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PPT课件.ppt
目录,第一节 针灸疗法简介第三节 针灸疗法第五节 临床康复中常见症状的针灸治疗,第四章 针灸疗法,第一节 针灸疗法简介,针灸疗法起源于我国,流传至今已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历代医家的钻研,针灸疗法在理论和临床上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提高,尤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更为迅速。,一、中国古代针灸疗法的历史发展,早在远古时代,距今约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开始保健医疗活动。最早的砭石不过是利用石片磨削而成,以后逐渐有了较进步的石针、骨针、竹针等。,二、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与学术研究,(一)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目前针灸疗法除包括古老的针刺穴位体针疗法外,还包括后世和近代发展起来的头针、皮针、拔罐、手针、耳针、水针、电针、埋针、挑治、激光针、微波针、超声针及刮痧等疗法。主要是通过补泻手法,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而达到康复治疗目的。,(一)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1.针灸治疗 临床各科都有许多适宜于针灸治疗的病证,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某些器质性疾病。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包括各种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以及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二便功能障碍等各种功能失调的病证。,(一)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2.针灸保健 针灸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古以来就用它作为一种保健手段,借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一)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3.针刺麻醉 其优点是比较安全针刺麻醉已应用于100多种外科手术,效果较好的有前颅窝手术、甲状腺切除术、颈椎前路手术、肺叶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输卵管结扎术和拔牙等。还有些手术则宜用针药复合麻醉,以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一)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4.经络腧穴诊断 检查有关经络腧穴部位的病理反应,或者测定腧穴的电位、电阻和导电量的变化,有助于辨别病证、病位及其虚实状态。,(二)针灸疗法的学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大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腧穴与脏腑相关、腧穴与针刺感应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针灸疗法学形成许多分支学科,较为成熟的有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以及正在走向成熟的针灸处方学、针刺麻醉学等。头针疗法得以空前发展,各种流派形成百家争鸣之氛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针灸热,使这门古老医学变为新兴的学科,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越来越凸现出其优越作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针灸疗法学将会成为医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新星。,返回,第三节 针灸疗法 毫针刺法第三节 针灸疗法 灸法第三节 针灸疗法 头针第三节 针灸疗法 耳针第三节 针灸疗法 腕踝针疗法第三节 针灸疗法 拔罐法,第三节 针灸疗法,返回,第四章 针灸疗法 毫针刺法,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毫针刺法的基本操作技术2.熟悉针刺补泻的概念、补泻手法和针刺的刺激强度3.了解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毫针刺法,一、毫针刺法,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为古代“九针”之一。毫针刺法是各种针法的基础,是临床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刺法,(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1.毫针的结构 毫针分五部分:针柄的末端部分。针根至针尾以金属丝缠绕的部分。针身与针柄的连接部分。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针的前端锋锐部分。,毫针刺法,根据针柄与针尾的构成和形状的不同,毫针又分为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及管柄针。,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毫针刺法,2.毫针的规格,长度规格表 粗细规格表 一般临床以2575mm(13寸)长和直径为0.320.38mm(2830号)粗细者最为常用。,毫针刺法,3.毫针的选择和检查毫针的选择:针尖:端正不偏,光洁度高,要尖中带圆,形如“松针”锐利适度,进针阻力小;针身:光滑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处不可有剥蚀伤痕;针柄:金属丝缠绕要牢固不松脱,针柄长短、粗细适 中,便于捏持施术。,毫针刺法,毫针的检查一般检查应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针尖(2)检查针身(3)检查针柄(4)检查针根,毫针刺法,(二)练针 毫针刺法,要有良好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才能操作施术。良好的指力是掌握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运用针刺治病的条件。指力和手法必须常练,达到熟练程度,施术时才能控制针 体,透皮不痛;行针时,补泻手法运用自如。,毫针刺法,1.纸垫、棉团练针(1)纸垫练针 目的 练习进针指力和捻转动作 要求 捻转角度一致(180360左),频率一致(150次分左右),用力轻重一致。针身垂直,不弯不摇,进退深浅自如。,毫针刺法,(2)棉团练针 目的 练习提插、捻转、进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要求 上下幅度一致,针身垂直,频率一致;第二步提插捻转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一致,捻转角度一致,频率快慢一致,协调自如熟练。,毫针刺法,2.自身练针法 目的: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受、行针的手法等。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受和受刺部位的感觉。要求: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剌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毫针刺法,3.相互练针法 在自身练针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模拟临床实际,两人交叉进行试针练习。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方法,相互交替对练。,毫针刺法,(三)针刺前的准备 1.患者的体位(1)选择体位的重要性 患者在接受针剌治疗时所处的体位是否合适,对于正确取穴、针剌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剌意外等都有重要意义。患者的体位不适,会使医者取穴困难,施术不便,也不宜于持久留针,有的甚至会发生晕针、弯针或折针。,毫针刺法,(2)临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俯坐位,侧卧位,毫针刺法,2.定穴与揣定,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称“揣穴”。,毫针刺法,3.消毒(1)针具器械消毒 1)高压蒸气灭菌法: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消毒。一般在1.01.4kgcm2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2)药液浸泡消毒:将毫针放在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将针具放入“84”消毒液等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将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直接和毫针接触的器具,用2来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2小时。3)煮沸消毒法:将毫针、器具等用纱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毫针刺法,(2)医者手指消毒:在施术前先用肥皂水洗手,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3)针刺部位消毒:在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由中心向周围擦拭;或先擦2碘酊,再擦75酒精脱碘。(4)治疗室内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床单等物品,要经常换洗晾晒。治疗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卫生洁净,并定期用专用消毒灯照射。,毫针刺法,(四)毫针基本操作技术1.持针法(1)两指持针法(2)三指持针法(3)四指持针法(4)两手持针法,毫针刺法,2.进针法(1)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2)单手进针法(3)套管进针法,毫针刺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皮下。适用于较短的毫针进针.,毫针刺法,3.针刺角度和方向(1)进针角度直刺法斜刺法横刺法,毫针刺法,4.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1)提插法:提插是针刺过程中行针得基本手法之一。临床常用于催气、行气。操作方法:提插幅度35分,频率120160次分钟,针感即强。提插幅度12分,频率6080次分钟,针感相对较弱。,毫针刺法,2)捻转法 捻转是针刺过程中行针得基本手法之一。临床常用于进针、催气、行气、针感保留与消减。操作方法:捻转幅度小(180。),频率慢6080次分钟,则针感弱,用于体质虚弱或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大(360。),频率快120160次分钟,则针感强,用于体质强壮或对针刺不敏感者。,毫针刺法,(2)辅助手法:1)循法:用指腹顺着经脉循行路线,在腧穴上下轻柔地循按或叩打。2)刮法:留针时以指甲刮针柄。3)弹法:留针时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4)摇法:是进针后摇动针柄的方法。5)震颤法:是进针后使针在穴内小幅度上下颤动。6)飞法:用拇、食两指在针柄搓捻,一搓一放,一合一张,连续数次。,毫针刺法,循法,毫针刺法,飞法,毫针刺法,5.治神法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毫针刺法,针刺前,医者与患者要调整自已的心态,均匀自已的呼吸节律,稳定自身的情绪变化。进针时,医者要全神贯注,目无旁骛,属意病者,审视血脉,令志在针,意守针尖,迅速刺入皮下。进针后,医者专心体察针下得气情况,合理调整针刺深度和方向,并注意病人神情变化,及时施行补泻手法。针刺后,嘱患者稍事休息,安定神态,勿大怒、大喜、大悲、大忧,以免神气耗散。,毫针刺法,6.针刺得气 所谓得气,是指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的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这种针刺的感应称为得气。(1)针刺得气的指征 自觉指征:酸、麻、胀、重、凉、热、触电感、蚁走感、跳跃感、不自主的肢体抽动等。他觉指征:得气后,针下可由原来的轻松虚滑慢慢变为沉紧。,毫针刺法,(2)针刺得气的意义 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得气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得气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毫针刺法,(3)针刺得气的方法 1)候气法(留针候气法)2)催气法(催促气至的方法)搜气法 循捏法 弹震法 3)守气法(使经气留守勿去的方法)推弩法 搬垫法,毫针刺法,(4)影响得气的因素:1)得气与医患双方的关系取穴不准;浅深失宜;手法失熟;用心失专;反应失灵;辨证失当。2)得气与环境的关系,毫针刺法,(5)气至病所和行气法1)气至病所与循经感传 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的现象。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气至病所应是循经感传的最佳表现。促使气至病所的主要方法为行气法。,毫针刺法,2)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候后,进一步使经气循经感传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循捏法: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于所针穴位的经脉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逼针法:针刺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若使经气向上行时,针尖略朝上方;若使气向下行时,针尖略朝向下方。,金针赋所言:“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毫针刺法,推气法:针刺得气后,若气行不远,可用拇食指将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使针尖朝向欲使气行的方向,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即轻轻退后,然后再推捻第二次。按截法:针刺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的上方,然后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以使经气下行;反之,若使经气上行,则按压针穴下方。,金针赋所言:“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毫针刺法,(6)留针法 留针法是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在穴内一段时间的方法。1)静留针法:短时间静留针法,可留针2030分钟;长时间静留针法,可留针数小时或数十小时。2)动留针法:亦称间歇行针法,即在留针期间反复运。短时间动留针,可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13次;长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数小时或数十小时,每1030分钟行针1次。,毫针刺法,3)出针法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将针取出的方法。,毫针刺法,出针的注意事项 在针下感觉松动滑利时方可出针,如针下沉紧,多为邪气未退,或真气未至,或肌肉缠针产生滞针现象。对于头皮部、眼周围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宜缓慢,出针后要较长时间按压针孔,以免出血或出现血肿。出针后,如针孔局部或循经上下胀、痛、麻木而难以忍受者,可用手指揉按手背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上1寸处片刻,或针刺之,即可使其消减。也可在穴位周围进行按摩,或循经上下推、按,以消减其不适针感。出针时,应注意针的数目,避免遗漏。出针后不必急于让患者离去,应稍事休息,注意观察,待情绪稳定、无不适感后方可离去,以防止意外发生。,毫针刺法,(五)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1.针刺补泻的概念 补法:凡是能辅助经气,促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泻法:凡能疏泻邪气,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手法。2.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八纲辩证,对病情进行脏腑经络辨证,明确疾病的属性,正邪盛衰,病变部位,确定或补或泻的治疗原则。,毫针刺法,3.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小针解在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也,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指出要根据经气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只有气盛时才能泻,气虚时方能补。,毫针刺法,4.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1)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 人体机能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收到补或泻的不同效果。正气虚惫呈虚证时 可起到补虚的作用 邪气壅盛呈实证时 可起到泻实的作用,针刺,针刺,毫针刺法,(2)腧穴的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作用不仅存在普遍性,而且某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所以临床应在掌握腧穴共性与特性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毫针刺法,(3)针刺手法 机体的功能状态是产生补泻效应的内在因素,针刺手法是一个外在因素。针刺入人体腧穴后,机体在针刺基本手法操作中发生双相良性调节反应。,毫针刺法,(1)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1)徐疾补泻法 指针体在穴位内,依据穴位的深浅进内与退外动作的快慢,和出针与按穴动作的快慢,以区别补泻的针刺手法。补法:进针慢,捻转少,出针快(徐内而疾出),出针后疾按针孔。泻法:进针快,捻转多,出针慢(疾内而徐出),出针后不按或缓按针孔。,5.针刺补泻手法,毫针刺法,2)提插补泻法 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补法:重按轻提,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泻法:重提轻按,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毫针刺法,3)捻转补泻法 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补法: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泻法:大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毫针刺法,4)呼吸补泻法 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 补泻的手法。补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毫针刺法,5)开合补泻法 是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手法。补法:缓慢出针,疾按针孔,用押手按揉针孔片刻。泻法: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 或缓按针,毫针刺法,6)平补平泻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可出针。这种平补平泻法与内经的“徐入徐出”导气法相似,其目的在于针刺得气、调和经气,促进阴阳平衡,并无补泻的意义,主要适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对针刺敏感难于接受较强针感的患者。,毫针刺法,7)热补凉泻法 热补法:医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转35次,待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急扪穴孔。适用于虚寒证。,毫针刺法,凉泻法:医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转35次,待针下沉紧,提退一分左右,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轻插重提35次。拇指再向后连续捻提针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孔。适用于实热证。,毫针刺法,(2)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 操作方法: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临床应用:主治顽麻冷痹。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衰微等病症。,9,9,9,毫针刺法,注意事项:热感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烧山火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以酸感为重者最佳,如针感是麻胀感则不易成功。烧山火手法多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血管、肌腱部位的腧穴则不宜采用此手法。该手法刺激强度、进退针的层次、提插的幅度,是否配合呼吸和九阳数,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烧山火手法操作过程中,不可强求热感,一般情况下,操作三度不论是否出现热感均可停止操作。如果在天部或者人部操作时一旦出现热感,则不必继续,可停止操作。,毫针刺法,2)透天凉 操作方法: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临床应用:主治肌热骨蒸。用于实热火邪、痰热内盛等病症。,2,4,5,6,6,6,毫针刺法,注意事项:产生针下凉感的基础针感是麻感,但电麻感为不适宜的针感。该手法多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有重要脏器的器官、血管、肌腱部位的腧穴则不宜采用此手法。手法刺激强度、进退针的层次、提插的幅度,是否配合呼吸和六阴数,应视病人体质和感应情况,毫针刺法,烧山火与透天凉的区别,毫针刺法,(3)飞经走气四法(龙虎龟凤四法)1)青龙摆尾法:以针向行气和摇摆针柄组成的复式手法。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斜刺,针尖刺向病所,持针柄缓缓左右摆动,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有通经接气之功,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为“飞经走气”第一法,又称苍龙摆尾。临床应用: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青龙摆尾,毫针刺法,2)白虎摇头法:操作方法:方法:直刺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两指持针柄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同时用左手指按压所针的一端,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有通经接气之功。临床应用:以行气为主,兼能泻实,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的作用。,白虎摇头,毫针刺法,3)苍龟探穴法:由徐疾补法与搜法组成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先退针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其作用为搜寻针感。临床应用: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苍龟探穴,毫针刺法,4)赤凤迎源法:由徐疾泻法与飞法组成 操作方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到通行经气的作用。临床应用:行气,加强针感,通过一搓一放,使针感续续而不离去,以留气针下,促使气达患病之处。,赤凤迎源,毫针刺法,6.针刺手法的轻重 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时所用的刺激强度强刺激:较大频率、和较大幅度的提插、捻转,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 向四周或远端扩散。适用于体质较强而耐受程度较好的病人。弱刺激:较小频率、和较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有时以有得气感为度,病人仅有轻微的感应。适用于体质虚弱、耐受程度较差及有重 要脏器分布的部位。中等刺激:提插、捻转的频率、幅度均等,病人有中等度感应,有时也 向近处放散。适用于一般的病人和病症。,毫针刺法,(2)针刺手法轻重的影响因素 刺激强度应以病人的机体反应状态、包括得气感应与耐受程度为衡量标准,灵活加以应用。针刺的刺激量包括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一般情况下:弱刺激短时间频率小速度慢较弱的兴奋效应 弱刺激长时间频率小速度慢较弱的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频率大速度快较强的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频率大速度快较强的抑制效应,毫针刺法,(3)针刺手法轻重与针刺补泻法的关系 针刺强度和针刺补泻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决不能把补泻手法说成是强弱刺激。针刺强度和针刺补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补法可重可轻,泻法也可重可轻,补泻手法包括刺激强度。,毫针刺法,谢谢,返回,第四章 针灸疗法 灸法,(一)灸法的概念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以温热性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二)灸用的材料 1艾叶及艾绒 1)艾叶的性能:(1)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2)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3)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4)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2)艾叶的制备 3)艾叶的贮藏,灸法,2.艾绒制品1)艾炷:用艾绒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艾绒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1壮。小炷:如麦粒大,用于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常用于间接灸。大炷:如半截橄榄大,炷高1cm、炷底1cm,可燃烧35分钟,常用于间接灸法。,灸法,2)艾条(艾卷):纯艾条 常用药艾条 药艾条 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灸法,(三)艾炷灸法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皮肤上烧灼的方法,称谓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化脓 化脓灸(瘢痕灸)非化脓灸(非瘢痕灸,灸法,1)化脓灸:用小炷或中炷直接放置腧穴上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施灸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这种化脓现象,又称灸 疮,因灸疮愈合后形成瘢痕,又称瘢痕灸。,灸法,(1)操作方法体位 艾炷中可放一些芳香性药物。先在腧穴上涂些蒜汁,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性,点燃艾炷。当艾炷燃尽后,除去灰烬,再从新更换另一炷,一般灸57壮。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更换1次。灸后5 7天逐渐出现化脓现象,形成灸疮。30 40天灸疮愈合形成瘢痕。(2)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 适于灸法者。(3)注意事,斑痕灸,灸法,2)非化脓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1)操作方法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病人有温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7壮。本法灼痛时间短,约20秒钟左右。(2)临床应用 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症。,非斑痕灸,灸法,2.间接灸法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和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方法。1)隔姜灸 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灸5-10壮。具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呕吐、腹痛、泻泄及风寒湿痹等。2)隔蒜灸 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具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用于痈、疽、疖的未溃者、腹中积块等。,灸法,3)隔盐灸 一般灸3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证等。4)隔附子灸 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附子性味辛温大热,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用于各种阳虚症,如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证。,灸法,(四)艾条灸 1.悬起灸 1)温和灸 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或患处皮肤2-3 cm,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 10-15分钟,使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灸法,2)回旋灸 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3cm 高处反复旋转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灸10-15分钟,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的病人。3)雀啄灸 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3cm 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如鸟雀啄食样。一般灸5分钟,多用于昏厥、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灸法,2.实按灸 用加药艾条施灸,将艾条直接按在穴位上施灸,犹如针刺。分为 雷火神针 太乙神针 百发神针 1)操作方法:将施灸部位铺上67层绵纸或布,把点燃的艾条直按其上,稍停1 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每次每穴灸5 7下,至皮肤红晕。2)临床应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痿症及虚寒症。,太乙灸,灸法,(五)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灸法,(六)温灸器灸,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是将艾绒放入特制的温灸器内,点燃后施灸的方法。实为熨法的一种。,灸法,(七)灯火灸 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焠烫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操作方法:选择穴位后,取1015 cm 长的灯心草一根,蘸少许麻油,点燃一端,迅速在穴位皮肤上焠烫,发出“叭”的一响即可。此法被称 为幼科第一捷法“。2.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灸法,(八)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1.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灸法,2.注意事项1)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1)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2)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灸法,2)施灸禁忌及注意事项(1)禁忌证 禁灸病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直接灸,关节处不能瘢痕灸。,灸法,注意事项:若需瘢痕灸,必须征得患者同意。施灸过程中,要防止艾火燃烧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后,必须将艾炷或艾条熄灭,以防止发生火灾。灸后若出现局部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水泡的底部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灸法,谢谢,返回,第四章 针灸疗法 头针,概念:头皮针又称头针,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头针,头针,头皮针治疗疾病的机理,目前归纳为两种学说:一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能直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二是机体功能综合调节作用,即刺激头穴,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头针,目前是以头皮针标准治疗线作为刺激部位,其特点为头上分区,区上定经,经上选穴,采用穴位透刺方法。,头针,一、头皮针刺激部位(一)额区1.额中线: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刺1寸。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2.额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经,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 内眦,自眉冲穴向下刺1寸。主治:肺、心等上焦疾病3.额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4.额旁3线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主治:膀胱等下焦疾病。,头针,(二)顶区1.顶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透前顶穴。主治:腰腿足病症。2.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前神聪透 悬厘穴。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主治:运动功能障碍。3.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百会透曲鬓穴。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的疾患。,头针,4.顶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经,位于顶中线外侧1.5寸,自通天穴向后刺1.5寸(通天透络却)。主治:腰褪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疼痛。5.顶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经,在头顶部,顶旁1线 外侧0.75寸。自正营穴沿经向后 刺1.5寸(正营透承灵)。主治:肩臂手病症。如上肢瘫痪、麻木、疼痛。,头针,(三)颞叶1.颞前线部位:属足少阳经,在头颞部,自颔厌穴透悬厘穴。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等。2.颞后线部位:属足少阳经,在头颞部,自率谷透曲鬓穴。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四)枕叶1.枕上正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透脑户穴。主治:眼病、腰脊痛等。2.枕上旁线部位:属足太阳经,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与之相距0.5寸。主治:同上。3.枕下旁线部位;属足太阳经,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即玉枕透天柱穴。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二、头皮针操作方法(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1.5 2寸的毫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以免刺入毛囊引起疼痛。1.快速进针法 用速刺法或挟持进针法,以15 30度角快速透皮,然后将针推入帽状腱膜下。2.快速推针法 进针后,用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下端,沿皮将针快速推入帽状腱膜下层。,(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采用快速捻转法,要求200转/分左右,持续2 3分钟,或用提插法或提插加捻转法等手法行针。其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觉。2.抽添手法:(1)抽体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三次,然后缓慢退回原处。(2)进插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三次,然后缓慢退回原处。,(三)留针与出针 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在留针期间,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三、头皮针的临床应用(一)头皮针的适应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球麻痹、小儿脑瘫及 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2.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癔病、考场综合征、老年性痴呆和小 儿先天愚型等。3.疼痛和感觉异常: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 经痛、胆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还可用于肢体麻木 等。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二)注意事项1.囟门和骨缝尚未闭合的婴儿及孕妇不宜针头针。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3.头皮针刺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行针时要注意针下感觉,如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时,要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要保证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4.留针时不要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如局部有疼痛、瘙痒、沉重感,而无法忍受时,可将针向外提使异常感消失。,四、头皮针的作用原理(一)头皮针的经络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均上行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颠。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由于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孺养全身。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治疗线,不仅可以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还可以治疗脏腑病症。从而说明头与人体经络脏腑器官在生理、病理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及皮部等联系集中在头面部。,(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1.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起不对称性。2.能引起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脑血流图改变。3.能改善中风偏瘫病人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4.可以迅速改善瘫肢的肌电和皮温,而且有皮肤电位的改变。5.能加强对血浆中环核甘酸的调节,有宜于记忆力的提高增强短时记忆。以上作用说明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并具有改善其病理状态的作用。,4区,。,6区,焦氏头针,两条定位线: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前后正中线,眉枕线,1.运动区 部位:上点前后正中线中点后移0.5cm 下点眉枕线与鬓角发迹前缘的交点 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的运动障碍;中2/5治疗对侧上肢躯干的运动障碍 下2/5治疗对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构音障碍等。2.感觉区 部位:运动区向后移1.5cm。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的感觉障碍;中2/5治疗对侧上肢的感觉障碍;下2/5治疗对侧面部感觉障碍偏头痛 颞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两点线连为运动区,3.舞蹈震颤区部位:运动区向前平移1.5cm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症。4.血管舒缩区部位:舞蹈震颤区向前平移1.5cm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5.晕听区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 2cm直线,共4cm长。主治:眩晕、耳聋、耳鸣。6.言语二区部位: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cm处,引一条平 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cm长直线主治:命名性失语7.言语三区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一4cm长直线。主治:感觉性失语8.运用区部位:从顶骨结节引一条垂直线和与该线 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条线主治:失用症,言语二区,运用区,晕听区,晕听区,9.足运感区部位: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旁开1cm,向后引 3cm长直线。主治:对侧下肢瘫痪、感觉障碍,急性腰扭伤 皮层性多尿、夜尿。10.视区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中点,左右旁开1cm,向上引3cm长直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11.平衡区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中点,左右旁开3.5cm,向下引3cm长直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视区,平衡区,12.胃区部位:瞳孔直上发迹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 2cm长直线。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13.胸腔区部位:胃区和前后正中线之间,发迹上下各2cm长直线。主治:胸部不适。14.生殖区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 2cm长直线。主治:盆腔疾病。15.肠区部位:生殖区向下引2cm长直线。主治:肠及下腹部疾病。16、肝胆区部位:胃区向下引2cm长直线。主治:肝胆疾病。,胸腔区,胃区,生殖区,肝胆区,肠区,谢谢,返回,第四章 针灸疗法,耳针,耳针是指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耳针,(一)耳针刺激部位,耳穴:就是人体内脏器官、四肢躯干在耳廓上的反应点。,耳针,1.耳郭的表面解剖结构,(1)耳廓前面 1)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2)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3)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甲的部分。4)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 字型的隆起 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下脚组成。5)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6)对耳屏: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耳针,7)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8)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9)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 耳轮的三角形凹陷。,耳针,10)耳甲: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门之间的凹 陷。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分 11)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12)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13)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耳针,(2)耳廓背面 1)耳轮背面:因耳轮向前卷曲,此面多向前方,又 称耳轮外侧面。2)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3)对耳轮后沟:同对耳轮相对应的背面凹沟处。4)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隆起处。(3)耳根 1)上耳根:耳廓与头部相连的最上部。2)下耳根:耳廓与头部相连的最下部。,耳针,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在耳廓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2.耳穴的分布,耳针,3、耳穴分布的大致情况,(1)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2)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3)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4)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5)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6)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7)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8)与内分泌系统相应的穴位在屏间切迹。,耳针,1.处方选穴原则(1)辨证选穴: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辨证选穴。(2)对症选穴: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对症选穴。(3)相应部位选穴:根据临床诊断疾病选用相应的耳穴。(4)经验选穴:,(二)耳针的操作方法,耳针,2.操作程序 1)选穴:根据耳穴的选穴原则或选耳廓上的阳性反应点。2)消毒:针具消毒 医生手消毒 耳郭皮肤消毒,耳针,(1)毫针刺法(2)电针刺法(3)埋针法(4)压丸法(5)灸法(6)刺血法(7)水针法(8)磁疗法(10)按摩法,3)刺激方法,耳针,1.各种疼痛性疾病 2.各种炎症性疾病 3.功能紊乱性疾病 4.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6.传染病 7.用于手术麻醉,(三)适应范围,耳针,(四)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2.对扭伤和运动障碍患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3.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应禁针。4.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伴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