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酶学基础》PPT课件.ppt

    • 资源ID:5613237       资源大小:1.19MB        全文页数:1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酶学基础》PPT课件.ppt

    第一章 酶 学 基 础,Chapter 1Foundation in Enzymology,第一章 酶学基础,1.1 酶的结构与性质命名与分类;化学本质;分子结构;催化作用的特点;作用机制,1.2 酶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速率;底物、酶浓度、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3 酶活力及其测定酶活力概念;酶活力的测定,1.1.1 酶的命名与分类,1.1 酶的结构与性质,(一)习惯命名法,(二)国际系统命名法:,(三)国际系统分类编号,(一)习惯命名法,根据其催化底物来命名;根据所催化反应的性质来命名;结合上述两个原则来命名,在这些命名基础上加上酶的来源或其它特点。,Recommended name,1961年之前,优点:命名简单 应用历史较长,使用方便缺点:一名数酶、一酶数名为了适应酶学发展的新情况,国际酶学会议于1961年提出一个新的系统命名法及分类原则,已被国际生化协会采用。,(二)国际系统命名法:,系统名称包括底物名称、反应性质,最后加一个酶字。,Systematic name,底物1:底物2+反应性质+酶,乳酸+NAD+,丙酮酸+NADH+H+,乳酸:NAD+氧化还原酶,当底物为水时,可省略,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惯用名:只取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三)国际系统分类编号,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酶学委员会,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氢的转移或电子传递。主要包括脱氢酶(dehydrogenase)和氧化酶(Oxidase)。如,乳酸(Lactate)脱氢酶催化乳酸的脱氢反应。,1、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四)六大类酶的特征,(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2)氧化酶类,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2:,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3)过氧化物酶,(4)加氧酶(双加氧酶和单加氧酶),转移酶催化基团转移反应,即将一个底物分子的基团或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的分子上。根据X分类:转移碳基、酮基或醛基、酰基、糖基、烃基、含氮基、含磷基和含硫基的酶。例如,谷丙转氨酶催化的氨基转移反应。,2、转移酶 Transferase,水解酶催化底物的加水分解反应。主要包括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例如,脂肪酶(Lipase)催化的脂的水解反应:,3、水解酶 hydrolase,裂合酶催化从底物分子中移去一个基团或原子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主要包括醛缩酶、水化酶及脱氨酶等。例如,延胡索酸水合酶催化的反应。,4、裂合酶 Lyase,异构酶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即底物分子内基团或原子的重排过程。例如,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5、异构酶 Isomerase,P,P,合成酶,又称为连接酶,能够催化C-C、C-O、C-N 以及C-S 键的形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与ATP分解反应相互偶联。例如,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丙酮酸+CO2 草酰乙酸,6、合成酶 Ligase or Synthetase,酶的系统编号:4位数字第一位:代表六大类反应类型第二位:亚类(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第三位:亚亚类(精确表示底物/产物的性质)第四位:在亚亚类中的序号,1.酶的化学性质,1.1.2 酶的化学本质与其组成,经酸碱水解终产物是AA能被蛋白酶水解而失活酶可变性失活酶是两性电解质具有不能通过半透膜等胶体性质具有蛋白质的化学呈色反应,化学本质是蛋白质,1926年J.B.Sumner首次从刀豆制备出脲酶结晶,证明其为蛋白质,并提出酶的本质就是蛋白质的观点。,1982年T.Cech发现了第1个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ribozyme(核酶),以后Altman和Pace等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RNA催化剂。,核酶的发现不仅表明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还促进了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2.酶的组成,酶,单纯酶(Simple enzyme),结合酶(Conjugated enzyme),(全酶)=酶蛋白+辅因子,辅因子,辅酶,与酶蛋白结合得比较松的小分子有机物。,辅基,与膜蛋白结合得紧密的小分子有机物。,金属激活剂,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酶的催化专一性主要决定于酶蛋白部分。辅因子通常是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NADPH脱氢酶的辅酶,过氧化氢酶,羧肽酶,结合酶中:单独酶蛋白或辅助因子没有催化活性一种酶蛋白一般只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同种辅助因子可与不同的酶蛋白结合,酶蛋白:决定反应的专一性辅助因子:传递电子、原子或某些 化学基团的作用,1982年,Cech首先发现四膜虫 L19RNA既有RNA酶活性,又有RNA聚合酶活性。,(1)核酶(Ribozyme),随后的研究表明:L19RNA具备酶促催化的几个特征:高度的底物专一性 遵循Michaelis-Menten动力学 对竞争性抑制剂的敏感性,(2)1992年,Piccirilli等发现L19RNA具有 氨酰酯酶的活性,催化氨酰酯水解。(3)L19RNA还有限制性内切酶作用:-CpUpCpUpN-+G-CpUpCpU+GpN(4)1997年,Zhang和Cech用人造的RNA分子催化合成了肽链,表明RNA具有肽基转移酶活性。(5)R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原核生物RNaseP和兔肌1,4-葡聚糖分枝酶,核酶的种类(自我催化)自我剪切:是转录后加工方式之一(self-cleavage)自我剪接(self-splicing),需要鸟苷和Mg2+参与,不需要鸟苷的参与,催化分子内反应,核酶的典型结构特点:,三个螺旋,13个保守碱基,剪切点:GUN,RNA既能携带遗传信息 又有生物催化功能。RNA可能早于蛋白质和DNA,是生命起源中首先出现的生物大分子 切割癌基因、致病病毒基因,核酶的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2)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1994年以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多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DNA分子(catalyticDNA),即脱氧核酶。,几乎所有的脱氧核酶均需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具有多种活性:连接酶;金属螯合酶;T4聚核苷酸激酶;磷酸酯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抗体 本质是免疫球蛋白 在易变区被赋予酶的属性,又被称为催化性抗体。,基态底物过渡态底物,(3)抗体酶(abzyme),第一代抗体酶(过渡态底物的抗体)1986年,Schultz与Lerner同时得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硝基苯酚磷酸胆碱酯,吡啶甲酸的磷酸酯类似物,第二代抗体酶(引入法)将催化基团及辅助因子引入到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第三代抗体酶(拷贝法)酶 抗体 抗抗体,1.1.2 酶的分子结构,1.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仅有一条具有活性部位的多肽链,全部参与水解反应。,2.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亚基牢固地联在一起,单个亚基没有催化活性。亚基之间以非共价键结合。,3.多酶复合物(multienzyme system):几个酶镶嵌而成的复合物。这些酶催化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一系列顺序反应。,1.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必需基团:这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使其改变,则酶的活性丧失。,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必需基团,活性部位,维持酶的空间结构,结合基团,催化基团,专一性,催化性质,酶原: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的物质作用可转变成有活性的酶。酶原转变成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激活剂本质:酶原的激活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暴露的过程。,2.酶原和酶原的激活,1.1.4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1.酶的温和性2.酶的专一性3.酶的高效性4.酶的可调节性,指酶对底物的选择性,也称特异性。,结构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族专一性,键专一性,旋光异构专一性,几何异构专一性,2.酶的专一性,以分子比表示,酶的催化反应的速度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非酶催化剂高1051013倍。,3.酶的高效性,1.酶浓度的调节 2 激素调节 3.共价修饰调节 4.反馈调节5.同工酶的调节 6.酶的分子修饰对酶活性的影响,3.酶的可调节性性,LDH同工酶在诊断中的意义:,H型亚基,M型亚基,LDH1,LDH2,LDH3,LDH4,LDH5,1.1.5 酶的作用机制,酶是一类有催化功能的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属于蛋白质,少数为RNA类。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2)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3)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在一个反应体系里,任何反应物分子都有进行化学反应的可能,但并非全部反应物分子都进行化学反应。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能量,处于活化态的分子(活化分子)才能在分子碰撞中发生化学反应。活化能:在一定温度下,1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kJ/mol)分子由基态达到活化态的途径有二:(1)给反应体系加热或用光照射,从而使反应分子获得所需的活化能量;(2)使用催化剂,使其瞬时地与反应物结合成过渡态,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沿着一个活化能垒较低的途径进行。,无催化剂 75.4 KJ/mol无机催化剂 48.9 KJ/mol生物催化剂 8.4 KJ/mol,酶催化作用的中间络合物学说示意图:,酶(E)与底物(S)结合生成不稳定的中间络合物(ES),再分解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使反应沿一个低活化能的途径进行,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所以能加快反应速度。,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1)锁钥学说刚性构象(2)诱导契合学说(3)结构性质互补学说 静电效应、极性相同(4)三点附着学说 立体异构专一性的酶,锁钥学说,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诱导契合学说,(Koshland,1958):当底物和酶接触时,可诱导酶分子的构象变化,使酶活性中心的各种基团处于和底物互补契合的正确空间位置,有利于催化。,羧肽酶的诱导契合模式,“三点结合”的催化理论,酶与底物的结合处至少有三个点,而且只有一种情况是完全结合的形式。只有这种情况下,不对称催化作用才能实现。,2.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a.广义的酸碱催化b.共价催化c.邻近效应及定向效应d.变形或张力e.酶的活性中心为疏水区域,a.广义的酸碱催化,能供给质子的物质即为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即为碱例 HA=A-+H+HA为酸,A-为碱例 HA(酸)+A=AXH(酸催化)AXH+B-(碱)=Y+BH+A-(碱催化),b.共价催化,底物与酶以共价方式形成中间物。这种中间物可以很快转变为活化能大为降低的转变态,从而提高催化反应速度。,b.共价催化,亲电试剂:一种试剂具有强烈亲和电子的原子中心。亲核试剂:就是一种试剂具有强烈供给电子的原子中心。,c.邻近效应及定向效应,所谓邻近效应就是底物的反应基团与酶的催化基团越靠近,其反应速度越快。,d.变形或张力,e.酶的活性中心为疏水区域,酶的活性中心为酶分子的凹穴此处常为非极性或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1.2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主要内容:1.2.1 酶催化反应速度 1.2.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2.3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2.4 其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也称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及影响此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在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酶的作用机制时,需要酶促反应动力学提供相关的实验证据;为了找到最有利的反应条件从而提高酶催化反应的效率以及了解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等,也需要我们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相关规律。因此,对于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相当的实践价值。,酶促反应动力学以化学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对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来讨论诸如底物浓度、抑制剂、温度、pH和激活剂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的动力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重 要,温度、pH及激活剂都会对酶促反应速度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酶促反应不但需要最适温度和最适pH,还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剂。而且在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及测定酶的活力时,都应选择相关酶的最适反应条件。,1.2.1 酶催化反应速度,如果我们以产物生成量(或底物减少量)来对反应时间作图,便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该曲线的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的变化,因此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就是相应横坐标上时间点的反应速度。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斜率几乎不变,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曲线逐渐变平坦,相应的斜率也渐渐减小,反应速度逐渐降低,显然这时测得的反应速度不能代表真实的酶活力。,引起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原因很多,如底物浓度的降低、产物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逆反应的进行、产物对酶的抑制或激活作用以及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引起酶本身部分分子失活等等。因此在测定酶活力时,应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从而避免上述各种复杂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于反应初速度与酶量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测定反应初速度的方法来测定相关制剂中酶的含量。,1.2.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中间络合物学说中间络合物学说也称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最早是由Henri和Wurtz两位科学家提出的。在1903年,Henri在用蔗糖酶水解蔗糖实验研究化学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时发现,当酶浓度不变时,可以测出一系列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度,以该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可得到如图1-15所示的曲线。,图1-15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从该曲线图可以看出,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呈正比关系,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然而随着底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此时反应表现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逐渐变小,最后反应速度几乎与底物浓度无关,这时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反应表现为零级反应。,根据这一实验结果,Henri和Wurtz提出了酶促化学反应的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E)首先需要和底物(S)结合生成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即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同时释放出酶。该学说可以用下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S+E ES P+E,根据中间络合物学说很容易解释图1-15所示的实验曲线,在酶浓度恒定这一前提条件下,当底物浓度很小时酶还未被底物所饱和,这时反应速度取决于底物浓度并与之成正比。随着底物浓度不断增大,根据质量作用定律,中间复合物ES生成也不断增多,而反应速度取决于ES的浓度,故反应速度也随之增高但此时二者不再成正比关系。,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溶液中的酶已经全部被底物所饱和,此时溶液中再也没有多余的酶,虽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复合物ES生成,因此酶促反应速度变得与底物浓度无关,而且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当我们以底物浓度S对反应速度v作图时,就形成一条双曲线。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只有酶促催化反应才会有这种饱和现象,而与此相反,非催化反应则不会出现这种饱和现象。,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米氏方程),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两位科学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酶促反应的中间络合物学说,推导出一个数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之间的量化关系,通常把这个数学方程式称为米氏方程:,其中Km称为米氏常数,当 V=Vmax/2 时,Km值的推导,KmS,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Michaelis equation)。,S:底物浓度V:不同S时的反应速率Vmax:最大反应速率(maximum velocity)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米氏常数的应用价值,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也就是说Km的大小只与酶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Km值还可以用于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往往被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Km可以作为酶和底物结合紧密程度的个度量指标,用来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大小。已知某个酶的Km值,就可以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条件下,其反应速度相当于Vmax的百分比。Km值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具体条件下某一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只有Km值小的酶促反应才会在竞争中占优势。,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可用作图法求得,a双倒数作图法是求取Vmax和Km的最常用方法,林-贝方程式(Lineweaver-Burk equation),将米氏方程式两边取倒数,并加以整理,则得出米氏方程式的双倒数形式:,直线在纵轴的截距等于1/Vmax,而在横轴上的截距为1/Km,b其他一些作图法也可较准确地求取Vmax和Km,直线的斜率等于1/Vmax,横轴截距为-Km,c.伊迪-霍夫斯蒂作图法(Eadie-Hofstee plot),米氏方程式两边均除以S,直线的斜率为-Km,直线的纵轴截距为Vmax,2.双底物反应的动力学,3.非米氏反应的动力学,别构酶 固定化酶 非水相酶,1.2.6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凡可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都称为失活作用(inactivation)。如果由于酶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但酶并未发生变性,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的作用则称为抑制作用(inhibition)。导致酶发生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inhibitor)。,由于抑制作用与变性作用从本质而言是不同的,因此与变性剂对酶的变性作用无选择性不同的是,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即一种抑制剂只能使某一种酶或对某一类酶产生抑制作用。,对酶抑制作用的探讨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以及阐明机体代谢途径的基本手段,也可以为医药产业中设计新药物和农业生产中设计新农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这个角度而言,对酶抑制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抑制作用的类型,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可把抑制作用分为两大类: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2.可逆的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可逆抑制作用分为:(1)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2)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3)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由于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因此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抑制剂而使酶复活,这种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我们称之为不可逆抑制。此时被抑制的酶分子受到抑制剂对其不同程度的化学修饰,因此不可逆抑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酶的修饰抑制。,不可逆抑制剂,通常把不可逆抑制剂分为两种类 型,即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和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a)有机磷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共价结合b)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抑制含巯基的酶。c)重金属盐:能使酶蛋白变性而失活。d)烷化剂:与酶必需基团中的巯基、氨基、羧基、咪唑基和硫醚基等结合,从而抑制酶活性。e)硫化物、氰化物和CO:这类物质能通过与酶中金属离子形成较为稳定络合物的形式,来抑制酶的活性。f)青霉素(Penicillin):青霉素可通过与糖肽转肽酶活性部位丝氨酸羟基共价结合的方式,使糖肽转肽酶失活,导致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从而损害细菌生长。,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a)Ks型不可逆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类似的结构b)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该类抑制剂不但具有与天然底物相类似的结构,而且抑制剂本身也是酶的底物,这类不可逆抑制剂的特点是专一性极高,因此也被称为自杀性底物(suicide substrate)。,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可以分为Ks型和Kcat型两大类,2.可逆的抑制作用,由于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是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我们称之为可逆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我们将可逆抑制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是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I)与底物(S)竞争酶(E)的同一结合部位,因此抑制剂的存在直接影响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这是由于酶的活性部位不能同时既与底物结合又与抑制剂结合,所以在底物和抑制剂之间会产生竞争,从而形成一定的平衡关系。,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竟争性抑制,对于绝大多数竞争性抑制剂而言,其结构与底物结构十分类似,因此也能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可逆的酶-抑制剂复合物EI,但酶-抑制剂复合物EI不能分解成产物P,导致相应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其抑制程度取决于底物和抑制剂的相对浓度,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这类抑制最典型的例子是丙二酸和戊二酸竞争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但不能催化脱氢反应。,竟争性抑制,竟争性抑制,这类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底物(S)和抑制剂(I)可以同时与酶(E)结合,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酶与抑制剂结合后,还可以进一步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酶与底物结合后,也可以进一步与抑制剂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但是这种中间的三元复合物,即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产生产物,因此相应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非竟争性抑制,由于这类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基团相结合,因此其结构与底物结构并无相似之处,而且不能用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故称非竞争性抑制。这类抑制最典型的例子是亮氨酸是精氨酸酶的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还有某些重金属离子如Ag+、Cu2+、Hg2+、Pb2+等对酶的抑制作用也属于这一类。,这类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只有在酶(E)与底物(S)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I)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与非竞争性抑制相似,这种中间的三元复合物,即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产生产物,因此相应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这种抑制作用在单底物反应中比较少见,而常见于多底物反应中。目前已经证明,肼类化合物对胃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氰化物对芳香硫酸酯酶的抑制作用、L-Phe和L-同型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都属于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a=1+I/KI,KI=ESI/ESI,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和绝大多数化学反应一样,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也和温度密切相关。温度对酶促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当温度升高时,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反应速度加快,这种影响可以用反应的温度系数来衡量。,所谓反应的温度系数是指反应温度提高10,其反应速度与原来反应速度之比,通常用Q10来表示。对大多数酶而言,酶促化学反应的温度系数Q10多为2,即温度每升高10,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为原反应速度的2倍。其二是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随着温度逐渐升高,酶蛋白会因逐渐变性而失活从而导致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下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某种酶促化学反应,然后将所测得的酶促反应速度相对于温度来作图,即可得到如图1-20所示的钟罩形曲线。从该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酶促化学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在超过一定温度后,酶促化学反应速度不见上升反而下降,因此只有在某一温度条件下,酶促化学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通常把这个温度称为酶促化学反应的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在一定条件下每种酶都有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酶所表现的最适温度是上述两种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酶促化学反应的最初阶段,酶蛋白的变性尚未表现出来,第一个方面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当反应温度逐渐高于最适温度时,酶蛋白变性逐渐突出,第二个方面的影响逐渐取代第一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占主导地位,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的效应也将逐渐被酶蛋白变性效应所抵消,反应速度开始迅速下降,因此表现出酶促化学反应的最适温度。,一般来说,动物细胞内的酶最适温度一般为3540,植物细胞中的酶最适温度较动物细胞中稍高,通常在4050之间,而微生物中的酶最适温度差别则较大,如用于进行PCR反应的Taq DNA聚合酶的最适温度可高达70。,需要指出的是,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物理常数,相反它常常受到其他各种条件如底物种类、作用时间、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影响。如最适温度随酶促反应进行时间的长短而改变,这是因为温度使酶蛋白发生变性效应是随时间而逐步累加的。一般而言,酶促反应进行时间长时酶的最适温度低,酶促反应进行时间短则最适温度高,所以只有在规定的酶促反应时间内才可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图1-20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在固体状态下比在溶液中对温度的耐受力更高。酶的冰冻干粉制剂通常在冰箱中可存放几个月以上,而酶溶液一般在冰箱中只能保存数周。所以酶制剂以固体保存为佳。,1.2.5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除温度影响之外,酶的活力还受到环境pH的影响。通常在一定pH下,酶会表现出最大活力,而一旦高于或低于此pH,酶活力就会降低,我们把表现出酶最大活力时的pH称为该酶的最适pH,在不同pH条件下进行某种酶促化学反应,然后将所测得的酶促反应速度相对于pH来作图,即可得到如图1-20所示的钟罩形曲线。,图1-21 pH对酶活力的影响,与酶促化学反应的最适温度不同的是,各种酶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其特定的最适pH,因此最适pH是酶的特性之一。但是酶的最适pH并不是一个常数,它受诸如底物种类和浓度、缓冲液种类和浓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最适pH才有意义。,绝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58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多在6.58.0之间,植物及微生物中的酶酶最适pH多在4.56.5左右。但并不排除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肝中精氨酸酶最适pH为9.7等等。,(1)过酸或过碱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引起酶变性从而导致酶构象的改变、酶活性随之丧失。(2)当pH改变不是十分剧烈时,酶虽未发生变性,但其活力已经受到影响。这是由于pH影响了底物的解离状态或酶分子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解离状态或酶-底物复合物的解离状态,而使底物不能与酶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或者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后不能生成产物,使酶活性降低。,pH影响酶活力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pH影响了与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有关的基团解离,从而改变酶活性部位的构象,进而降低了酶的活性。,4种pH-酶活性曲线,1.2.7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抑制剂相对的是,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activator),而激活剂中大部分是无机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激活剂的金属离子主要包括K+、Na+、Ca2+、Mg2+、Zn2+及Fe2+等离子,无机阴离子主要包括Cl-、Br-、I-、CN-、PO4-等。如Mg2+可以作为多种激酶及合成酶的激活剂,Cl-可以作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激活剂对酶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即一种激活剂只对某种酶起激活作用,而对另一种酶可能不起任何作用或起抑制作用,如对脱羧酶而言有激活作用的Mg2+对肌球蛋白腺三磷酶却有抑制作用;而对脱羧酶而言有抑制作用的Ca2+对肌球蛋白腺三磷酶却有激活作用。有时各种离子之间有拮抗作用,如被K+激活的酶会受Na+的抑制,被Mg2+激活的酶会受Ca2+的抑制。有时金属离子的作用也可以相互替代,如作为激酶的激活剂的Mg2+可被Mn2+所代替。,除此以外,可因浓度不同,同一种激活剂对于同一种酶会起不同的作用,如对于NADP+合成酶,当Mg2+浓度为(510)10-3molL时起激活作用酶活性上升,但当浓度升高到3010-3molL时酶活性下降;如果用Mn2+代替Mg2+,则在110-3 molL起激活作用酶活性上升,高于此浓度时则起抑制作用酶活性下降。,除了上面提到的金属离子之外,有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也可作为酶的激活剂。例如对木瓜蛋白酶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等含巯基的酶而言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还原剂对其有激活作用,它们可使酶中二硫键还原成巯基从而提高酶活性。因此在分离纯化木瓜蛋白酶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等含巯基的酶过程中,往往需加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还原剂,以保护巯基不至于在分离纯化过程中被氧化。,1.5 酶活力测定,(一)酶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增加量来表示,酶的活性:以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IU)表示。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如温度、pH的限定和足够的底物浓度等),每分钟催化1mol底物转变成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国际单位(IU)。,催量(Katal),1IU16.67109 Kat,1催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将1mol底物转化成产物所需的酶量,酶活力测定方法,步骤:(1)配制底物溶液 _保证底物的纯度和浓度(5Km),及新鲜度(2)确定反应条件 _温度:25、37、最适温度及其他 _pH:最适pH(合适的缓冲液)_其他:适当添加激活剂。(3)反应开始,记时间(4)测定产物的生产量或底物的减少量,终止反应的方法:放入沸水浴,使得酶失活加入适宜的酶的变性剂,如三氯醋酸等加入酸或碱溶液,是pH迅速偏离最适pH将反应液放入冰箱(10)。,(二)有三类方法对底物和产物的变化量进行检测,1直接测定法:是对底物或产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直接检测,有些酶促反应可在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不用任何辅助反应便可直接测定反应液中底物或产物的浓度。这类测定方法称为直接测定法(direct assay)。,还原型(Fe2+)细胞色素c在波长550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而氧化型(Fe3+)则无;细胞色素c氧化酶对细胞色素c的氧化反应,可以直接在波长550nm处检测一定时间内还原型细胞色素c的减少过程。还原型cytC 氧化型cytC(Fe2+)(Fe3+),550下降,有些酶促反应的底物和产物不能直接进行检测,必须增加一些辅助试剂来达到检测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间接测定法(indirect assay),2间接测定法:利用非酶辅助反应对底物或产物的变化进行间接检测,二氢乳清酸脱氢酶二氢乳清酸+泛醌 乳清酸+泛醇泛醇+2,6-二氯酚靛酚(氧化型)泛醌+2,6-二氯酚靛酚(还原型)(亮蓝色,在610nm处有吸收峰)(在610nm处无吸收峰),3偶联测定法:不直接涉及原始反应的底物或产物,许多酶促反应的底物和产物虽然不能直接检测,但可以与另外的酶反应相偶联,偶联的酶以第一个酶的产物为底物,或以此类推,以最后的酶反应产物可以直接检测为目的。这种通过偶联其他酶并对此酶促产物进行直接检测,间接地反映待测酶反应的底物或产物变化量的方法称为酶偶联测定法(enzyme coupled assay),外加的酶称为工具酶或辅助酶(auxiliary enzyme),产物可直接检测的酶称为指示酶(indicator enzyme),丙氨酸转氨酶丙氨酸+-酮戊二酸 丙酮酸+谷氨酸 乳酸脱氢酶丙酮酸+NADH+H+乳酸+NAD+(在340nm处有吸收峰)(在340nm处无吸收峰),(三)酶联免疫分析测定蛋白质是酶分析的发展,酶联免疫分析又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是利用酶的快速、灵敏、可定量检测的优点和免疫学方法中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优点,将指示酶与抗体偶连,对抗原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方法,将辣根过氧化物酶与抗体偶联,通过显色测定酶的活性,进而计算出与酶偶联抗体所结合的抗原的量。,(四)固定化酶的活力测定(1)振荡测定法:称取一定重量的固定化酶,放进一定形状一定大小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底物溶液,在特定的条件下,一边振荡或搅拌,一边进行催化反应。经过一定时间,取出一定量的反应液测定酶活力。固定化酶反应液的测定方法与游离酶反应液的测定方法完全相同。(2)酶标注法:将一定量的固定化酶装进具有恒温装置的反应柱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底物溶液以一定的流速流过酶柱,收集流出的反应液。测定反应液中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再计算酶活力。(3)连续测定法:利用连续分光光度法等测定方法可以对固定化酶反应液进行连续测定,从而测定固定化酶的酶活力。,(四)固定化酶的活力测定(4)固定化酶的比活力测定:用每克()干固定化酶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在测定固定化酶的比活力时,可先用湿固定化酶测定其酶活力,再在一定的条件下干燥,称取固定化酶的干重,然后计算出固定化酶的比活力。(5)酶结合率与酶活力回收率的测定:酶在进行固定化时,并非所有的酶都成为固定化酶,总是有一部分酶没有与载体结合在一起,所以需要测定酶结合效率或酶活力回收率,已确定固定化的效果。酶结合效率的计算一般由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减去未结合的酶活力所得的差值,在除以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而得到。酶活力回收率是指固定化酶的总活力与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的百分率。(6)相对酶活力的测定:具有相同酶蛋白(或酶RNA)量的固定化酶活力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称为相对酶活力。,本 章 小 结,六大酶类都包括那些?催化特征?辅酶和辅基的概念,区别?什么叫核酶、脱氧核酶、抗体酶?酶活性的调节包括哪几个方面?米氏常数的意义?动力参数Km与Vmax的求法?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名词解释:活化能、酶的转换数。,

    注意事项

    本文(《酶学基础》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