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Macroeconomicschap8银行制度与货币政策.ppt
第八章 银行制度与货币政策,8.1 金融体制概述中央银行 及其 金融中介8.2 货币创造过程准备金,货币创造过程,银行乘数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流通速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有效区间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滞 8.5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策/斟酌的还是单一的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滞与经济的预测性,主要内容,8.1 金融体制概况,8.1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金融体制概述,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间接融资,8.1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金融体制概述,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题,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以及各种商业机构同时并存、分工协助的金融机构体系。,8.1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中央银行及其职能类型单一的中央银行: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 一元中央银行(中国);二元中央银行(美国,德国)复合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集于一家银行(过去的东欧、前苏联,1983年前的中国)准中央银行:由政府授权某个商业银行行使央行职责(新加坡和香港)跨国中央银行:(1998.7.1 欧洲中央银行)职责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财政部:http:/,中国央行机构说明,中国央行机构说明,8.2 货币创造过程,8.2 货币创造,作为企业的银行(货币供给)利润、偿付能力与灵活性利润偿付能力:银行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资产质量和自有资金比率(巴赛尔协议:自有资金/风险资产8%)灵活性:银行备有现金的多少,偿还能力(风险)与 盈利之间做出平衡增加的灵活性的机会成本 和 失去灵活性的挤兑风险成本 之间的平衡,巴塞尔委员会的风险统计,8.2 中国的坏帐 与 盈利状况,8.2 货币创造,准备金银行存款中没有贷出而保留下来的可以用于提款的灵活性资产(包括现金和高灵活性资产)差别准备金制;8.5%9%,必要准备金存款额法定准备率,8.2 货币创造,准备金,8.2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过度储备,过度储备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必要准备金,中国的过度储备状况,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货币市场发展带来的短期融资工具的增加,同时,随着人民银行流动性预测与管理的不断加强,以及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调节能力的提高,商业银行的实际超额准备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中国的过度储备状况,中国的过度储备状况,8.2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商业银行的货币(通货活期存款)创造过程假设:(没有超额储备,没有现金漏出),A银行,B银行,8.2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高能货币H=货币基础(base money)准备金(R)通货(C)银行体系创造货币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没有增加经济的财富,8.2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高能货币H=货币基础(base money)准备金(R)通货(C),现金C 支票帐户存款D,货币供给量M(现金活期存款),现金c,准备金 R,银行乘数每一元新增存款引起的整个银行系统增加活期存款数,8.2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银行乘数的修正过度储备现金储蓄存款不能开具支票流通的存款,8.2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过度储备率,提取现金占新存款的比率(通货存贷比率),储蓄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新增支票存款中转换为储蓄存款的比率,8.2 现代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19291933 美国,8.3 货币政策工具与政策传导机制,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法定准备金率(比较猛烈)(改变货币乘数)贴现率(再贴现率)政策(效果不是很好,利率信号)公开市场业务(人民币和外汇)二级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央行票据)(二级市场)增加 货币供给卖出债券(央行票据)(二级市场)减少 货币供给,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法 定 准 备 金 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现执行7%存款准备金率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有关外资金融机构,将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要求,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金融风险。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金融机构将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目前,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2万多亿元,并持有3万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等资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仍将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平稳增加贷款的能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影响居民的经济生活。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金融市场平稳协调发展,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04-4-25 中央人民银行,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1979,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连续三次提高利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日本实际GDP变化情况,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公告2005第83号 为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2005年11月17日(周四)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2005年第一百一十二期。第一百一十二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3个月(91天),最高发行量250亿元,缴款日为2005年11月18日,起息日为2005年11月18日,到期日为2006年2月17日,到期按面值100元兑付。本期中央银行票据向全部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进行价格招标。特别提示,第一百一十二期中央银行票据缴款要素如下,收款人户名:中央银行票据(0501112),账号:23505112,支付行号:001100001509(已参加支付系统),电子联行行号:010150(未参加支付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票据结构,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2004 年共开展110 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9971 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3281 亿元,投放、回笼相抵,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 亿元。全年共发行105 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 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 亿元(见图);开展正回购操作43 次,收回基础货币3330 亿元;开展逆回购5 次,投放基础货币1490 亿元。,春节,I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I相对中性的货币政策,五一,国庆,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他货币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规定利率额度,信用规模);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8.3 货币政策工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2007年8月22),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浮动,8.3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货币政策,松的货币政策经济高速增长(运用闲散生产力),三松三紧货币政策反复经济大幅波动通涨(1988),紧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松的货币政策通涨(1994),紧的货币政策通缩(1998),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传到机制中的重要参数:1 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现实的总需求之间的差距2 投资的收入乘数3 投资的利率弹性4 货币的供给与利率之间的弹性关系5银行乘数6 通胀的影响,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不变,不变,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他货币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资本市场传导机制托宾的q理论:货币供应增加货币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生q上升投资支出增加总产出增加。财富效应:货币供应增加股票价格上升财富增加消费增加产出增加 贷产负债表效应(流动性效应)渠道信用渠道。汇率传导机制,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的比率,8.3 货币政策的传导,证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直接融资的增加(脱媒)资本市场的漏损改变了货币乘数,传导机制的变化传统: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现在:中央银行资本市场企业(公众),8.3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价格稳定,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近期目标(央行控制力较强):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较多】和超额准备金【反映商业银行自身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远期目标(央行控制力较弱):利率【影响利率的因素较多】和 货币供给量【何种口径货币代表货币需求】,8.3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西方社会5060年代利率;凯恩斯70年代后货币供给量;弗里德曼 90年代(金融创新,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中国早期:贷款规模和现金规模1994年公布;1996年货币供给量;现在利率,8.3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如果货币当局以利率或者目前的失业率作为评价政策的直接标准,那么,它将像一艘错误地选择了星球方位的宇宙飞船一样,无论它的导航仪多么灵敏、多么精密,它终究都将驶入迷路。”“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判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弗里德曼,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有效性LM曲线斜率不变,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有效性IS曲线斜率不变,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有效性LM曲线斜率不变,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有效性IS曲线斜率不变,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有效:IS相对于LM更加陡峭货币政策有效:LM相对于IS更加陡峭,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与货币流动速度,MSrMDAVMSrMDAV,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成正比 与货币需求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流动速度,G rMDAV,MSrMDAV,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弹性,G V不变,财政政策,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H趋于0,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H趋于无限大,0H,r,O,M,中间区,财政政策区,货币政策区,.MD曲线,r,O,Q,中间区,财政政策区,货币政策区,.LM曲线,H趋于0,H趋于无限大,0H,财政政策通过利率对流通速度的影响被截断;货币政策的效果增加,财政政策通过利率对流通速度的影响加大。货币政策无效,8.5 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策(Should Policy Be Active or Passive?)斟酌的还是单一的政策(Should Policy Be Conducted byRule or by Discretion?)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滞与 经济的预测性,8.5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内部时滞(inside lag)和 外部时滞(outside lag)内部时滞:认识决策行动外部时滞:实施传导效果财政政策的时滞:内部时滞较大,外部时滞较小(6个月)。货币政策的时滞:内部时滞较小,外部时滞复杂(对总量的影响12个月,对物价的影响2年,8.5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策,经济的可预测性:领先指数&宏观模型,8.5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策,经济的可预测性:宏观模型,8.6 斟酌的还是单一的政策,时间不一致性,1977;“规则制定而不是相机抉择:最佳计划政策制定的不一致性”(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Finn Kydland,Edward Prescott,定义:宣言(政府说的)与行动(政府做的)之间存在着时一致性问题,例证:英国、德国、瑞典;通过立法正式授予央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决策权。由于央行会在事先确定物价稳定的目标,保证按不变的长期规则执行货币政策的可信性。新欧洲央行的设计,也是坚持制度设计要使政策措施可信可行的原则,这使欧洲通货膨胀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解决办法:规则强于相机决策。(政府的信誉,政策制定的独立性)政策目标:货币供给量/名义GDP/通货膨 胀率,现象:降低通涨 与 失业率(货币政策)人质危机/鼓励投资与征税/惩罚孩子/考试,8.6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Taylor 规则,Nominal Federal Funds Rate=Inflation+2.0+0.5(Inflation 2.0)0.5(GDP Gap)The GDP gap is the percentage shortfall of real GDP from an estimate of its natural rate.,8.6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Taylor 规则,8.6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央行的独立性与通涨,8.1 金融体制概述中央银行 及其 金融中介8.2 货币创造过程准备金,货币创造过程,银行乘数8.3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8.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流通速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有效区间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滞8.5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策/斟酌的还是单一的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滞与经济的预测性,主要内容,第八章 银行制度与货币政策结束,附 录,领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