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理论教学》PPT课件.ppt
第十三章 通货理论,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认为通货膨胀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产生的。因为纸币产生于现代经济生活。但是,我国早在10世纪末就产生了纸币,即“交子”,因此,在很早以前,通货膨胀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经济问题。如今,随着市场世界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直到现在,依然存在分歧。J托宾曾经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物品价格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上升。”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托宾所说的“物品与劳务”指的是直接用于生产或消费的物品和劳务;二是“货币价格”是指用货币数量表示的物品于劳务的价格;三是“普遍上升”是指价格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性上涨,而不是部分地区或部分物价的暂时性上涨。美国经济学家D莱德勒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新自由主义者哈耶克指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物价上涨”。萨缪尔森说:“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用以衡量平均物价水平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可见,西方国家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另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需求过度,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所导致的物价的持续上涨。在苏联,许多学者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指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发行过多的纸币,且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金属货币流通下的货币必要量时的现象,示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现象,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引用苏联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个观点的片面性,并抛弃了这个观点。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而导致的货币贬值以及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以下不同的标准,可将通货膨胀进行分类:1、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划分 即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及其影响程度,可将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四类:(1)爬行的通货膨胀。亦称潜行的通货膨胀,是指当通货膨胀率在13%以内(也有人认为是15%以内)时的通货膨胀。由于爬行的通货膨胀的程度很低,所以不会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和负面的经济后果。(2)温和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在36(或310)之间时,就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因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和爬行的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都比较低,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甚微,所以,许多经济学家把它们归为一类。但是,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存在这种通货膨胀,也会对其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爬行的通货膨胀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也不容忽视。,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3)飞奔的通货膨胀。是指当物价水平发生持续上涨的幅度较大时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率在两位数以上,有时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以货币形式贮藏财富,而代之以商品、证券或住房等形式。由于其通货膨胀率很高,所以通常会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并通过生产和流通领域,破坏一个国家的经济。(4)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的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幅度,此时,货币的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总水平加倍上升。一般而言,经济学家将这种通货膨胀定义为当通货膨胀率以每月50%或50%以上的速度持续上涨时的通货膨胀。在这四种类型中,恶性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破坏性最强。不仅会给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大量的泡沫,而且会严重破坏一个国家的货币体制,导致经济的崩溃。,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2、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划分(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有效需求过多,即过多的需求追逐过少的货币而引起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指由于工会要求提高工资或垄断企业为追求高额垄断利润而提高产品价格,使工资、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社会公众对某些部门产品的需求过度而使本部门产品的价格水平、人员的工资水平等上涨,并带动其他部门的产品价格和人员工资相继上涨,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4)混合型通货膨胀。指由于有效需求过多、生产成本的上涨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5)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国家政府由于入不敷出,为了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发行大量的货币,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6)信用膨胀型通货膨胀。商业银行过多的发放贷款,出现信用过度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是一种信用经济现象。(7)国际传播型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涨而引发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如从2001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而给原油进口国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3、按照表现状态划分(1)开放型通货膨胀。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指在政府不干预物价的前提条件下,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物价总水平也自由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在这种类型下,通货膨胀率和公开的物价上涨率完全相等。(2)抑制型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指在由于商品供应紧张,生产能力不足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物价,人为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但出现了凭证限量购买商品、黑市活跃、变相涨价等隐蔽性的物价总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4、按照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划分 即按照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否正确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预期通货膨胀。指由于长期以来,通货膨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社会公众可以依据经验正确预期到的通货膨胀。(2)非预期通货膨胀。由于受到各种非预期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一直很不稳定,变化频繁,从而使社会公众难以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除了上面所介绍的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通货膨胀,如工资性通货膨胀、买方通货膨胀、卖方通货膨胀等。,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三、通货膨胀的度量目前,国内外一般运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也就是零售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居民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价格指数。目前,许多国家都是用这个指标来度量通货膨胀。这个指标可以及时反映消费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状况,具有其他指标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计算之时,它只包括零售商品的价格,而没有纳入住房等一些商品的价格,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2)批发物价指数。它是根据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这个指数能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并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领域的零售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因此,对商业循环比较敏感。但是,由于它没有涉及到各种劳务的价格变化趋势及程度,所以其变化并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状况。(3)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它是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的价格指数,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不仅包括所有部门的消费,而且还包括生产资料与进出口商品、劳务的价格,因此是一个能综合反映物价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标。,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对此,国内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形成了需求拉上理论、成本推动理论、混合型理论等不同的解释。一、需求拉上的理论解释 需求拉上理论又称需求拉动型理论,是最早产生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这一理论从需求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提出这个理论的经济学家认为,当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幅度大于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时,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时,就会造成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从而形成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假设社会总供给不变,那么,需求可以从两方面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物价水平:一是投资需求的增加,将会增加一国的派生存款,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倍增,同时,社会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打破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最终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二是在货币需求量给定,货币供给量增加,通过乘数作用,将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成倍、大幅度增长,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从而大幅度提高物价总水平,出现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在图中,横轴y代表总产出,纵轴P代表物价水平。AS代表总供给曲线,AD0表示最初的总需求曲线。AS与AD0的表示最初的市场达到出清,所对应的价格P0为最初的均衡物价水平,Y0为均衡状态下的收入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AD0移动到AD1,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1。由于此时社会上的资源(包括机器、劳动力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和失业者,所以这段供给曲线比较平坦,表示供给弹性无限大。此时,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只能促使价格水平的小幅度上升。,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当总需求继续增加,需求曲线继续向上移动至AD2时,收入水平提高到Y2,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这段供给曲线比较陡峭,斜率较大,表示社会逐步接近充分就业,闲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总供给的增加潜力也逐步较小。在这段时期,收入增加的幅度愈来愈小,而即使收入的小幅度增加也会带来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上升。可见,此时已经进入凯恩斯所说的“半通货膨胀”状态。当社会需求继续扩张,移动到AD3时,收入水平提高到Y3,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这段供给曲线变为垂直,意味着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所有的经济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没有任何闲置资源。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值,不能再继续增加,收入水平也达到最大,而总需求的变化将会导致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在这一阶段,总需求的变化完全表现为价格的上涨。已经进入凯恩斯所说的“真正的通货膨胀”时期。形成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按照总需求增加的原因,可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分为三种类型:(1)自发性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自发性总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2)诱发性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由于成本增加而使总需求扩张,并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普遍上涨;(3)被动性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增加的原因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强调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拉动作用,而忽视了总供给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经济学家又将从总供给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形成了成本推进理论。,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二、成本推进的理论解释成本推进理论产生于50年代后期。不仅从成本角度,而且也从供给的角度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形成。因此又称为供给性通货膨胀理论。其主要观点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需求的增加,而是生产成本的上升,即使没有总需求的扩张,也会由于生产成本的攀升而引起通货膨胀。这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市场上存在垄断。这个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工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引起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二是垄断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引起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三是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在图13-2中,横轴y代表总产出,纵轴P代表物价水平。AS0代表初始的总供给曲线,AD表示需求曲线,其值固定不变。二者的交点是初始时期的市场均衡点,所对应的价格P0为均衡价格,Y0为均衡产出(收入)。当生产成本(包括工资成本和进口原材料成本)提高或利润增加时,总供给曲线将由AS0移动至AS1,并形成新的均衡价格P1和均衡产出Y1(收入),且P1 P0,Y1Y0,说明总供给的增加不仅会提高物价总水平,而且会增加居民收入。当生产成本(包括工资成本和进口原材料成本)继续提高或利润继续增加时,总供给曲线将继续向上移动至AS2,并于AD形成新的均衡点,此时,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分别为P2 和Y2(收入),且P2 P1,Y2Y1,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便产生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1、工资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理论 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是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工会的力量非常强大。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所以工资的增长率不等于劳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而工会的力量非常强大,决定了其在工资谈判中的优势地位,从而使工资的增长率大于劳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了维持固定的利润水平,企业会提高产品价格,以抵消由于工资成本的上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就形成了。在其形成之后,还会,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会引起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奥国学派经济学家G哈伯勒(GHaberler)就说:“有组织的劳工要求提高工资(在某些国家,还有有组织的农民要求提高价格)的经常威胁,这就助成了一种趋势,要走向长期的、断续的或不断的、迂回的或急促的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虽然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有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决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货币工资率的提高都会导致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小于或等于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那么,工资成本的上升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即使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如果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工会,而是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那么,工资成本也不是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其原因是需求拉上。,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商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部分行业存在垄断。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垄断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垄断厂商操纵,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其产品的价格。当生产成本有所上升时,为了维持较高的超额利润,垄断厂商会以此为借口,大幅度提高其产品价格,是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并由此引发物价总水平的普遍上涨,形成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E夏皮罗指出:“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在追求更大的利润时,经常会提高产品价格,使之超过用以抵消任何成本增加所需垄断卖主操纵价格。在一个大量存在所谓操纵价格的经济中,经常会产生利润推进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虽然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但概括而言,这两个理论都是探讨了总供给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并证实了即使不存在需求扩张,也能引起通货膨胀的猜想。3、进口性通货膨胀与出口性通货膨胀 工资成本理论与利润推动理论都是从国内供给因素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的。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出口所引起的成本增加也会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在开放条件下,一国通常会从国外进口一些国内紧缺的商品或原材料进行加工和生产。当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时,进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随之增加,为了抵消生产成本对其利润的影响,企业通常会同幅度提高产品价格,形成进口性通货膨胀。例如,2006年以来粮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使粮油进口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产生进口性通货膨胀与出口性通货膨胀。进口性通货膨胀经常会带来滞胀,严重阻碍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在开放经济中,如果一国出口迅速扩张,以至于出口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国内市场的产品供给不足,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导致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形成出口性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三、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上面两个理论分别从总需求角度和总供给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后来,经济学家意识到这个缺陷,并同时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综合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形成了混合型通货膨胀。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相比较,混合型通货膨胀可以较全面的分析通货膨胀的形成。各国实践证明,只有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通货膨胀。因此,混合型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优点。,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在图中,横轴Y代表总产出,纵轴P代表物价水平。AS0代表初始的总供给曲线,AD0代表初始的需求曲线。AS0与AD0的交点决定了最初的均衡产出和均衡价格为别为Y0和P0。在收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总需求增加,需求曲线由AD0移动至AD1;同时,由于生产成本、垄断利润和进出口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社会总供给也增加了,供给曲线由AS0移动至AS1。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市场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2。当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继续扩张时,需求曲线向上移动至AD2,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至AS2,市场均衡价格最终上升到P4。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作用,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形成了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继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和混合型通货膨胀之后,以C舒尔茨、P斯特里顿和W鲍莫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经济部门的结构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形成了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他们发现即使一国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变,也会由于经济部门结构方面的因素,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产生“结构型通货膨胀”。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国经济中,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比较而传导到其他部门,并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四、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 继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和混合型通货膨胀之后,以C舒尔茨、P斯特里顿和W鲍莫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经济部门的结构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形成了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他们发现即使一国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变,也会由于经济部门结构方面的因素,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产生“结构型通货膨胀”。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国经济中,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比较而传导到其他部门,并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1、鲍莫尔的不均衡增长模型 该理论的假设为:(1)经济活动中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主要指工业部门)和保守部门(主要是服务部门);(2)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不同,且先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大于保守部门。(3)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都是线性的;(4)两个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是一致的,且货币工资增长率按先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由于整个经济的货币工资增长率是按先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因此,对服务部门而言,其货币工资的增长率大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这样,就会给服务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于是,服务部门就采取涨价措施,提高产品的价格。由于整个社会对保守部门的产品(服务)的需求弹性小,而对先进部门的产品(制成品)的需求弹性大,所以,保守部门可以维持其产品的高价格。结果导致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形成结构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希克斯一托宾的劳动供给理论 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实际工资是由劳资之间的长期契约决定的;(2)在工资谈判过程中,工人通常以其与某些部门的收入差别为标准,并企图保持这种差距;(3)短期内由于历史等因素所造成的各部门差别是公平的。希克斯将整个经济部门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门。,在经济繁荣时期,扩展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并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在劳动力市场,由于需求曲线的向上移动,使扩展部门的工资水平上涨。而扩展部门工资水平的上涨,也使其与非扩展部门的收入差距扩大,引起了非扩展部门工人的不满,要求提高工资水平冰得到同意。于是,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成本普遍上涨,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形成。,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与希克斯不同,托宾从劳动力市场结构解释了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的观点。托宾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一旦在个别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就会导致整个劳动力市场货币工资的普遍上涨,从而产生结构型通货膨胀。、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最初由挪威经济学家W奥克鲁斯特提出,后经瑞典经济学家G埃德格兰、K法克森和C奥德纳等人修正和补充而成。被称为北欧模型。该模型在剖析北欧开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膨胀的形成原因时,不仅以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而且将其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机制相结合。因此,又称为“小国开放通货膨胀模型”。,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假设汇率固定不变,国外价格水平为既定。该理论将整个经济部门分为开放部门(用E代表)和保守部门(用S代表)。两个部门的价格决定方式和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不同。由于E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其产品价格由世界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同时,该部门的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较高;而S部门只能在国内市场进行交易,因此其产品价格由国内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且其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低于E部门生产率的增长率。设E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为e,世界通货膨胀率为w,S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为s,国内通货膨胀率为n;E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为ge,S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为gs,且ge gs;E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为ae,S部门所占比例为as,且ae+as=1。,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该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等于两个部门的通货膨胀率的加权平均值,所以有:=e ae+s as(1)虽然两个部门的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相同,而S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小于E部门,因此,S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大于E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其差额等于(ge-gs)。所以,S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为:s=e+(ge-gs)(2)将(2)式代入(1)式得到:=e ae+s as=e ae+as e+(ge-gs),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e=w+s=n 所以=e ae+as e+(ge-gs)=w ae+as w+(ge-gs)=w+as(ge-gs)(3)由(3)式可以看出,即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既稳定的,也会由于经济结构原因,引起通货膨胀。而该国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取决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各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和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五、货币数量角度的理论解释 早在16世纪中期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指出,货币数量的增加可以促使物价水平的上涨,并诱发通货膨胀。之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也坚持这一观点,并从货币数量的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的产生的根源是货币数量的增加,因此,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货币供给的增长和货币供给的加速可以分别解释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的加速。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出发,说明货币数量是如何引起通货膨胀的。于是,有以下函数:Md=f(y,r)(1)Md代表货币需求量,y代表名义收入,r代表名义利率。,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设实际利率为,通货膨胀率为。弗里德曼假设:(1)名义利率一直等于实际利率加通货膨胀率,即 r=+;(2)货币需求函数的收入弹性为1;(3)名义利率等于其预期值re,而预期值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与预期的实际利率之和,即r=re=+;(4)预期资本收益率Re与预期的实际收入的增长率 之间的差额为一常数c,即Re-=c;,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5)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的名义收入增长率ye与实际收入增长率 之间的差额。于是有:由于货币需求函数的收入弹性为1,因此:,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因为c是一个常数,在长期中,也是一个固定值,所以由上式可知,在长期均衡时,合意的货币流通速度 是不变的,说明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名义收入的增长率等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由于名义收入的变动率等于价格变动率、充分就业时实际产量变动率 和生产能力利用率(等于实际产量与充分就产量的比率的变动率)三者之和。,于是有:因为名义收入的变动率等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因此:-=+所以,当 0时,-0,则有可能=0。由菲利普斯曲线可知,在长期均衡时,一国的实际产量等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0,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均衡中的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的差额。,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六、预期理论的解释 该理论主要是从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其基本观点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社会公众普遍预期一年后的商品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要求提高工资,并竞相购买商品,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同时,为了保证实际利息收入不变,他们就会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这些行动将会引起现期价格水平的提高,直至其大于等于预期价格,最终形成预期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对预期如何导致通货膨胀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形成对未来物价水平的预期,这种观点形成“适应性预期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主要根据现阶段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分析有关变量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形成对未来物价的预期,这种观点就是“理性预期假说”。,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适应性预期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预期通货膨胀,并根据以往的预期误差来不断修正其预期。与上述几个通货膨胀理论不同,适应性通货膨胀理论解释了通货膨胀得以持续存在的原因,而不是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正是由于预期的存在,即使整个社会中没有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也能使通货膨胀持续存在。与第t-1期相比较,只有第t期的通货膨胀率加速时,适应性预期理论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同时,在实际经济中,人们可以得到包括过去实际通货膨胀率在内的一系列信息,并在预期通货膨胀时,总是将这些信息结合起来,综合预期通货膨胀率。而适应性预期理论只考虑了过去实际通货膨胀率这一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这有悖于现实情况。可见,适应性预期理论具有一定的缺陷。,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一些经济学家发现了适应性预期理论的这些缺陷,并对其进行修正,形成了理性预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公众在预期通货膨胀时,总是充分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有关的经济理论和模型,理性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同时,尽管每期的预期值和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有一定的误差,但长期内,这些预期值的平均值却是稳定的。因此,理性预期学派指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能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而对产量、收入和就业均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除了上述五个理论外,一些经济学家还从财政赤字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形成了财政赤字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国政府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时,为了弥补赤字,通常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政府常常会采取发行债券的财政政策工具方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放对象包括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同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发行数量。有货币数量理论可知,这一行为必然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一、通货紧缩的含义及其度量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目前,理论界对于什么是通货紧缩,依然观点不一。西方国家通常认为通货紧缩就是“一段时期内的物价总水平的下降”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国消费的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即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消费品的价格在最近两年内均连续下降,才表明此时这个国家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虽然,目前,对于通货紧缩的定义,理论界仍然观点不一,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单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二是“两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两方面的涵义:(1)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2)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可以证明一个国家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和学者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三要素说”,与两要素说不同,三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下跌、货币供应的减少和经济衰退(或增长放缓)。持“三要素说”观点的经济学家和学者指出,与物价持续下降相伴随的必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提高和经济不景气,所以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虽然理论界对于通货紧缩的定义仍然有争议,但三种观点一致强调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是通货紧缩的一个表现。,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在实际生活中,判断一国是否出现通货紧缩,通常主要以通货膨胀率为主要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如果通货膨胀率是否为负值,即物价总水平是否下降,那么,就可以断定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一定时期”的定义各不相同,我国定义为1年。同时,也可以用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通货紧缩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即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减少,经济增长率为负之时,就认为其已经发生了通货紧缩。对于度量通货紧缩的具体统计指标,与通货膨胀一样,世界各国主要采用三个指数:即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二、通货紧缩的成因虽然,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点:(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个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通常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即由该国的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发行债券或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同时,财政部门可以通过提高税率、减少政府开支等政策工具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加剧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失衡,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普遍下降,即政策紧缩型的通货紧缩。1988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将近20,全国大中城市出现几次大的抢购风潮;1994年则发生了中国改革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217,消费价格上涨了241。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物价水平逐渐降低,但与此同时,1997年10月份,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出现了长期以来的首次下跌,一直持续到1999年,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隆低。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提高,同时,也会降低生产成本,导致成本压低型通货紧缩。(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当经济主体预期实际利率将进一步降低或经济走势不佳时,便会减少投资和消费,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使过多的商品追逐过少的货币,导致物价持续下降,从而形成需求拉下型通货紧缩。(4)信用的紧缩。当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太多时,银行为了控制或减少信贷风险,将会谨慎发放贷款,甚至不愿发放大额贷款,从而出现商业银行“惜贷”或“慎贷”现象,产生信用紧缩,减少社会总需求,引起通货紧缩。,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5)经济周期的变化。当一国经济达到繁荣的高峰阶段时,企业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市场供求失衡,出现供过于求,导致物价普遍下降,产生经济周期型通货紧缩。(6)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本币汇率高估,一方面将会导致出口的减少,进口的增加,恶化了国内企业的处境,导致有效需求的降低,降低物价。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甚至资本的外流,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7)体制和制度因素。体制和制度也是形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因素。当一国实行国企改革时,将会有大量的职工下岗,同时,也使其他在岗职工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佳,从而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减少,物价的下降,形成通货紧缩。,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三、通货紧缩的治理通货紧缩将会抑制或阻碍一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失业率,恶化债务人的处境。如美国19291933年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导致其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大幅度提高。1997年,当中国首次出现物价的持续、普遍的下跌之时,中国经济也处于疲软状态。因此,一国当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及时治理通货紧缩。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等政策工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可以变相提高社会居民的收入,增加消费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加强技术改造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促使商品市场的均衡发展,维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的发展。,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回债券或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等政策工具,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向流通领域注入更多的货币,改善和促进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发展,使市场实际物价逐渐靠近均衡物价,并保持物价的稳定,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较强,因此,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应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其治理效果将会更佳。,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2、改进汇率机制,实行真正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由一国政府根据其政策目标,综合考虑许多和其发展有关的因素后制定。所以,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并不能准确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正如前文所说,当本币汇率高估时,将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并引起通货紧缩。因此,为了治理通货紧缩,一国应该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汇率,正确确定本币的汇率,防止本币汇率高估而引起的通货紧缩。,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3、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内控机制,改善银行“惜贷”或“慎贷”状况。目前,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高。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和对银行的监管不力,银行内控机制不完善等有关。因此,要降低不良贷款,上级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加大执行力度。同时,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做到各个部门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尤其是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并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杜绝“以贷谋私”现象的重现,积极地从根源上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而不是以“惜贷”或“慎贷”行为,从表层消极的地降低不良贷款率。一方面促进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两一方面增加消费和投资的有效需求,改善通货紧缩。,