、甲状软骨 上缘平C4,为颈总A分叉处,喉结 3、环状软骨 软骨弓平对C6横突,为重要标志,4、颈 A 结 节 C6横突前结节,颈总A在其前方 5、胸锁乳突肌 两头之间的锁骨上小窝阻滞点 6、胸 骨上 窝 可触及气管颈段 7、锁骨上大窝 锁骨中1/3上方,在窝底可触及锁骨下A、臂丛、第1肋(二)体表投影 1、颈总A及颈外A:2、锁骨下A:3、颈外V:4、副N:5、臂丛:在锁骨中点后方比较集中,位置浅表,易于触及,为阻滞部位 6、N点:颈丛皮支穿出点 7、胸膜顶:锁骨内侧1/3段上方约23cm为最高点,2.颈部层次结构,一、浅层结构:皮肤:较薄,移动性大,皮纹横行 浅fas:前外侧部浅fas内有颈阔肌。(一)浅V:颈前V 入颈外V,左、右汇合为颈V弓 颈外V 合成走行注入怒张 与深fas结合紧密,外伤易致气体栓塞(二)N:颈丛皮支:穿刺点分支:枕小N、耳大N、颈横N、锁骨上N 面N 颈支:支配颈阔肌二、颈fas及fas间隙:详细链接(一)颈fas:(二)颈fas间隙:,3.颈前区,一、舌骨上区(一)颏下三角:境界 三角内仅有13个LN(二)下颌下三角:1、境界: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2、内容:(1)下颌下腺:开口舌下阜(2)血管、N、LN(面A、舌下N、舌N、下颌下N节)舌下N在下颌下腺的内下方,与舌A、V伴行入舌 舌 N在下颌下腺深部内上方入舌二、舌骨上区(一)颈A三角 1、境界:二腹肌后腹、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锁乳突肌前缘 2、内容:(1)A:1)颈总A:颈A窦、颈A小球 2)颈外A:分支:甲状腺上A、舌A、面A、枕A、咽升A 3)颈内A:无分支,(2)V:属支:面V、舌V、甲状腺上,中V(3)N:舌下N、副N、迷走N(喉上N、心支入胸腔参与心丛)(4)二腹肌后腹:是颈部及颌面部手术的主要标志(二)肌三角:1、境界: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 2、内容:(1)甲状腺:1)形态与被膜:“H”形 气管前fas形成甲状腺鞘(假被膜)囊鞘间隙:内有疏松CT、血管、N、甲状旁腺 甲 状 腺 外 膜 即纤维囊(真被膜)假被膜增厚形成悬Lig固定于喉及气管,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2)位置及毗邻 位置: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前外侧,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至第6气管软骨 峡:第2-4气管软骨前方,毗邻:前:皮 浅fas 深fas浅层 舌骨下肌群 气管前fas 后内侧:喉、气管、咽、食管、喉返N 侧:肿大时压迫相应结构 后外侧:颈A鞘、交感干 3)甲状腺的A和喉的N 4)甲状腺的V(2)甲状旁腺:为两对扁圆形小体(3)气管颈部:第6颈椎下缘颈V切迹 活动性较大,仰头或低头时,气管可上、下移动1.5cm 头转向一侧时,气管随之转向同侧,食管移向对侧 气管切开术时,头必须严格保持正中,尽量后仰 毗邻:平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V、奇V丛、最下A 前:皮肤浅fas颈深fas浅层胸骨上间隙及 其内的弓V、舌骨下肌群气管前fas 侧:甲状腺侧叶 后:食管 后外侧:颈交感干、颈A鞘(4)食管颈部:(略)Page44,4.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略)舌 下 N 降 支 颈袢上根 1、颈 袢:颈丛第2、3颈N前支 颈袢下根 2、锁骨下V:Page46(外伤易致气体栓塞)5.颈外侧区(略)6.颈部淋巴(略),第三章、胸部1.概 述,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 1、与颈部的分界:2、与腹部的分界:3、与上肢的分界:三角肌前、后缘 胸部表面的界线与胸腔范围不一致(二)分区 胸 前 区:前正中线和腋前线之间 1、胸壁:胸外侧区:腋前、后线之间 胸 背 区:腋后线和后正中线之间 2、胸腔:左、中、右三部,二、体表解剖(一)体表标志 1、颈V切迹:男 T2;女 T3 计数肋的标志 2、胸骨角:平主A弓起始处、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T4下缘 上、下纵隔分界 3、剑突:剑胸结合平T9 4、锁骨、锁骨下窝、喙突 锁骨中、外1/3交界处,其深面有腋血管和臂丛通过 5、肋和肋间隙:为胸部和腹上部器官的定位标志 肝、脾触诊标志 6、肋弓:胸骨下角 左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进针部位 7、乳头:男性乳头位于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隙相交处(二)标志线(自学),.2胸壁,一、浅层结构(一)皮肤(二)浅fas:除胸骨前面较薄外,其余部分较厚。1、浅血管:1)A:胸廓内A穿支 肋间后的前、后侧穿支 胸肩峰A和胸外侧A 做乳腺癌根治术时,注意结扎胸廓内A 2 4 穿支 2、皮N:1)锁骨上N 来自颈丛,分布于胸前区上部皮肤 2)肋间N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节段性分布(三)乳房:1、位置:乳房与胸肌fas之间的间隙称为乳房后间隙 2、形态结构:Cooper Lig 乳房切口 3、淋巴回流:注入LN 乳腺癌时橘皮样变的解剖基础,二、深层 结构:(一)深fas 1、浅层:较薄弱,覆盖于胸大肌和前锯肌的表面 2、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包绕锁骨下肌和胸小肌 锁胸fas及穿过的结构:(二)胸廓外肌层:浅层:胸大肌,腹直肌,腹外斜肌上部 深层:锁骨下肌,胸小肌(三)胸廓:1).功能 2).肋间隙及肋间肌 3).肋间血管、N:第二肋间N外侧皮支的后支粗大 肋间臂N 胸穿部位:肩胛线或腋后线第 7 8 肋间隙中部(四)胸廓内血管:胸廓内A及分支(肌膈A、腹壁上A)(五)胸内fas:胸膜顶上面者称:胸膜上膜 膈上面者称:膈胸膜fas,.3 膈,一、位置与分部:(一)位置:腱性部为中心腱(二)分部:胸骨部 内侧肌束以左、右脚起自 L23 肌性部 腰 部 肋 部 外侧肌束起自内、外侧弓状Lig 胸肋三角:有腹壁上血管及肝上面的淋巴管 腰肋三角:前与肾相邻,后有肋膈隐窝,肾手术应注意 该两个三角为膈疝好发部位.,二、裂孔:(一)腔 裂 孔:平T有下腔V和右膈N通过(二)食管裂孔:平T有食管、迷走N、胃左血管的食管支,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三)主 A 裂孔:平T有主A、胸导管、淋巴管、奇V、半奇V三、血管、淋巴、N(一)血管:心包 A、膈肌 A、膈上 A、下位肋间后 A、膈下 A(二)淋巴:膈上LN、膈下LN(三)N1、膈N:走行 分布2、下67对肋间N3、副膈N:在膈N外侧下行,达胸腔上部与膈N汇合,.4胸膜和胸膜腔,一、胸膜:1、分部:2、肺Lig:肺根下方脏、壁胸膜相互移行而成 二、胸膜腔:1、概念: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潜在性腔隙 2、胸膜隐窝:有肋膈隐窝、肋纵膈隐窝 三、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一)前界:1、心包穿刺部位:以左剑肋角为安全 2、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上下段彼此分开,形成上、下两个无胸膜区,上为胸腺区;下为心包区(二)下界:锁骨中线(8肋);腋中线(10肋);肩胛线(11肋)四、胸膜的血管、淋巴、N(一)血管:1、A:脏胸膜支气管A、肺A分支 壁胸膜肋间后A、胸廓内A、心包膈A分支 2、V:与同名A伴行,注入肺V、上腔V(二)淋巴:脏胸膜支气管肺LN;壁胸膜胸骨LN、旁肋间LN、腋LN(三)N:脏胸膜 内脏N;壁胸膜 N躯体N,.5肺,一、位置和体表投影:二、结构:(一)肺叶:左二右三(二)肺门和肺根:1、肺门:概念 出入的结构 支气管肺LN 2、肺根:肺V的位置最低,手术切开肺Lig时应注意保护肺V 毗邻:前膈 N,心包膈血管 右:后上方有奇V勾绕 后迷走N 左:上方有主A弓跨过 下肺Lig,(三)支气管肺段 概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三、血管、淋巴和N(一)血管:1、肺 A、V 2、支气管A、V(二)淋巴:注入肺LN或支气管肺LN(三)N 迷走N 兴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腺体分泌 肺丛 交感N 与迷走N作用相反,.6纵隔,一、概述:(一)境界与位置(二)分区:(三)侧面观 1、左侧面观:以肺根为中心加以描述 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A,脊柱,主A弓围成 内容:内有胸导管,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心包胸主A,膈围成。内容:内有食管下份 2、右侧面观:以肺根为中心加以描述,二、上纵隔 前层:胸腺,头臂V,上腔V 中层:主A弓及其分支,膈N,迷走N 后层:气管,食管,胸导管(一)胸腺:1、位置及毗邻:胸腺肿大时,可压迫头臂V、气管,出现紫绀,呼吸困难 2、血管、淋巴和N(二)上腔V及其属支 1、上腔V:组成及走行 前:胸膜、肺 后:气管、迷走N 毗邻:左:主A弓、升主A 右:膈N、心包膈血管,(三)主A弓及其分支 1、位置及分支:左前方:胸膜、肺、膈N、心包膈血管、迷走N 右后方:气管、食管、左喉返N、胸导管、心深丛 2、毗邻:上方:三大分友及其前面的左头臂V、胸腺 下方:肺A、A Lig、左喉返N、左主支气管、心浅丛 3、A Lig:A 导管三角:左膈N、左迷走N、左肺A围成 内容:内有左喉返心浅丝 该三角为心脏手术中寻找导管的标志(四)气管胸部和支气管:1、位置:2、毗邻(略)3、血管、淋巴、N(略)4、气管杈:内有气管隆嵴 是支气管镜检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的标志,三、下纵隔:(一)前纵隔(略)(二)中纵隔 1、心包:概念:位置和毗邻:心包穿刺部位:心包腔:a、概念:横 窦:位于升主A、肺A、上腔V、左房前壁之间 b、心包窦 斜 窦:位于左、右肺V、下腔V、左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 前下窦:位于前壁与下壁返折处 2、心:1)位置和毗邻:心内注射部位: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2)血管 3)淋巴 4)N:心丛(交感N、副交感N)(三)后纵隔:(略)1、食管胸部:(略)2、迷 走 N:3、胸主A 4、奇V(四)纵隔间隙:与颈部和腹部的间隙相通,故颈部渗血和感染 可向下蔓延至纵隔,纵隔气肿的气体可向上扩散至颈部。,第四章、腹 部.1概述,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二)分区:四分法、九分法 二、表面解剖:(一)体表标志:1、骨 性 标 志:2、软组织标志:白线、腱划、腹直肌肌腹(二)体表投影:Page86 form 4-1 三、腹膜腔和腹腔脏器:Page87 腹膜腔和腹腔的概念:Page87,.2腹前外侧壁,一、浅层结构:(一)皮肤:(二)浅fas:主要由脂肪和疏松CT组成 Camper fas:含丰富脂肪,又称:脂肪层 脐平面以下 Scarpa fas:富含弹性纤维,与会阴浅fas相延续 1、浅A:肋间后A、肋下A、腰A、腹壁上下A腹壁浅A、旋髂浅A 2、浅V:脐周V网 门脉高压时出现“海蛇头”3、浅淋巴管:与浅血管伴行,分别汇入腋LN、腹股沟浅LN 4、皮 N:T8 肋弓平面 T10 脐平面 T12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L1 腹股沟Lig上方,二、深层结构:1、腹直肌:腱划:其纤维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交错,剥离困难,内有血管 腹直肌鞘:A、形成 B、半月线 C、弓状线(半环线)白线:2、腹外斜肌:腹股沟管浅环(内、外侧脚)、脚间纤维 精索外fas:腹股沟Lig 内侧 端纤维向下后方 腔隙Lig(陷窝Lig)向外侧 耻骨梳Lig 3、腹内斜肌:腹股沟镰(联合腱)4、腹 横 肌:,(二)血管、淋巴、N 1、血管(A):5对肋间后A、4对腰A、腹壁上下A、旋髂深A 腹壁下A的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点与脐的连线。腹腔穿刺宜在此线的外上方,以免损伤此A Hesselbach 三角(腹股沟 三角)形成:腹壁下A、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Lig内侧半 临床意义: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标志 2、淋巴:3、N:T7-12的前支斜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在腹股沟区有髂腹下N、髂腹股沟N、生殖股N 腹股沟疝修补术时,勿伤及上述三 N。(三)腹横fas:形成腹股沟管深环。(四)腹膜下fas:为疏松CT,与壁腹膜和腹横fas连续,腹膜外手术入路时,易剥离。,(五)壁腹膜:在脐以下形成5条纵行的皱襞 附:腹外侧壁常用手术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内含腹壁下A、V 脐 外 侧 襞 内 含 脐 A 囊脐 内 侧 襞 脐 尿 管 遗 迹脐 正 中 襞 内含脐正中Lig脐 内 侧 襞 腹股沟内侧窝脐 外 侧 襞 腹股沟外侧窝,三、腹股沟区 范 围:注意与腹股沟三角的比较 薄 腹外斜肌移行为腱膜,且形成浅环 弱 腹内斜肌、腹横肌未达到腹股沟Lig的内侧部,的 该区域无肌肉 原 腹股沟管的存在 因 站立时腹内压力增高(一)腹股沟管(并非管道而是肌裂隙)1、位置:腹股沟Lig内侧半的上方 2、内容:3、四壁两口:内 fas:腹横fas形成 4、精索表面的层被膜:提睾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 外 fas: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5、生理保护机制:(二)腹股沟疝:(三)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3 结肠上区,一、胃:(一)位置与毗邻:胃床:(二)网膜与Lig:1、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折叠而成。2、小网膜:连于膈、肝V Lig 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腹膜 3、胃脾Lig:4、胃胰Lig:5、胃膈Lig:(三)血管和淋巴 1、A、胃后A,左膈下A分支 2、V:幽门前V是辨认幽门的标志 3、淋巴:(四)N:交感N: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张力,收缩胃血管 迷走N:促进胃的分泌和蠕动。,二、十二指肠(一)分部及毗邻:前上方:肝方叶、胆囊、网膜孔 1、上 部:下 方:胰头、胰颈 后 方:胆总管、胃十二指肠A、肝门V、下腔V 前 方:横结肠及系膜、肝右前叶、小肠袢 后 方:右肾门、右肾血管、右输尿管 2、降 部:内 侧:胰头、胰管、胆总管 外 侧:结肠右曲 上 方:胰头、钩突 3、水平部:后 方:右输尿管、下腔V,腹主A 前 方:小肠袢、肠系膜根及肠系膜上A、V 十二指肠上A压迫综合征:肠系膜上A起点过低时,会压迫水平部而引起 十二指肠腔郁积、扩大、甚至梗阻,为。4、升 部:(二)十二指肠悬Lig:(三)血 管:A,三、肝(一)位置、毗邻与体表投影:(二)Lig 与膈下间隙:1、Lig:1)镰 状Lig:2)冠 状Lig:肝裸区 3)右三角Lig:4)左三角Lig: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2、膈下间隙:右肝下间隙(脓肿较多见)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网膜囊),(三)肝门与肝蒂:肝 门:肝脏面的横沟。(亦称:第一肝门)肝 蒂:出入肝门的结构总称(肝左、右肝门V左、右支,肝固有A左、右支,淋巴管,N等),行于肝十二指肠Lig内(左肝、右胆、后门静)第二肝门:肝V(左、中、右)出肝处,暴露第二肝门时 可沿镰状Lig向上后方的延长线。第三肝门:肝右后下V和尾状叶V出肝处(四)分叶与分段(略)(五)淋巴(略),四、肝外胆道:(一)胆囊 1、位置与毗邻:借疏松CT附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其下有腹膜覆盖 毗邻:上:肝 后下: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左:幽门 右:结肠右曲 前:腹前壁 2、功能:底: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 体:优点:利于胆汁出入 3、分部:管:近胆囊端有Heister瓣 缺点:炎症结石时,胆囊积液 颈:弯曲较细,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n囊 4、胆囊三角(Calot三角):Page 115组成: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内有胆囊)临床意义:胆囊或胆总管手术时辨认胆囊的标志,(二)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管:有左、右两支,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前方有时有肝右或胆囊越过,在肝、胆手术中应注意、胆总管:管壁有大量弹性纤维组织,弹性好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指肠Lig内,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即在此段进行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行于下腔前面,门的右面胰腺段:胰头Ca时,此段常受累而出现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壁段:与胰管,汇合成肝胰壶腹(Vater 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左管 胰 管 肝总管 肝胰壶腹 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右管 胆总管(距中切牙75cm)胆囊管,五、胰:(一)位置、分部与毗邻 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过L1,2前方 右:被十二指肠环绕 左:邻脾门 前:邻网膜囊、胃 胰头:紧贴十二指肠壁,故胰头 Ca可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 胰颈:胃幽门部的后方,其后面为门V汇合处 胰体:毗邻 胰尾:末端达脾门,故脾切除时避免伤及脾尾(二)胰管与副胰管:(三)血管及淋巴:血供非常丰富六、脾(一)位置与毗邻:胃 脾Lig:(二)Lig:脾 肾Lig:内含胰尾及脾血管、淋巴结、N丛 膈 脾Lig:由脾肾Lig向上延伸而成 脾结肠Lig:(三)血管:(四):副脾 Page 121七、肝门V(一)组成及类型:(二)位置:肝十二指肠Lig内(三)属支与收集范围:,.4结肠下区,一、空肠及回肠(一)位置及形态结构:(二)肠系膜:肠系膜根从L2左侧 右骶髂关节前方,长15cm 肠系膜两层间含有分布到肠袢的血管、N、淋巴 系膜三角:系膜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此处肠壁无浆膜,不易愈合 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向下开口与盆腔相通 右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升结肠之间。几乎封闭。(三)血管、淋巴及N 1、A:来自肠系膜上A。血管反复分支呈扇形。故肠管切除时需做扇形切除 2、V:与A伴行,汇入门V 3、淋巴:最终汇入乳糜池 4、N:交 感N:抑制肠蠕动、分泌,血管收缩 副交感N:促进肠蠕动和分泌,二、盲肠和阑尾(一)盲肠:回盲瓣 阑尾开口处 阑尾根部附着处(二)阑尾:1、阑尾根部体表投影:McBerney点 Lanz点 2、阑尾的位置: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盲肠下位 3、阑尾的血管和系膜:三、结肠:(二)血管:1、升、降结肠的 2、肠系膜上、下A的 A从内侧走向肠管 各级分支在结肠内缘 故升、降结肠的 相互吻合,在近结肠 手术应从肠管的 边缘形成一个动脉弓 外侧切开腹膜,称 游离肠管。边缘A 3、中结肠A左支与左结肠A右支(升支)之间的边缘A吻合较差。(发 出)如中结肠A左支受损,可引起横结肠左侧部坏死。直动脉(终末支)4、V 与 A 伴行,最后汇入门 V(四)淋巴:(略)长 支 短支,.5 腹膜后隙,一、概述:1、位置:位于腹后壁,介于腹膜与腹内fas之间,上起膈,下至骶岬。两侧连于腹膜下fas。2、内容: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N,淋巴结二、肾(一)位置与毗邻:1、位置:肾角(脊肋角,肾区)体表投影:两纵线:距后正中线 2.5 cm,7.5 8.5 cm 两横线:T11,L3 棘突 2、毗邻:手术时,注意避免毗邻器官的损伤(二)肾门、肾窦和肾蒂,(三)肾血管和肾段:1、肾A和肾段:上 段 A 上前段 A 前干(二级支)下前段 A 肾A(一级支)下 段 A 后干(二级支)后 段A 每一段A供给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 2、肾V:吻合广泛,无节段性 左肾V收纳左肾上腺V和左睾丸(卵巢)V 多数:左肾V 左腰升V 腰V 椎内V丛 颅内V窦(四)淋巴及N:(略)(五)被膜:肾 fas:在肾下方前、后fas不融合,向下与直肠后隙 相通,可在骶骨前方作腹膜后注气造影 脂肪囊:肾床、肾囊封闭部位 纤维囊:又称纤维膜,为肾的固有膜,三、输尿管腹部:1、起始,行程,分部,狭窄 2、毗邻:前: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睾丸血管,回肠末段 右:右:盲肠及阑尾(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可刺激输尿管)左(前):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肠血管,睾丸血管 注:做升降结肠手术时,勿伤输尿管 3、变异;(略)4、血供(略)四、肾上腺:1、位置与形态:2、毗邻:上部:胃后壁 前:下部:胰尾,脾血管 前:肝 左:内侧:腹主A 右:内侧:下腔V 后:膈 后:膈五、腹主A:(一)不成对脏支(二)不成对脏支六、下腔V:左、右睾丸(卵巢)V的注入部位:左:以直角注入左肾V 右:以锐角注入下腔V七、腰交感干:(略),第五章、盆部与会阴.1 概述,一、境界与分区 1、会阴的概念:广义: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狭义:男(女)性指阴囊根(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分区:尿生殖区;肛区二、表面解剖: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耻骨弓坐骨结节etc.,.2 盆部,一、骨盆整体观:1、组成:两侧的髂骨,后方的骶骨和尾骨,借骨连结围成。2、界线:将骨盆分为大、小骨盆(真骨盆)3、上、下口:上口为界线(小骨盆)4、前壁、后壁及两侧壁:闭膜管:骨盆的前外侧有闭孔,其周缘附着一层CT膜,仅其前上方留有一管状裂隙,称。6、性别差异:女(男)性骨盆宽而短(窄而长),上口圆形(心形),下口宽大(窄小)二、盆壁肌:闭孔内肌,梨状肌(与坐骨大孔之间有梨状肌上、下孔)三、盆底肌与盆膈:盆膈的概念:肛提肌和尾骨肌及它们上下面覆盖的fas。2、盆膈的作用: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增加腹压。四、盆fas:(略)五、盆fas 间隙:耻 骨 后 隙:膀胱前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 直肠周间隙:Page 155六、盆部的血管、淋巴、N(略),七、盆腔脏器与腹膜:(一)盆腔脏器的位置安排:(二)盆腔腹膜的配布:膀胱子宫陷凹 直肠膀胱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男性:直肠膀胱裂 女性:膀胱旁窝 子宫阔Lig 直肠子宫裂(三)盆腔脏器:1、直肠:男女毗邻的差异 2、膀胱:毗邻及腹膜的关系 3、输尿管盆部及壁内部:子宫A与输尿管的关系“桥下流水”4、前列腺:1)毗邻:2)被膜:a、前列腺囊 b、前列腺鞘 5、输精管盆部、射精管及精囊:(略)6、子宫:a、毗邻 b、位置:前倾、前屈位 c、维持子宫固定的装置:5 条 Lig Page 163,.3 会 阴,一、肛区(一)肛管:肛门内、外括约肌(二)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两侧,为尖上,底下的锥形间隙 1、境界:2、窝内的血管、淋巴、N 阴部管,是阴部内血管和阴部N穿经闭孔fas的裂隙,又称 Alock 管 二、男性尿生殖区:1、会阴浅隙:又称会阴浅袋。会阴深隙:又称会阴深袋。,第六章、脊柱区.1 概 述,一、境界与分区:1、境界:指脊柱及其后方、两侧软组织所配布的区域 上 界:枕外隆凸,上项线 下 界:尾骨尖 两侧界:斜方肌前缘 三角肌后缘 腋后壁与胸壁交界处 腋后线 髂嵴后缘 髂后上嵴 尾骨尖 2、分区:项区,胸背区,腰区,骶尾区 二、体表标志:1、棘突:各部棘突特征 C7 L4 2、骶管裂孔和骶角(骶管麻醉的定位标志)3、髂嵴,髂后上棘(两侧的连线平 S2 棘突)4、肩胛冈(内侧端连线平 T3),肩峰 5、肩胛下角(两侧连线平 T7)6、第 12 肋(长短变异甚大)7、竖脊肌与脊肋角(肾囊封闭进针部位),.2 软组织 一、浅层结构:(一)皮 肤:毛囊和皮脂腺丰富,为疖、痈好发部位。(二)浅fas:致密而厚,含脂肪较多,为脂肪瘤好发部位。(三)皮N(来自脊N后支)枕 大 N:C2后支的分支 项 区:第3枕 N:C3后支的分支 胸背区、腰区:L13的外侧支组成臀上皮N,穿胸腰fas越髂嵴至臀部(浅出处较集中,腰部扭伤时易伤该N,而致腰腿痛)骶 尾 区:S13的分支组成臀中皮 N(四)浅血管:枕A(颈外A分支)、颈浅A、肩胛背A(锁骨下A分支)胸背A(腋A分支)、肋间后A、腰A、臀上,下A 二、深fas:(一)项fas:为颈部封套fas浅层,位斜方肌深,包裹夹肌、半棘肌(二)胸腰fas:胸腰fas 扭伤,亦为腰腿痛原因之一。前:在腰方肌前面,上部增厚形成内外侧弓状Lig 在腰区增厚为 中: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成腰方肌鞘,在第12肋与L1横突之间为腰肋Lig 后:在竖脊肌后面,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成竖脊肌鞘,三、肌层:1、背阔肌:由胸背N支配,胸背A,肋间后A,腰A供血 2、斜方肌:由副 N 支配,颈浅A,肩胛背A,枕A,肋间后A供血 可供作肌瓣或肌皮瓣移植 听诊三角:由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背阔肌上缘围成 3、夹肌、瓣夹肌:位于斜方肌深面 枕下三角: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围成 内容:内有椎A和枕下N(C1后支)通过 当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A而致颅内供血不足 4、竖脊肌:由脊N后支支配 腰上三角: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 三角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其深面有3条与12肋平行的N:上 下分别为;肋下 N,髂腹下 N,髂腹股沟 N 肾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该三角,注意保护这3条N 腰下三角: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背阔肌下缘围成 在右侧,三角前方与阑尾,盲肠相对应,故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该三角压痛明显。,四、深部的血管,N(一)A 1、枕A:2、肩胛背A:为锁骨下A分支 变异:肩胛背A与颈浅A共干起自甲状颈干,称颈横A 椎A:按行程分4段:第一段:起始处至穿第6颈横突孔以前 第二段:穿经上6个颈椎横突孔 第三段:经枕下三角入颅 第四段:颅内段(二)V:深V可通过椎V丛与椎管内、颅内及盆部V形成广泛的交通(三)N 1、脊N后支:有明显节段性,手术横断背深肌时不会引起肌肉瘫痪 腰N后支及其分支都分别经骨纤维孔,骨纤维管或穿胸腰fas 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对N起保护作用,但由于缺乏弹性 且腰部活动较大或骨质增生而伤N,导致腰腿痛 2、副N:3、胸背N:4、肩胛背N:起自臂丛,支配肩胛提肌,菱形肌。,.3 脊 柱 一、概述:组成,分段,作用 二、结构特点:(一)各部椎骨的形态特点 椎骨的一般特点 1、颈椎:(1)C37 椎体上面侧缘有椎体钩,下面侧缘相应部位有唇缘,上一椎体的唇缘和下一椎体的椎体钩,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2)横突孔:孔内有椎A、V,交感N丛通过 横突末端分为横突前、后结节,C6前结节前方有颈总A,结节间有脊N通过,前结节是颈肋遗迹,有时第7颈椎前结节 长而肥大形成颈肋而压迫臂丛,锁骨下A、V(3)椎间孔:前内侧壁为椎体钩,椎间盘和椎体的下部 后外侧壁为椎间关节 颈椎的椎体钩、横突和关节突构成一复合体,有脊N、椎A等 在此通过,复合体的任何病变均可压迫N、血管(4)C1,2的特征:C1后弓上面有椎A钩 C2棘突最大长作定位标志,2、胸椎:3、腰椎:为脊柱结核好发部位。乳突:上关节突后缘有一突起 两者间有上关节突副突Lig 副突:横突根部后下方的突起 L3横突最长,有较多的肌附着,可因肌 fas 损伤而波及腰后N后外侧支,引起腰腿痛,即L3横突综合征。4、骶骨:(1)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均可刺激坐骨N根而引起腰腿痛(2)骶管、骶管裂孔、骶角,骶后孔(3)骶管裂孔的体表定位:以骶角作定位标志 A、B为髂后上棘 C、D为坐骨结节 5、尾骨:由 4 个尾椎合成,二、椎骨间的连结:1、椎体间的连结(1)前纵Lig:宽而坚韧,与椎体边缘和椎间盘连结紧密(2)后纵Lig:窄细而坚韧,以腰段最宽。由于Lig窄细,椎间盘的后外侧部 相对薄弱,是椎突症好发部位。若此Lig骨化肥厚可压迫脊髓。(3)椎间盘:共 23 个(4)钩椎关节:(Luschka 关节)组成:后 脊髓,脊膜支,椎体血管 毗邻:后外 颈 N 根 外 椎A、V,交感 N 丛 临床意义:骨质增生时,可压迫脊N,椎血管 2、椎弓间的连结:(1)黄Lig:(弓间Lig):腰段最厚,若肥厚导致椎管狭窄压迫马尾,引起腰腿痛(2)棘间Lig:(3)棘上Lig和项Lig:当脊柱过度前倾屈时可损伤Lig,以腰部多见,引起腰痛,脊柱胸段硬麻层次(中线旁)皮肤 浅 fas 深 fas 浅层 斜方肌、背阔肌 深 fas 深层 竖脊肌、横突棘肌 黄 Lig 硬膜外腔(无棘上Lig、棘间Lig)(4)横突间Lig:腰部内下方有腰N,该Lig增生肥厚时,可压迫N而致腰腿痛(5)关节突关节:颈部松弛,易于脱位 3、腰骶连结:除椎间盘,前、后纵Lig,关节突关节外,尚有:髂腰Lig L5横突与髂嵴后部之间,由胸腰fas 增后形成 腰骶Lig L5横突至骶骨盆面 4、骶尾连结:以 Lig 为主 5、寰枢关节:寰枢正中关节+寰枢外侧关节 位于齿突前后 关节囊和Lig松弛 前方者由齿突与 后方者为齿突与寰椎横Lig间的滑膜囊 前弓关节面构成 寰椎横Lig中部向上、下各发出纤维囊形成十字Lig 椎管腔的形态:上 下 圆 形 三 角 形 椭 圆 形 三 角 形 三 叶 形 三角形(颈段上部)(颈段下部)(胸段)(腰段上、中部)(腰段下部)侧隐窝:腰脊N根走行于内,任何引起侧隐窝狭窄的因素 均可压迫腰脊N,造成腰腿痛,三、脊髓被膜和脊髓腔 脊髓的位置 1、被膜:(1)硬脊膜:由致密CT构成,上方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向下在S2高度形成盲端。(2)脊髓蛛网膜;(3)软脊膜:柔软富血管,与脊髓表面紧贴,在脊髓两侧增厚并外突,形成齿状Lig 最下一对齿状Lig附着处下方常恒定发出一细小CT纤维囊,为辨认L1N标志 2、脊膜腔:(1)硬膜外隙:内容 呈负压,穿刺入腔有抽空感 该隙被脊N根分为前、后二腔,在中线上有纤维CT连于硬脊膜与椎管壁,在颈段和上胸段出现率较高,为导致硬膜外麻醉不全的解剖因素 椎 内 V 丛 椎V丛 沟通颅内外V与上下腔V的通路 椎 外 V 丛(2)硬膜下隙:内有少量液体(3)蛛网膜下隙:位置 内容 终池(L1 S2)腰穿或腰麻层次 小脑延髓池:穿刺点:项部后正中线从枕骨下方或C2棘突上方进针 层次:皮肤浅fas深fas项Lig寰枕后膜硬脊膜蛛网膜 注意点:进针深度;落空感;回抽有CSF,(三)脊N根:1、行程和分段:蛛网膜下隙段 硬膜外段 2、与被膜的关系:蛛网膜下隙在N根周围向外侧延伸,至脊N节近端附近 逐步消失,有时可继续延伸作脊柱旁注射时,易将药物注入该腔 3、与椎间孔和椎间盘的关系:脊N根的硬膜外段较短,在椎间孔处最易受压 椎间孔的前壁为椎间盘和椎体,后壁为关节突关节和黄Lig 前、后壁任何病变均可压迫脊N根,临床上可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减压手术 椎间盘突出与脊柱侧凸的体位:(四)脊髓的血管,窦椎N 1、A:椎 A 脊髓前A 脊髓后A 颈 膨 大A 节段性A 脊支 根A 前根A:数量不等 后根A:腰骶膨大A 脊髓表面有连接脊髓前后A,前后根A,两条脊髓后A的环状A血管,称A冠 T4、L1 为脊髓乏血区 2、V:走行于 6 条纵沟内 3、窦椎N:即脊N的脊膜支,与来自椎旁交感N纤维一起,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内,分布于椎管内的结构,第七章、上 肢.1 概述,一、境界与分区:上肢通过肩部与颈、胸、背部相接。上肢分为肩、臂、肘、前臂和手部。二、表面解剖:(一)体表标志:1、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肱骨大结节、三角肌粗隆、肱骨内,外上髁、桡骨头、尺骨鹰嘴、桡,尺骨茎突、桡骨背侧结节(Lister 结节)etc.2、肌性标志:肱二头肌、三角肌 etc.3、腕横纹,掌横纹:4、解剖学“鼻烟壶”:由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桡侧)、拇长伸肌腱(尺侧)、桡骨茎突(近侧)围成,底为手周骨和大多角骨(二)对比关系:两个等腰三角形。1、肩峰、肱骨大结节、喙突之间形成一等腰三角形 2、屈肘时,肱骨内、外上髁,鹰嘴形成一等腰三角形,(三)上肢的测量:测量要求:1、左、右对称的姿势下测量 2、左、右对比 全 长:肩峰 中指尖 臂 长:肩峰 肱骨外上髁 前臂长:肱骨外上髁 桡骨茎突(四)上肢的轴线与提携角 1、轴线:肱骨头 肱骨小头 尺骨头 提携角:臂轴(肱骨的纵轴)与前臂轴(尺骨的长轴)的 延长线在肘部构成向外开放的夹角的补角,称 正常值:10 20,如大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